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
朱舜水之海天鸿爪 |
|
——筑声剑影楼纪丛(一九一三年四月一日) 舜水先生名之瑜,字鲁玙,余姚诸生,从朱永祐[1]、张肯堂[2]、吴钟峦[3]学。崇祯十七年,特征不就;弘光[4]十一年,复征不就;授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兵部职方清司郎中、监国安军,复不拜。被劾,避于舟山。永历[5]五年,满兵屠城,肯堂等死之。先生知事既去,豫避日本,移交趾,复还舟山。寻将之越南,而风不利,再至日本,又还舟山。其恉欲乞外援以图光复,乃三至日本,而援兵竟不可得,于是复至越南。十二年,郑成功[6]将大举,招至厦门,先生见其将吏寓绅,皆佻达屏礼,知大事难成,居其营中,舳舻[7]日接,避不相见。事后,寄书规之,书中愤惜金陵之役,责备延平[8],词志甚为悲峻。当是时,满清入主中原,先生义不媚清,四至日本,遂终身焉。永历十三年也,先生怆怀故国,痛哭天涯,血泪余痕,有足纪者,惟拾零存轶,杂次无纪,序而规之,以俟史者。 鲁王[9]尝欲召还先生。监国九年三月,勅谕玺书,永历十一年一月,始达越南。书曰:“尔矫矫不折,远避忘家,阳武之椎[10],尚堪再试,终军之请[11],岂竟忘情,予梦寐求贤,延伫以竢[12],恢复事业,当资尔节义文章。”先生谢表曰:“臣虽无节义文章,足副主上梦寐延伫之求,至于犬马恋主之诚,回天衡命[13]之志,未尝一刻少弛也。静候夏间前去日本,复从日本方达思明[14]。所以纡回其道者,臣之苦衷,不便明言。”则先生之志可知矣! 先生寄郑成功书[15]曰:六月七、八日,入南京,兵围瓜州,十七晨克城。贼兵断胫折股,贼马截伤惊驰,浮尸积野蔽江,束手就缚,远近欢跃,声震天地,贼兵扼江而守,列炮如星,马玉擐甲直冲,一鼓登陴。贼骑所称犷犴骁雄者,歼夷殆尽,大贼管效忠,最为桀黠,喙息鼠窜,惟恐不前。二十三日,镇江内降,市肆不易,然而纪律时有未严,上情不能下究,有识蚤已忧之。从陆无救焚[16]之策,侯[候]风有师老之虞。藩台似谓贼在目中,徒使英雄顿足耳。七月八九日至南京,其下骄而不戢,涣而不萃,中有一二要人,刚愎贪忌,狃于小胜,不用上命,舍其瑕,攻其坚,不离之使分,反慢而使合,徒效姚苌之覆羌羯,不念苻坚之溃合肥[17],遂而一败至此,虽死何足赎罪!上游则豫章、江、黄,迤北则淮阳、卢[庐]、凤,蒿目[18]以待王师拔于水火,输粮运米,会同有绎[19],送印纳款,惧于后期,民心思汉之诚,于兹大验,一旦辜负之,真可大恸!今退守舟山、闽、浙,意在重来,若能自怨自艾,深思前过,则转败为功,直唾手间耳。幸总督忠靖伯陈燦,老成持重,镇定周详;提督马玉,雄豪激烈,吐气吞胡;况复谦雅和衷,刚柔相济,分陕[20]犹兴,文武同心,岂不足以复高皇哉! 先生与乡人招其孙书曰:“英俊有耻者为上,性淳洁者次之,循循雅饬者又次之。”其作人设教之意若此。 先生为人,谨严而抗爽。平居论学,是非程、朱、陆、王[21]而不失其衡,专贵有作用。当时儒流,动辄高谈性命[22],争论太极、无极[23]。先生乃曰:“夫子至圣,不言天道,子贡名贤,言天道不可得闻,今贵国诸儒,贤于古人,而宋儒过于夫子、子贡也。”其尚友古人,尤推重诸葛亮[24]、陆贽[25]。先生自持颇高,对于日本,终以异国视之。故其上长崎官吏书云:“贵国甚重我国之珍品药饵等,不惜以重价贾之,然贤人君子,国之至宝,而冷遇之,本末轻重失矣!”又云:“容我一身,一以全孤臣之节,一以增贵国之光。”寄人篱下,抗不自卑,日人以是益钦重之。晚近日人,颇以是自诩其国优待国事犯之义风,自先生始。 先生居日时,德川光圀[26]公欲为起其第,先生固辞曰:“吾借公眷顾,藏孤踪于外邦,养志守节,以保明室衣冠,感恩浴德莫大焉。且吾祖宗坟墓乔木秀美,想必为虏发掘翦除,每念及此,五内惨烈,奈何独丰屋安居乎!” 先生遁居日本,仍著明衣冠,其遗像尚存水户。故义公吊先生文有云:“流离转蓬,经几年所,衣冠慕古,未尝变夷。”先生尝致书省庵[27],祝其子康健。书中有云:“倘中原有复然之势,不佞归途或得一见,不然不佞老令郎小,恐终无刮目之期矣。无限怀思,非笔端可绘,徒付之浩叹而已!”悲愤凄怆,不忍卒读。 先生致省庵书,有七十通。中有云:“日本兵至大明,自然全胜,所谓义兵也。贵国有此意否?”愈见先生居日,无时不以光复中原为念。 先生生平最心服日本筑城术。尝以是问于田[山]鹿素行[28]。素行固当代名流,荐加贺之有田氏某于先生,某乃为先生记筑城术以赠之。后有田氏没,其稿本尚流传于加贺州藩,迄今存否,未可知也。 先生善贮蓄,储有三千金。尝叹曰:“吾老矣,金多奈何?然移用中国,则事济矣!”临卒,尽纳于水户库。盖先生八十颓龄,壮心未已,其欲伺虏廷之隙,航海归来以图再举之雄怀,直至死而后已也。 经略直浙兵部左侍郎王翌[翊][29],最与先生善。及讨贼战死,实八月十五日,先生闻之大伤,为文祭之。自是每岁中秋,必杜门废节。观其答田犀[30]书曰:“中秋为知友王侍郎完节之日,惨逾柴市[31],烈倍文山[32],仆至其时,备怀伤感,终身遂废此令节。”其笃念殉国之友若此。 神州沦陷后,自日本正保四年迄万治二年,此十三年间,先生凡五至日本。日人安积澹泊[33]尝曰:“先生所以屡至日本者,盖欲乞援图光复也。”可谓深知先生者。其后复至日本,遂以终焉。则以明社既屋,满人入主中原,转徙波涛,蹈迹东海,以全大节,先生之心,可昭日月矣! 先生初留长崎,安东省庵师事之。以其禄之半养先生,古今传为美谈,如是者六载余。后始应水户之聘之江户。居长崎之六年,为先生最困难时代。盖先生转徙流离,孤身只影,窜于海外,贫苦不能自给,省庵之禄,名为二百石,实不过八十石,又兼供二处之用,愈益艰窘。厥后长崎惨遭回禄[34],先生身外之物,悉化灰烬,乃寄寓于皓台寺中,风雨萧条,造次颠沛,省庵闻之,乃趋就而往,为援拯。先生虽在患难之中,兴复故国,固未尝一日忘。故先生行述有云:“先生虽客寓于兹,日向乡关泣血,无时不北望切齿,惟以国仇未雪为憾。”盖指此也。 先生尝谓学者有二派,即贤士与学士。博学多识,谓之学士;节义识见,谓之贤士。先生殆以贤士自况。 先生既往江户,为水户之宾师,不苟言动,慎避悲愤之言,以自掩其形迹。故读其行述文集者,往往误认先生为道学。然先生固黄冠草履[35],不忍见神州陆沈之痛者,彼邦人士,辄以先生为归化[36]者,厚诬先生甚矣! 先生与省庵自评之言曰:“吾之为人,以心为上,德次之,行次之,文学书法又其次者。”此亦足见其抱负。 先生曾为楠公[37]赞像,其文有三,载《舜水文集》。 日本水户彰考馆[38],存先生遗物颇多。 先生长于诗,惟至日本时,未尝有所吟咏。 先生至日本,携孔子像二,一赠安东省庵,现存省庵家中;一则展转传于日本今上之手。琴二,流离颠沛间,尚有弹琴余兴,其风雅如是。 先生与阳明先生[39]同乡,山水有灵,钟于二子,地灵人杰之说,或其然欤! 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为先生侨居故址。数百载后,尚为文教之区,亦奇缘也。 先生强记精敏,虽老疾手不释卷。博而约,达而醇。尝曰:“学问之道如治裘,遴其粹然者取之,若曰某氏学某氏学,则非所谓博学审问之谓也。”又曰:“所贵乎儒者,修身之谓也。身既修矣,必博学以实之。学既博矣,必作文以明之。不读书,则必不能作文,不能作文,虽学富五车,忠如比干[40],孝如奇伯[伯奇][41]、曾参[42],亦冥冥没没而已,故作文为第二义。至于做诗,今诗不比古诗,无根之华藻,无益于民风世教,而人汲汲为之,不过取名干誉而已。”其论文曰:“大凡作文,须根本六经,佐以子史,而润泽之以古文,内既充溢,则下笔自然凑泊,不期文而自文。若有意为文,便非文章之至也。”故自作文古雅,逸宕成章。 先生有自制大成殿模型,存彰考馆。日本汤岛大成殿,即仿此而作。此殿为日本政学革新之一大纪念物。 大成殿模型与弘道馆记碑,共辉耀于水户。水户党争[43],弹雨横飞之余,曾不少伤,天其或欲留此纪念物,冥冥中有所嘉护欤! 先生久客他邦,乡信阻绝。德川光国氏谕寄书故国,问其家信,且招一孙侍养焉。先生之在乡也,有二子一女。女幼字同邑何氏,其舅为清官,忿懑构疾,未嫁而亡。子大成有二字[子],曰毓德、毓仁,孤贫养于外祖姚泰家。先生所寄书达姚家,家人相与惊叹,始知其尚在天壤间。日本延宝六年,其孙毓仁往长崎候问,而碍法禁不能东,先生亦老疾不能西,惟以书通情而已。先生离家四十余年,始得审问祖宗坟墓、旧友存殁,悲喜交至,且戒之曰:“国亡家破,宜农圃渔樵,自食其力,百工技艺亦不妨,惟清官决不可为也!”先生患咳血二十余年,至老疾稍渐,德川公使医诊之,先生谢曰:“犬马之齿,既过耄耋,而欲用药石延旦夕之命,未为知命者也。”先生作客久,善操日语,及病革,复操乡语,侍人不能解。年八十三,日本天和二年四月十七日殁。临终藏鲁王敕谕,以儒礼葬于瑞龙山麓。德川公亲临其葬,作文哭之,私谥文恭,又录遗集二十八卷,使门人今井弘济[44]、安积觉撰其行述行世。 先生殁前十一年,时年七十二,曾以桧木自作棺椁。谓门人曰:“我既老于异邦,自誓非中原恢复不能归。一旦老疾不起,则骸骨无所归,将葬于兹土。然汝曹不知制棺之法,数年后必枯残。后来逆虏倘有败亡日,我子若孙其有血气者,或欲归葬我故土,而墓木未拱,棺椁朽敝,则非徒二三子之羞,抑亦日域之玷也。”呜呼!“死去元知万事空,唯恨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放翁[45]临终之诗,其深于种族之痛,盖与先生今古一辙也。方今汉土光复,神州士夫,宜未忘先生制棺时之遗言,而亟谋迎骇[骸]骨以归,勿令英魂烈魄,终古淹沦于樱花三岛。先生有灵,亦当含笑于九京[46]矣! 先生生平最爱樱花,故义公为先生建祠植樱花数株,以志遗爱。近以碑碣建成,东邦志士有慨捐樱花二百株者。将来樱花灿烂,与短碣相掩映,益增吊古者之流连,亦盛迹也。去岁六月二号,日本志士,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伦理学讲室,举行朱舜水先生二百五十年祭大典,且建碑碣,题曰“朱舜水终焉之地”。盖自先生居日本迄今恰二百有五十年矣。是日彼邦当代名流,及当时与先生有关系者之后裔,若德川氏焉,悉集焉。先生十一世孙名辅基者(浙江绍兴人)航美留学,迂道日本,亦得与于此祭。噫!“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光复之年,而有此祭,先生有灵,其可以瞑目矣! 此次祭典中,并附有舜水先生关系品展览会,所陈要品,记如左[下]: 一《华夷辨》原稿; 一张斐[47]诗六首; 一棺盖图说; 一张名振[48]笔(舜水文集,日人安藤子约所藏,中有其全文原本); 一监国鲁王敕书(鲁王太祖之九世孙,燕都沦陷,南京不守,鲁王入浙江,以监国名义,下恢复令。此敕即监国九年所发,历三星霜[49],始得展转入于先生之手者。现藏德川国顺侯家); 一小李将军[50]画卷(据先生跋云:“明代小李将军画卷,传者有三,一为太仓王元善家物,一为仇英[51]所临者,其他即此也。”先生流离间关之际,尚刻不离此。现藏德川国顺侯家); 一安南供役记事(先生数次往来安南,亦有乞兵之意。此书即记其在安南时之始末。在安南时之寓主,为一日本人。鲁王敕书,亦由一日本船交付先生,亦奇矣。现藏德川国顺侯家); 一楠公诀子图(先生曾亲为题赞。此赞成于日本宽文十三年,元禄中义公建楠公碑于凑川时,镌此赞于碑阴,但与原文颇有倒置处。现藏前田利为[52]侯爵家); 一汉五杰像(先生赞萧何、诸葛亮。现藏前田利为侯爵家); 一白交趾将相诸大臣节文; 一与安东省庵书; (以上二者乃先生居长崎时,寄赠省庵者。二人缔交,即以此为介绍。现藏安东守男家) 一张名振与朱舜水书(张名振者,与舜水奉鲁王共图恢复之主将也。此书即将舟山若何失陷之情形,报于先生者。书中有称国姓公云云者,殆指郑成功。现藏安东守男家); 一省庵遗爱七弦琴(此琴乃彭城素轩[53]赠省庵者,铭文署万历己卯,殆明代盛时之遗物也。现藏安东守男家); 一孔子像(先生携孔子像二,一传安东氏家,一存日本今上); 一郑成功书(现藏德川国顺侯爵家)。 孔子像、白交趾将相诸大臣节文、与安东省庵书、及录杜诗一幅,余曾见其用铜版拓者,书法苍老奇绝,可想见其为人。 署名:李钊 《言治》月刊第1年第1期 1913年4月1日 【注释】 [1]朱永祐 字爰启,号闻玄,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屡官吏部左侍郎,从鲁王至舟山,城破死之。 [2]张肯堂 生年不详,卒于1651年,字载宁,号鲲渊(一作鲵渊)。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天启进士。崇祯间擢御史,巡抚福建。南明隆武朝时,加兵部尚书,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诏总制北征,专理兵马粮饷,节制镇抚。旋进大学士,率舟师由海道抵吴淞,招募义旅。隆武政权覆亡,入舟山。鲁监国四年(顺治六年,1649),鲁监国至舟山,拜为东阁大学士,加太傅。六年,清兵攻舟山,受命留守,兵败自缢死。 [3]吴钟峦 (1577—1651),字峦稚,号霞舟,江苏武进人。受业于顾宪成、高攀龙。崇祯七年进士,授长兴知县,迁桂林推官。福王立,擢礼部主事。鲁王起兵,以为礼部尚书,往来普陀山中。清兵至宁波,钟峦渡海入昌国卫,至孔庙,抱孔子牌位自焚死。著有《霞舟语录》等。 [4]弘光 明末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后的年号。 [5]永历 明桂王朱由榔即帝位后的年号(1647—1661),凡15年。郑成功及其后代在台湾沿用至1683年。 [6]郑成功 (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初甚为隆武帝朱聿键所器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今属广东),起兵抗清。后受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率部数创闽、粤清兵,屡拒招降。永历十五年,率军二万人出厦门,达台湾,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侵占,成功率军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又败荷兰援军。次年,收复台湾全岛,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旋病逝。 [7]舳舻 舳,音zhú,船尾持舵的部分。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郭璞《江赋》:“舳舻相属,万里连樯。” [8]延平 本为地名,晋代设延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此处指郑成功。南明永历帝封郑为延平郡王,故称。 [9]鲁王 即朱以海。明太祖十世孙。崇祯十七年(1644)嗣鲁王位。弘光朝覆亡,为钱肃乐等所拥戴,监国于绍兴。鲁监国元年(顺治三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遂逃亡海上。四年,辗转进驻舟山。六年,清军攻占舟山,为张煌言等护至厦门,旋移驻金门。八年,去监国号。康熙元年(1662)病卒于金门。 [10]阳武之椎 阳武,旧县名,始置于秦。故城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秦末,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为韩报仇,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120斤。秦始皇东游,张良与力士用铁椎狙击秦始皇于阳武县博浪沙,误中副车。后以“阳武之椎”或“博浪之椎”称抗暴复仇之事。 [11]终军之请 终军,西汉济南人,字子云,年18选为博士弟子。武帝任为谒者给事中,累擢谏议大夫。后奉命赴南越(今两广地区)说南越王入朝,终军请受长缨,谓必羁南越归附汉廷。既至越,南越王愿举国内属,而越相吕嘉不从,举兵攻杀王及终军。死时年仅二十余,时称“终童”。后因以“终军请缨”称颂少年有为。事迹见《汉书》本传。 [12]延伫以竢 延伫:亦作“延枙”,引颈企立,形容盼望之切。《旧五代史·梁书·太祖记五》:“眷言方岳,下及山林,岂无英奇,副我延伫。”竢:等候。 [13]衡命 衡,通“横”,横逆;衡命即违逆命令。《史记·管晏列传》:“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孔子家语·弟子行》:“有道顺命,无道衡命。” [14]思明 地名,今福建厦门市。明永历十年闰五月,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 [15]先生寄郑成功书 据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下引文字见于朱舜水《与安东守约书》,见《朱舜水集》第153页《与安东守约书二十五·一》。此处作“寄郑成功书”,误。 [16]救焚 本作“救焚拯溺”或“救火拯溺”。焚,指火灾;溺,指落水者。犹言救人于水火之中。 [17]徒效姚苌之覆羌羯,不念苻坚之溃合肥 姚苌(330—393),十六国后秦建立者(384—393年在位)。羌族首领姚弋仲子。前秦苻坚攻羌,苌兄姚襄战败而亡,苌降前秦。淝水战后,苻坚败退长安,他乘机率诸羌自立,称万年秦王。不久杀苻坚,称帝于长安,建元建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羌、羯,皆为中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苻坚(338—385):十六国前秦君主(357—385年在位),氐族。升平元年(357年),夺堂兄苻生位,自称大秦天王,改元永兴。在位期间,任用汉人王猛,治绩显著,灭前燕、前凉等,据有北方大部分地区。建元十九年(383年),不顾朝臣反对,集数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结果在淝水大败。此处朱舜水意谓郑成功在进军南京时,因获胜而骄傲,导致失败。 [18]蒿目 《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蒿,草名,《尔雅翼》:“蒿细弱而阴润,最易棲尘。(蒿目)言世之君子眯眼尘中而忧世也。”又,俞樾曰:“…蒿乃‘ ’之假字。《玉篇》目部: ,庾鞠切,目明之望也。是目藬为望视之貌。仁人之忧天下,必为之目藬然远望。故曰目藬然而忧世之患。目藬与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当以俞说为是。此处当解为愁眼远望,期盼之至。 [19]会同有绎 会同,会合在一起;绎,陈述,有所陈述。 [20]分陕 陕即今河南省陕县。相传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后遂谓中央朝官出任地方官为“分陕”。 [21]程、朱、陆、王 程即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学者;朱即朱熹(1130—1200),南宋学者;陆即陆九渊(1139—1193),南宋学者;王即王守仁(1472—1529),明代学者。均为理学的代表人物。 [22]性命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宋、明以来理学家专意研究性命之学,因以性命指理学。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所拘者又复高谈性命,衍说仁义,细析毫芒,而至于钱谷财赋之事,茫然罔晓也。” [23]太极、无极 均为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太极:原始的混沌之气,自身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之变化。既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无极:亦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命题:“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此后,“太极”、“无极”成为理学家常讨论的命题。 [24]诸葛亮 (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避乱荆州,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耕作自给。建安十三年(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求教,而成为刘备主要谋士。次年,曹操率军南下,他奉命联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遂后,助刘备进占荆州、入益州,破成都。刘备称帝后,任丞相。章武三年(223年)受刘备托孤,辅刘禅继位,旋被封为武乡侯,后又领益州牧。建兴三年(225年)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之后几度率军伐魏,终因积劳成疾,在军中病死。 [25]陆贽 (754—805),唐朝大臣。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进士出身。德宗时宰相。曾上疏揭露时政弊端,提出一套重农、富国、强兵的政策措施。后为裴延龄谮毁,贬为忠州别驾。顺宗即位,下诏征还,诏未至而卒。有《陆宣公奏议》传世。 [26]德川光圀 (1628—1700),日本江户时期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幼名干代松,字子龙,号梅里,谥号义公。别称水户光圀(中国古“国”字)、水户黄门。1633年(宽永十年)为其父德川赖房定为嗣子(本为第三子。)1657年(日本明历三年)在江户别邸设史馆,开始编纂《大日本史》。1661年(宽文元年)继藩主位。1665年(宽文五年,清康熙四年),礼聘明朝遗臣朱舜水至馆为宾师,传授宾学,对水户学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著有《常山文集》、《常山詠草》,后世有《水户黄门漫游记》传述其轶事。文中提到的“义公”、“水户”均指德川光圀。 [27]省庵 即安东守约(1622—1701),字鲁默,初名守正,号省庵,又号耻斋,筑后(今福冈县)柳川藩人。1658年,朱舜水初至长崎,时人未及知其学。而省庵则向其请业,并拜之为师。时舜水贫甚,省庵将俸禄之半赠之,为时6年。后舜水为德川光国礼聘至江户,二人交往渐少。朱逝世后,省庵撰文哀悼,其为学崇朱熹,成为关西巨儒。著有《省庵遗集》、《省庵书简》、《耻斋漫录》等。 [28]田鹿素行 为山鹿素行之误。山鹿素行(1622—1685)为江户时代(1603—1868)前期的儒学古学派创始人、兵学家。会津人。9岁起赴江户城,从林罗山学儒学,从小幡景德等学兵学,后从事神道、诗歌和佛教研究,并与朱舜水有交往。因触犯幕府忌讳,被谪赤惠达9年之久,得藩主浅野氏优遇,大倡经世、事功之学,批判作为官学的朱子学,主张直接继承周公和孔子以求圣学本旨。其经世理论和兵学思想带有浓厚的武士色彩,及门弟子前后达4000人。著有《圣教要录》、《山鹿语类》、《中朝事实》等,编有《全集》。 [29]王翌[翊] (1616—1651),字完勋,号笃庵。浙江慈溪人,明庠生。清军入浙江,招兵举义抗清,鲁王授其兵部职方主事。鲁王监国二年(顺治四年,1647年),王翊入四明山安营扎寨,称大岚洞主,率部攻克上虞,转战天台,众至万余人。旋设五营五司,且耕且屯,军纪严明,受封兵部右侍郎。兵败走舟山,时张煌言、朱舜水均在舟山,与朱定交,为知己。六年(1651年),赴天台招兵途中,为清兵所捕,解至定海,清兵以乱箭射杀,故朱舜水称“惨逾柴市,烈倍文山”。又:王翊遇害日期为八月十三,朱舜水得自传闻为八月十五,误。 [30]田犀 (约1636—1682),字一角,初名麟,号避尘斋,又号止丘,后改理介。朱舜水晚年弟子之一。宽文八年(1668年),仕水户府,为儒官。宽文十二年(1672年),水户光国建彰考馆,继续修纂《大日本史》,田犀为编修之一。 [31]柴市 文天祥就义处。其地当即今北京市宣武门外菜市口,菜市为“柴市”音转;一说为菜市口以西的旧柴炭市。 [32]文山 即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水(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攻宋,自赣州起兵抗元。次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元军议和被拘,逃归宋。端宗立,复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率兵在闽、广抗元,后又进为左丞相,封信国公。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俘,坚拒劝降,作《正气歌》。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三年,不屈,在柴市就义。有《文山全集》。 [33]安积澹泊 即安积觉(约1655—1737),字子先,小字觉兵卫,号澹泊,晚又号老牛居士。世仕水户府。10岁起即从朱舜水问学,为朱晚年著名弟子。1683年(日天和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德川光圀延其入史馆,后为总裁,首议定修史例。后撰修史志多部。有《安积澹泊集》传世。 [34]回禄 传说中的火神。《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回禄,火神。”后用以指火灾。 [35]黄冠草履 又作黄冠草服,指粗劣的衣着,古指田夫之服,借指草野隐士。 [36]归化 旧谓甲国人入乙国籍为归化。 [37]楠公 即楠木正成(1294—1336),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的武将。也称楠正成。幼名多闻丸。是以河内(今大阪府一部分)关心寺领地为根据地的豪族。1331年参与后醍醐天皇推翻镰仓幕府的计划,首先举兵于河内赤坂城。次年在千旱城与幕府军作战,使后醍醐天皇获得暂时成功。因战功,在“建武中兴”期间(1334—1336)任河内、摄津、和泉守护。1335 年,足利尊氏起兵反对后醍醐天皇,1336年占领京都,楠木正成与之交战,逐其出京都。后足利氏又举兵进攻京都,楠木在凑川(今神户市内)会战中战败自杀。后被尊为勤王忠臣的典范。 [38]水户彰考馆 1657年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为编修《大日本史》在江户设立的编史机构。1672年命名为彰考馆,1829年与水户藩的彰考馆合并。是宣扬水户学君臣名分论、尊王攘夷论的发源地。 [39]阳明先生 即王守仁(1472—1529),明代学者。字伯安,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故学者称阳明先生。 [40]比干 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庄子·人间世》:“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成玄英疏:“比干,殷纣之庶叔,忠谏而被割心。” [41]奇伯 应为“伯奇”。伯奇是古代孝子。相传为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长子,母死,后母欲立其子伯封为太子,乃谮伯奇,吉甫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蘋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而见放逐,乃作琴曲《履霜操》以述怀。吉甫感悟,遂求伯奇,射杀后妻。 [42]曾参 (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字子舆。孔子弟子。性至孝而质鲁,悟一贯之旨,孔子之道赖之以传。后被尊为宗圣。 [43]水户党争 水户藩(今茨城县境内),德川幕府的重要亲藩,也是尊王攘夷思潮的发源地。1858年幕府违反孝明天皇旨意,与美国订立《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天皇下诏书给水户藩,表达对幕府“违敕”缔约、处分反缔约大名的不满。1859年幕府厉行镇压。1860年初,幕府敕令水户藩交出诏书。水户藩藩厅执行幕府命令,称“镇派”;下级藩士拒绝交出诏书,称“激派”。两派严重对立,引发了水户藩朋党派阀日趋复杂激烈的党争,藩内陷入混乱。 [44]今井弘济 (约1651—1689),字将兴,号鲁斋,称松菴,又称宋柏,后改小四郎。其父照将,仕德川光圀府。弘济随父,年十四,德川命从朱舜水学,后参修《大日本史》。朱逝世后,与安积觉撰其行述。后舜水孙朱毓仁来长崎,德川遣弘济慰劳之。 [45]放翁 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参加殿试,为秦桧黜落。孝宗立,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后因力主北伐而被劾罢职。乾道六年(1170年)入川,为夔州通判。后出川东还,致仕。晚年赞成韩侘胄北伐,逝前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故土。著有《剑南诗稿》、《南唐书》等。此处所引放翁诗第二句“唯恨”应为“但悲”。 [46]九京 同“九原”,本为山名。在山西新绛县北。《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注:“晋卿大夫之墓地在九原,京盖字之误,当为原。”后世用以指墓地,意同“九泉”、“黄泉”。 [47]张斐 字非文,号霞池,又自号星云山人,生卒年不详。明清之际浙江余姚人。明亡后,从事抗清复明活动。曾随同朱舜水孙朱毓仁至日本长崎,谒德川光圀,请求日本助其复明,不果而归。 [48]张名振 (1601—1656),一作张明正。应天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字侯服。明崇祯末为台州石浦游击,南明弘光朝亡,与张煌言等拥鲁王监国,加富平将军,封定西侯。后绍兴失守,入舟山依黄斌卿。鲁王监国四年(顺治六年,1649年),率部火并斌卿,迎鲁王入舟山,晋太师,掌机务。六年,舟山陷,复奉鲁王航于海上。八年,率兵二万北上,截长江。次年,舟溯长江,攻入京口,威震南京。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被郑成功拜为元帅。旋病卒,一说为成功使人毒死。文中所谓“张名振笔”,按中国古代称韵文为“文”散文为“笔”的说法,疑指张名振的一些(或一篇)散文著作或书信手迹。 [49]三星霜 星一年一周转,霜则每年至秋始降,故以星霜指年岁。三星霜即三年。 [50]小李将军 即李昭道,唐宗室。历官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太子中书舍人。父思训,官至右武卫大将军。父子同有画名,画史上分别称为“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昭道善画金碧山水,多点缀鸟兽,并创制海景,画风工巧,后人曾有“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之评。存世《春山行旅图》,传为其所作。文中称“明代”,似误。 [51]仇英 明代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后居苏州。生卒无确切记载(一说生于1494,卒于1561;一说生于1482,卒于1559)。其画以山水、人物为主。 [52]前田利为 江户时代加贺藩主前田利家第16代孙。明治维新后列入华族,授侯爵。1926年创办育德财团。又将前田家收藏的典籍、文书搜集保管于尊经阁文库。 [53]彭城素轩 疑指刘善聪,字士明,号素轩。其父刘东阁,名宣义,别号清轩,日本名字为彭城仁左卫门,长崎人。其先世为明朝福建人,一直担任长崎通词(翻译)之职。善聪继承父业,“袭职大通词”。朱舜水与刘氏父子曾有一定交往。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