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


  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

  法家類

  刑名之學,起於周季,其術為聖世所不取。然流覽遺篇,兼資法戒。觀於管仲諸家,可以知近功小利之隘;觀於商鞅、韓非諸家,可以知刻薄寡恩之非。鑒彼前車,即所以克端治本。曾鞏所謂“不滅其籍,乃善於放絕”者歟?至於凝、?所編(和凝、和?父子,相繼撰《疑獄集》),闡明疑獄;桂、吳所錄(桂萬榮、吳訥相續撰《棠陰比事》),矜慎祥刑,並義取持平,道資弼教。雖類從而錄,均隸法家。然立議不同,用心各異,於虞廷欽恤,亦屬有裨。是以仍準舊史,錄此一家焉。

  管子二十四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舊本題管仲撰。劉恕《通鑑外紀》引《傅子》曰:“管仲之書,過半便是後之好事所加1,乃説管仲死後事,《輕重篇》尤復鄙俗。”葉適《水心集》亦曰:“《管子》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以其言毛嬙、西施、吳王好劍推之,當是春秋末年。”今考其文,大抵後人附會多於仲之本書。其他姑無論,即仲卒於桓公之前,而篇中處處稱桓公,其不出仲手,已無疑義矣。書中稱《經言》者九篇,稱《外言》者八篇,稱《内言》者九篇,稱《短語》者十九篇,稱《區言》者五篇,稱《雜篇》者十一篇2,稱《管子解》者五篇,稱《管子輕重》者十九篇。意其中孰為手撰,孰為記其緒言如語錄之類,孰為述其逸事如家傳之類,孰為推其義旨如箋疏之類,當時必有分别。觀其五篇明題《管子解》者,可以類推。必由後人混而一之,致滋疑竇耳。晁公武《讀書志》曰:“劉向所校本八十六篇,今亡十篇。”考李善註陸機《猛虎行》曰:“江邃《文釋》引《管子》云:‘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況與惡人同處?’今檢《管子》,近亡數篇,恐是亡篇之内而邃見之。”則唐初已非完本矣。明梅士享所刊,又復顛倒其篇次。如以《牧民解》附《牧民篇》下,《形勢解》附《形勢篇》下之類,不一而足,彌為竄亂失真。此本為萬曆壬午趙用賢所刊,稱由宋本翻雕。前有紹興己未張嵲後跋云:“舛脱甚衆,頗為是正。”用賢序又云:“正其脱誤者踰三萬言。”則屢經點竄,已非劉向所校之舊。然終愈於他氏所妄更者,在近代猶善本也。舊有房元齡註,晁公武以為尹知章所託。然考《唐書·藝文志》,元齡註《管子》不著錄,而所載有尹知章註《管子》三十卷,則知章本未託名。殆後人以知章人微,元齡名重,改題之以炫俗耳。案《舊唐書》,知章,絳州翼城人。神龍初,官太常博士。睿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轉國子博士。有《孝經註》、《老子註》。今並不傳,惟此註藉元齡之名以存。其文淺陋,頗不足採。然蔡絛《鐵圍山叢談》載蘇軾、蘇轍同入省試,有一題軾不得其出處,轍以筆一卓而以口吹之,軾因悟出《管子註》。則宋時亦採以命題試士矣3。且古來無他註本,明劉績所補註,亦僅小有糾正,未足相代。故仍舊本錄之焉。

  【彙訂】

  1.底本“事”下有“者”字,據劉恕《資治通鑑外紀》卷一原文及殿本删。

  2.此書自《地圖》第二十七至《九變》第四十四為《短語》,共計十八篇(中缺《正言》第三十四,實存十七篇)。自《封禪》第五十至《問霸》第六十二為《雜篇》,共計十三篇(中缺《言昭》第六十、《修身》第六十一、《問霸》第六十二,實存十篇)。(江慶柏等整理:《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3.據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丙集,蘇軾省試六題皆與《管子註》無關,《鐵圍山叢談》所記出於傳聞之誤。(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管子補註二十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劉績撰。績有《三禮圖》,已著錄。《管子》舊註,頗為疏略。故宋張嵲跋其後曰:“《管子》書多古字,如‘專’作‘摶’,‘忒’作‘貣’,‘宥’作‘侑’,‘況’作‘兄’,‘釋’作‘澤’,此類甚衆。《大匡》載召忽語曰:‘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註乃謂‘召忽呼管仲為兄’;曰‘澤命不渝’,註乃以為‘恩澤之命’。不可遍舉。”黄震《日鈔》亦曰:“《管子》註釋,最多抵牾。《四傷》之篇,誤名‘百匿’,而以‘四傷’名《七法》之篇。《幼官篇》首章云:‘若因夜虚守靜人物則皇’,其後方之《圖》本可覆也,乃衍‘人物’二字。不知參對以‘夜虚’為句,‘守靜人物’自為句,乃以‘人物則皇’為句,而曲為之説曰:‘聽候人物也’。《幼官》五圖以‘形生理’為句,而《中央》之註獨以‘形生’屬上文。《明法篇》以‘比周以相匿’為句,而下又云‘忘生死交’1,其後方之《明法解》可覆也。乃以‘相為匿是’為句,而曲為之説曰:‘匿公是而不行也’。《五法》之章曰:‘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分’如‘分地之利’之分。乃釋云:‘可以分與財者,賢人也’。《立政》之章曰:‘道塗無行禽’,指人言之,謂其為能行之禽耳,乃釋云:‘無禽獸之行’。《版法篇》云:‘悦在施愛,有衆在廢私2’,今因闕文而云‘悦在施有,衆在廢私’,不成文矣”云云。其抉摘皆中理。績本之以作是註,故於舊解頗有匡正。皆附於原註之後,以“績按”别之。雖其循文詮解,於訓詁亦罕所考訂,而推求意義,務求明愜,較原註所得則已多矣。案明有兩劉績,一為山陰人,字孟熙。《千頃堂書目》載此書於績名下,註“江夏人”,則為字“用熙”者無疑。坊刻或題曰“宋劉績”,誤也。

  【彙訂】

  1.“忘生死交”,殿本作“忘主死交”,《管子·明法》原文亦同,然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五《讀諸子·管子》引作“忘生死交”。

  2.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五《讀諸子·管子》原文作:“四悦在施愛,有衆在廢私”,《總目》脱“四”字。

  鄧析子一卷(少詹事陸費墀家藏本)

  周鄧析撰。析,鄭人。《列子·力命篇》曰:“鄧析操兩可之説,設無窮之詞。子產執政,作竹刑,鄭國用之,數難子產之治。子產屈之。子產執而戮之,俄而誅之。”劉歆奏上其書(案,高似孫《子略》誤以此奏為劉向,今據《書錄解題》改正1),則曰:“於《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年而子產卒,子太叔嗣為政。定公八年,太叔卒,駟歂嗣為政。明年乃殺鄧析,而用其竹刑。”然則《列子》為誤矣。其書《漢志》作二篇,今本仍分《無厚》、《轉辭》二篇,而併為一卷。然其文節次不相屬,似亦掇拾之本也。其言如“天於人無厚,君於民無厚,父於子無厚,兄於弟無厚。勢者君之輿,威者君之策”,則其旨同於申、韓;如“令煩則民詐,政擾則民不定,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則其旨同於黄、老。然其大旨主於勢統於尊,事覈於實,於法家為近。故竹刑為鄭所用也。至於“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一條,其文與《莊子》同。析遠在莊子以前2,不應預有剿説,而《莊子》所載又不云鄧析之言。或篇章殘闕,後人摭《莊子》以足之歟3?

  【彙訂】

  1.書前有奏一篇,實劉向之文。《意林》卷一、《荀子·不苟篇》註皆作劉向。《直齋書錄解題》卷十有此書,其解題中實無一字及於劉向、劉歆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2.“莊子”,殿本作“莊周”。

  3.《鄧析子·轉辭》“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淵實。聖人以死,大盜不起”一段,雖與《莊子·胠篋》所言意思一致,但文字前者粗略而後者詳細,應是後者以前者為原型改寫而成,而非前者抄後者。《荀子·不苟》曰:“山淵平,天地比……是説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山淵平”意即“丘夷而淵實”,亦可證此段確係鄧析之言。此書從漢到清,羣志均有著錄,流傳有緒。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中《十大經》、《稱》《道原》三種古佚書有些文字亦與今本《鄧析子》相近或略同,説明今本不是後人掇拾之本。(董英哲:《<鄧析子>非偽書考辨》)

  商子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秦商鞅撰。鞅事蹟具《史記》。鞅封於商,號商君。故《漢志》稱:“《商君》二十九篇”,《三國志·先主傳註》亦稱《商君書》。其稱《商子》,則自《隋志》始也1。陳振孫《書錄解題》云:“《漢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八篇,已亡其一。”晁公武《讀書志》則云:“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篇。”《讀書志》成於紹興二十一年,既云已闕三篇,《書錄解題》成於宋末,乃反較晁本多二篇。蓋兩家所錄,各據所見之本,故多寡不同歟?此本自《更法》至《定分》,目凡二十有六,似即晁氏之本。然其中第十六篇、第二十一篇又皆有錄無書,則併非宋本之舊矣。《史記》稱:“讀鞅《開塞書》”,在今本為第七篇,文義甚明。而司馬貞作《索隱》,乃妄為之解,為晁公武所譏。知其書唐代不甚行,故貞不及睹。又《文獻通考》引《周氏涉筆》,以為“鞅書多附會後事,擬取他詞2,非本所論著”。然周氏特據文臆斷,未能確證其非。今考《史記》稱:“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鞅欲反,惠王乃車裂鞅以徇。”則孝公卒後,鞅即逃死不暇,安得著書?如為平日所著,則必在孝公之世,又安得開卷第一篇即稱孝公之諡?殆法家者流掇鞅餘論,以成是編,猶管子卒於齊桓公前,而書中屢稱桓公耳。諸子之書,如是者多。既不得撰者之主名,則亦姑從其舊,仍題所託之人矣。

  【彙訂】

  1.《隋書·經籍志》著錄《商君書》五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為《商子》,《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商君書》,註曰:“商鞅。或作《商子》。”(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張林祥:《<商君書>的成書與命名考辨》)

  2.“擬”,底本作“疑”,據《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二“商子”條原文及殿本改。

  韓子二十卷(内府藏本)

  周韓非撰。《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惟王應麟《漢藝文志考》作五十六篇,殆傳寫字誤也1。其註不知何人作。考元至元三年何犿本,稱:“舊有李瓚註,鄙陋無取,盡為削去”云云,則註者當為李瓚。然瓚為何代人,犿未之言。王應麟《玉海》已稱《韓子》註不知誰作,諸書亦别無李瓚註《韓子》之文,不知犿何所據也2。犿本僅五十三篇,其序稱:“内佚《姦劫》一篇,《説林下》一篇,及《内儲説下·六微》内‘似煩’以下數章”。明萬曆十年趙用賢購得宋槧,與犿本相校3,始知舊本《六微篇》之末尚有二十八條,不止犿所云數章。《説林下篇》之首尚有“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等十六章,諸本佚脱其文,以《説林上篇》“田伯鼎好士”章逕接此篇“蟲有蚘”章。《和氏篇》之末,自“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以下脱三百九十六字4。《姦劫篇》之首,自“我以清廉事上”以上脱四百六十字。其脱葉適在兩篇之閒,故其次篇標題與文俱佚。傳寫者各誤以下篇之半連於上篇,遂求其下篇而不得,其實未嘗全佚也。今世所傳,又有明周孔教所刊大字本,極為清楷。其序不著年月,未知在用賢本前後。考孔教舉進士在用賢後十年5,疑所見亦宋槧本。故其文均與用賢本同,無所佚闕。今即據以繕錄,而校以用賢之本。考《史記》非本傳稱:“非見韓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内、外儲説》、《説林》、《説難》十餘萬言”。又云:“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其《孤憤》、《五蠹》之書。”則非之著書6,當在未入秦前。《史記·自敍》所謂“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者,乃史家駁文,不足為據。今書冠以《初見秦》,次以《存韓》,皆入秦後事,雖似與《史記·自敍》相符。然《傳》稱:“韓王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之藥,使自殺。”計其閒未必有暇著書。且《存韓》一篇,終以李斯駁非之議及斯《上韓王書》。其事與文,皆為未畢。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為篇,非歿之後,其徒收拾編次,以成一帙。故在韓、在秦之作,均為收錄,併其私記未完之稿亦收入書中。名為非撰,實非非所手定也。以其本出於非,故仍題非名,以著於錄焉。

  【彙訂】

  1.王應麟《玉海·藝文·諸子》篇亦云“今本五十六篇”,殆併後人雜入之《范雎舉韓》一篇計之,非傳寫之誤。(昌彼得:《説郛考》)

  2.何犿《校韓子序》云:“臣犿所校讎中祕書,有《韓子》五十三篇,與處士臣許謙家藏本無異,舊本有李瓚註,鄙陋無取,臣盡為削去。”明言中祕書與許謙家藏本《韓子》有李瓚註,何謂“不知所據”?(陳奇猷:《韓非子舊註考》)

  3.趙用賢《韓子凡例》明言,係根據“近本”、“近刻”校定。(張覺:《<韓非子>版本源流敘略》)

  4.“王”,底本作“玉”,據《韓非子》卷四《和氏第十三》註文及殿本改。

  5.趙用賢為隆慶五年進士,見《明史》本傳。周孔教為萬曆八年進士,見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五《選舉志》。周在趙後九年,即晚三科。(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6.“之”,殿本無。

  疑獄集四卷補疑獄集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疑獄集》四卷,五代和凝與其子?同撰。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初為梁義成軍節度從事。唐天成中官翰林學士。唐亡入晉,官至左僕射。晉亡入漢,拜太子太傅,封魯國公。漢亡入周,至顯德二年乃卒。事蹟具《五代史·雜傳》。?據此書題其官曰中允,其始末則不可詳矣1。書前有?序及至正十六年杜震序。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疑獄》三卷,上一卷為凝書,中、下二卷為?所續2。今本四卷,疑後人所分也3。《補疑獄集》六卷,明張景所增,共一百八十二條,所記皆平反冤濫、抉摘姦慝之事,俾司憲者觸類旁通,以資啟發。雖人情萬變,事勢靡恒,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尋故蹟,舉一反三,師其意而通之,於治獄亦不無裨益也。書中閒有按語,稱“訥曰”者,不著其姓。又“包拯杖吏”一條,稱:“桂氏取以載入篇中,愚特取以終篇”云云,亦不言桂氏為誰。考宋端平中,桂萬榮摭凝父子所載事蹟,益以鄭克之《折獄龜鑑》,編為《棠陰比事》一書。明景泰中,吳訥又删補之。則所謂訥者,乃吳訥。所謂桂氏,即萬榮。景乃剽剟其文4,不著所出,又復刊削不盡,是亦“不去葛龔”之類矣。景號西墅,汝陽人,嘉靖癸未進士。此書乃其官監察御史時作也。

  【彙訂】

  1.和?事蹟詳見《宋史·文苑傳》其兄峴傳後。(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2.《直齋書錄解題》未著錄《疑獄集》,《總目》所引實為《郡齋讀書志》“刑法類”之文。(同1)

  3.今本第四卷多記和?身後事,係出於後人妄增。(楊奉琨:《<疑獄集折獄龜鑑校釋>前言》)

  4.“考宋端平中”至“景乃剽剟其文”,殿本作“蓋剽剟桂萬榮、吳訥之書”。

  折獄龜鑑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鄭克撰。是書《宋志》作二十卷1。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題作《決獄龜鑑》,蓋一書而異名者也。大旨以五代和凝《疑獄集》及其子?所續均未詳盡,因採摭舊文,補苴其闕,分二十門。其閒論斷,雖意主尚德緩刑,而時或偏主於寬,未能悉協中道。所輯故實,務求廣博,多有出於正史之外者,而亦或兼收猥瑣,未免龐雜。然究悉物情,用以廣見聞而資觸發,較和氏父子之書,特為賅備。晁公武《讀書志》稱其“依劉向《晏子春秋》,舉其綱要為之目錄”,體例井然,亦可謂有條不紊者已。《書錄解題》載其目“凡二百七十六條,三百九十五事”。今世所傳鋟本2,祇存五門,餘皆散佚。惟《永樂大典》所載尚為全書。而已經合併連書,二十卷之界限不復可考。謹詳加校訂,析為八卷。卷數雖減於舊,其文則無所闕失也。

  【彙訂】

  1.《直齋書錄解題》卷七實著錄作《折獄龜鑑》。《宋史·藝文志》刑法類作三卷。(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陳樂素:《宋史藝文志考證》)

  2.“鋟本”,殿本作“鈔本”,疑誤,今存明隆慶四年刊本和萬曆懷慶府喬萬里刊本,内僅五門。(劉俊文:《<折獄龜鑑譯註>前言》)

  棠陰比事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桂萬榮撰。明吳訥删補。萬榮,鄞縣人1。由餘干尉仕至朝散大夫、直寶章閣、知常德府。訥字敏德,號思菴,常熟人。永樂中,以知醫薦。仁宗監國,聞其名,使教功臣子弟。洪熙元年,擢監察御史,官至右都御史,諡文恪。事蹟具《明史》本傳。是集前有嘉定四年萬榮自序,稱:“取和魯公父子《疑獄集》,參以開封鄭公《折獄龜鑑》,比事屬詞,聯成七十二韻。”又有端平甲午重刻自序,稱:“以尚右郎陛對,理宗諭以嘗見是書,深相褒許。因有求其本者。以鋟梓星江,遠莫之致,是用重刻流布。”其書彷唐李瀚《蒙求》之體,括以四字韻語,便於記讀而自為之註。凡一百四十四條,皆古來剖析疑獄之事。明景泰閒,吳訥以其徒拘聲韻對偶而敘次無義,乃删其不足為法及相類複出者,存八十條。以事之大小為先後,不復以叶韻相從,其註亦稍為點竄。又為補遺二十三事,附錄四事,别為一卷。萬榮書中附論七條。首五條辨析律意,末二條則推論他事。然不應僅首尾有此五條,中閒全置不議,或傳寫又有所删佚歟?第四條下註云:“存中,宋人,不書時代,後同”。不類萬榮之語,當亦訥所加也。訥所續二十七條,每條各有評語,附於題下。其書雖略於和?諸家,而敍述明白,較?等乃為簡切,亦折獄者所宜取裁也。

  【彙訂】

  1.陸心源《宋史翼》卷二二桂萬榮傳,據《成化四明郡志》云:“字夢協,慈谿人。”雍正《寧波府志》卷二一桂萬榮傳所載同。光緒《慈谿縣志》卷二五桂萬榮傳,據桂氏甥趙景儕所撰傳,所載亦同。而康熙《鄞縣志》不載桂萬榮其人及其著述。(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右法家類八部,九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法家類存目

  管子榷二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朱長春撰。長春字大復,烏程人。萬曆癸未進士,官刑部主事。是書即趙用賢本而增釋之,故凡例、文評俱仍其舊,惟每篇各加敘釋。在篇首者曰“評”,多論作文之法;在篇中者曰“通”,則隨文訓解其義;在篇末者曰“演”,乃統論一篇大旨,皆出長春一手。創立異名,無所闡發。其《七法篇》評云:“是註意之作,可為文式。後之分段者,神弛氣懈,周末秦先病如此。千年來文家反學其病,文之壞由韓、蘇以來”云云。亦可稱敢於大言矣。

  詮敘管子成書十五卷(内府藏本)

  明梅士享編。士享字伯獻,宣城人。《管子》原目三十卷已不可考。明代舊本皆二十四卷。士享此本合為十五卷,而以己意詮敘之。如《牧民》、《形勢》、《立政》、《九敗》、《版法》、《明法》諸解,皆移附本篇之後,已亂其次第。又謂其文繁冗不倫,乃於一篇之中分上、下二格,其定為《管子》本文者1,列之上格;疑為後人攙雜及義有未安者,列之下格。其自為發明者,别稱“梅生曰”以别之。如《牧民篇》“國之四維”一段,則云:“朱晦翁解繇‘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禮義所在’,斯為一貫之旨。若此節‘維絕則傾,及傾可正也’等語,於理有乖,恐非《管子》之言,故列下層”。又《權修篇》“天下者國之本”一段,則云:“與《大學》、《孟子》之旨相悖,故列下層”。讀諸子之書而必以經義繩之,何異閱晉、唐行草之蹟而糾以《説文》之偏傍耶?

  【彙訂】

  1.“本文”,殿本作“本分”,疑誤。

  韓子迂評二十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明門無子評,前列元何犿校上。原序署“至元三年秋七月庚午”,結銜題“奎章閣侍書學士”。考元世祖、順帝俱以至元紀年,而“三年七月”以紀志干支排比之,皆無庚午日,疑“子”字之誤。奎章閣學士院設於文宗天曆二年,止有大學士,尋陞為學士院,始有侍書學士,則犿進是書在後至元時矣。觀其序中稱:“今天下所急者法度之廢,所少者韓子之臣”,正順帝時事勢也。門無子自序稱:“坊本至不可句讀。最後得何犿本,字字而讎之,皆不失其舊。乃句為之讀,字為之品,閒取何氏註而折衷之,以授之梓人”云云。蓋趙用賢翻刻宋本在萬曆十年,此本刻於萬曆六年,故未見完帙,仍用何氏之本。然犿序稱李瓚註“鄙陋無取,盡為削去”,而此本仍閒存瓚註,已非何本之舊。且門無子序又稱:“取何註折衷之”,則併犿所加旁註亦有增損,非盡其原文。蓋明人好竄改古書,以就己意,動輒失其本來。萬曆以後,刻版皆然,是書亦其一也。門無子不知為誰。陳深序稱:“門無子俞姓,吳郡人,篤行君子”,然新舊志乘皆不載其姓名。所綴評語,大抵皆學究八比之門徑,又出犿註之下。所見如是,宜其敢亂舊文矣。

  刑統賦二卷(兩淮監政採進本)

  宋傅霖撰。霖里貫未詳。官律學博士。法家書之存於今者,惟《唐律》最古。周顯德中,竇儀等因之作《刑統》,宋建隆四年頒行。霖以其不便記誦,乃韻而賦之,併自為註。晁公武《讀書志》稱:“或人為之註”,蓋未審也。其後註者不一家。金泰和中,李祐之有《删要》。元至治中,程仁壽有《直解》、《或問》二書。至元中,練進有《四言纂註》,尹忠有《精要》。至正中,張汝楫有《略註》。並見《永樂大典》中。此本則元祐中東原郄氏為韻釋1,按,趙孟頫原序但稱“郄君”,不著其名。其鄉人王亮又為增註。然於霖所自註竟削去之,已非完本2。亮註亦類皆剽襲前人,無所發明,且傳寫譌誤,第四韻、第七韻内脱簡特多,殊不足取。

  【彙訂】

  1.“元祐中”當作“元延祐中”。(孫猛:《郡齋讀書志校正》)

  2.繆氏《藕香零拾》本跋云:“其中‘解曰’云云,出傅氏自註,‘韻曰’云云,是郄氏韻釋,‘增註曰’云云,出自王氏,《提要》雲霖所自註,亮削去之,非也。”(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刑法敘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劉筠撰。筠字子儀,大名人。咸平元年進士,累擢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進龍圖閣學士,加禮部侍郎。是編載曹溶《學海類編》中。今考其文,即《册府元龜》“刑法”一門之《總敘》也。

  洗冤錄二卷(永樂大典本)1

  宋宋慈撰。慈字惠父,始末未詳。是書自序題“淳祐丁未”,結銜題“朝散大夫,新除直祕閣,湖南提刑,充大使行府參議官”。序中稱:“四權臬司,於獄案審之又審。博採近世諸書,自《内恕錄》以下凡數家,薈稡釐正,增以己見為一編,名曰《洗冤集錄》,刊於湖南憲治。”後來檢驗諸書,大抵以是為藍本。而遞相考究,互有增損,則不及後來之密也。

  【彙訂】

  1.此書原為五卷,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六《影宋本提刑洗冤錄跋》云“宋提刑《洗冤錄》五卷,影宋鈔本”,現存最早刊本為北京大學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元刊本《宋提刑洗冤集錄》,均為五卷五十三目,南京圖書館藏明刊本亦題《洗冤集錄》五卷。後人多將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官修《律例館校正洗冤錄》與此書混淆。(黄顯堂:《宋慈<洗冤集錄>研究中的失誤與版本考證述論》;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無冤錄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永樂大典》載此書,題元王與撰,與不知何許人。卷中自稱“昔任鹽官”檢二孕婦事,蓋嘗官海鹽縣令。《永樂大典》載其自序一篇,題“至大改元之歲”,是武宗戊申年作也1。所載多至元、元貞、大德閒官牒條格,又多引《平冤錄》、《洗冤錄》之文,而稍為駁正。上卷皆官吏之章程,下卷皆屍傷之辨别。其論銀釵試毒,“非真銀則觸穢色必變”;論自縊、勒死之分,皆發二《錄》所未發,至今猶遵用之。至上卷駁《洗冤錄》“食顙在前,氣顙在後”之誤,而下卷“自割”條中乃仍用《洗冤錄》“一寸七分食、氣系並斷,一寸五分食系斷,氣系微破”之説,則亦未為精密矣2。

  【彙訂】

  1.書中卷首所列《檢驗格例中》有延祐二年(1315)二件。卷上云:“予昔任鹽官案牘,至治三年(1323)春,復檢崇德州石門鄉孕婦沈,觀女死屍。”則此書必非至大改元之歲(1308)所作,疑為至元改元之歲(1335)之誤。鹽官乃地名,非官名,與海鹽歷來分屬兩地,“蓋嘗官海鹽縣令”云云純係臆斷。(楊奉琨:《元代大法醫學家王與生平著述考略》)

  2.《總目》所據二卷本上卷即為《無冤錄》全文,而下卷當系宋元閒人趙逸齋著《平冤錄》全文。“自割死”條之説乃照抄《洗冤錄》原文,與《無冤錄》無涉。(方齡貴:《讀<宋元檢驗三錄>》)

  政刑類要一卷(永樂大典本)

  元彭天錫撰。天錫字仁仲,湖州人。其始末無考。原序謂其“通才明吏,專於法家”。能成書如此,必有推轂者,殆吏胥之流歟?其書以當時法令區别科類,大字標目於其上,細字分記於其下。蓋因舊文繁重,變為簡易,以便於記覽者耳。

  名公書判清明集十七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輯宋、元人案牘判語1,分類編次,皆署其人之别號,蓋用《文選》稱字之例。然名不甚顯者,其人遂不可知矣。其詞率以文采儷偶為工,蓋當時之體如是云2。

  【彙訂】

  1.此書現存有南宋刊殘本,約刻於景定二年辛酉(1261),顯系宋人所撰。(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2.“云”,殿本作“也”。

  唐律文明法會要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原序,亦不署名。後有沈侃序,署其字曰“和卿”,署其官曰“陵州同知”。案陵州始設於元,則元人作也。其説皆郛廓迂腐,殆無足觀。

  祥刑要覽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吳訥撰。訥有《棠陰比事》,已著錄。此書乃其致仕後所作。上卷《經典大訓》十六條,次為《先哲議論》十五條。下卷《善可為法》十三人,《惡為可戒》十人1。其《經典大訓》中引及《論語》、《大學》,而開卷《尚書》一條,“皋陶”下註“舜臣”字。蓋為通俗之文,以戒不甚讀書者,故淺近如是也。

  【彙訂】

  1.“惡為可戒”,殿本作“惡可為戒”。明嘉靖刻三卷本此書,卷上載《善者為法》十三人,《惡者為戒》十人。

  王恭毅駁稾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王概撰,高銓編。概字同節,廬陵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恭毅。銓字宗選,江都人。成化己未進士,官至南京户部尚書1。《江右名賢編》云:“概先為大理寺卿,與兩法司會讞,多所平反。”是書即其官大理寺時案牘之文。時銓方為左評事,因為編次成帙。首列《參駁文書式》九條,而以所駁諸案分載於後。

  【彙訂】

  1.《國朝獻徵錄》卷三一李東陽《贈太子少保高公銓墓表》云:“成化乙酉舉鄉貢,己丑登進士第。”《弇山堂别集》卷四八“南京户部尚書表”:“高銓,直隸江都人,成化己丑進士。”己丑即成化五年,己未為弘治十二年,非成化也。雍正《江南通志》卷一四四、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四七人物高銓傳所言高銓登進士第年代,均作己丑即成化五年。(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法家裒集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明蘇祐題辭,稱:“從史陳永,以是集見,曰‘司臺司籍潘智手錄’。因命補綴,付之梓。”則是編永所輯定矣。書中設為問答,剖析異同,頗得明慎之意。其論“拒毆追攝人”并“罪人拒捕”二條與《唐律疏義》相合,疑其嘗見《唐律》也。

  折獄卮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陳士鑛撰。士鑛有《江南治水記》,已著錄。是篇摭取四書諸經慎刑之語,兼及漢詔一二條,徵引疏略,無所發明。曹溶載之《學海類編》中,姑盈卷帙而已,不足以言著書也。

  巡城條約一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裔介有《孝經註義》,已著錄。順治丁酉,裔介為左都御史,立此約以釐清五城之事,凡四十條。然其中有瑣屑過甚者,如“禁舖户唱曲”、“禁擊太平鼓”、“禁小兒踢石抛毬”之類,皆必不能行之法。即令果能禁絕,於民生國計,亦復何裨?徒滋吏役之擾而已。

  風憲禁約一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皆巡按條約,凡五十四條。考《五朝國史》裔介本傳,載其由庶吉士授工科給事中,轉吏科、兵科給事中,累遷太常寺少卿,左都御史,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不載其巡按外省。不知此書何時所作也。

  讀律佩觽八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王明德撰。明德字金樵,高郵人,官刑部陝西司郎中。是編成於康熙甲寅。取現行律例,分類編輯,各為箋釋,附以《洗冤錄》及《洗冤錄補》。每門先載《大清律》本註,次《明律》舊註,而以己意辨證之。其説好為駁難,而不免穿鑿。所作《洗冤錄補》,雜記異聞,旁及鬼神醫藥之事,尤近小説家言。

  續刑法敘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譚瑄撰。瑄字子羽,嘉興人。康熙乙酉舉人,官至給事中。是書敘宋、元、明三代刑法,舛略殊甚。其曰《續刑法敘略》者,以曹溶《學海類編》取《册府元龜》中敘文偽題為劉筠《刑法敘略》也。然筠書既偽,續者可知。又不知掇何類書數頁,贗題此名耳。

  疑獄箋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芳生撰。芳生有《捕蝗考》,已著錄。此書自序謂:“晉和魯公凝著《疑獄集》二卷,其子宋太子中允?增之,為四卷。明巡按御史張景廣之,為六卷。兹復增汰之,統為三卷”。而附和?及元杜震明、李崧原序於卷後。末又輯昔賢論説讞獄成法,别為一卷,統名《疑獄箋》。大旨主於全活,亦古人恤欽之意。然如“張差梃擊”一案,以主瘋顛者為是,主姦宄者為非1,則又矯枉過直矣。其論妊娠過期,至引佛經脅尊者之處胎六十年,《神仙傳》老聃之處胎七十二年,是亦未可為典要也。

  【彙訂】

  1.“姦宄”,殿本作“究姦”,誤。

  右法家類一十九部,一百五卷,内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