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外国文学 > MYSC | 上页 下页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委员 弗雷德里克·比克

  如果有人问十九世纪的文坛在起源于希腊的史诗、戏剧和抒情诗的旧形式之外创造了什么新形式,答案无疑是: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与当时社会环境背景的对比,揭示出人类灵魂最深处隐秘的体验,以及通过强调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实主义用以往旧的文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精确和完整手法忠实地刻画了现实世界。

  现实主义小说——人们或可称之为受历史主义和科学影响的一种现代散文体史诗——总的说来都是用英文、法文和俄文创作的,是与狄更斯和萨克雷、巴尔扎克和福楼拜、果戈理和托尔斯泰等人的名字分不开的。而德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没有可于之相提并论的作品,那里的文学创作选择了其他出路。到了二十世纪初,在吕贝克的汉萨老城,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作家,一个商人的儿子,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从那时起迄今已过去了二十七年,所有人都愈益清楚地认识到,《布登勃洛克一家》是足以填补这个空白的杰出作品。

  这是第一部也是迄今最卓越的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华丽宏大的风格使其在欧洲文坛上据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可与德国在欧洲乐坛上的地位相媲美。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中产阶级小说,因为它所描写的完全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时代。它所描写的社会既不是广大得让读者难以理解,也不是狭小得令人窒息。这个中间层次有利于进行理智、周密和敏锐的分析,而小说自身的创造性力量,即诗一般叙述的意蕴,则来自于冷静、成熟和练达的思考能力。我们可在所有细小的差别中看到一个中产阶级文明,看到一个历史的地平线,看到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世辈变迁,看到各种人物从自我克制、粗犷和不自觉型逐步向具有优雅和脆弱情感的思索型演化。作品清晰地揭示了深藏在表象下面的生活气质;它气势豪放而绝未流于粗野,并且笔触轻盈地描写了许多细微的事物;它是悲伤和严肃的,但绝不令人沮丧压抑,因为作者的揶揄才智以彩虹般的折射力使作品渗透着一种冷静、深刻的幽默感。

  在具体、客观地刻画社会现象方面,《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国文学中罕有其匹。尽管如此,除了其自身文学体裁的局限外,这部小说仍以其玄奥和谐的德意志先验主义思维创造了非同凡响的风格。这位青年作家非常娴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传神地体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的批判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态度,同时,这部小说的主要特色也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最大奥秘。

  《布登勃洛克一家》基本上是一部哲理小说。从对生活本质、生活条件与朴素的生活之乐、积极活动力两方面难以相容的深刻洞察出发,小说描写了一个家族的衰败。思索、自省、心理刻画、哲学深度和审美意识对于年轻的托马斯·曼来说似乎都是破坏和瓦解的力;在他最优美的故事之一《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中,他找到了动人的词句来表达他对人类纯朴生活的热爱。由于他身处自己所描写的中产阶级圈子之外,所以他的视野是广阔自由的,但他却带有一种对已失去的天真纯朴具有的怀旧感,一种给予他理解、同情和尊敬的情感。

  托马斯·曼年轻时的痛苦经历赋予《布登勃洛克一家》以深沉的基调,这种经历包括他曾处理过并试图在其作家生涯中以不同方式来解决的一个问题。他内心感到了在美学与哲学之间、在实用主义与资产阶级观念之间的严重对立,并且试图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调和解决这些矛盾。在中篇小说《托尼奥·克勒格尔》和《特里斯坦》(1903)中,超脱于生活、艺术信徒、知识和死亡是为了“富于诱惑的平庸生命”,承认它们的愿望是纯朴而健康的存在,这就是托马斯·曼本人通过这些抒发表现出对纯朴和追求幸福本性之爱的悖论。

  在小说《王爷殿下》(1909)中,现实主义形式掩盖着一个象征性的故事。他把艺术家的生命与人的活动和谐地统一起来,并写出了一条人类理想的格言:“高贵与爱情——一种酸涩的幸福”。但这种结合并不像《布登勃洛克一家》和中短篇小说那样令人信服和深刻。在剧本《菲奥仑察》(1906)中,道学家萨沃纳罗拉和美学家洛伦佐·迪·麦迪西二人以不可调和的敌人面貌出现,差别又重新开始了。在《死于威尼斯》(1913)中,这种差别达到了悲剧性的意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时期内,他越来越对弗里德里克大帝其人感兴趣。他认为这个统治者为他那个问题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可靠答案,因为弗里德里克的资质中具有蓬勃不断的生命力、纯朴与追求幸福二者兼备的行为、深思熟虑和一种不为假象所迷惑的明晰洞察力。在那篇具有独创性的文章《弗里德里克大帝与大同盟》中,他阐明了这个答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是耽思不已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并未能成功地把这个理想用可塑的、活生生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托马斯·曼从深思的、巧妙分析和敏锐观察美的天地中转向真情实境的世界。他接受了自己的忠告,在他的小说《王爷殿下》中暗示要谨防安逸与享乐,要全心致力于对他的祖国在多灾多难的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作出极度痛苦的重新评价。他后来的小说,特别是小说《魔山》(1924),证实了他那辨证本性相互斗争到底所产生的思想抗争,而且这种思想抗争正是其观点的渊薮。

  托马斯·曼博士——作为一个德国作家和思想家,尽管你确信艺术是不可靠的,但你还是在反映真实的同时与各种思想全力拼搏,创造了痛苦之美。你把诗的高贵与才智同一种对人类纯朴生活的渴求之爱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受国王的委托,瑞典学院决定授予你这项奖,并向你表示祝贺。

  ***

  在受奖之前,J·E·约翰森教授发表了下述评论:

  “托马斯·曼在丝毫未模仿前人的基础上描写了我们所熟悉的现象。他的调查研究涉及到了我们已知的讲究良心道德的人类本性,因此其领域是许多世纪以前的古老领域。但是,托马斯·曼却在这领域中揭示了许多对今天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问题。我认为,在那群像阿尔弗莱德·诺贝尔一样去努力探讨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建设人类文明的思索者当中,他决不是一个陌生人。同时我确信,他在一个与自己如此亲切的国度中,是不会有难以相容之感的。”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