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梁启超 > 饮冰室合集 | 上页 下页 |
读《孟子》界说 |
|
清光绪二十三年 【界说一】孔子之学至战国时有二大派,一曰孟子,二曰荀卿。 《史记》特立《孟子荀卿列传》。《儒林传》又云:“孟子、荀卿之徒,以学显于当世。”盖自昌黎以前,皆孟子、荀卿并称,至宋贤始独尊孟子与孔子等,后世遂以孔、孟并举,无以孟、荀并举者矣。要之,孔子乃立教之人,孟子乃行教之人,必知孟子为孔教中一派,始可以读《孟子》。 【界说二】荀子之学在传经,孟子之学在经世;荀子为孔门文学之科,孟子为孔门政事之科。 汉兴,诸经皆传自荀卿(其目略见汪容甫《述学》),其功最高不可诬。然所传微言大义不及孟子,孟子专提孔门“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天下有道,某不与易”之宗旨,日日以救天下为心,实孔学之正派也。 【界说三】孟子于《六经》之中,其所得力在《春秋》。 《诗》《书》《礼》《乐》,孔子早年所定,著为雅言,荀氏一派传之。荀子谓凡学始于诵《诗》,终于读《礼》,故《荀子》一书,言礼者过半。《春秋》为获麟以后所作,昌言制作,为后王法,孟氏一派传之。故《孟子》每叙道统,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之后,述及孔子,即舍五经而言《春秋》,于舜明于庶物,禹恶旨酒,汤执中,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周公思兼三王之后,述及孔子,亦舍五经而言《春秋》。《庄子》曰:“《春秋》经世,先生之志。”盖凡言经世者,未有不学《春秋》者也。故必知《孟子》所言一切仁政皆本于《春秋》,然后孟子学孔子之实乃见。 【界说四】《孟子》于《春秋》之中,其所传为大同之义。 孔子立小康之义,以治二千年以来之天下,在《春秋》亦谓之升平,亦谓之临一国之言,《荀子》所述皆此类也。立大同之义,以治今日以后之天下,在《春秋》亦谓之太平,亦谓之临天下之言,《孟子》所述皆此类也。大同之义,有为今日西人所已行者,有为今日西人所未及行而可决其他日之必行者。读《孟子》者当于此焉求之。 【界说五】“仁义”二字,为《孟子》一切学问总宗旨。 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知有人不知有我,则为墨氏之学;知有我不知有人,则为老氏之学。故墨氏徒仁,老氏徒义。仁至义尽,时曰中庸。孔子所以异于诸教者以此,孟子所以独尊孔子者以此,一切义理制度,皆从此出。学者勿以陈腐字面视之,则可有悟矣。 【界说六】保民为《孟子》经世宗旨。 《孟子》言“民为贵”,民事不可缓。故全书所言仁政,所言王政,所言不忍人之政,皆以为民也。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惜吾中国《孟子》之学久绝也,明此义以读《孟子》,则皆迎刃而解,否则司马温公之疑孟,余隐之之尊孟,徒事哓哓,楚固失矣,齐亦未为得也。 【界说七】《孟子》言“无义战”,为大同之起点。 此义本于《春秋》,为孔子特立大义。后之儒家,惟孟子能发明之,外教则墨翟、宋牼皆深明此意。泰西诸国,惟美洲庶近之,然未能至也。近则公法家大立会以昌其说,此为孔教渐行于地球之征。自宋以来,读《孟子》者皆暗于此。 【界说八】《孟子》言井田,为大同之纲领。 井田为孔子特立之制,所以均贫富。《论语》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井田者均之至也,平等之极则也。西国近颇倡贫富均财之说,惜未得其道耳。井田不可行于后世无待言,迂儒斤斤思复之者,妄也。法先王者法其意,井田之意,真治天下第一义矣,故孟子一切经济,皆从此出。深知其意,可语于道。 【界说九】《孟子》言“性善”,为大同之极效。 孔子之言性也,有三义。据乱世之民性恶,升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恶,亦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太平世之民性善。荀子传其据乱世之言,宓子、漆雕子、世子传其升平世之言,孟子传其太平世之言。各尊所闻,因而相争,苟通于三世之义,可以了无窒阂矣。太平之世,《礼运》所谓“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春秋》所谓“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故曰性善。西人近倡进种改良之学,他日此学极盛,则孔子性善之教大成矣。不明于此,则孟子龂龂之致辨,诚无谓也。 【又按】性善性恶属内言,大同小康属外言。望文似无关涉,然荀子为小康之学者,则必言性恶,孟子为大同之学者,则必言性善,亦可见古人之学,各有家数,不相杂侧。后世学者不明乎此,强拉合为一,以读群书,非疑古人,则诬古人矣。 【界说十】《孟子》言尧舜,言文王,为大同之名号。 《礼运》以小康归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其大同盖谓尧舜也,故曰“天下为公”。《春秋》哀十四年《传》言:“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亦指大同言。《春秋》隐元年《传》:“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文王亦太平世之义(义详《读〈春秋〉界说》)。凡此诸圣者,皆有天下而不有,故言大同之学者必宗之。读《孟子》不可不知此义。 【界说十一】《孟子》言“王霸”,即大同小康之辨。 本文自明。 【界说十二】距杨、墨为《孟子》传教宗旨。 杨朱为老子弟子,见于《列子》。距杨朱即以距老子也。周秦诸子虽多,其宗旨不出老、墨两派(别详《读诸子界说》),当时最负盛名。几与孔子敌者,亦惟老、墨两派,故距老、墨即所以距诸子也。故曰:“辞而辟之,廓如也。”此孟子传教之功也。 【界说十三】不动心为《孟子》内学宗旨。 此中下手功夫,复分三端:一曰先立乎其大者,二曰养气,三曰求放心。汉儒气节之学,宋儒主静之学,各得《孟子》内学之一体。不动心者,经世传教之总根原也,学者欲学《孟子》,不可不致力于此。三端之中,学其一焉可也。学者初读《孟子》。可将界说六至界说十三,共八条,分类求之。 【界说十四】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 然则孔子何以不自言之?孔子及身,教未大行,故《春秋》有大义,有微言,皆口授弟子,俟数传乃著竹帛,所以避时艰也。故《论语》者,孔子之雅言也,其微言亦间有存焉,然亦罕矣。传微言者,孟子、董子为最多,故《孟子》终篇以见知自任也。学者欲学孔子,先学孟子可也。 【界说十五】孟子之学,至今未尝一行于天下。 汉兴,群经皆传自荀子,十四博士大半属荀子之学。东汉以后又遭窜乱,六朝及唐,日益破碎,无论是非得失,皆从荀学中之一派讨生活矣。二千年以来,无有知尊孟子者。自昌黎倡之,宋贤和之,孟学似光大矣,然于孟子经世大义,无一能言者。其所持论,无一不与孟子相反,实则摭荀学吐弃之余而已。惟不动心之学,间有讲之者,然非其至也。故自宋以来,有尊孟子之名,无行孟学之实。以孔门嫡派,而二千年昏霾湮没,不显于世,斯亦圣教之大不幸也。今二三子既有志于大道,因孟学实入德之门,学圣之基也。持此界说以读《孟子》,必有以异于畴昔之所见者,勿以为习见之书而忽之也。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