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
阴阳部杂录一(2) |
|
《脉要精微论》岐伯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又〉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厥论》“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脉解。《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 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为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少阳所谓心胁痛者,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虚,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 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所谓“小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欬,故血见于鼻也。厥阴所谓㿉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为㿉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阳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谓㿉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㿉癃疝也。所谓甚则嗌乾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乾也。 《调经论》岐伯曰:“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至真要大论》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阴阳类论》帝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雷公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耎而动,九窍皆沈。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沈,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腕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沈为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汲冢周书大聚解》:“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 《道德经·道化篇》:“万物负阴而抱阳。” 《关尹子·四符篇》:“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雌。”〈又〉仁则阳而明,可以轻魂;义则阴而冥,可以御魄。〈又〉“阴阳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 《六七篇》,“世之人以暂见者为梦,久见者为觉。殊不知暂之所见者,阴阳之炁;久之所见者,亦阴阳之炁。二者皆我阴阳,孰为梦?孰为觉?” 《相鹤经》:“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 《管子·宙合篇》:“夏处阴,冬处阳。” 《枢言》篇:“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 《心术》篇:“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四时篇》:“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 《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臣乘马》篇:“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日而阴冻释。”《揆度》篇:“天筴阳也,壤筴阴也。” 《轻重篇》:“《管子》曰:‘女华者,桀之所爱也,汤事之以千金。 曲逆者,桀之所善也,汤事之以千金。内则有女华之阴,外则有曲逆之阳。阴阳之议,合而得成其天子。此汤之阴谋也’。”〈又〉《管子》曰:“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桓公曰:“此若言,可得闻乎?”管子对曰:“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又〉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一见。 子华子:“夫天降一气,则五气随之,寄备于阴阳,合气而成体。故有太阳,有少阳,有太阴,有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阳中之阳者,火是也;阴中之阴者,水是也;阳中之阴者,木是也;阴中之阳者,金是也。土居二气之中间,以治四维,在阴而阴,在阳而阳。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是故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 《邓析子》:“为君,当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自归,莫之使也。” 《文子道原》篇:“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又〉“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不备也。〈又〉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又〉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又〉“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 《精诚篇》:“阴阳所拥,沉滞不通者,窍理之。”〈又〉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又〉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 《守弱篇》:“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 《上德篇》:“月望日夺光,阴不能以承阳。”〈又〉阴阳不能常,且冬且夏。〈又〉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又〉阴难阳,万物昌;阳复阴,万物湛。物昌,无不赡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则无不治矣。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又〉阳气畜而后能施,阴气积而后能化,未有不畜积而后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又〉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又〉圣人偯阳天下和同,偯阴天下溺沉。 《微明篇》:“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又〉圣人“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事尽然,不可胜明。 《自然篇》:“道生万物,理于阴阳,化为四时,分为五行。”〈又〉“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 《上仁篇》:“天地之炁,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 《上礼篇》:“上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又〉神农黄帝,核领天下,纪纲四时,和调阴阳,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戴。 《庄子·人间世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在宥》篇:“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又〉《广成子》曰:“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天运篇》:“老子曰:‘子又乌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刻意》篇:“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缮性》篇:“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 《秋水》篇: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 《田子方》篇:“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庚桑楚篇》:“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说剑》篇:“开以阴阳。” 《列子·天瑞》篇:“天地之道,非阴则阳。” 《周穆王篇》:“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故阴气壮则梦涉太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焫;阴阳俱壮则梦生杀。”〈又〉《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无辨。 《亢仓子政道篇》:“水阴沴也,阴于国政类刑,人事类私;旱阳过也,阳于国政类德,人事类盈。” 《鬼谷子·捭阖篇》:“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 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阳阴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决篇》:“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 《孙子》:“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韩非子》:“阴燕阳魏”〈又〉《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又〉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战国策》:“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卢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吕子重己》篇:“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 《贵公》篇“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大乐篇》:“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又〉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精通篇》:“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 《知分篇》:“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辨土篇》:“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越绝书计倪内经》:越王曰:“物有妖祥乎?”计倪曰:“有阴阳,万物各有纪纲,日月星辰刑德,变为吉凶。金木水火土更胜,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顺之有德,逆之有殃。 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处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凡举百事,必顺天地四时,参以阴阳,用之不审,举事有殃。人生不如卧之顷也。欲变天地之常数,发无道,故贫而命不长。故圣人并苞而阴行之,以感愚夫,众人容容尽欲富贵,莫知其乡。”越王曰:“善。”请问其方。计倪对曰:“从寅至未,阳也。太阴在阳,岁德在阴,岁美在是。 圣人动而应之,制其收发,当以太阴在阴,而发阴且尽之岁,亟卖六畜货财,以益收五谷,以应阳之至也。 阳且尽之岁,亟发籴以收田宅牛马,积敛货财,聚棺木,以应阴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其次五倍。天有时而散,是故圣人反其形,顺其衡,收聚而不散。”越王曰:“善。” 《外传枕中》范子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范子曰:“夫八谷贵贱之法,必察天之三表,即决矣。”越王曰:“请问三表?”范子曰:“水之势胜金,阴阳畜积大盛,水据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岁大败,八谷皆贵。 金之势胜木,阳气蓄积大盛,金据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岁大美,八谷皆贱,金木水火更相胜,此天”之“三表”者也。〈按此条或有错讹恐是火势胜金火据金而死金势胜木金据木而死〉越王曰:“寡人已闻阴阳之事,谷之贵贱,可得而知乎?”范子曰:“阳者主贵,阴者主贱,故当寒而不寒者,谷为之暴贵;当温而不温者,谷为之暴贱。譬犹形影,声响相闻,岂得不复哉!故曰:秋冬贵,阳气施于阴,阳极而复贵;春夏贱,阴气施于阳,阳极而不复。”越王曰:“善哉!”越王曰:“吾欲富邦强兵,地狭民少,奈何为之?”范子曰:“夫阳动于上,以成天文;阴动于下,以成地理。审察开置之要,可以为富。凡欲先知天门开及地户闭,其术:天高五寸,减天寸六分,以成地。谨司八谷初见出于天者,是谓天门开,地户闭,阳气不得下入地户,故气转动而上下阴阳俱绝,八谷不成,大贵必应其岁而起,此天变见符也。谨司八谷初见入于地者,是为地户闭,阴阳俱会,八谷大成,其岁大贱,来年大饥,此地变见端也。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