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郑振铎 > 中国文学研究 | 上页 下页
三国志演义的演化(11)


  九

  罗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既高出于《三国志平话》远甚,于是《三国志平话》不久便废而不行。坊间所有的《三国志》都为罗氏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正像毛宗岗改本的《第一才子书》出而罗本便废而不行的情形一样。今所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最早的刻本是有弘治甲寅(公元一四九四年)庸愚子(金华蒋大器)及嘉靖壬午(公元一五二二年)关中修髯子(关西张尚德)的二序的一本。这一个本子,通称为弘治本,盖因昔人曾抽去了嘉靖壬午修髯子的一序,仅存弘治甲寅庸愚子的一序之故。(据马廉氏所见的一本,是有修髯子的一序的。)嘉靖壬午离弘治甲寅还不到三十年;或者庸愚子所序的一本,并未刊印,直至嘉靖壬午方才见之于刻本的吧。较此本更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今日为止,尚未为我们所发见。庸愚子在序上说:“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并没有说起刊刻的事来,则在这时之前,罗氏的这一部巨作乃是不曾刻过,只有传钞本在流传的了。这一部嘉靖壬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也许竟是罗氏此书的第一个刻本吧。这部“演义”之见于著录者,有都察院本,有二百四(十)卷本,有十二卷本。《百川书志》六《史部·野史》:“《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十)卷(卷应作节)。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此或即为嘉靖本。《古今书刻》:“都察院《三国志演义》。”此都察院刻的《三国志演义》大约也即为嘉靖本。《也是园书目》十:“《古今演义三国志》十二卷。”此仅有十二卷,则当系嘉靖以后万历间所刊的合并二卷为一卷的本子。总之,都察院是确乎刻过一部《三国志演义》的。细观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察其纸墨笔体,以及版式等等皆与明官版诸书相同。闽郑以祯所刊的《新镌校正京本大字音释圈点三国志演义》的题页上,有“金陵国学原板”字样。这一个嘉靖壬午本如不是都察院本,便当是所谓“金陵国学原板”了。总之,这一个嘉靖壬午刻本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一个刻本,却是没有疑问的。

  这个刻本,凡分二十四卷,每卷十节,共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一标目,目皆单句,句有七字,大约如“刘玄德斩寇立功”,“诸葛亮一气周瑜”等,是后来“回目”的最早的形式。

  从这个刻本以后,别的刻本更纷纷的出现。即就明代而论,自嘉靖壬午起,截至崇祯十七年为止,《三国志通俗演义》究竟有过多少种刻本,我们实在无从知道。玩虎轩刊元本《琵琶记》时(万历间),刊者在序上说,他所见的《琵琶记》的本子,共有七十余种之多。这可见明代的刻书业是如何的发达。恐怕明刊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决不止限于二十种、三十种的数目吧!就今所发见的而论,已有明版十种之多:

  (一)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万历辛卯(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金陵周曰校刊本。其内容与嘉靖壬午刊本全同,惟并合二十四卷为十二卷(但仍是二百四十节),又补插图,加音释而已。插图为双叶的,图上题着: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绘刻均甚精。图目分列于图的左右边上,绝似罗懋登氏的《三宝太监西洋记》。序后附“万历辛卯季冬吉望刊于万卷楼”一行,板心下方题着“仁寿堂刊”字样。其音释则为周曰校氏所加入者。其与嘉靖刊本的不同之点,大约即在于此。嘉靖本于原文之下,原有少许注释,或为刊行者所加,或即罗氏原本所有,惟极为简略,此本的音释则颇为详细,不惟有注释,而且对于文字的音义也都添入。周曰校在题页上写得很明白:“是书也,刻已数种,悉皆讹舛,茫昧鱼鲁,观者莫辨。予深憾焉,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如牖之启明,标之示准。此编之传,士君子抚养,心目俱融,自无留难,诚与诸刻大不侔矣。览者顾諟书而求诸,斯为奇货之可居。”

  (二)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夏振宇刊本,凡十二卷,板心上有“官版三国传”字样。

  (三)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明万历壬辰(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余氏双峰堂刊本。全书凡二十卷;二百四十节。这书每页分为三栏,上栏最短,载批评,中栏较长,载图画,下栏最长,载本文。这一本正文与嘉靖本无大区别。但有最可注意的三点:一,加“批评”于上端,二,大标着“按鉴”二字于书名之上,三,加诗歌。在余氏此本以前,《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从不曾有特标着“按鉴”及“批评”于题目上的,又诗词也绝少异同。自余氏本出现,于是罗氏的原本的面目便略略的有所变动了。余氏兄弟们原是几位知书的“书贾”,他们所刻、所编、所著的书,流行遍于各处。《水浒传》他们也有评刊本;《列国志传》等等也都曾经过他们的刊印、传布。余象斗氏还著了《南游记》及《北游记》等。

  (四)新镌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 明万历乙巳(三十三年,公元一六〇五年)闽建郑少垣联辉堂三垣馆刊本。凡二十卷,首有顾充序。每页上端为图,下半页为本文。这一个本子,后余氏刊本者凡十余年,其受有余氏本的影响是无可致疑的。特别是“按鉴”及半页是插图的两端。余氏本刊于闽南,首受其影响的,当然是闽南一带的书业了。这一本又标着别名:“三国志赤帝余编”,如此多用奇名,大约是为了易于销售之故。凡书贾的印书,每遇易于销售者,便急起直追,立行翻版。余氏本的影响流传之速,其原因大约即在于此。

  (五)重刻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 明万历庚戌(三十八年,公元一六一〇年)闽建杨起元闽斋刊本。凡二十卷,二百四十段。每页上端为图,下端为正文。我们可信其亦为余氏本的“重刻”——虽然没有见到原书。

  (六)新刻按鉴演义全像三国英雄志传 明闽书林杨美生刊本。亦为二十卷二百四十段。每页亦为上图下文。首有闽西桃溪吴翼登序。

  (七)新镌校正京本大字音释圈点三国志演义 明闽瑞我郑以祯刊本。题页上写着:“卓吾李先生评释圈点《三国志》,金陵国学原板,宝善堂梓。”凡十二卷,二百四十段。这是一本集合了众长的刊本。有图,且回复了闽省以外刊本的十二卷的面目,故郑氏特别提出“金陵国学原板”的话来。每卷书名之下,又题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卓吾李贽评注。”其注夹在正文之中,其评则写在正书栏外。余氏本的所谓“按鉴”及所添的诗词,也俱添入。

  (八)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明建阳吴观明刻本。与郑以祯本一样,有眉批,有总评。又有图,甚精,题着:“书林刘素明全刻像。”首有李贽序,缪尊素序及无名(即庸愚子)序。刘素明盖即为陈眉公评本诸传奇绘刻插图者。这一本最特别的一点,乃在不分卷,只分作一百二十回,将原书的二百四十节,每二节合并为一回。因此,每回便成二目。此二目却是参差不对的。毛氏的“第一才子书”凡例说:“俗本题纲,参差不对,错乱无章,又于一回之中,分上下两截。”盖即指此种合并为一百二十回的本子而言。

  (九)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真本 吴郡宝翰楼刊本。亦为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亦有图。惟眉评及总评与他本有不同,故刊行者自命为“真本”。

  (十)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 明雄飞馆熊飞编刊本。《三国志》凡二十卷,二百四十回,亦载李贽的批评。板心题着:“二刻英雄谱”。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