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
五行部总论二(4) |
|
▼徐三重《信古余论·论五行》 “金木水火土”,其为物者是凝聚之质气则总为阴阳,谓之“五行”者,阴阳之运行,各因老少以自为性,而冲和者当在其中,于是即其顺布生成之序,而五行之位列,性亦殊焉。虽总此一气,而又非无所分别者,故其流行化育,浑成之内,自有条分。人物禀受二气,便自足此五者,验之法象形气,无不昭然可辨而识。此盖天地之气,自然有此参和,而循环变合,亦自然不爽者,所以完具不偏,而能为发育生成之本也。 本一气也,由动静而分阴阳,由阴阳变合而生五行。 变合者,阴阳二气,相承并运,各于消长之间;阳动主变,阴静主合;初互根而为水火,已化成而为土金、木。 盖二气流行变化,有此五者,及旋生共济,而岁功物候,皆由此成。大要不出阴阳之妙用,而为太极显行之实迹也。夫论五行得气,虽分属阴阳,然二气迭运,不得相离,故变皆是阳,合皆是阴,非独成者。但屈伸盛微,气自有别,故“五行各一其性。” “阳变而阴合”者,盖造化独阳则不生,独阴则不成。阴阳是一气之动静,动者变而静者合之,惟流行循环之间,各由生而长,长而盛,渐有次第,故其气稍别,其性各成,而所生之质亦有不同焉。然大段五行中,又自有阴阳之殊,盖亦是变合之间,二气之分数,又有刚柔盈缩界限也。可知五行各性,不外乎阴阳,阴阳变合不出乎太极矣。 太极之有阴阳,以五行验之,益昭然矣。盖阴阳非判然两体者,若阴阳判然两体,则不能成五行。惟一气浑成,而屈伸交感,循环迭运,各以生长盛衰,而气凝质具,又皆不能离中气以自成。故水火木金与土,并列为五。五者之中,阴阳实无不皆在,而总之则皆太极流行妙用也。夫惟五行同体阴阳,而太极又为阴阳之总体,故所生万物,莫不本于一,而咸具此二五。 若判然为阴为阳,则只有二气而不能为五,太极亦截为二体而不能为二五之主。如此则不成造化矣。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譬如一镬汤,只火力进退之间,便自有温热凉冷之异。大要气异,则所禀以生者,其性安得不各一其间?一气之体,相生之序,亦即可以此知之。 ▼《坤舆图说·四元行之序并其形》 四元行,不杂不乱,盖有次第,存乎其间,故得其所则安,不得其所则强,及其强力已尽,自复归于本所焉。 本所者何?土下而水次之,火上而气次之,此定序也。 其故有三:一曰重轻,重爱卑,轻爱高,以分上下,重轻又有甚次之别,因上之中有下,下之中有上,以分元行之四。水轻于土,气重于火,水在土之上,气在火之下。然水以重言,气以轻言者,较从其众故也。盖“水”对一〈土〉曰:轻对二。〈火气〉曰:《重气》对“一。”〈火〉曰:“重对二。”〈水土〉则曰“轻也。”以是知水必下而不上,气必上而不下矣。二曰和情盖情。相和则近,相背则远。假如乾冷成土,湿冷成水,水土以冷情相和,故相近。湿热成气,湿冷成水,水气以湿情相和,故亦相近。乾热成火,湿热成气,气火以热情相和,故亦相近。若背情之行,相反则远。假如水冷而湿,火热而乾,二情正背,故以相远问。土火以乾情相和而极远者,以土火虽有相和之情,重轻大异,故权衡于二者之故,可以定四行之序矣。三曰见试。盖四行之序,目前易试也。火发为焱,常有从下至上,尖杀之形。四曰火形,盖不能安下,而奋力以上,必向极高是也。气偶入土水之中,不得其安,而欲上行,在土为地震,为山崩,在水为沤为泡。试强一球至水底,忽然突出是也。水若腾在气域,必被强而不得安。迨强力已尽,自复归于本所。如成雨者,以太阳熏蒸,地湿为云,云稀属气,故轻而浮;云密属水,故重而坠。坠者复其本所也。土入水,必下至水底而后安。夫《四元行》必圆,其理有二:一则宇宙之全,正为一球,球以天与火、气、水、“土”五大体而成。天体即圜,则四元行之皆为形,圜也断然矣。一则四行皆在月天之下相切,若有他形,则火形之上,或方或尖而不圜,必于月天之下未能相切,以致有空阙,为物性所不容矣。四行之上即圜,则其下亦然,苟下有他形,则周乎地者亦不圆矣。地即无不圆,则其相连之水与气,亦无不圆可知矣。盖凡物必圆而后能存,如方则易散而毁矣。以故非特天地与四元行皆圆,至于人物肢体及草木果实,无不皆圜也。即如滴水而必成珠,此固物合以存,不欲散而毁也。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