梦远书城 > 鲁迅 > 译文序跋集 | 上页 下页 |
《竖琴》(3) |
|
左祝黎(Efim Sosulia)[26]生于一八九一年,是墨斯科一个小商人的儿子。他的少年时代大抵过在工业都市罗持(Lodz)里。一九〇五年,因为和几个大暴动的指导者的个人的交情,被捕系狱者很长久。释放之后,想到美洲去,便学“国际的手艺”,就是学成了招牌画工和漆匠。十九岁时,他发表了最初的杰出的小说。此后便先在阿兑塞,后在列宁格勒做文艺栏的记者,通信员和编辑人。他的擅长之处,是简短的,奇特的(Groteske)散文作品。 《亚克与人性》从《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27](Dreissig neue Erzahler des neuen Russland)译出,原译者是荷涅克(Erwin Honig)。从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篇“奇特的”作品,但其中充满着怀疑和失望,虽然穿上许多讽刺的衣裳,也还是一点都遮掩不过去,和确信农民的雅各武莱夫所见的“人性”,完全两样了。 听说这篇在中国已经有几种译本,是出于英文和法文的,可见西欧诸国,皆以此为作者的代表的作品。我只见过译载在《青年界》[28]上的一篇,则与德译本很有些不同,所以我仍不将这一篇废弃。 拉甫列涅夫(Boris Lavrenev)[29]于一八九二年生在南俄的一个小城里,家是一个半破落的家庭,虽然拮据,却还能竭力给他受很好的教育。从墨斯科大学毕业后,欧战已经开头,他便再入圣彼得堡的炮兵学校,受训练六月,上战线去了。革命后,他为铁甲车指挥官和乌克兰炮兵司令部参谋长,一九二四年退伍,住在列宁格勒,一直到现在。 他的文学活动,是一九一二年就开始的,中间为战争所阻止,直到二三年,才又盛行创作。小说制成影片,戏剧为剧场所开演,作品之被翻译者,几及十种国文;在中国有靖华译的《四十一》附《平常东西的故事》一本,在《未名丛刊》里。 这一个中篇《星花》,也是靖华所译,直接出于原文的。 书叙一久被禁锢的妇女,爱一红军士兵,而终被其夫所杀害。 所写的居民的风习和性质,土地的景色,士兵的朴诚,均极动人,令人非一气读完,不肯掩卷。然而和无产作者的作品,还是截然不同,看去就觉得教民和红军士兵,都一样是作品中的资材,写得一样地出色,并无偏倚。盖“同路人”者,乃是“决然的同情革命,描写革命,描写它的震撼世界的时代,描写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四十一》卷首“作者传”中语)的,而自己究不是战斗到底的一员,所以见于笔墨,便只能偏以洗练的技术制胜了。将这样的“同路人”的最优秀之作,和无产作家的作品对比起来,仔细一看,足令读者得益不少。 英培尔(Vera Inber)[30]以一八九三年生于阿兑塞。九岁已经做诗;在高等女学校的时候,曾想去做女伶。卒业后,研究哲学,历史,艺术史者两年,又旅行了好几次。她最初的著作是诗集,一九一二年出版于巴黎,至二五年才始来做散文,“受了狄更斯(Dickens),吉柏龄(Kipling),缪塞(Musset)[31],托尔斯泰,斯丹达尔(Stendhal),法兰斯,哈德(Bret Harte)[32]等人的影响。”许多诗集之外,她还有几种小说集,少年小说,并一种自叙传的长篇小说,曰《太阳之下》[33],在德国已经有译本。 《拉拉的利益》也出于《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中,原译者弗兰克(Elena Frank)。虽然只是一种小品,又有些失之夸张,但使新旧两代——母女与父子——相对照之处,是颇为巧妙的。 凯泰耶夫(Valentin Kataev)[34]生于一八九七年,是一个阿兑塞的教员的儿子。一九一五年为师范学生时,已经发表了诗篇。欧洲大战起,以义勇兵赴西部战线,受伤了两回。 俄国内战时,他在乌克兰,被红军及白军所拘禁者许多次。一九二二年以后,就住在墨斯科,出版了很多的小说,两部长篇,还有一种滑稽剧。 《物事》也是柔石的遗稿,出处和原译者,都与《老耗子》同。 这回所收集的资料中,“同路人”本来还有毕力涅克和绥甫林娜[35]的作品,但因为纸数关系,都移到下一本去了。此外,有着世界的声名,而这里没有收录的,是伊凡诺夫(Vsevolod Ivanov),爱伦堡(Ilia Ehrenburg),巴培尔(Isack Babel)[36],还有老作家如惠垒赛耶夫(V.Veresaev),普理希文(M.Prishvin)[37],托尔斯泰(Aleksei Tolstoi)这些人。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日,编者。 【注释】 [26]左祝黎(1891—1941)苏联作家。早年因参加革命运动多次被捕入狱,后在卫国战争中牺牲。著有长篇小说《人的工厂》、《时代的留声机》等。 [27]《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德译本于一九二九年柏林马力克出版。 [28]《青年界》:综合性杂志,一九三一年一月创刊,赵景深、李小峰合编,上海北新书局发行。 [29]拉甫列涅夫(1892—1959)苏联作家。十月革命后曾参加红军。《四十一》(《第四十一》),是他作于一九二四年的中篇小说,曹靖华译,一九二九年六月北平未名社出版,一九三六年印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苏联作家七人集》。 [30]英培尔(1890—1972)苏联女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普尔科夫子午线》和散文集《将近三年(列宁格勒日记)》。 [31]吉柏龄(J.R.Kipling,1865—1936)通译吉卜林,英国作家。他生于印度,作品多描写英国殖民者的日常生活,著有长篇小说《吉姆》、儿童故事《林莽之书》等。缪塞(A.de:Musset,1810—1857),法国作家。著有自传性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 [32]斯丹达尔(Stendhal,1783—1842)通译司汤达,法国作家。原名贝尔(M.H.Beyle)。著有长篇小说《红与黑》、《吕西安·娄凡》,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等。法兰斯,通译法朗士。哈德(F.B.Harte,1836—1902)美国作家。作品多描写淘金工人的艰苦生活,如《咆哮营的幸运儿》等。 [33]《太阳之下》:即《阳光照耀的地方》,英培尔根据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间在敖德萨的生活写成的中篇。 [34]凯泰耶夫(Вале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Катаев ,1897~1986)通译卡达耶夫,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时间呀,前进!》、《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 [35]绥甫林娜(Л.Н.Сейфуина,1889—1954)通译谢芙琳娜,苏联女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维里尼亚》等。 [36]爱伦堡(1891—1967)苏联作家。曾长期侨居国外,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雨》、《巴黎的陷落》,以及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等。巴培尔(1894—1941),苏联作家。著有《骑兵队》、《敖德萨的故事》等。 [37]惠垒赛耶夫(1867—1945)通译魏烈萨耶夫,苏联作家。著有小说《无路可走》、《绝路》等以及研究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普理希文(1873—1954),苏联作家。曾任农艺师。著有小说《贝林捷亚的水泉》、《太阳的宝库》,自传体长篇小说《卡歇耶夫山脉》等。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