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
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 |
|
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 農家類 農家條目,至為蕪雜。諸家著錄,大抵輾轉旁牽,因耕而及《相牛經》,因《相牛經》及《相馬經》、《相鶴經》、《鷹經》、《蟹錄》,至於《相貝經》,而《香譜》、《錢譜》相隨入矣。因五穀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譜》、《荔支譜》、《橘譜》,至於《梅譜》、《菊譜》,而《唐昌玉蘂辨證》、《揚州瓊花譜》相隨入矣。因蠶桑而及《茶經》,因《茶經》及《酒史》、《糖霜譜》,至於《蔬食譜》,而《易牙遺意》、《飲膳正要》相隨入矣。觸類蔓延,將因《四民月令》而及算術、天文,因《田家五行》而及風角、鳥占,因《救荒本草》而及《素問》、《靈樞》乎?今逐類汰除,惟存本業,用以見重農貴粟,其道至大,其義至深,庶幾不失《豳風》、《無逸》之初旨。茶事一類,與農家稍近,然龍團鳳餅之製,銀匙玉盌之華,終非耕織者所事.今亦别入“譜錄類”,明不以末先本也。 齊民要術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後魏賈思勰撰。思勰始末未詳,惟知其官為高平太守而已2。自序稱:“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樂3,靡不畢書,凡九十二篇”。今本乃終於《五穀果蓏非中國物者》。自序又稱:“商賈之事,闕而不錄”。今本《貨殖》一篇乃列於第六十二,莫知其義4。中第三十篇為《雜説》,而卷端又列《雜説》數條5,不入篇數。一名再見,於例殊乖。其詞亦鄙俗不類,疑後人所竄入。然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治生之道,不仕則農”為名言,正見於卷端《雜説》中,則宋本已有之矣。思勰序不言作註,亦不云有音。今本句下之註,有似自作,然多引及顏師古者。考《文獻通考》載李燾《孫氏〈齊民要術〉音義解釋序》曰:“賈思勰著此書,專主民事,又旁摭異聞,多可觀,在農家最嶢然出其類。奇字錯見,往往艱讀。今運使祕丞孫公為之音義,解釋略備。其正名小物6,蓋與揚雄、郭璞相上下,不但借助於思勰也。”則今本之註蓋孫氏之書。特《宋藝文志》不著錄,其名不可考耳7。董穀《碧里雜存》以註中“一石當今二斗七升”之文,疑其與魏時長安童謠“百升飛上天”句不合,案,斛律光齊人,非魏人,此語殊誤。蓋未知註非思勰作也8。錢曾《讀書敏求記》云:“嘉靖甲申,刻《齊民要術》於湖湘,首卷簡端‘《周書》曰’云云,原係細書夾註。今刊作大字,毛晉《津逮祕書》亦然。”今以第二篇至六十篇之例推之,其説良是。蓋唐以前書文詞古奧,校勘者不盡能通,輾轉譌脱,因而譌異,固亦事所恒有矣。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尚附《雜説》一卷。(沈治宏:《中國叢書綜錄訂誤》) 2.諸本均題“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3.“資生之樂”,自序原文作“資生之業”,《直齋書錄解題》卷十、《農政全書》卷一亦引作“資生之業”。文淵閣本書前提要不誤。(江慶柏等整理:《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 4.自序云:“今採摭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樂,靡不畢書,凡九十二篇。其有五穀果蓏非中國所植者,存其名目而已,種植之法,蓋無聞焉。”則所謂起自耕農,終於醯醢,特包舉全書之大旨言之耳,非篇目終於醯醢之意。五穀果蓏非中國所植者,然亦可供人食用,何嘗非資生之業。《貨殖》一篇節錄《漢書·貨殖傳》所言馬二百蹄等者,皆以前六十一篇中所有也。其意蓋以此勸農,使知種植畜牧之利,非為商賈而作也。(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5.“雜説”,殿本作“雜記”,誤。 6.“小物”當作“辨物”,據《文獻通考》卷二一八引李燾序。(陳尚君、張金耀主撰:《四庫提要精讀》) 7.書中註文多稱中國,卷三《種蘭香》篇註又云“中國為石勒諱”,確出於賈思勰之手,若宋人無緣作此語矣。《祕册彙函》本此書胡震亨序曰:“宋孫祕丞《音義解釋》,今已失傳。”可知孫氏註本久佚,然其名非不可考。(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8.元代官撰《農桑輯要》卷一引《齊民要術》:“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種,七月、八月犁掩殺之,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下有附註:“一石大約今二斗七升,十石今二石七斗有餘也。後《齊民要術》中石、斗仿此。”董穀乃誤以此附註為原註,不足為據。(陳尚君、張金耀主撰:《四庫提要精讀》) 農書三卷附蠶書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此書影宋鈔本題曰“陳旉撰”,《宋史·藝文志》亦同。陳振孫《書錄解題》作“西山隱居全真子陳雱撰,未詳何人”。《永樂大典》所載則作陳敷。考《漢郊祀歌》“朱明旉與”,顏師古註曰:“旉,古敷字”。《永樂大典》蓋改古文從今文。陳氏作“雱”,則字形相近而誤也。首有自序,佚其前二頁。末有洪興祖後序及旉自跋。興祖序稱:“西山陳居士1,於六經諸子百家之書、釋老氏、黄帝神農氏之學,貫穿出入,往往成誦。下至術數小道,亦精其能。平生讀書,不求仕進,所至即種藥治圃以自給。”又稱其“紹興己巳,年七十四”,則南北宋閒處士也。自跋稱:“此書成於紹興十九年。真州雖曾刊行,而當時傳者失其真,首尾顛倒,意義不貫者甚多。又為或人不曉旨趣,妄自删改,徒事絺章繪句,而理致乖越。故取家藏副本,繕寫成帙,以待當世之君子,採取以獻於上。”則興祖所刊之本,有所點竄,旉蓋不以為然。其自序又稱:“此書非騰口空言,誇張盜名,如《齊民要術》、《四時纂要》,迂疏不適用之比”。其自命殊高。今觀其書,上卷泛言農事,中卷論養牛,下卷論養蠶。大抵泛陳大要,引經史以證明之,虚論多而實事少,殊不及《齊民要術》之典核詳明。遽詆前人,殊不自量。然所言亦頗有入理者。宋人舊帙,久無刊本,姑存備一家可也。末有《蠶書》一卷,宋秦湛撰2。湛字處度,高郵人,秦觀之子也3。所言蠶事頗詳,《宋志》與旉書各著錄。不知何人綴旉書後,合為一編。其説與旉書下篇可以互相補苴,今亦仍並錄之焉。 【彙訂】 1.“西山”,殿本作“山西”,誤。 2.《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八著錄秦觀《蠶書》:“見少游《淮海集》第六卷”。(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3.“也”,殿本無。 農桑輯要七卷(永樂大典本) 元世祖時官撰頒行本也。前有至元十年翰林學士王磐序,稱:“詔立大司農司,不治他事,專以勸課農桑為務。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農司諸公又慮夫播植之宜,蠶繰之節,未得其術。於是遍求古今農家之書,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書,鏤為版本進呈,將以頒布天下”云云。案《元史》,司農司設於至元七年。分布勸農官,巡行郡邑,察舉農事成否,達於户部,以殿最牧民長官。史又稱世祖即位之初,首詔天下,崇本抑末,於是頒《農桑輯要》之書於民,均與王磐所言合。惟至元七年至十年,不足五六年之數,磐蓋據建議設官之始約略言之耳。焦竑《國史經籍志》、錢曾《讀書敏求記》皆作七卷,《永樂大典》所載僅有二卷,蓋編纂者所合併,非有闕佚。《永樂大典》又載有至順三年印行萬部官牒。蘇天爵《元文類》又載有蔡文淵序一篇,稱延祐元年,仁宗特命刊版於江浙行省,明宗、文宗復申命頒布。蓋有元一代,以是書為經國要務也。書凡分典訓、耕墾、播種、栽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畜十門。大致以《齊民要術》為藍本,芟除其浮文瑣事,而雜採他書以附益之。詳而不蕪,簡而有要,於農家之中,最為善本。當時著為功令,亦非漫然矣。 農桑衣食撮要二卷(永樂大典本)1 元魯明善撰。明善《元史》無傳,其始末未詳。此本有其幕僚導江張?序一篇,稱:“明善威烏爾舊作畏吾兒,今依《元國語解》改正。人2,以父字魯為氏,名鐵柱,以字行。於延祐甲寅出監壽郡,始撰是書,且鋟諸梓”。又有明善自序,則稱:“叨憲紀之任,取所藏《農桑撮要》,刊之學宫”。末署“至順元年六月”,蓋自壽陽刊版之後,閱十有七年而重付剞劂者也3。考《豳風》所紀,皆陳物候;《夏小正》所記,亦多切田功。古來《四民月令》、《四時纂要》諸書,蓋其遺意,而今多不傳。至元中,頒行《農桑輯要》,於耕種樹畜之法,言之頗詳。而歲用雜事,僅列為卷末一篇,未為賅備。明善此書,分十二月令,件繫條别,簡明易曉,使種藝斂藏之節,開卷了然。蓋以陰補《農桑輯要》所未備,亦可謂留心民事,講求實用者矣。 【彙訂】 1.今存明刻本及各種書目著錄的元明刻本皆題書名為《農桑撮要》,魯明善自序、明正統三年紀振跋亦稱《農桑撮要》。(黄淑美:《對<四庫全書總目>中幾種古農書的辨證》;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沈津:《<農桑撮要>書名和版本問題初探》) 2.殿本“人”字在小註前。 3.張?序僅言延祐甲寅明善出監壽郡,未言是年付梓。至順元年刻本應是初刻。(黄淑美:《對<四庫全書總目>中幾種古農書的辨證》;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沈津:《<農桑撮要>書名和版本問題初探》) 農書二十二卷(永樂大典本)1 元王楨撰。楨字伯善,東平人。官豐城縣尹2。《文淵閣書目》曰:“王楨《農書》一部,十册。”《讀書敏求記》曰:“農桑通訣六,穀譜四,農器圖譜十二,總名曰《農書》。”《永樂大典》所載,併為八卷,割裂綴合,已非其舊。今依原序條目,以類區别,編為二十二卷。其書典贍而有法,蓋賈思勰《齊民要術》之流。圖譜中所載水器,尤於實用有裨。又每圖之末必系以銘贊詩賦,亦風雅可誦。今外閒所有王楨《農務集》,即從是書摘鈔者也。唐中和節所進農書,世無傳本。宋人農書惟陳旉所作存。元人農書存於今者三本。《農桑輯要》、《農桑衣食撮要》二書,一辨物產,一明時令,皆取其通俗易行。惟楨此書,引據賅洽,文章爾雅,繪畫亦皆工緻,可謂華實兼資。明人刊本,舛譌漏落,疑誤宏多,諸圖尤失其真。《永樂大典》所載,猶元時舊本。今據以繕寫校勘,以還其舊觀焉3。 【彙訂】 1.正確書名應稱《東魯王氏農書》。(胡道靜:《評<元刻農桑輯要校釋>》) 2.此書“序跋”中所收元大德八年甲辰《抄白》記江西儒學提舉司上報王楨行歷曰:“切見承事郎信州路永豐縣尹王楨”。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七《王伯善農書序》、清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己》均謂王楨嘗為旌德縣尹。六年,再調永豐。作“豐城”誤。(胡道靜:《<農書·農史論集>自序》;劉遠遊:《四庫提要補正》) 3.明嘉靖九年山東布政司刻本王楨《農書》分三十六卷,凡遇國家等字皆頂格,當從元本翻刻,凡農桑通訣六,農譜十,農器二十。又楨書原本稱集不稱卷,自序亦稱為集三十六。《永樂大典》所載割裂綴合,已非其舊。(朱家濂:《讀<四庫提要>札記》) 救荒本草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周王橚撰。橚,太祖第五子。洪武十一年封,十四年就藩開封。建文中,廢徙雲南。永樂初復爵。洪熙元年薨,諡曰定。《明史》本傳稱:“橚好學,能詞賦。以國土夷曠,庶草蕃廡,考核其可佐饑饉者四百餘種,繪圖上之”,即此書也。李時珍《本草綱目》以此書及《普濟方》俱云洪武初周憲王著。考憲王有燉於仁宗初始嗣封,其説殊誤。是編為嘉靖乙卯陸東所重刊1。每卷又分為前後,共成四卷2。其見諸舊本草者一百三十八種,新增者二百七十六種,皆詳核可據。前有東序,亦稱周憲王著。蓋當時以親藩貴重,刊書皆不題名。故輾轉傳譌,有所不免。今特為糾正焉。 【彙訂】 1.“陸東”乃“陸柬”之誤。(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2.文淵閣《四庫》本為八卷,書前提要不誤。(沈治宏:《中國叢書綜錄訂誤》) 農政全書六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徐光啟撰。光啟有《詩經六帖》,已著錄。是編總括農家諸書,裒為一集。凡農本三卷,皆經史百家有關民事之言,而終以明代重農之典。次田制二卷,一為井田,一為歷代之制。次農事六卷,自營制開墾以及授時占候,無不具載。次水利九卷,備錄南北形勢,兼及灌溉器用諸圖譜。後六卷則為泰西水法。考《明史》光啟本傳,光啟從西洋人利瑪竇學天文曆算火器,盡其術。崇禎元年,又與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等同修《新法曆書》,故能得其一切捷巧之術,筆之書也。次為農器四卷,皆詳繪圖譜,與王楨之書相出入。次為樹藝六卷,分穀、蓏、蔬、果四子目。次為蠶桑四卷,又蠶桑廣類二卷。“廣類”者,木棉、麻苧之屬也。次為種植四卷,皆樹木之法。次為牧養一卷,兼及養魚、養蜂諸細事。次為製造一卷,皆常需之食品。次為荒政十八卷。前三卷為備荒,中十四卷為《救荒本草》,末一卷為《野菜譜》,亦類附焉。其書本末咸該,常變有備,蓋合時令、農圃、水利、荒政數大端,條而貫之,彙歸於一。雖採自諸書,而較諸書各舉一偏者,特為完備。《明史》稱光啟“編修兵機、屯田、鹽筴、水利諸書”,又稱其“負經濟才,有志用世”,於此書亦略見一斑矣。 泰西水法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萬曆壬子,西洋熊三拔撰。是書皆記取水、蓄水之法。一卷曰龍尾車,用挈江河之水。二卷曰玉衡車,附以專筩車;曰恒升車,附以雙升車,用挈井泉之水。三卷曰水庫記,用蓄雨雪之水。四卷曰水法附餘,皆尋泉作井之法,而附以療病之水。五卷曰水法或問,備言水性。六卷則諸器之圖式也。西洋之學,以測量步算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於民用,視他器之徒矜工巧,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講水利者所必資也。四卷之末有附記云:“此外測量水地,度形勢高下,以決排江河,蓄洩湖淀,别為一法。或於江湖河海之中,欲作橋梁、城垣、宫室,永不圮壤,别為一法。或於百里之遠,疏引源泉,附流灌註,入於國城,分枝析脈1,任意取用,别為一法。皆别有備論。兹者專言取水,未暇多及”云云。則其法尚有全書,今未之見也。 【彙訂】 1.“脈”,底本作“派”,據此書卷四原文及殿本改。 野菜博錄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鮑山撰。山字元則,號在齋,婺源人。嘗入黄山,築室白龍潭上七年,備嘗野蔬諸味。因次其品彙,别其性味,詳其調製,著為是編。分草部二卷,木部二卷1。草部葉可食者,自大藍至秋角苗,一百四十二種。木部葉可食者,自茶樹柯至藩籬枝,五十九種。花可食者,自臘梅至欛齒,五種。實可食者,自青舍子條至野葡萄,二十五種。花、實可食者,槐樹、欒華木、房木三種。葉、實可食者,杏樹至石榴,十九種。花、葉、實俱可食者,松樹至旁其,五種。葉、皮、實俱可食者,榆錢至老兒樹,四種。並圖繪其形,以備荒歲。蓋明之末造,饑饉相仍,山作此書,亦仁者之用心乎?自序記“所得凡四百數十種”,而是編所載僅二百六十二種,蓋又有所試驗去取歟2?所錄廣於王磐《野菜譜》,較明周定王《救荒本草》亦互有出入。木饑金穰,理可先知;堯水湯旱,數亦莫遁。有備無患,不厭周詳。苟其有益於民命,則王道不廢焉。書雖淺近,要亦荒政之一端也。 【彙訂】 1.“二卷”,殿本作“一卷”,誤。 2.“試驗”,殿本無。鮑氏進呈本缺中卷,且把上卷野茴香以後作為第二卷,下卷藤花菜以後作為第四卷。(天野元之助:《中國古農書考》) 欽定授時通考七十八卷 乾隆二年奉敕撰,乾隆七年進呈欽定,御製序文頒行。凡八門。曰天時,分四子目,明耕耘收穫之節也。曰土宜,分六子目,盡高下燥濕之利也。曰穀種,分九子目1,别物性也。曰功作,分十子目,盡人力也。曰勸課,分九子目,重農之政也。曰蓄聚,分四子目,備荒之制也。曰農餘,分五子目,種植畜養之事也。曰蠶桑,分十子目,蔟箔織紝之法也。《天時》冠以“總論”,餘七門各冠以“彙考”,而詔諭御製詩文,並隨類恭錄焉。昔周公作書,以《無逸》為永年之本。而所謂《無逸》,在先知稼穡之艱難。故重農貴粟,治天下之本也。《管子》、《吕覽》所陳種植之法,並文句典奧,與其他篇不類。蓋古者必有專書,故諸子得引之,今已佚不可見矣。劉向《七略》,綜别九流,以農家自為一類,其書亦無一存。今所傳者,以賈思勰《齊民要術》為最古。而名物訓詁,通儒或不盡解,無論耕夫織婦也。沿而作者,不可殫數,惟王楨、徐光啟書為最著,而疏漏冗雜,亦不免焉。我皇上御極之次年,即深維堯典授時之義,虞廷命稷之心,特詔删纂諸書,編為此帙。準今酌古,務期於實用有裨。又詳考舊章,臚陳政典,不僅以自生自息聽之閭閻,尤見軫念民依之至意,非徒農家言矣。 【彙訂】 1.“分”,殿本作“凡”,誤。 右農家類十部,一百九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農家類存目 耒耜經一卷(内府藏本) 唐陸龜蒙撰。龜蒙字魯望,吳江人。事蹟具《唐書·隱逸傳》1。是編記犁製特詳。犁與耒耜,今古異名也。次及鑱,因又及爬與礰礋,而以磟碡終焉2。敍述古雅,其詞有足觀者。舊載《笠澤叢書》中,故唐、宋《藝文志》皆不載。陳振孫《書錄解題》始自出一條,意宋末乃别行也。 【彙訂】 1.唐代無吳江縣。吳江縣始置於後樑開平三年,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四《吳江縣》條及乾隆《吳江縣志》卷一《沿革》條。此時陸氏已卒二十七八年矣(陸卒於中和初,見《唐才子傳》卷八《陸龜蒙傳》)。《新唐書·隱逸傳》言龜蒙“元方七世孫”,未言籍貫。然同書《陸元方傳》云:“蘇州吳人。”可知其籍貫為吳縣,既著於先祖,不重複於裔孫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〇“陸龜蒙,字魯望,三吳人也……居於姑蘇”。《唐才子傳·陸龜蒙傳》亦云:“姑蘇人。”姑蘇即指吳縣。《總目》“吳江”乃“吳縣”之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書中鑱並非獨立的農具,而是犁的一個零件。(周昕:《耒耜經校註》) 耕織圖詩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樓璹撰。璹,鄞縣人,鑰之伯父也。《文獻通考》載是書,引陳氏之言曰:“於潛令鄞樓璹玉撰”。今檢《永樂大典》所載陳振孫《書錄解題》,乃作“於潛令鄞樓璹壽玉撰”。是壽玉乃璹之字,刊《通考》者誤落一“壽”字也。此本後有嘉定庚午璹孫洪跋。又有作霖跋,不著其姓,謂公孫洪《跋語》未載公名,引樓鑰後序及宋濂《題耕織圖後》,以證此書為璹所作。蓋作霖併未見《通考》耳。璹原書凡耕圖二十一,織圖二十四,各系以詩。今内府所藏畫本尚在,業經御題勒石。此本僅存詩三十五首,不載其圖,蓋非原本矣。 經世民事錄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桂萼編。萼有《桂文襄奏議》,已著錄。是書乃萼為武康知縣時,按明《大統曆》所載逐月節氣,各註事宜,刊布曉諭。故每卷之首皆稱:“湖州府武康縣據本縣陰陽呈,某時為某節,當奉時令施行”云云。後嘉靖七年蔣瑜知鄱陽縣,萼以是本授之,瑜遂重刊以行。其中每月冠以《月令》全文一段,與民事無關。且“居青陽左个”云云,與明制亦絕不相合也。 野菜譜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高郵王磐鴻漸撰。磐,明正德嘉靖閒人,嘗誦《咏老人燈》詩以譏李東陽者,非元之王磐也。前有存白山人序,不著年月姓名。辨其私印,微似“李宫”二字,不知為何許人。所記野菜凡六十種,題下有註,註後繫以詩歌,又各繪圖於其下。其詩歌多寓規戒,似謠似諺,頗古質可誦。然所收錄,不及鮑山書之賅博也。 農説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馬一龍撰。一龍字負圖,溧陽人。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自序謂:“農不知道,知道者又不明農,故天下不務此業而他圖賈人之利1。閭閻之閒力倍而功不半,十室九空,知道者之所深憂。因就田廬作《農説》一章”。逐條自為之註,文頗簡略。 【彙訂】 1.“人”,殿本作“入”,誤。 别本農政全書四十六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明徐光啟撰。陳子龍删補。子龍有《詩問略》,已著錄。初光啟作《農政全書》,凡六十卷。光啟没後,子龍得本於其孫爾爵,與張國維方岳貢共刊之。既而病其稍冗,乃重定此本。子龍所作凡例有曰:“文定所集,雜採衆家,兼出獨見,有得即書,非有條貫。故有略而未詳者,有重複而未及删定者,中丞公屬子龍以潤飾之1。以友人謝廷正、張密皆博雅多21,使任旁蒐覆校之役,而子龍總其大端。大約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其評點俱仍舊觀,恐有深意,不敢臆易”云云。所謂“文定”者,光啟之諡。所謂“中丞公”者,即國維也。今原書有刊版,而此本乃出傳鈔,並其評點失之。核其體例,較原書頗為清整。然農圃之事,本為瑣屑,不必遽厭其詳。而所資在於實用,亦不必以考核典故為優劣。故今仍錄原書,而此本則附存其目焉3。 【彙訂】 1.“之”,殿本無。 2.“以”,底本脱,據殿本補。 3.今存四十六卷《農政全書》抄本除截去最後所錄《救荒本草》與《野菜譜》十四卷外,與陳子龍平露堂刊六十卷本並無差異。平露堂本陳子龍凡例與評點俱在,可知六十卷本即所謂删補之本。此條所引凡例即六十卷本之凡例,而“謝廷禎”誤作“謝廷正”。《四庫採進書目》中“山東巡撫進呈書目”未著錄四十六卷本《農政全書》。(胡道靜:《徐光啟農學著述及<農政全書>》;黄淑美:《對<四庫全書總目>中幾種古農書的辨證》) 沈氏農書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案此編為桐鄉張履祥所刊,稱“漣川沈氏撰”。不知沈氏為誰也。其書成於崇禎末。履祥以其有益於農事,因重為校定。具列藝穀、栽桑、育蠶、畜牧諸法,而首載《月令》以辨趨事赴功之宜1。沈氏為湖州人,故所述皆吳中土宜,與陳旉、王禎諸本互有出入。近時朱坤已刻入《楊園全書》中,而曹溶《學海類編》亦備載之云。 【彙訂】 1.“首載”,底本作“首以”,據殿本改。 梭山農譜三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劉應棠撰。應棠字又許,奉新人。梭山其所居地也。其書分耕、耘、穫三卷,詳其器與其事,而每條綴一贊詞1。每卷又各有小序,詞多借題抒憤,不盡切於農事也。 【彙訂】 1.“一”,殿本作“以”。 豳風廣義三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屾撰。屾字雙山,西安人。其書述樹桑、養蠶、織絍之法。備繪諸圖,詳説其制,而雞豚畜字之法亦附見焉。考蠶月條桑,《豳風》所述,則其地非不可蠶桑。而近代其法久廢,故貧民恒以無衣為虞。屾之所述,蓋秦民之切務。近時頗解織絍,故所作之帛,世稱秦紗,俗曰繭子。四方往往有之,或亦講求之力歟? 右農家類九部,六十八卷,内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