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朱自清 > 中国歌谣 | 上页 下页
南北朝乐歌中的歌谣(2)


  谐声词格所用以谐声之字,大抵眼前事物之名,而物名尤多,因为较具体。诸歌既以恋情为主,又多用女子口吻,其所取材自应以有关女子者为众。“芙蓉莲藕”及“蚕丝布匹”两类所以盛行,便是为此。纺织为女子本业,后者之盛,理固易明。前者却须稍稍解释。原来采莲之俗,自古即有(《汉乐府》江南似即咏此事),南朝为盛。采莲的是女子,以采得多为好,往往日暮方归。采莲的人很多,看热闹的男女也很多。采莲的工夫既长,所以可以在船中饮宴为乐。少年男女借此机会,也可通情款。梁简文帝《采莲赋》云:“荷稠刺密,亟牵衣而绾裳;人喧水溅,惜亏朱而坏妆。”梁元帝《采莲赋》云:“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梁朱起《采莲曲》云:“湖里人无限,何日满船时(指莲)?”吴均《采莲曲》云:“日暮凫舟满,归来渡锦城。”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这些都是证据。可见采莲是一个热闹的风俗,而不是少数人的偶然高兴。这就容易了解“芙蓉莲藕”一类谐声词格之所以盛行了。

  《神弦歌》十一曲,十七首,乐府也列入《吴声歌》。陆侃如先生说这些是南朝民间的祭歌,与《吴声歌》及《西曲》不类,他将它们移附在《郊庙歌》之后(《乐府古辞考》二六页)。这种伦理的多类问题,我们暂可不论;以声调及内容(不论用处)而论,这些自然以附于《吴声歌》为宜。这十曲都是描写神的生活。(以下采录《中古文学概论》中语)我们从中可以看见吴越人民理想反映,共有两种:

  (一)现实的 他们理想中的神,都没有恐怖和禁欲的色彩。大都是绿鬓红颜,及时行乐、和人间的男女一样。如《同生曲》之一云:

  人生不满百,常抱千岁忧。早知人命促,秉烛夜行游。

  这是将古诗减缩改变而成。

  (二)女性的 南方人民的神的理想,可分为男女两性。但是男性的神,多半是“女性化”,也就是人生的“醇美化”。如《白石郎曲》之二云: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三)中国文学上的神秘思想,多产在南方。中古文学里又有吴越文学里的《神弦歌》。可见南方人的神秘思想,较北方人强,而神的理想,比北方人高。(原有四项,第三项从略)

  二 《西曲歌》 《乐府诗集》四十七云:“《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造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徐中舒先生说,《西曲歌》中有“问君可怜六萌车,迎取窈窕西娘曲”,与“杨叛西随曲”的话,可证西曲是方俗名称。(见《六朝恋歌》)《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三十四曲,《石城乐》(等十六曲)并舞曲。《青阳度》(等十五曲)并倚歌。《孟珠翳乐》(中)亦(有)倚歌。”又云:“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舞曲、倚歌之外,尚有数曲,不能归类(如月节折杨柳类)。舞曲应如陆侃如先生之说,移如舞曲中。但为叙述之便利,仍先在此并论。(以下采录徐中舒先生语)我们晓得方俗文学的产生,必有一种生活安定、物质优裕的社会,为它必要的条件。《西曲》当然也不能在此例外。《旧唐书·乐志》说:“宋梁世荆雍(《通典》曰,‘雍州,襄阳也’)为南方重镇,皆皇子为之牧。江左解咏,莫不称之,以为乐土。故隋王诞作《襄阳之歌》,齐武帝追忆樊邓,梁简文《乐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送别岘山头;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又曰:“宜城投(原注音豆)酒今行熟,停鞍系马暂栖宿。’桃林在汉水上,宜城在荆州北。”我们要推求出六朝时荆郢樊邓所以成为乐土的缘故,我们就可以说明《西曲》的特点。简单的讲,荆郢樊邓所以成为乐土者,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商业繁盛的结果。因为商业繁盛的结果,于是《西曲》差不多就完全成为商业化。我们看《西曲歌》的《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三洲歌》、《那呵滩》、《浔阳乐》,差不多都是描写商人的恋爱。都是由商人的生活中,写出他们的恋情。《古今乐录》记齐武帝创《估客乐》的动机说:“帝布衣时,尝游樊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我们从这个简短的记事中,就可以晓得樊邓往事,足以使人追忆者,也不过是估客之乐而已。江汉之间,舟行通畅,这些估客,也就随波逐利,轻易离别。于是所到的地方,扬州、江陵、巴陵、浔阳、襄阳、石城……都成就了他们的歌咏。

  扬州在唐以前的地位,与现在的上海相等。《唐书·李袭誉传》说:“扬州江吴大都会,俗喜商贾。”《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条下说:“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怎么叫作“扬一益二”?宋洪迈《容斋初笔》解释说:“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干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大概扬州的形势,在唐以前,南临江而东近海,与现在大有不同。李颀的诗还说:“扬州郭里见潮生。”又李绅《入扬州郭诗序》说:“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以后,潮信不通。”这可证中唐以后,岸移海远,为后此扬州衰落原因之一。唐以前的扬州,因为距江岸海岸甚近,海舶出入极便,所以“蕃客麇集,教徒沓来,波斯胡贾往往而有。”(梁任公先生语)那时的对外贸易,除广州外,扬州要算是最殷盛了。因为对外贸易的殷盛,就引起了对内贸易的激增。于是金陵以西——江陵、巴陵、浔阳、襄阳、石城这些地方——的贾客,都竞趋于扬州之下。张籍的诗说:“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我们根据了前面所列的诗,可以证明唐以前商业的情形确是如此。

  《西曲》虽然经过了商业化,而《西曲》中描写男女间的恋情,并不因此减色。而且因为两首歌曲在《西曲》与《吴声歌曲》里面都可见到(《吴歌》的《黄鹄曲》即《西曲》的《襄阳乐》;《吴歌》的《懊侬歌》即《西曲》的《乌夜啼》)。又《吴歌》里有一首《江陵女歌》,唐李康成说,“《黄竹子歌》、《江陵女歌》,皆今时吴歌也。”也足以看出《西曲》与《吴歌》的关系。

  《西曲》中很好的恋歌,可以说大部分是受了《吴歌》的影响。《西曲》与《吴歌》本来都同属华音。施肩吾的《古曲》说:“可怜江北女,惯歌江南曲;摇落木兰舟,双凫不成浴。”双凫是引用《吴声歌曲·阿子歌》,所以我们晓得施肩吾诗中江南曲,是指《吴声歌曲》的。又梁武帝《江南弄》和辞说:“江南音,一唱值千金。”《杨叛儿曲》说:“南音多有会,偏重叛儿曲。”据《古今乐录》说:“梁武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杨叛儿》也是《西曲》之一,所以我们又晓得梁武帝诗中的“江南音”、“南音”,是指《西曲》的。江南曲、江南音、南音,这三个名字,虽然不同,而都是与《北歌》对立的名称,也可以当作《西曲》与《吴歌》的通称。所以有时可以指《吴歌》,有时也可以指《西曲》。我们若从民族、地理、交通,以及歌曲的内容等等方面来观察,也觉得《西曲》《吴歌》没有什么分别。但两者究非全然相同。《西曲》完全带了浓厚的商业化的色彩。纵有一部分歌曲,受了《吴歌》的影响,写来也很缠绵悱恻;但是他们描写的恋情,总难脱去商人的心理。《西曲》歌中常存娼女的歌词,便是这个关系了。《吴歌》中绝对的没有这种心理。

  《西曲》中以宋齐之作为多,梁作较少。其中月节折杨柳歌,分十二月述情,并加一闰月,疑为近世十二月《唱春》一类小调所从出。《西曲》中的舞曲有和声或曰“歌和”。如“《石城乐和》中(复)有‘忘愁’声”,“《襄阳乐歌》和中有‘襄阳夜来乐’之语”;《三洲歌》歌和云:“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襄阳蹋铜蹄》和云:“襄阳白铜蹄”,都是。倚歌无明文。其他为《杨叛儿》送声云:“叛儿,教侬不复相思!”《西乌夜飞歌》和云:“白日落西山,还去来!”还声云:“折翘鸟,飞何处,被弹归?”(均见《乐府》四十八,四十九)后来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除二曲外皆有和声,大概是依仿舞曲的。(《乐府五十》)

  《西曲》中独有的谐音词格是以风流波水为风流的谐音。这正是商人生活的本地风光,如:

  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三洲歌》)

  送郎乘艇子,不作遭风虑;横篙掷去桨,愿倒逐流去。(《杨叛儿》)

  适闻梅作花,花落已成子。杜鹃绕林啼,思从心下起。(《孟珠》之一)

  徐嘉瑞先生说梅是媒字的谐音,若是的,这也是《西曲》所独有的。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