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


  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

  小説家類存目一

  燕丹子三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載皆燕太子丹事。《漢志》“法家”有《燕十事》十篇,註曰:“不知作者”;“雜家”有《荆軻論》五篇,註曰:“司馬相如等論荆軻事”,無《燕丹子》之名。至《隋書·經籍志》,始著錄於“小説家”。唐李善註《文選》,始援引其文。是其書在唐以前。又《史記·刺客列傳》曰:“世言荆軻,其稱太子丹之命1,‘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其文見此書中,而裴駰《集解》不引此書。司馬貞《索隱》曰:“《風俗通》及《論衡》皆有此説,仍云廄門木烏生肉足也2”,亦不引此書。註家引書,以在前者為據,知此書在應劭、王充後矣。《史記正義》引田光論夏扶、宋意、秦舞陽事,又引秦王乞聽琴事,均作《燕太子》,《索隱》引進金丸、膾馬肝等事,亦作《燕太子》,殆傳寫異文歟?《宋志》尚著於錄,至明遂佚3。故馬驌作《繹史》4,稱《魯連子》、《燕丹子》之類,或真或偽,今皆亡。其所輯秦事,引《燕丹子》凡十條5。大抵本之《文選註》、《太平御覽》諸書,字句亦頗多舛異。今檢《永樂大典》載有全本,蓋明初尚存。然其文實割裂諸書燕丹、荆軻事雜綴而成6。其可信者已見《史記》,其他多鄙誕不可信,殊無足採。謹仰遵聖訓,附存其目。《隋志》作一卷。《唐志》、《宋志》及《文獻通考》並作三卷。《永樂大典》所載併為一卷,而實作三篇。故今仍以三卷著錄焉。

  【彙訂】

  1.“丹”,殿本脱,據《史記·刺客列傳》原文。

  2.“烏”,殿本作“象”,誤,據《史記·刺客列傳》註引《史記索隱》原文。

  3.此書著錄於明陳第《世善堂書目》卷上,則當明之中葉,猶未佚也。(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4.“《繹史》”,殿本作“《驛史》”,誤,《繹史》卷首《原書徵言》“若乃全書闕軼,其名僅見”句註文云:“如《黄帝内傳》……《魯連子》、《燕丹子》……此等或真或偽,今皆亡矣。”

  5.“《燕丹子》”,殿本作“《燕太子》”,誤,《繹史》卷一百四十八《秦併天下》注文引《燕丹子》十條。

  6.不論此書寫定於何時,荆軻刺秦王的故事曾廣泛流傳於秦漢之閒是無可懷疑的。司馬遷删削“天雨粟,馬生角”等情節即是明證。今本《燕丹子》的文字可能經後人修飾增删,但的確是根據秦漢民閒傳説記錄的古小説。(程毅中:《燕丹子點校説明》)

  漢雜事祕辛一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楊慎序稱得於安寧土知州萬氏1。沈德符《敝帚軒剩語》曰:“即慎所偽作也”。敘漢桓帝懿德皇后被選及册立之事。其與史舛謬之處,明胡震亨、姚士粦二跋辨之甚詳。其文淫豔,亦類傳奇,漢人無是體裁也。

  【彙訂】

  1.《香豔叢書》本《漢雜事祕辛》卷末楊慎《後記》云:“得於安寧土知州董氏”。(邱瑞中:《中國婦女纏足考》)

  飛燕外傳一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漢伶元〔玄〕撰。末有元自序,稱字子于,潞水人。由司空小吏曆三署,刺守州郡,為淮南相。其妾樊通德,為樊嬺弟子不周之子,能道飛燕姊弟故事,於是撰《趙后别傳》。其文纖靡,不類西漢人語。序末又稱元為河東都尉時,辱班彪之從父躅。故彪續《史記》,不見收錄。其文不相屬,亦不類元所自言。後又載桓譚語一則,言更始二年劉恭得其書於茂陵卞理,建武二年賈子翊以示譚。所稱埋藏之金縢漆匱者,似不應如此之珍貴。又載荀勗校書奏一篇,《中經簿》所錄,今不可考。然所校他書,無載勗奏者,何獨此書有之?又首尾僅六十字,亦無此體,大抵皆出於依託。且閨幃媟褻之狀,嬺雖親狎,無目擊理。即萬一竊得之,亦無娓娓為通德縷陳理,其偽妄殆不疑也。晁公武頗信之。陳振孫雖有“或云偽書”之説,而又云:“通德擁髻等事,文士多用。而‘禍水滅火’之語,司馬公載之《通鑑》”。夫文士引用,不為典據,採淖方成語以入史,自是《通鑑》之失。乃援以證實是書,紕繆殊甚。且“禍水滅火”,其語亦有可疑。王懋竑《白田雜著》有《漢火德考》1,曰:“漢初用赤帝子之祥,旗幟尚赤。而自有天下後,仍襲秦舊,故張蒼以為水德。孝文帝時,公孫臣言當改用土德,色尚黄,其事未行。至孝武帝改正朔,色尚黄,印章以五字,則用公孫臣之説也。王莽篡位,自以黄帝之後,當為土德,而用劉歆之説,盡改從前相承之序,以漢為火德。後漢重圖讖,以《赤伏符》之文改用火德。班固作志,遂以著之《高帝紀》。而後漢人作《飛燕外傳》(案,懋竑此語尚以此傳為真出伶元,蓋未詳考),有‘禍水滅火’之語。不知前漢自王莽、劉歆以前,未有以漢為火德者。蓋其誤也”云云。據此,則班固在莽、歆之後,沿誤尚為有因,淖方成在莽、歆之前,安得預有滅火之説?其為後人依託,即此二語亦可以見。安得以《通鑑》誤引,遂指為真古書哉?

  案,此書記飛燕姊妹始末,實傳記之類。然純為小説家言,不可入之於史部,與《漢武内傳》諸書同一例也。

  【彙訂】

  1.殿本“王”上有“考”字。

  大業拾遺記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一名《南部煙花錄》。舊本題唐顏師古撰。末有跋語,稱:“會昌中沙門志徹得之瓦棺寺閣,乃《隋書》遺稿”云云。王得臣《麈史》稱其“極惡,可疑1”。姚寬《西溪叢語》亦曰:“《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又載陳後主詩云:‘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2’。此乃唐人方域詩,六朝語不如此。《唐藝文志》所載《煙花錄》,記幸廣陵事,此本已亡。故流俗偽作此書”云云3。然則此亦偽本矣。今觀下卷記幸月觀時與蕭後夜話,有“儂家事一切已託楊素了”之語。是時素死久矣,師古豈疏謬至此乎?其中所載煬帝諸作及虞世南贈袁寶兒作4,明代輯六朝詩者往往採掇,皆不考之過也。

  【彙訂】

  1.此語實出自王明清《揮麈錄餘話》卷一。(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2.“傍”,底本作“向”,據殿本改。蔡居厚《詩史》及《西溪叢語》卷下皆引作“傍”。

  3.姚寬《西溪叢語》此段全襲蔡居厚《詩史》(《詩話總龜》前集卷二引)。(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4.“所”,殿本無。

  海山記一卷迷樓記一卷開河記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三書並載明吳琯《古今逸史》中,不著撰人名氏。《海山記》述隋煬帝西苑事。所錄煬帝諸歌,其調乃唐李德裕所作《望江南》調。段安節《樂府雜錄》述其緣起甚詳,大業中安有是體?考劉斧《青瑣高議》後集載有此《記》,分上、下二篇,其文較詳。蓋宋人所依託1。此本删併為一卷,益偽中之偽矣。《迷樓記》亦見《青瑣高議》2,載煬帝幸江都,唐帝入京見迷樓云云。竟以迷樓為在長安,乖謬殊甚。《開河記》述麻叔謀開汴河事,詞尤鄙俚。皆近於委巷之傳奇。同出依託,不足道也。

  【彙訂】

  1.《青瑣高議》所收雖多為北宋作品,但如前集卷二《廣謫仙怨詞》中竇弘餘事出自唐末康軿《劇談錄》。不可據此斷為宋人之作。

  2.《青瑣高議》未見《迷樓記》。(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

  續世説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舊本題唐隴西李垕撰1。前有俞安期序,稱其書出自梁谿安茂卿,以宋本翻雕,未及印行而没。後三年,安期復得焦竑藏本,更為校正成完書。又稱其書《唐志》不經見。《通考》所列《續世説》,載宋至五代事者,又孔平仲所撰,實非此書。何良俊撰《語林》,文徵明為作序,王世貞又删《語林》、補《世説》,皆不言曾見此書,疑其贗作2,而終以宋本紙墨古闇,中闕宋諱為據。今考其書,惟取李延壽南、北二《史》所載碎事,依《世説》門目編之,而增以博洽、介潔、兵策、驍勇、游戲、釋教、言驗、志怪、感動、癡弄、凶悖十一門,别無異聞,可資考據。蓋即安期輩依託為之,詭言宋本3。其序中所設之疑,正以防後人之攻詰。明代偽書往往如是,所謂欲蓋而彌彰也。

  【彙訂】

  1.俞安期萬曆己酉序謂:“劉宋臨川王撰《世説新語》盡於兩晉,唐宗室李垕續之……”今據南宋人陳騤《南宋館閣錄》卷七、卷八《官聯》所載,李垕字仲信,眉山人,制科出身。淳熙二年(1175)任翰林院正字,同年兼任國史院編修官和實錄院檢討官。次年正月任翰林院校書郎,九月任翰林院著作佐郎,次年七月任翰林院著作郎,九月被罷免。可知垕系南宋眉山人,歷任修史之官。題“隴西李垕撰”,乃自題祖籍,俞安期稱之為“唐宗室”,實屬望文生義。

  2.此書既為宋人所著,《唐志》自無記載。又俞氏從焦竑處得之,時為萬曆己酉(1609),上據焦氏《國史經籍志》萬曆庚寅(1590)初刊已二十載,《國史經籍志》未載亦不足為奇。

  3.南宋人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三《考史》云:“李仲信垕為《南北史世説》,朱文公謂南、北史凡《通鑑》所不取者皆小説也。”則南宋時已有其書,斷非俞氏偽託。(寧稼雨:《關於李垕<續世説>——<四庫提要>辨誤一則》)

  丁晉公談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皆述丁謂所談當代故事。晁公武《讀書志》以其出於洪州潘延之家,疑即延之所作。延之,謂甥也。今觀所記謂事皆溢美,而敘澶淵之事歸之天象,一字不及寇準,又載準挾嫌私改馮拯轉官文字事。皆顛倒是非,有乖公論。即未必延之所作,其出於謂之餘黨,更無疑義也。然稱謂籌畫軍糈,決真宗東封之行,以為美談。則欲譽其才,適彰其附合時局。小人之情狀,終有不能自掩者矣。

  殘本唐語林二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以《永樂大典》所載考之,即王讜之書,佚其八卷耳。前有明嘉靖閒桐城齊之鸞序,亦稱所得非善本。今已採掇《永樂大典》,重為補綴成帙,别著於錄。此殘缺之本,已為土苴。以其為讜之原書,久行於世,故仍附存其目焉。

  昨夢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宋康與之撰。與之字伯可,又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人,故自署曰箕山1。此書末有小傳,乃稱為嘉禾人,蓋南渡後流寓也。建炎初,上中興十策,為汪伯彥、黄潛善所抑,不得用。及秦檜當國,乃附合求進,擢為臺郎。後遂專以歌詞供奉,廁身優伶之班,大為士論所不齒。所撰《頤菴樂府》五卷,為談藝者所輕,世不甚傳,今亦未見其本。其僅存者惟是編,皆追述北宋軼聞。以生於滑臺,目睹汴都之盛,故以“昨夢”為名。所記黄河卷埽事、竹牛角事、老君廟畫壁事,亦可資考證。其西北邊城貯猛火油事,《遼史》先有是説,然疑皆傳聞附會。終遼、宋之世,均未聞用此油火攻致勝。且所產之地在高麗東,高麗去中國至近,亦不聞產此異物也。至開封尹李倫被攝事,連篇累牘,殆如傳奇。又唐人小説之末流,益無取矣。

  【彙訂】

  1.今傳存有《昨夢錄》的明刻本、明抄本《説郛》及其它叢書,皆題康譽之撰(字叔聞,號退軒),乃與之(字伯可,號順菴)之弟。書中所記亦與康與之經歷不合。滑州實無箕山。《元豐九域志》卷一《四京·西京》曰:“縣一十三……畿,登封。京東南一百三十里……有嵩山、太室山、箕山、陽城山、潁泉。”《輿地廣記》卷五《四京·西京河南府》曰:“畿,登封縣……有箕山,昔堯將遜位,許由恥之,逃隱於此。”則與之兄弟原籍蓋西京登封縣也。宋周南《山房集》卷四《康伯可傳》曰:“康與之字伯可,家宛丘。”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六上《宋》錄《李建中楷行千文》後有“鄭圃李欣、宛丘康伯可獲覽”字,亦自署其籍貫曰“宛丘”。(顧國瑞:《<昨夢錄>作者考辨——訂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一則錯誤》;鍾振振:《<全宋詞>康與之小傳補正》)

  談藪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宋龐元英撰。元英有《文昌雜錄》,已著錄。案元英為宰相籍子,乃元豐中人。此書乃多述南宋寧、理兩朝事,相距百載,其偽殆不足攻。書中凡載雜事二十五條,皆他説部所有。殆書賈鈔合舊文,詭立新目,售偽於藏書之家者。厲鶚等《南宋雜事詩》註亦誤採之,蓋偶未考。然尤侗《明史·藝文志》作於康熙己未,業已著錄,則其偽作自前明矣1。

  【彙訂】

  1.《説郛》收有此書,則元代已流傳。且《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已著錄,則為北宋人所作,南宋時事恐為後人竄入。(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説總目提要》)

  月河所聞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莫君陳撰。君陳,湖州人。其始末未詳。書中稱:“授知婺州,朝辭,有劄子權刑部郎中”,則嘗以朝官典郡矣1。書中載郭璞錢塘讖2,則似在南渡之初。而書中多載元祐事,又有“今左丞晦叔”之語。考吕公著為尚書左丞,在哲宗即位之年,則又及見北宋。周密《癸辛雜識》記當時藏書家有月河莫氏,或即其人歟3?所載皆當時雜事,篇頁寥寥,且繕寫譌脱,幾不可讀。蓋書賈從《説郛》鈔出,非其完本矣。

  【彙訂】

  1.殿本“嘗”上有“亦”字。

  2.“書”,殿本無。

  3.《癸辛雜識》記月河莫氏僅一條,未道及藏書,其文實見於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書籍之厄”條。且列莫氏於石林葉氏之後,必非神、哲時人莫君陳本人,殆其子孫也。(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養疴漫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趙溍撰。溍字元晉,號冰壺,葵之子也。咸淳中嘗知建寧府。是書雜記宋時瑣事,末附醫方數條。多捃摭他書而成,如《坦齋筆衡》、《鶴林玉露》、《瑞桂堂暇錄》、《譚淵》之類,亦閒註出處。寥寥數頁,殆非完書。亦書賈從説部錄出,託為舊本者也。

  清夜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俞文豹撰。文豹有《吹劍錄外集》,已著錄。是編所記皆宋時雜事。敘次頗叢雜,亦多他書所已見1。陶宗儀《説郛》第三十八卷載有此書,以此本相校,僅多出二三條。疑後人從《説郛》錄出,而稍附益之,未必盡原本也2。

  【彙訂】

  1.書中多自稱“文豹”,亦非“多他書所已見”。(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

  2.《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説》已收,而陶珽在顧元慶之後。(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説總目提要》)

  翠屏筆談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王應龍撰。不著時代。其書多記詩話,兼及神怪雜事,亦小説家流。然採摭冗碎,絕無體例。末一條獨有標題,記開禧閒邊釁甚悉。然以史文證之1,如金人封吳曦為蜀王在開禧二年六月,此書則在七月之類,亦小有異同。他如《宋史》開禧二年十一月金圍和州之後,又破信陽軍,又圍襄陽,乃犯隨州。此書於犯隨州之前脱去二事。又《宋史》是年十二月金人圍德安府,又破成州之後,吳曦乃焚河池縣,退屯青野原。而是書於吳曦焚河池縣之前又脱去二事。則亦傳聞舛漏之言,不足盡據矣。

  【彙訂】

  1.“然”,殿本作“今”。

  朝野遺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無名氏撰。載南渡後雜事。稱寧宗為“今上”,而又有“寧宗”字,又稱理宗為“今東宫”,頗為不倫,亦似雜採小説為之1。曹溶《學海類編》所收,往往此類也。

  【彙訂】

  1.書中第十七條記王黼、第十八條記李邦彥,均為宋徽宗時事。第十四條稱寧宗為“今上”,又稱其廟號“寧宗”,其廟號疑為明人所改。第十六條所記“今東宫”當指趙詢,而非理宗。(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三朝野史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1

  舊本題宋無名氏撰。記理、度、端三朝之事。然書中稱:“大兵渡江,賈似道出檄書”,又稱:“周有太后在上,禪位於太祖。宋亦有太后在上,歸附於大元。”則元人作矣。書僅十九條,率他説部所有,似雜摭成編之偽本1。然賈似道甲戌寒食一詩,厲鶚《宋詩紀事》即據此採入,所不可解。豈亦如鄭景望詩之誤採《蒙齋筆談》乎?

  【彙訂】

  1.《總目》卷五二有《三朝野史》一卷:“記理、度、恭三朝軼事瑣言,僅十有九條”,與此著錄者實即一書,前後重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幽居錄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諸家書目亦多未著錄。檢勘其書,乃全載今本周密《齊東野語》第六卷至第十卷之文,無一字異同,惟次第稍有顛倒。蓋書肆所偽託也。

  至正直記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一曰《靜齋類稾》,元孔齊撰1。齊字行素,號靜齊,曲阜人。其父退之為建康書掾,因家溧陽。元末又避兵居四明。其仕履則未詳也。是書亦陶宗儀《輟耕錄》之類,所記頗多猥瑣。中一條記元文宗皇后事,已傷國體。至其稱:“年老多蓄婢妾,最為人之不幸。辱身喪家,陷害子弟,靡不有之。吾家先人,晚年亦坐此患。”則併播家醜矣。所謂“直記”,亦證父攘羊之直歟?别一本題曰《靜齋直記》,其文並同。惟分四卷為五卷,而削去各條目錄。蓋曹溶《學海類編》所改竄也。今附著於此,不更存其目焉。

  【彙訂】

  1.此書作者名孔克齊,乃孔子五十五代孫,仕履見明弘治《溧陽縣志》及《開有益齋讀書志》。(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

  冀越集記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元熊太古撰。太古,豐城人。熊朋來之子也1。登進士,官至江西行省郎中2。至正末,天下盜起,太古力陳守禦計。當事者不能從,遂棄官去。入明後不仕而終。此書自序題乙未歲,為至正十五年,猶在元代所作也。太古生平足蹟半天下,北涉灤河,西泛洞庭,東遊浙右,南至交、廣。故舉南北所至,以“冀越”名其集。雜記見聞,亦頗賅博。明李時珍輩撰《本草綱目》,頗援據之。然記載每不甚確。如《元史·天文志》言郭守敬為太史,四海測景之所凡二十有七。太古乃云奏遣使者十四輩,分隸十四處,殊未詳考。又河源之説,據翰林學士潘昂霄、道士朱思本所記,謂張騫所言乃葱嶺支川。以今核之,亦多妄傳失實也。

  【彙訂】

  1.“子”,底本作“孫”,據殿本改。

  2.《千頃堂書目》卷十七著錄有熊太古《資餘集》,云:“字鄰初,豫章人,熊朋來子,中元至順三年鄉舉,南臺御史平章趙子敬辟為廣東廉訪司書吏,轉湖廣省掾,授翰林編修、國子助教、江南行省員外郎。元末隱稻山著書,洪武三年徵校雅樂,告老歸卒。”《江西通志》卷五十一《選舉三》,至順三年壬申鄉試有熊太古,云富州人,未云曾中進士。同書卷六十七《熊朋來傳》云:“子太古,鄉貢士,為翰林編修、國子助教,後隱櫧山。明初徵校雅樂,告老歸。”皆可證未中進士。(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農田餘話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明長谷真逸撰,不著名氏。所記多元末及張士誠竊據時事。中一條記至正壬辰紅巾入寇,又一條記至正甲申流星墜地事,皆所親歷,則其人生於元末。而下卷内一條稱:“正德庚午九月一日蘇臺張翼南伯志”云云,相距一百五十八年,年月殊為牴牾。或後人有所增入歟?

  東園客談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孫道易撰。道易字景周,自號映雪老人,華亭人。其書皆錄名人嘉言懿行及近代聞見諸事。以據當時友朋所書輯之,故曰“客談”。於每條下各標其名,凡錢維善、全思誠、陶宗儀、趙宣晉、夏文彥、夏頤、朱武、郭亨、邵煥、孫中晉、孫元鑄、黄琦、費圜用、楊孫、李升、曾樸並道易,共十七人,多元之遺民也。後有景泰丙子金霽跋,稱:“舊凡五十帙,散佚不全,幸存止此。”則已非完本矣。

  東園友聞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載曹溶《學海類編》中,所錄皆宋、元閒事。核檢其文,即剽剟孫道易《東園客談》,改題此名也。

  可齋雜記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彭時撰。時字純道,安福人。正統戊辰進士第一,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事蹟具《明史》本傳。此書述其生平閱歷,始正統乙丑,在國子監肄業,多稱李時勉善教事。次敘廷試第一及入翰林事,多陳夢兆禨祥及諸瑣事。次記景泰初入内閣事,所載英宗北狩、額森内侵、奪門復辟、曹吉祥謀逆,皆甚寥寥,王文入相事獨詳。敘周、錢二太后並尊及錢太后祔廟事,往返曲折甚悉1。蓋平生經濟在策項忠一事,平生大節則在此一事。證以本傳,一一相合,知非詭詞以自炫。惟稱景泰初内外防禦以于謙、陳循同功,似非公論。又記張英、劉長子之冤,以時方省親,自家至京,不及申救為解。然其後時在内閣,亦未聞申攘功之誅,正骫法之罪。僅以筆記存公論,殊無謂也。時本賢相,殆以此自識其過乎?

  【彙訂】

  1.“甚”,殿本作“尤”。

  方洲雜言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張寧撰。寧字靖之,方洲其號也,海鹽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給事中。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所述皆見聞瑣屑之事,於登第夢兆記之尤詳,頗近猥雜。又祇二十餘則,篇幅寥寥,疑非足本也。

  蹇齋瑣綴錄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1

  明尹直撰。直有《明良交泰錄》,已著錄2。是書所載多明代掌故,於内閣尤詳。於同時仕宦黜陟,恩怨報復之由,亦頗縷悉。而好惡之詞,或所不免,其醜詆吳與弼不遺餘力。案《明史·儒林傳》載:“與弼至京師,李賢推之上坐,以賓師禮事之,編修尹直至,令坐於側。直大慍,出即謗與弼。及與弼歸,知府張璝謁見不得,大恚。募人代其弟投牒訟與弼,立遣吏攝之,大加侮慢,始遣還。編修張元禎不知其始末,遺書誚讓,有‘上告素王,正名討罪,豈容先生久竊虚名’語。”直復筆其事於《瑣綴錄》。又言與弼跋石亨族譜,自稱門下士,士大夫用此訾與弼。又載顧允成之言,以為好事者為之。然與弼求名太急,實有矜心作意,刻畫聖人之處。觀其《日錄》,約略可見。直之所記,當亦有所激而然歟?其論《續通鑑綱目》一條,謂宋太宗燭影斧聲之事,由陳桱誤增李燾之文,李燾又誤改文瑩之語,則考證頗詳云。

  【彙訂】

  1.明嘉靖七年家刻本等諸本書名皆作《謇齋瑣綴錄》,《浙江省第五次范懋柱家呈送書目》著錄亦同。尹直字正言,《楚辭·招魂》:“弱顏固植,謇其有意些。”王逸註:“謇,正言貌也。”則尹直應號謇齋。(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依《總目》體例,當作“直有《名相贊》,已著錄”。

  雙槐歲鈔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黄瑜撰。朱國楨《湧幢小品》曰:“黄瑜字廷美,香山人。景泰丙子舉人,長樂縣知縣。有惠政,以勁直棄官。手植槐二,構亭吟嘯其閒。自稱雙槐老人,作《雙槐歲鈔》。”即此本也。所記洪武迄成化中事,凡二百二十條。黄虞稷《千頃堂書目》稱其孫佐以春坊諭德掌南京翰林院事,於院堂書簏中得吳元年故簡,因足成之。案佐有目錄跋語,則所補者為“洪武初科第”及“永樂庶吉士姓名”二條是也。其書首尾貫串,在明人野史中頗有體要。然亦多他書所載,無甚異聞。至於神怪報應之説,無關典故者,往往濫載,亦未免失於裁翦矣。

  石田雜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沈周撰。周字啟南,長洲人。以繪事名一時。郡守欲以賢良薦,周筮得遁之九五,遂決意不出。年八十三而卒。事蹟具《明史·隱逸傳》。此編乃所記聞見雜事。末有伍忠光跋,稱:“先生化後二十餘年,而是記存於糊工故紙之中,手墨宛然,疑即先生絕筆。友人何良輔持以示予,因命工梓之”云云。蓋本叢殘手稿,非有意於著書,故所記頗涉瑣屑云。

  雙溪雜記無卷數(兩淮鹽政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案焦竑《經籍志》載《雙溪雜記》二卷,王瓊撰,《續説郛》所載亦題曰王瓊。檢卷中所述並自署其名曰瓊,與二書所載合,蓋即瓊書矣。瓊在當時,以幹略稱。所著《晉溪奏議》,已著錄。是編其雜記見聞之作也。所載朝廷故事,於宏治以前頗有稽核,足與正史相參。即是非取予,亦不甚剌謬。至正、嘉之閒,則自任其私,多所污衊,不可盡據為實錄。考《明史》本傳,瓊督邊之功及薦王守仁以平宸濠,其功固不可没。然平日與江彬、錢寧等相比,而與楊廷和、彭澤等不協,故《記》中於廷和與澤詆誣尤甚。至於“大禮”一事,曲徇世宗之意,悉歸其過於廷和,尤非定論矣。

  立齋閑錄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宋端儀撰。端儀有《考亭淵源錄》,已著錄。是編雜錄明代故事,自太祖吳元年迄於英宗天順,皆採明人碑誌、説部為之1,與正史閒有牴牾。體例亦冗雜無緒。

  【彙訂】

  1.書中卷四末條乃記成化二十三年事。除了碑傳序文、筆記野史,也不乏引用明朝政府機關檔案資料的内容。(張榮起:《關於明抄本<立齋閑錄>和明刻本<宫閨祕典>——為新版<魯迅全集>的註釋提供一些資料》)

  寓圃雜記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錡撰。錡字元禹,别號夢蘇道人,長洲人。是書載明洪武迄正統閒朝野事蹟,於吳中故實尤詳。然多摭拾瑣屑,無關考據。

  復齋日記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許浩撰。浩有《宋史闡幽》,已著錄。此書皆紀敘明初以來朝野事蹟1,與葉盛《水東日記》頗相出入。前有自序,題“乙卯蒲節”,蓋宏治八年也。其中如“楊榮料敵”、“于謙治兵”、“汪直亂政”諸條,敍述頗詳。然如謂:“王振初時閑邪納誨,以成英廟盛德,不為無補”,則紕繆殊甚。至於“兒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黄泉下”一詩,乃明初高啟《張節婦詞》,載於本集。而以為章綸之母所作,亦失實也。

  【彙訂】

  1.其中亦記宋、元前朝事。(廖菊棟:《復齋日記提要》)

  野記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祝允明撰。允明有《蘇材小纂》,已著錄。是書所記多委巷之談。如記張太后遺詔復建文年號一事,張朝瑞《忠節記》已辨之。至謂《永樂大典》修輯未成而罷,則他事失實可知。朱孟震《河上楮談》亦稱允明所撰志怪及此書,可信者百中無一云。

  前聞記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祝允明撰。是書雜載前明事實,散無統紀。大抵於所為《野記》中别撮為一書,而小更其次第。如《野記》載洪武三年二月命制四方平定巾,二十四年又諭禮部待郎張智申明巾義,其下註云:“舊傳太祖召楊維楨問以所戴巾,對曰四方平定巾。”而是書則取《野記》之小註為正文,後附以洪武三年、二十四年事,則辭義全複也。又如《野記》載:“太祖聞危素履聲,笑曰:‘我只道是文天祥’。”是書則曰:“‘我只道伯夷、叔齊來’,或云文天祥。”蓋仍是一條而小變其語耳。明人欲誇著述之富,每以所著一書,分為數種,往往似此,不足詰也。

  明記略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皇甫錄撰。錄字世庸,號近峯,長洲人。宏治丙辰進士,官至順慶府知府。《明史·皇甫涍傳》稱父錄官重慶府知府。案錄《下陴紀談》載順慶事甚詳,則《明史》字誤。是編據嘉靖壬寅其子沖序,稱:“原本多冗談細故,命沖讎定。於是原始要終,掇洪拾大,别為四卷”云云。則錄之稿本而沖所删定。所記皆正德以前舊聞。然如鐵鉉二女在教坊作詩;建文帝騎騾在黔國公第;王振嘗為教官,永樂末以年滿無功見閹;仁宗或云死於雷,或云為宫人所毒,或云為内官擊殺之類,大抵委巷之傳聞,其删除猶有未盡矣。

  近峯聞略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皇甫錄撰。此書亦其子沖所删定。於稗官雜説採摭頗繁,而考證全疏,舛謬亦復不少。如《拾遺記》介子推之白鴉,《龍城錄》李賀之赤虯,皆信為實事。又如楊溝事出《古今註》,乃引《霏雪錄》為始;妻之父曰外舅,文本《爾雅》,而云始漢董承;“前進士”見《國史補》,而云出《唐會要》;甘草、苦草之説出《師曠占》,而云出《大戴禮》。他如以“龍生九子”為出《爾雅》,以李商隱《樂游原》詩為王建,以二喬為妓,皆不考之甚。至於陳善《捫蝨新語》記馬大師等在孔子上之類,皆謬妄之語1;袁宗徹《客座新聞》記元順帝為瀛國公子之類,亦誣罔之詞2。一概取之,尤冗濫矣。

  【彙訂】

  1.《捫蝨新話》卷十儒釋類《儒釋迭為盛衰》條並未推尊佛氏於儒家之上,説詳卷一二七《捫蝨新話》條訂誤。

  2.記元順帝為瀛國公之子者,為明宣德正統時人袁忠徹,《明史》有傳。所著書為《符臺外集》,著錄於《千頃堂書目》及《明史·藝文志》。《客座新聞》為沈周所撰,見《明史·藝文志》子部小説家類。(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下陴紀談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皇甫錄撰。是書乃其守四川順慶府時所作。或載時事,或考前聞,大抵皆有關於是地者也。時值藍鄢之亂,賊三犯順慶,錄授兵固守。以其登城則守陴,下陴則著書,故以“下陴”為名。末附《三峽山水記》一卷,為其子沖作。沖字子浚,嘉靖戊子舉人。《明史》附見《皇甫涍傳》,稱所著有《幾策》、《兵統》、《枕戈雜言》三書。今皆未見,惟此《書》附其父書以存耳。

  延休堂漫錄三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羅鳳撰。鳳字子文,號印岡,應天人。宏治丙辰進士,官至石阡府知府。此書徵引蒐輯,頗為繁富。然或錄漢、晉以來遺事,而錯以有明;或詳有明一朝人物典制,而復泛摭前代。古今混淆,巨細錯雜,此其失也。又其所載明一代事,如謂劉基識天子氣之類,皆雜取小説,不足徵信。惟辨袁忠徹《符臺外集》謂元順帝為瀛國公子之謬,謂:“瀛國公六歲降元,至元世祖崩時,年二十四。元順帝生於延祐庚申,其時瀛國五十矣。設使真有感夢涉疑,從釋奪後之事,在世祖未崩之前,其去順帝生時二三十年矣。”此論最善,可以釋千古之疑也。

  翦勝野聞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記皆明太祖初年之事,亦多互見他書。陶珽《續説郛》、黄虞稷《千頃堂書目》皆載此書,題吳郡徐禎卿著1。然《明史》禎卿本傳及《藝文志》俱不載。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如謂徐達追元順帝,將及之而遽班師;常遇春愬於帝,達人自疑,拔劍斬閽而出。真齊東野人之語,禎卿似未必至是也。

  【彙訂】

  1.“禎卿”,底本作“楨卿”,下同,據殿本改。徐禎卿字昌穀,《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有傳,禎、穀均釋作善。

  玉堂漫筆三卷(内府藏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書乃在翰林時1,記其每日所得,而於考核典故為尤詳。其載楊士奇子稷得罪,為出於陳循所構陷,亦修史者所未詳也。

  【彙訂】

  1.殿本“林”下有“院”字。

  金臺紀聞二卷(内府藏本)

  明陸深撰。皆深官翰林時,雜記正德乙酉至戊子四年中朝廷故事及友朋論説1。

  【彙訂】

  1.正德無乙酉至戊子四年。乙酉乃成化元年或嘉靖四年。戊子為成化四年或嘉靖七年。據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五《金臺紀聞》條,乃是“自乙丑之夏,迄於戊辰九月”。乙丑為弘治十八年,戊辰為正德三年。(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春風堂隨筆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陸深撰。雜記聞見凡二十三條。末附所載《歙硯志》一篇。

  知命錄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陸深撰。蓋亦雜志之類,而所記秦蜀山川名勝為多。乃深於嘉靖十三年赴四川左布政使任時途次所編也1。其曰“知命”者,以初授陝藩,道經揚州蜀岡,異其名問之,則曰:“由此可通蜀”。已而得入蜀之命,追數先徵,信由前定,因以為名。

  【彙訂】

  1.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五《知命錄》條云:“明陸深撰。(此書見)《四庫全書存目》,乃其於嘉靖乙未赴四川布政使任時,途次所作。”乙未為嘉靖十四年。《明實錄》嘉靖十四年二月己酉條云:“升山東右布政使秦鉞、陝西右布政使陸深、江西右布政使陸傑,俱左布政使。鉞,江西;深,四川;傑,廣東。”可知陸深為四川左布政使,在嘉靖十四年二月以後,其前為陝西右布政使。(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谿山餘話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陸深撰。所記一時名臣如劉健、章懋、劉大夏遺事頗詳。又多談閩事,蓋其宦閩日所著也。

  願豐堂漫書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陸深撰。深《年譜》載所著有《願豐堂稿》,乃正德己巳成於家。今此卷末載正德壬申過蘭谿謁章懋一事,與《年譜》歲月不符。蓋《願豐堂稿》乃其詩文,此則所著説部也。其書亦雜記故事,僅及七條,疑非完本。

  見聞考隨錄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韓邦奇撰。邦奇有《易學啟蒙意見》,已著錄。是書已載入所著《苑洛集》中。此乃明人鈔出别本,中多朱筆標識,上闌又閒加評語。如胡守中結交郭勛一條,則云傳聞之過;甲申大同之變一條,則云視各書所記為詳確;藩臬升遷一條,則云銓法變自楊邃菴,蓋别有説。所論亦頗有見,特不知出誰手也。

  碧里雜存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董穀撰。穀有《續澉浦志》,已著錄。是書雜記瑣聞,多齊東之語。如謂明太祖作鈔,用賢人心肝;馬皇后鑒雞鳴山石磴望太學;成祖甑蒸僧碧峯,皆不近事理。其以鄒衍為漢儒,亦殊疏舛。甚至以禮部壁上所見“讀書須努力,寫字莫糊塗”之句為“雜之《少陵集》中,亦不可辨”,尤不可解也。

  苹野纂聞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伍餘福撰。餘福有《成化陝西志》,已著錄。是書所紀僅二十條,皆吳中故實,閒及朝政。末有其子忠光跋,謂餘福“家食時所纂。没後始於笥中檢出,因鋟諸梓”云。

  賢識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陸釴撰。釴有《山東通志》,已著錄。此書皆紀洪武中雜事,所採惟《餘冬序錄》、《野記》、《客座新聞》、《草木子》諸書。援據既寡,事蹟亦僅寥寥數則,不足以當“賢識”之目。

  病逸漫記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陸釴撰。是書雜記當時事實。如《明史·高啟傳》稱啟歸居青邱,“知府魏觀為移其家,旦夕延見,甚歡。觀以改修府治,獲譴。帝見啟所作上梁文,因發怒,腰斬。”而是書則載啟因撰蘇州府上梁文,為巡按御史張度所奏,與知府魏觀俱被極典。本傳不載張度之奏,則是書為加詳。又《明志》載天子冠禮一加冕服,皇太子乃三加。初加折上巾,次加進賢冠,次加冕服。是書為天子三加,初折上巾,次遠遊冠、三九旒冕。則是釴猶及見天子三加,與《志》所載皇子儀同。蓋《志》舉成典,而是書據往制也。又若載三里河在天、地壇前,去通州五十里,形高通州一丈九尺。置二閘,可行舟,但有一二走沙處。大通橋去通州四十里,形高通州五丈。置十閘,方可行舟。今三里河湮塞,與二閘不通,是書猶可以備志乘之採。然其他多冗瑣之談,不盡足資考證也。

  【彙訂】

  1.《四庫採進書目》中僅《浙江省第五次范懋柱家呈送書目》及《浙江採集遺書總錄》著錄此書,作“浙江巡撫採進本”誤。(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孤樹裒談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李默撰。默有《建陽人物傳》,已著錄。是書錄有明事蹟,起自洪武,迄於正德,所引用羣書凡三十種。例則編年,體則小説,大抵皆委巷之談。考《千頃堂書目》以是書為趙可與作。註云:“可與字念中,安成人,正德癸酉舉人,福建鹽運司提舉1。舊作李默,誤也。”未審所據,姑兩存之2。

  【彙訂】

  1.“福建鹽運司提舉”,殿本作“福建鹽運使提舉”。《千頃堂書目》卷五别史類著錄趙可與《孤樹裒談》十卷,註云:“字會中,安成人。正德癸酉舉人,福建鹽運使。舊作李默,誤也。”

  2.明淩迪知《國朝名世類苑》引用書目中有《孤樹裒談》,註曰:“建安李默著”。李氏門生葛守禮撰《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古沖李公墓誌銘》曰:“有《孤樹裒談》行於世”,其姻親楊肇撰《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古沖李公行狀》亦曰“公所著有……《孤樹裒談》”。(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郭小霞:《<孤樹裒談>小考》)

  吏隱錄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沈津撰。津有《鄧尉山志》,已著錄。明有兩沈津。知此為蘇州沈津作者,是編所載朝野逸事,并及其先世善醫事蹟。蘇州沈津,家世業醫。正德中選入太醫院,充唐藩醫正。與之合也。

  北窗瑣語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余永麟撰。永麟,鄞縣人。嘉靖戊子舉人,官蘇州府通判。書中敘日本出處、土俗、朝貢三事頗詳,其餘紀載則頗多失實。如周岐鳳以邪術坐罪,而永麟以為豪俠跌宕,力為左袒。又謂明太祖殺徐中山王達夫人。太祖雖猜忌殘忍,何至如是?殆近於無稽之談。至所載淫辭瑣事,更不足觀矣。

  螭頭密語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明楊儀撰。儀字夢羽,常熟人。嘉靖丙戌進士,官至山東按察司副使。其書雜記明代時事,僅二十餘條,而語多不經。如建文帝從隧道出亡,仁宗中毒,宣宗微行,皆里巷無稽之談。所誌孝宗、武宗佚事,尤涉鄙俚。《常熟志》載儀所著有《南宫集》、《高坡異纂》,獨無此書。疑或出於偽託也。

  病榻遺言二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高拱撰。拱有《春秋正旨》,已著錄。是編備述與張居正先後構隙之端,一曰顧命紀事,二曰矛盾原由,三曰毒害深謀。以史考之,亦不盡實錄。

  名世類苑四十六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淩迪知撰。迪知有《左國腴詞》,已著錄。是編採洪武迄嘉靖凡十朝名臣,彙集成編。其前四卷先紀姓氏爵里,系以論贊。後四十二卷列其言行,分為九類,每類之中又各為小目。先是楊廉輯《名臣言行錄》,其後徐咸有《名臣後錄》,鄭曉《吾學編》有《名臣紀》,沈應魁有《名臣新編》。迪知裒合諸本,排纂成書。正德以前凡二百七十一人。嘉靖閒三十二人,則迪知摭諸書以補之,而建文末忠臣八十二人附焉。敍述名臣,類乎傳記,而斷裂分錄,非人自為傳。又兼及神異、詼諧、定數之類,體雜小説。故附之“小説家”焉。

  邇訓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方學漸撰。學漸有《桐彝》,已著錄。是書專載其鄉人物行誼及其先世事之可為法者。以近在桑梓,故名《邇訓》。凡分四十一類,門目繁碎,隸事亦不詳所出。

  西吳里語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宋雷撰。雷自號市隱居士,湖州人。是編成於嘉靖中,皆記吳興軼事。前有自序,謂:“予夙好博覽史傳乘載、稗官小説之書,不列歲代,不序倫理,信手雜錄。閒有犯孔氏‘不語’之戒,踵史臣譌謬遺亡之失,冀就正於觀者”云云。故其書隨筆摭錄,皆不著所出,亦多涉荒誕,不盡可信。後有其子鑒跋。蓋雷既没後,鑒所裒集而付諸梓者也。

  明朝典故輯遺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不著撰人名氏。雜記洪武至正德十朝事。前有自序,作於嘉靖三十二年,自稱《東吳逸史》。又附載魯宗人當?序一首。案當?本輯有《國朝典故》,疑此即從當?書採掇而成。大抵叢脞龐雜,全無義例。其紀明太祖微行,為巡軍所拘諸事,已屬不經。至以明宣宗為建文之子,更為荒誕也。

  【彙訂】

  1.“明朝”,殿本脱,《浙江省第十一次呈送書目》、《浙江採集遺書總錄》皆作《國朝典故輯遺》。

  吳社編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王穉登撰。穉登有《吳郡丹青志》,已著錄。是書專紀吳中里社之事。其神名五方賢聖,乃淫祀之尤者,而謂本於《蒐神記》,殊屬附會不經。所列走會、舍會諸條,亦徵風俗之弊。末附顧文龍書,謂穉登是編“有憫時之懷,先事之慮”。然鋪張太過,不免諷一而勸百矣。

  筆記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連鑲撰。鑲字抑武,常熟人。嘉靖中官安陸縣知縣。兹編就其生平聞見,隨筆紀載。其目曰《兩京舊聞》,曰《先輩故實》,曰《鄉邑舊事》,曰《宦遊約紀》,曰《隨手筆餘》。卷末附以《倭變紀略》九則1,頗多傳聞失實之詞,不足據為徵信也。

  【彙訂】

  1.“倭變紀略”,底本作“倭蠻紀略”,據殿本改。連鑲《連抑武雜記》稿本卷末記倭變事九條。

  世説新語補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明何良俊撰補,王世貞删定。良俊有《四友齋叢説》,世貞有《弇山堂别集》,皆已著錄。前有康熙丙辰富陽章紱序,稱:“雲閒何元朗仿《世説新語》為《語林》,甚為當時所稱。但其詞錯出,王弇州、麟洲又取而删定之1,改名《世説新語補》。幾百年來,梨棗不啻數十易。惟吳興淩初成原刻,悉遵古本,分為六卷,附以王世貞所訂,名曰《鼓吹》”云云。良俊《語林》三十卷,於漢、晉之事全採《世説新語》,而摭他書以附益之,本非補《世説新語》,亦無《世説補》之名。淩濛初刊劉義慶書,始取《語林》所載,削去與義慶書重見者,别立此名,託之世貞。蓋明世作偽之習2。紱從而信之,殊為不考。然紱序字句鄙倍,詞意不相貫屬,疑亦出書賈依託。觀其所刊目錄,列補編於前,列原書於後。而三十六門之名,一頁中重見疊出,不差一字。豈識黑白者所為哉!

  【彙訂】

  1.“麟洲”,底本作“麟州”,據殿本改。麟洲乃王世貞弟王世懋别號,見《弇州續稿》卷一百四十《亡弟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狀》。世貞號鳳洲。

  2.此書傳本有萬曆十三年張文柱校刻本、萬曆十四年重刻本,時淩初成方為五、六歲小兒,其刊刻《世説新語》與此書,當在萬曆至崇禎閒。據萬曆刻本王世貞、王世懋序及凡例,王世貞確曾删定《何氏語林》,其弟世懋曾刻《世説新語》於豫章,後張文柱彙校諸本,刊定為《世説新語補》二十卷。(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

  樊川叢話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姜兆熊撰。兆熊字恂如,歸安人。是編皆紀錄雜事,分朝廟、山川、考證、詩話、閨秀、仙釋、怪異、數驗八門,每門僅十餘條。樊川即樊澤里,在湖州府城東,乃兆熊世居之地也。

  西臺漫記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蔣以化撰。以化字仲學,常熟人。隆慶丁卯舉人,官至監察御史。是書雜記見聞,多及僻逸幽怪之事。其紀李贄之荒悖不經,卒以臺臣會訐下獄,前後端末頗詳,而不詳其所終。又誤以姚安府知府為姚州知州,所紀王大臣事與史所言馮保之説迥異,殆不可解。全書議論,每過於叫囂求快,似乎多恩怨之詞,不盡實錄也。

  見聞雜記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李樂撰。樂字彥和,號臨川,歸安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僉事1。是書前二卷全錄董氏《古今粹言》及鄭曉《今言》,後二卷乃自記所見聞,凡一百八十六條2。

  【彙訂】

  1.光緒《歸安縣志》無此人。同治《湖州府志》卷一〇《選舉志》進士篇,隆慶二年戊辰科“李樂,桐鄉人,乙卯舉人,尚寶司卿”。光緒《桐鄉縣志》卷一一《選舉表》,隆慶二年戊辰科,“李樂,三甲”。同書卷一五《人物·宦績·李樂傳》云:“字彥和,臨川青鎮人,寄籍烏程。隆

  慶戊辰進士……出為福建按察司僉事……升江西布政司右參議……萬曆中赴補廣西布政司左參議,後復召為南京尚寶司卿,皆不赴。”光緒《烏程縣志》卷一五《人物·李樂傳》:“字彥和,號臨川,烏程人,居桐鄉之青鎮。隆慶戊辰進士……出為福建僉事,歷江西、廣西參議,累起尚寶卿不赴。”末據《浙江通志》、《嘉興府志》、《湖錄》等書云:“按,樂,烏程籍,而居他處,與他處人寓居烏程者正相反。乃府縣志亦列寓賢,未當也,今依吳秀例,改入《人物》。”是李樂乃烏程人,寄居桐鄉。此書今存明萬曆刻本,前有夏??撰《臨川李先生傳》云:“戊辰成進士,起家新淦縣令……拜禮科給事中……歸而奉太孺人優遊潘輿者三年……出為福建僉事……備兵延平者年餘,改分巡福寧……升江西東河河道參議……尋乙太孺人思故里,乞致東還……起廣西參議,久而不赴,控辭復予告,尋起尚寶卿,不赴,已推太僕、太常少卿,皆未下,而先生老矣。”則其官至江西東河河道參議。參議為從四品官,而僉事為正五品。(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2.明萬曆刻本正集九卷,續二卷。卷一全錄董氏《古今粹言》及鄭曉《今言》,卷二、卷三則所自記一百八十六條,可知《總目》所據底本僅為萬曆刻本前三卷内容。《浙江省第四次吳玉墀家呈送書目》亦著錄作三卷。(羅振玉:《大雲書庫藏書題識》;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林居漫錄前集六卷畸集五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1

  明伍袁萃撰。袁萃字聖起,吳縣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廣東海北道按察司副使。事蹟附見《明史·徐貞明傳》。史稱所撰《林居漫錄》、《彈園雜志》,多貶斥當世公卿大夫,而於李三才、於玉立尤甚。今觀是書所載多朝野故實,往往引明初之事以證明季弊政,而詞氣過激,嫌於已甚。又因力排良知之説,與王守仁為難,遂並其事功而没之,不免矯枉過正。至臚載閭巷瑣事,多參以因果之説,尤失於龐雜矣。

  【彙訂】

  1.國家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藏萬曆刻本均為前集六卷别集九卷畸集五卷多集六卷。(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説總目提要》)

  闇然堂類纂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潘士藻撰。士藻有《洗心齋讀易述》,已著錄。是書以所聞見雜事分類纂敘,大抵皆警世之意,一訓惇,二嘉話,三談箴,四警喻,五溢損,六徵異。成於萬曆壬辰。時當明季,正風俗彫弊之時。故士藻所錄,於驕奢横溢,備徵果報,垂戒尤切。蓋所以鍼砭流俗也。

  西山日記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丁元薦撰。元薦字長孺,長興人。萬曆丙戌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雜錄自洪武迄萬曆朝野事蹟。分英斷、相業、延攬、才略、深心、名將、循良、法吏、節烈、忠義、清修、直節、德量、器識、神識、正學十六類,為上卷,古道、友誼、義俠、格言、正論、清議、文學、師模、庭訓、母範、孝友、篤行、方術、高隱、恬退、持正、賢媛、耆壽、家訓、日錄二十類,為下卷。西山者,其所隱居處也。末附《避亂五箴》,蓋已刻於《拙存堂集》中者。以其切裨身世,故復入於是編云。

  玉堂叢語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錄。是編仿《世説》之體,採摭明初以來翰林諸臣遺言往行,分條臚載。凡五十有四類,而終以“讎隙”。案朱國楨《湧幢小品》曰:“焦弱侯率直任真。元子初出閣,定講官六人。癸未則郭明龍,丙戌唐抑所、袁玉蟠、蕭元圃、全元洲,己丑則弱侯。太倉相公謂宜擇其近而易曉者,勒一書進覽。無何,太倉去國,諸公不復措意。惟弱侯纂《養正圖説》一册。郭聞之不平,曰:‘當衆為之,奈何獨出一手?’後其子攜歸,刻於南中,送之寓所。正在案璫,陳矩適至,取去數部呈御覽。諸老大恚,謂由他途進圖大拜。”又載其序吕坤《閨範》,鄭國泰乞取添入“后妃”一門。衆大嘩,謂:“鄭氏著書,弱侯交結作序”云云。竑作是書,以“讎隙”終篇,蓋感此二事,借以寓意。然陳矩為司禮太監,鄭國泰為貴妃之姪1,何以二書適入二人之手,俱得進於宫禁?當時物議,實有其因,未可盡委之排擠也。

  【彙訂】

  1.鄭國泰為貴妃之兄弟行,説見卷一三二《閨範》條注。

  貽清堂日鈔無卷數(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錢養廉撰。養廉字國維,仁和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是書記萬曆中縉紳門户甚詳。考養廉以爭范謙贈蔭,忤大學士張位,削籍。故是書之首即列“戊戌落職”一條,蓋所謂發憤著書者。於諸事往往醜詆,不免有恩怨之辭矣。

  汝南遺事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本固撰。案神宗時有兩李本固:其一臨清人,萬曆壬辰進士。此李本固字叔茂,汝寧人。萬曆甲戌進士,官至大理寺卿,以言事罷歸1。郡守黄鄰初屬修《汝南志》,其削草未經收錄者,復輯為是書。蓋當時志乘裁斷,或不能盡出己意,故以此續之,以示不忍割棄之意。然多涉神怪仙鬼,不免為小説家言。又《汝南遺事》乃元王鶚記金哀宗亡國之書。本固誤襲其名,亦未考也。

  【彙訂】

  1.李本固一為山東臨清人,萬曆二十年壬辰進士,一為河南固始人,萬曆八年庚辰進士,非“萬曆甲戌進士”。《河南通志》卷四十五《選舉二·進士》萬曆庚辰科張懋修榜有李本固,亦云:“固始人,大理卿。”固始為汝寧府屬縣,此當云固始人。(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客座贅語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顧起元撰。起元有《説略》,已著錄1。是書所記皆南京故實及諸雜事,其不涉南京者不載。蓋亦《金陵瑣事》之流,特不分門目,仍為説部體例耳。雖頗足補志乘之闕,而亦多神怪瑣屑之語。至《前聞紀異》一百條,全錄舊文,取充卷帙,尤為無取矣。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起元有《金陵古金石考》,已著錄”。

  翦桐載筆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王象晉撰。象晉有《羣芳譜》,已著錄。是書因奉使册封途中所作,故取義於“翦桐”。所載皆嘉言善行,然多涉因果。其《四公厚德解》等篇,體近於戲。卷首列賀登極一表,賀惠王陞位一啟,尤不倫也。

  金華雜識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楊德周撰,德周有《澹圃芋記》,已著錄。是編乃其為金華教諭時所作。雜採軼文逸事,以補地志所未備。如潘良貴與陳瓘實非同母,無瓘父借妾生子事。良貴父有子六人,亦非晚年乏嗣。辨周密《癸辛雜識》之誤,亦閒有考證1。然多採小説神怪之語,自穢其書,則貪多嗜奇之過也。

  【彙訂】

  1.潘良貴與陳瓘同母,《癸辛雜識》各集均無此記載。其事載於《齊東野語》卷一六“潘陳同母”條。(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嶠南瑣記二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卷首有萬曆壬子湛盧山中人題詞云:“彙篋中所錄西事,見《大荒經》所載神人有珥蛇者。珥,耳飾也,一曰瑱。又蠶弄絲於口亦曰珥,因以‘珥’名。錄竟,尚有碎事及續聞者百餘種,因復理而存之,命曰《嶠南瑣記》。”考萬曆中閩人魏濬嘗作《西事珥》八卷,述粵西風土,已别著錄。以題詞證之,此書蓋亦濬作矣。然《西事珥》乃地志之屬,此書多記雜事,則小説家流也。

  瑯嬛史唾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徐象梅撰。象梅有《兩浙名賢錄》,已著錄。是書摭史傳及稗官事語,分類紀敘。其體一仿《世説》,而别創品目。起帝符、后瑞,訖靈畜、壬人,凡一百二十二類。分配既多未確,又每條下不註引用書名,亦無徵據。書成於萬曆己未。其曰“史唾”者,自以為拾史氏之唾餘。蓋亦何良俊《語林》之類,而持擇不及良俊多矣。

  避暑漫筆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談修撰。修有《惠山古今考》,已著錄。是編皆掇取先進言行可為師法,乃近代風俗澆薄可為鑒戒者,臚敘成篇。其書成於萬曆中。當時世道人心,皆極弊壞。修發憤著書,故其詞往往過激云。

  明世説新語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李紹文撰。紹文有《藝林累百》,已著錄。是書全仿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其三十六門亦仍其舊。所載明一代佚事瑣語,迄於嘉、隆,蓋萬曆中作也。前有《釋名》一則,詳列書中諸人名字、諡號、爵里。陸從平序謂紹文“近以文學受知於熊劍化,劍化復為釐其謬誤。”然今書“方正門”以文徵明論先人世誼語屬之對上相楊公,“品藻門”以王畿“貪嗔癡救戒定慧”語屬之對陸樹聲,皆與他説部不合。是傳聞異詞,未能盡確。又以楊士奇為東楊,楊榮為西楊,其釋名亦頗多舛互云。

  管窺小識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1。書中“世宗崇尚青詞”一條云:“少年至都,猶及見之”,又稱張居正以横肆敗。則其人在嘉靖、萬曆之閒。又“九卿保留新鄭”一條云:“先太保正在行河,不與其事”,則當時大臣之子。故其自序云:“余少鮮具識,然於遊宦過庭之閒2,亦頗有一二識憶也。”其書記當時門户傾軋,專權亂政之事,多史所未詳。其記會推有立推、坐推、行推之異,亦諸書所未及。然於高拱、張居正詆諆頗甚,而獨推尊徐階。殆亦恩怨之詞,不盡直筆矣。

  【彙訂】

  1.《澹生堂書目》卷三《國朝史·雜記類》載:“《管窺小識》四卷,朱維京《徵信叢錄》本。”依其著錄體例,知撰人即維京。(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2.“遊宦”,底本作“宦遊”,疑誤,據殿本改。

  見聞錄八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1。此書排次明代朝士事實,閒及典章制度。如蔣瑤之悟武宗,李充嗣之御宸濠,其事皆史所未詳。然敘次叢雜,先後無緒,仍不出其生平著述,潦草成編之習也。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繼儒有《建文史待》,已著錄”。

  太平清話四卷(内府藏本)

  明陳繼儒撰。是書雜記古今瑣事,徵引舛錯,不可枚舉。當時稱繼儒能識古今書畫。然如所載耐辱居士《墨竹筆銘》,證以《唐書·司空圖傳》,乖舛顯然,殊不能知其偽也。

  西峯淡話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茅元儀撰。元儀有《嘉靖大政類編》,已著錄。是書多論明末時政。其論有明制度多本於元,尤平情之公議,非明人挾持私見,曲相排抑者可比。然其中憤激已甚之詞,亦不能免,仍當時詬爭之積習也。

  蘭畹居清言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鄭仲夔撰。仲夔字龍如,江西人1。其書採錄僻事雋語,自漢、魏以迄嘉、隆,分門别類,一如劉義慶《世説》之例。其已見劉孝標註及王世貞所補者(案《世説新語補》本何良俊《語林》之文,坊本託名於王世貞。此從原序之文,謹附識於此),則不復載。又以一人編中錯見,名字爵諡不一其稱者,别為釋名,以附於前,亦仿汪藻校定《世説》之例。

  【彙訂】

  1.現存崇禎刻《耳新》八卷本(《總目》卷一四四著錄十卷本),題“信州鄭仲夔胄師撰”,信州即上饒,同治《上饒縣志》卷十九《孝友傳》云:“鄭仲夔字胄師”。(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癸未夏鈔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釋靜福撰。靜福,錢塘人。所謂癸未,蓋崇禎十六年也。其書抄撮諸家説部,亦閒載其所見聞,頗無倫次。惟多載緇徒惡蹟,不為其教少諱,視儒家堅持門户者為猶賢焉。

  明遺事三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皆記明太祖初起之事。始於壬辰六月,為元順帝之至正十二年,止於洪武元年四月壬戌,至正之二十八年也。編年紀月,亦頗詳悉。而多錄小説瑣事,如以酒飲蛇之類,皆荒誕不足信,非史體也。

  雲閒雜記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明人撰,不著名氏。下卷載顧氏東園、北園一條,稱:“後遭鼎革,二園皆成榛莽”,則國朝人撰矣1。所記皆明萬曆以前松江軼事。中載徐階為首輔時,忤旨下獄。會地震,幸得赦免一條,其事為正史所未載2,殆委巷之談也。

  【彙訂】

  1.《鄭堂讀書記》卷六五《雲閒雜記》八卷條云:“明李紹文撰。紹文字節之,松江人。《四庫全書存目》作《雲閒雜記》三卷,舊本題明人撰,不著名氏,蓋據《奇晉齋叢書》本,此乃足本,而有撰人名氏者也。《明史·藝文志》有紹文《明世説新語》八卷,疑即此書。此書專記松江一郡百年來瑣事異聞之有關世道者……前有凡例及萬曆乙卯宋自源懋澄、王洪洲圻二序,又有借洲等助梓公啟,助梓姓氏。”可知作者為明人李紹文。其有“後遭鼎革,二園皆成榛莽”云云,乃清人附加也。(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未”,殿本作“不”。

  讀史隨筆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忱撰。忱字遐心,秀水人1。是書前四卷雜論黄帝至宋、元事,後二卷皆論明事,敍述獨詳。蓋年遠則紀載多略,世近則見聞易悉,其勢然也。然其中多採掇瑣屑,類乎説部。如敘黄帝夢風后、力牧,武丁夢傅説事,斷之曰:“以夢求賢,為後世不能數有之事。”敘齊代女子婁逞事,斷之曰:“觀此則木蘭從軍不足異也。”又或但書其事。如敘成化十三年樂安王奏寧王奠培慘酷貪淫不軌等事,命太監羅吉祥往勘多實,擬罪姑從寬典,革去祿米一年。更不論斷一字,亦不知何所取。蓋其立名似乎史評,實則雜記之類也。

  【彙訂】

  1.清初浙江有兩陳忱。一即雁宕山樵,字遐心,烏程人,即《水滸後傳》作者。一字用亶,秀水人,著《誠齋詩集》、《不出户庭錄》、《讀史隨筆》、《同姓名錄》諸書,見《兩浙軒錄補遺》及光緒《嘉興府志·秀水·文苑傳》。(魯迅:《小説舊聞鈔·水滸後傳》)

  玉堂薈記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國朝楊士聰撰。士聰字朝徹,號鳧岫,濟寧人。前明崇禎辛未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入國朝,官至諭德1。是書成於崇禎癸未之十二月,距明之亡僅百餘日。自序謂:“古來正史所闕,或得之雜錄漫記,以補其所不足,亦識其小者之意也。自余叨史局,不廢記存,且積有年歲。壬午再入春明,感興時事,乃取舊所編輯,更加撰次。不拘年月,惟有慨於中則書之,彙為一帙。凡十餘年來世局朝政,物態人情,約略粗載於此。而戲笑不經之事,亦往往而在。”今觀其書,於當日周延儒、薛國觀、温體仁、王應熊諸人門户傾軋之由,政刑顛倒之故,頗能道其委曲,多正史之所未及。然士聰為延儒門生,筆墨之閒,頗為回護,而於黄道周、倪元璐皆有不滿之意。至謂道周不坐宦官之房,不以通家名刺與宦官,皆為太過。其記張溥試詩,亦詆諆已甚,皆不免於恩怨之詞。又孔有德之變,乃新城王氏所激,毛霦《平叛記》言之最詳。而以為由於誅袁崇煥,失遼人之心。殊非實錄。至於鄙謔穢語皆備載之,尤為猥雜,又非《歸田錄》諸書偶記俳諧之例矣。是書自序稱“一帙”,而書首題“卷一”字,則當有二卷。中閒“癸未九月經筵”以下,舊本别為一頁,與前不屬。疑為下卷之首,傳寫佚其標題也。

  【彙訂】

  1.吳偉業《左諭德濟寧楊公墓誌銘》(《吳梅村全集》卷四二)云:“公諱士聰,字朝徹,别號鳧岫。中辛未進士,選庶吉士……癸未,題補日講,升左諭德,管誥敕,修《大明會典》。甲申,得旨宣慰襄藩……未及行,寇陷京師。公投愛女於井,趣孔夫人與妾陽氏、祝氏縊,己則仰藥自殺,為防守者覺,水灌之,大吐復活……得閒棄家南奔,督輔請為監軍,護諸鎮帥,不果。過江,避兵武塘,既而轉徙於丹陽、金沙,終歸毘陵,鬱鬱不得志以死……生於丁酉七月十四日,卒於戊子七月十一日,享年五十有二。”據此可知,楊士聰並未投降清朝,甲申未死,棄家南奔,戊子為順治五年,除去弘光一年餘,混蹟清朝者,不過三四年耳,且未受其官爵。癸未即崇禎十六年,已官至左諭德矣。其人雖入清,然不受清祿,且時閒短暫,當著明代。(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庭聞州世説無卷數(兩江總督採進本)

  題曰桃都漫士宫紫陽述,不著其名,亦不著作書年月。核其書中所言及卷首自序,蓋前明崇禎癸未進士,而是書則成於國朝康熙甲辰。檢《江南通志》,崇禎癸未進士有泰州宫偉鏐,官翰林,當即其人矣。所記皆泰州雜事,故曰“州世説”。又皆聞於庭訓,故曰“庭聞”。目錄分六段,似有六卷,而刊本則不標卷帙,未詳其體例云何也。

  客途偶記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鄭與僑撰。與僑字惠人,濟寧人。前明崇禎丙子舉人。是編述明末所見聞者二十五篇,多忠義節烈之事。所謂《義犬》、《義貓》、《義象》諸記,疑寓言以愧背主者。《敗節紀》一篇,亦為守義不堅者諷也。雜説十篇,多借事以寓憤激。遊記一篇,則遊河南所作,多敘流賊殘破之狀。其中《濟寧守禦紀》、《濟寧倡義紀》二篇,序當時方略頗詳。《折姦紀》則與無賴小人交易,偶失簿籍,復偶然得之。事至瑣瑣,殊不足記也。

  玉劍尊聞十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國朝梁維樞撰。維樞字慎可,真定人。在前明由舉人官工部主事1。是書作於國朝順治甲午2。取有明一代軼聞瑣事,依劉義慶《世説新語》門目,分三十四類而自為之註,文格亦全仿之。然隨意鈔撮,頗乏持擇。如李贄嘗云:“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漢有司馬子長《史記》,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蘇子瞻集》,元有施耐菴《水滸傳》,明有《李獻吉集》”之類,皆狂謬之詞,學晉人放誕而失之者。其註尤多膚淺。如曹操、李白之類,人人習見,何必多累簡牘乎?至所以名書之義,吳偉業諸人之序及維樞自作小引均未之言,今亦莫得而詳焉。

  【彙訂】

  1.《畿輔通志》卷七十五有其傳。云:“梁維樞……尋授中書舍人,入本朝為工部郎,擢武德兵備。”《山東通志》卷二十七亦有其傳,云:“梁維樞,字慎可,直隸真定人,順治初任武德道。”可知“工部主事”為“工部郎”之誤,而任此官時已入清朝,其官則終於山東武德道。

  2.清順治賜麟堂刻本此集前有順治甲午長夏梁維樞自撰《玉劍尊聞引》,云:“竊見自元以來數百年閒雅言韻事,幾同星鳳。凡有聞見,略類世説者,分部書之簡素,未敢參一意,隨所聞見即書,亦未得序時代之先後、名位之崇卑。壬午起復原官,漸經患難,此書遂置高閣。今年兩兒慮其日久散失,少為删益,刻之都門”。壬午為崇禎十五年,則其書之成乃在崇禎十五年之前,順治甲午年不過“少為删益”,非順治甲午年始作也。(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明語林十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肅公撰。肅公有《讀禮問》,已著錄1。是書凡三十七類,皆用《世説新語》舊目。其德行、言志2、方正、雅量、識鑒、容止、俳調七類3,又各有補遺數條,體格亦摹《世説》,然分類多涉混淆。若“夙慧類”載楊東里母改適羅理,東里從往,時方六歲。嘗私磨甎土如主式,祀其三世,羅為之感泣。此至行也,與“德行類”所載劉謹六歲時事正相類。然劉入“德行”,而楊入“夙慧”,事同例異,莫知所從。所載亦多挂漏。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肅公有《詩問》,已著錄”。

  2.“言志”,底本作“言語”,據殿本改。清光緒巴陵方氏廣東刻宣統元年印《碧琳琅館叢書》本此集,“補遺”中“德行”下有“言志”,錄章楓山、麻孟漩事各一則,無“言語”。(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3.“俳調”為“排調”之誤,《世説新語》即作“排調”。《碧琳琅館叢書》本此集亦作“排調”。(同上)

  明逸編十卷(湖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鄒統魯撰。是編蒐訪有明一朝逸事,以《世説新語》原目分錄,本名《明世説補》。會其友江有溶先著《逸編》一書,因次第補入,仍名《逸編》。自序云:“示弗自專也”。統魯之子定周,有溶之子度註之。前列《釋名》一篇,著諸人官爵、諡號稱名之不一者,蓋仿宋汪藻校《世説新語》例也。其書疏略太甚,誣妄尤多。如“仇隙”内載仁宗葛妃進毒一事,信《螭頭密語》所紀之言,遽筆之書。使洪熙令主遭此冤謗,又不止黄公酒壚作裴郎學矣。統魯字大系,衡陽人。有溶字谷尚,長沙人。

  聞見集三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蔡憲陞撰。憲陞字江雲,南昌人。是書皆紀明末雜事,其偶及明中葉者,僅謝榛、桑懌、徐渭等數條耳1。所記多與史合。如劉綎之父顯,本龔氏子,其祖岷養以為子,遂冒其姓,則史所未及也。然中亦有傳聞失實之説。如云:“天啟辛酉,諸名士觴雪滕王閣,賦詩得‘滕’字。一漁父往來閣下2,若有所思。諸名士戲曰:‘爾能詩耶?’曰:‘公等吟咏,某適憶《滕王蛺蝶圖》耳。’即朗吟其句‘鴨鵝夜亂功收蔡,蛺蝶春深戲試滕’”云云。是乃宋末吕徽之事,載於陶宗儀《輟耕錄》中。但改易數字,即别撰一人,何其誣也。其云李贄官姚安時,以削髮為上官所劾,下詔獄,與明末李自成陷揚州,亦均無其事。

  【彙訂】

  1.桑懌乃桑悦(字民懌)之誤,説詳卷一二六《戲瑕》條注。

  2.“漁父”,殿本作“漁人”。

  筇竹杖七卷(兩淮鹽政採進本)1

  國朝施男撰。男字偉長,吉水人。順治初,隨征廣西,以軍功授廣西按察司副使2。是編前三卷為男官桂林時所作,記峒黎風土,并所自作詩句。卷四、卷五則游於江、浙、吳、楚閒所作,多記山川名勝。卷六為自著詩集。卷七則錄劉湘客、楊廷麟、劉大璞、劉日襄、倪元璐五家之作。其所著詩文,詞多險僻,蓋猶沿明末公安、竟陵之餘習也。

  【彙訂】

  1.清初留髠堂刻本書名作《邛竹杖》,《兩淮鹽政李續呈送書目》、《兩江第一次書目》等著錄亦同。(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司”,底本作“使”,據殿本改。

  今世説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晫撰。晫有《遂生集》,已著錄。是書全仿劉義慶《世説新語》之體,以皆近事,故以今名。其分類亦從舊目1,惟除自新、黜免、儉嗇、讒險、紕漏、仇隙六類,“惑溺”一類則擇近雅者存焉。其中刻畫摹擬,頗嫌太似,所稱許亦多溢量。蓋標榜聲氣之書,猶明代詩社餘習也。至於載入己事,尤乖體例。徐喈鳳序引漢黄憲為説。然《天祿閣外史》本王逢年之偽書,烏足據乎?“文學門”中載吳百朋以殹、鄦二字問吳任臣,任臣對以“殹”、“也”,同本秦權古文;“鄦”、“許”,同本《説文長箋》。百朋嘆服。案“殹”字出秦權是矣。然《説文》自有“殹”字,註曰:“擊中聲”。惟趙宦光《説文長箋》以《説文》“也”字訓義不雅,改從秦權,以“殹”字代“也”字。不得舉一遺一也。《説文》有“”字,即“鄦”字也,註:“甫侯所封,在潁川,今通作‘許’”。其正作“鄦”字者,則見《史記·鄭世家》“鄦公惡鄭於楚”,註“許靈公也”。是其字見於正史。任臣以為出《説文長箋》,殊不得其本。晫遽以為博洽而記之,亦為不考。信乎空談易而徵實難也。

  【彙訂】

  1.殿本“亦”下有“皆”字。

  秋谷雜編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金維寧撰。維寧有《垂世芳型》,已著錄。是編皆載同時瑣事。而維寧居鄉,頗忤於同里,居官又頗忤於同官,以浮躁罷歸。故詞旨憤激,多傷忠厚。其記董含鬻婢及作《三岡識略》諸條1,恐未必如是之甚也。至旁摭《山海經》、《拾遺記》諸書舊文,隱其出處,以足卷帙,亦非著述之體。

  【彙訂】

  1.“三岡識略”,殿本作“三岡識”,誤。董含撰《三岡識略》,今存多部。

  隴蜀餘聞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是編皆記隴蜀碎事。如吳山、岍山之類,亦閒有考證。以其奉使時所記,多非親見之事,且多非所經之地,故曰“餘聞”。兼及趙州、介休者,則以往隴蜀時驛路所必經也。

  皇華紀聞四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康熙甲子,士禎以少詹事奉使,祭告南海。因綴其道途所經之地,蒐採故事為此書。多採小説、地志之文,直錄其事,無所考證。不及其《池北偶談》諸書也。

  硯北叢錄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黄叔琳撰。叔琳有《研北易鈔》,已著錄。是編卷首有魏兆龍序,稱為叔琳巡撫浙江時罷官以後所偶錄。皆雜採唐、宋、元明及近時説部,亦益以耳目所聞見。大抵多文人嘲戲之詞,如《諧史》、《笑林》之類。或著出處,或不著出處,為例不一,亦未分卷帙。蓋憂患之中借以遣日而已,意不在於著書也。

  漢世説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章撫功編。撫功字仁豔,錢塘人。是書仿劉義慶《世説新語》體例,以紀漢人言行。大抵以《史記》、《漢書》為主,而雜以他書附益之。分十四門,曰德行,曰言語,曰政事,曰文學,曰方正,曰雅量,曰識鑒,曰賞譽,曰品藻,曰清介,曰才智,曰英氣,曰義烈,曰寵禮。與義慶原本小異,其採摭亦備。然事皆習見,無他異聞。又分類往往不確。如龔遂刺昌邑王過,自宜入“方正”;鄧禹師行有紀,自應入“政事”,乃俱入之“德行”。至射的山仙人取箭,自是誌怪之説,入之此書,尤無體例也。其凡例云:“書以‘語’名,始《論語》也。《國語》紀言,不參以事。陸賈《新語》,馬上翁每奏稱善1。臨川《世説》一書,諸名士所共撰述2。始自竹林,迄於江左,風流簡遠,少許勝多,最為可貴。兹編獨尊兩漢,意專敍事,故不以《新語》名篇”云云。案劉向先有《世説》,故義慶所撰,别名《世説新書》,後人乃改為《新語》。黄伯思《東觀餘論》考之最詳。非以記言而謂之《新語》,撫功之説殊誤。至義慶所述,上接東漢,何得云“始自竹林”,益為失檢矣。

  【彙訂】

  1.“奏”,殿本作“卷”,誤。今存此書凡例已缺佚。《漢書·陸賈傳》:“賈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稱其書曰《新語》。”盧照鄰《結客少年場行》詩:“歸來謝天子,何如馬上翁。”乃用漢高祖“吾用馬上得天下”之語。

  2.“名士”,底本作“多士”,據殿本改。

  過庭紀餘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國朝陶越撰。越字艾村,秀水人。是書乃雜綴聞見瑣事。以多聞之其父口述,故以“過庭”為名。閒有志乘所遺佚,足裨考核者,而大抵過涉冗碎。又所載生平遊幕事蹟,亦未免近於自誇。

  右小説家類“雜事”之屬,一百一部,四百七十五卷,内七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