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朱自清 > 中国歌谣 | 上页 下页 |
重叠的格式(4) |
|
三 和声 和声是别人和唱或众人合唱的句子。最早的如《诗·豳风》里的《东山》,凡四章,每章首四语云: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这很像是和声,虽然现在还不敢说定。《汉广》每章末四语亦同此。和声或在歌后,或在歌前,是没有一定的。第三章曾论及,兹不赘。 古代的和声似乎都是有辞的。近代歌谣里似乎很少此种;只有《疍歌》中还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这是“合唱衰微,单独的歌者得势”之故吧(俱见前)。但绍兴有乞人所唱歌(据《绍兴歌谣》及《文学周报》孙席珍文)云: 新春大发财,元宝滚进来。顺流! 大元宝,叠库房。顺流! 小元宝,买田庄。顺流! 零碎银子起楼房。顺流! 今年造起前三厅。顺流! 明年造起后三堂。顺流! 中间造起桂花亭。顺流! 桂花亭上有句话:顺流! “冬穿绫罗夏穿纱。”顺流! 立起身来捞年糕。顺流! 阿官状元糕。顺流! 姑娘龙凤糕。顺流! 太太福寿糕。顺流! 捞起年糕八大条。顺流! 丢在篮里算头挑。顺流! 讴顺流个也话好。顺流! “顺流”二字或者也是和声,至少亦是和声的遗形。又广东兴宁客家有一种三句半的歌谣,前面常有一起句云: “竹叶撑船潇洒子,” 也是此种。又第二章中所举的佛偈子,末语云: “佛唉那唉阿弥陀,” 也当是摹仿和曲的。此外尚有一种有声无辞的和曲的遗形,如唐梨园歌中之“罗哩嗹”,似乎即此种。又如有些疍歌句末的“罗”字也是的。钟敬文先生说“罗”字与古歌谣中的“兮”字,楚辞中的“些”字同类,兹举一例: 兄当着东妹着西。罗。 父母严硬唔敢来。罗。 十二精神带兄去。罗。 唔知亲兄知唔知?罗。(《民间文艺丛话》四、五页) 四 回文 歌谣里这种极少,现在只知道两三个例子,全是儿歌。一是苏州的歌谣: 矮 矮子, 子矮。 矮子肚, 肚子矮。 矮子肚里, 里肚子矮。 矮子肚里﨟, 臈里肚子矮。 矮子肚里臈瘩, 臈瘩里肚子矮。 矮子肚里﨟瘩多, 多臈瘩里肚子矮。(《歌谣》五三) 这里所谓“往来读”的回文歌。又是宝塔歌。现行宝塔歌,多每句递加一字,这首除一字句只有一句外,二字至七字句都各有两句。这种形式较现行的为古,唐元稹即有此种诗,可作一证。又此歌不但回文,并且叠字之法兼复沓与递进两种。这是很怪的一首歌。又数字歌云: 一。 一二, 二一。 一二三, 三二一。 一二三四, 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 五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 六五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这首歌据我所知,许多地方都有的。这首歌形式与上一首完全相同。我疑心它的来源甚古,或是一切宝塔诗的总来源头,也未可知。这首数字歌还有一种,较为复杂,如下: 一二 二一 一 一二三 三二一 二一 一 ……………(以下类推) 但是这种完全而整齐的回文,歌谣中虽然很少,不甚完全整齐的却甚常见,如前举《玲珑》一首便是。又如《情歌唱答》中一首云: 么伴来来么伴来,深山老虎叫哀哀。山深老虎哀哀叫,舍情唔得挂命来!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