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恽代英 > 民国八年日记 | 上页 下页 |
八月日记(1) |
|
一日 星期五 早粥后偕父亲、子强弟出,步行尽租界,至黄龙寺。下观龙潭不得,至溪而止。复上,吾与子强弟又从僧往观,则龙潭,即吾前曾窥视,而以为无足观者也。逼近观之,水亦三、四丈,循崖下,潭中碧静,亦有可观者。 复上稍息,行至莲华庵,茅屋整洁,佛像多而新,供佛玉皇、王母。有康更生赠字(黄龙寺额亦康题),老人苏宁产,颇高尚,旧商人也。 折回又趋金竹坪,此地颇有名,乃仅一片平原,茅屋三间,捋牛乳者居之。 从上越鲁岭,回牯岭,父亲几倦不能行矣。及归已暮,乃上馆吃饭,回已十点。 二日 星期六 此日从栈主人借《庐山志》阅之。游莲花峪。见Price〔普赖斯〕购书二册,借九册。 读《庐山志》杂录: 庐山即敷浅原。《地理志》以敷浅原为历陵县博阳山。《蔡传》谓应在江州德安。然山小而卑,未见为在所表见,疑系庐阜。夏允彝:因庐阜之顶有禹刻“洪荒漾予乃檋”。(《一统志》谓在紫霄峰石室。桑疏:今不知所在。)因定即敷浅原。李滢谓,禹时山川未有定名,或庐阜一带并博阳诸山,皆敷浅原。《南康旧志》,山南紫霄峰有“敷浅原”三字,未知何时劖石。王忠文祎、李梦阳、郑端简,均以敷浅原为庐阜。(汉阳峰有峭壁曰“禹王崖”。《续志》相传禹治水登此。)(上霄峰,《一统志》亦有石室瀑布,禹刻。) 庐山与匡庐。《豫章旧志》庐俗,本姓匡,汉封鄡阳。俗兄弟七人,好道,寓于洞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远法师《庐山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游此,时人谓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周景式曰,匡俗,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庐于此山,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山海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立(以上《水经注》)。卢藩曰,庐山因庐江而名古矣。周景式曰,匡俗,周威王时人,世称庐君,是俗因山为号也。桑疏:三天子都(《水经注》),在歙东。又云在黟县,汉庐江郡,即今庐州安庆地。汉时庐山南北,皆豫章郡紫桑县地,故庐江不与庐山相依。 三日 星期日 游御碑亭、佛手岩、天池、石门磵、赛阳桥、西林寺、东林寺、历十八湾、讲经台而回。 释慧远《庐山记》。匡续先生一作俗。《古浔阳记》:匡续,老子之弟子。谢颢广《福观碑》:先生结茅于南鄣虎溪之上,修炼七百年。威烈王遣使迓之,仅有草庐焉。回奏,命南鄣山为靖庐山。邦人以先生姓,呼匡山,又曰匡阜。《九江志》:匡续墓在瑞昌县归义乡匡葬山。桑疏《真仙通鉴》:匡俗、匡续并载,而事迹绝殊,似为二人。(《真仙通鉴》:匡续隐虎溪之上,匡俗隐覆笥山,俱得仙。) 匡山与太白书堂。桑疏:太白书堂在青玉峡西一里。白尝读书蜀之大匡山,后又读书浔之匡山,杜子美赠白诗,匡山读书处是也。又五老峰下有李太白书堂。《图经》:太白见五老峰奇之,遂下筑焉。毛德琦曰,太白诗题云:“时予归隐屏风叠。”又,五老峰绝句有“吾将此地巢云松”之语。书堂当以五老峰下为确。李滢曰:白生蜀之彰明,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大匡山,有读书台。杜子美匡山读书处,杜修可言:此大匡山,非匡庐山。《太白年谱》:王璘举兵反,白时卧庐山。又太白居庐山,见于其诗文甚伙,杜或愿其得遂终隐之志。然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距太白时不远,即云大匡山读书堂。杜或祝其生斯者归斯,或己客望客之归,皆未可知。 四日 星期一 休息一日,阅《庐山志》。还书于Price〔普赖斯〕。观打棒球。 九江与浔阳。朱徽曰,古九江郡,盖跨江南北,今之浔阳、彭泽,及舒、庐、潜、皖等地。《汉志》:九江在今庐江郡之浔阳县,汉封黥布为九江王,都六合;江北有六合,号九江者,统其域也。典午南渡,始以江州为重镇;九江之名,专归之。故汉以前,九江郡在江北。六朝以下在江南。《蓉塘纪闻》:王莽以豫章郡为九江,柴桑县为九江亭,九江之名讹久矣。桑疏:《三国志》,周瑜治兵柴桑,不言浔阳,以江南惟柴桑也。后晋惠帝以豫章十郡置江州,无浔阳。至永兴元年,始以庐江之浔阳,武昌之柴桑,置浔阳郡治江州。唐改柴桑为浔阳县。然则江南有浔阳,盖晋永兴以后事。卢藩曰,东汉《地理志》:庐江郡有舒浔阳,古浔阳在大江之北。 《史记》、《列异记》均已有庐山之名,客或谓庐山原名骊山,近代改名,妄说也。 游庐之名人:太史公(《史记》),殷仲堪(《远公年谱》),颜真卿(《唐诗纪事》),韦应物(《九江志》),白乐天(《樵人直说》),王十朋(《梅溪集》),吕洞宾(桑疏),陈抟(桑疏),董奉(《神仙传》),陶潜(桑疏),苏辙(本集),朱熹(本集),李白(本集),陆修静(《续志》),慧永、慧远、慧持、雷次宗、宗炳、张野(《十八高贤传》),陆游(本集)。 五日 星期二 游女儿城、七里冲、圆竹坪、月宫院(即五老峰庙)、大月山、东方寺、会仙亭、三叠泉,冒雨而回。三叠泉,最可观。 上大林寺与黄龙寺。《志》:上大林寺,寺前有宝树二株。《续志》:宝树盖娑罗木也。王世懋《游匡庐记》:宝树在上大林寺,近出一瘿作人状,僧辈以为大士像。《志》:踰赤脚塔山为黄龙山。《续志》:以黄龙潭得名,后枕玉屏风,前有天王峰相峙,其西为御碑亭,西南有制龙洞,洞上有降龙石,寺东径旁石壁间,劖“尺五天”三字,天台王世昌书。《志》:后附载明神宗“护藏敕”及新刊“续入藏经序”。杨恭甫言,今日之黄龙寺,实大林寺故址,乱后无据,行僧到此,误以为黄龙旧址,而建寺焉。阅王思任等游记,皆未言宝树,尤为明证。 按:予等游黄龙寺,宝树俨然,且见其瘿,自宝树下得潭,人皆谓为黄龙潭。未至潭,有石上书“降龙”二大字,旁书明王世昌书,然未见所谓制龙洞,亦未见“尺五天”之石劖。距寺不远有亭,覆明神宗一敕一序与《志》同。寺僧指玉屏风、天王峰,亦与《志》正合。然则就宝树言,此固似大林寺,余事则明证其不得非黄龙寺矣。其《续志》言御碑亭,即指神宗碑亭也,非佛手岩之碑亭。然《志》载大林寺游者九人,有三人皆言及宝树;黄龙寺九人,无一言及宝树者何欤?朱徽有上大林娑罗宝树诗,又有过黄龙寺诗,则大林、黄龙必非一寺可知。王思任《游记》言王赤城题“尺五天”处,踰数岭,山内忽黄,下一坡,种杉万计,僧卜地改名黄龙潭。如是,亦与今日黄龙寺景地不同,即谓玉屏风、天王峰与龙潭,均后人因志而附会。“降龙”二字,为好事者所书。然神宗御碑何因而在是耶,此真不可解也。存其疑以俟后日。 六日 星期三 休息一日,父亲略伤风,余便血少许,此亦游之代价欤。阅《庐山志》摘录日记中。 长冲与牯岭。牯牛岭下长冲者,长且平可艺粟数十百石,有泉数十泓。桑疏:又曰牯牛岭,北有石如牛首,故名。黄炎培曰,牯岭旧号长冲,以今观之,租界之地,与所言长冲略似。意者西人自牯牛岭租地渐至长冲,遂统以牯岭名之耶。 神龙宫。《志》载石劖“文殊摄化神龙之宫”。闻僧言,今尚有之。 七日 星期四 又休息一日。阅《庐山志》,杂录日记中。 金竹坪。《续志》:千佛寺在焉。大雄宝殿,钜丽甲山南北。古松一株,短小盘曲,异于常植。王思任《游记》:寺外一树,白花四瓣,幽香趁人。寺内楚天阁,极目千里,长江如练。按:今则一片平原,三间茅舍,捋牛乳者居之而已。 大月山。桑疏:在含盘岭东,山特出形如半月。按:大月山,约当由女儿城至三叠泉。下山路路均大石,下山颇不便着足,上山则较易,若比之讲经台,下十八湾,其难行尚不逮也。 隘口。《志》:德安、星子之间,有地曰隘口。桑疏:路由庐阜、黄龙两山之间,过此则豁然平畴。 温塘。《志》:黄龙山北麓,有二温池。桑疏:一池尤热,西池有它来水杂之,冷者三之一。去温泉一里,有谢灵运繙经台址存,俗谓之经台山。 栗里。温泉之北,其墟曰栗里,陶渊明故里也。朱子曰,粟里,谷中有醉石,相传陶公醉眠处。予尝往游而悲之,作归去来馆于其侧,渊明归去来辞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桑疏:清风桥去醉石一里,嘉靖中更名柴桑桥。 杏林。般若峰下有董奉馆,杏林,即董奉种杏处,练子宁等有诗咏之。《旧志》:今废。 八日 星期五 清晨行过含鄱岭、栖贤桥,至栖贤寺,又至观音桥,观金井,至海会寺,才日午也。 金轮第一峰。在马尾水南,峰形如轮,旁有石镜峰。 归宗寺。金轮峰南有归宗寺,王羲之解郡卜宅于此,后舍宅为寺。桑疏:寺东有墨池。桑疏:相传羲之所洗墨处。右军阁。又桑疏:羲之鹅池在寺后,今湮。寺前有复生松。 金鸡峰与简寂观。《梅溪集》:简寂观后有金鸡峰。桑疏:峰麓鸡石关,迳阔不盈咫尺,下临绝壑,行者攀缘,侧足而进,负薪者肩不得易。简寂观,陆修静之居,礼斗石在观内,石上履迹犹存。 双剑峰与香炉峰。桑疏:双剑峰,在红石崖东,峭丽胜于山北双剑,香炉峰在其西南。 秀峰寺。鹤鸣峰下有开先寺,昉自李中主景[璟]。桑疏:中主读书台在寺后,世以为李后主煜。景[璟]迁都豫章,煜留守金陵,即嗣位,未至豫章。又以为昭明读书台,更误。寺有御碑亭、御书楼;寺前有大碑镌大士像。黄庭坚记先主秉杨氏国柄,中主年少,喜物外之名,问舍于五老峰下,有野老献地焉。山之胜绝处也。万金买之,以为读书台。嗣国乃即书堂为僧舍……盖庐山开先、栖贤、归宗、圆通四禅院,游客常居。 九日 星期六 晨购《庐山志》,行至白鹿洞,遇雨。日午乃过马道河,进食,至万杉寺,观五爪樟及龙虎岚庆石,至秀丰寺,观青玉峡。 瀑布泉、青玉峡。双剑之左有瀑布,水下有布水台,又下有青玉峡。桑疏:瀑布水悬挂数十百丈,流与马尾水合,出山峡中,石碧而削,水练而飞,潭绀而渊,后因名曰青玉峡。二瀑俱奇观,而西瀑尤胜,日光灼之,灿烂黄金色,倏为惊风所掣,则中断不下,忽飘入云际,如飞毬卷雪,迸珠碎玉,瞬息万状。石劖米芾“第一山”三大字等。 三石梁。张正则“简寂观”诗:三石梁本绝。梁元帝庐山碑:东瞻洪井,在香炉峰南,西望石梁。则三石梁应在简寂观之墟。李白“银河倒挂三石梁。”李洞言,开先寺上有三石梁,横绝青冥,杳不见底,则似在开先之后。《一统志》:九江南,《康新志》:于上霄、紫霄二峰,皆言有石梁。黎景高又云,在五老峰上,今遍访鹤鸣、五老与紫霄之西,杳无所谓三石梁者,岂皆空言哉。(桑乔) 万杉寺。庆云峰之下,有万杉寺,故庆云菴也。僧大超植杉万本,天圣中赐今名,石劖宋仁宗“国泰清净”四大字。(《旧志》) 十日 星期日 早至黄岩寺观瀑布,泉下稍歇,又至青玉峡,傍晚乃行至归宗寺。 栖霞寺与三峡涧。桑疏:含鄱口南栖贤谷,三峡涧出焉。含鄱口口向鄱湖,南曰砦口。下有石,曰大石斗笠石。含鄱口西南,为太乙峰。桑疏:南人谓之太犁头尖,其下有欢喜岭,欢喜亭。《续志》:岭乃登五老峰大路,上二里为砦口,太乙峰南为犁头尖,山西南与汉阳峰接。 小大支流九十有九,皆入于三峡涧。苏子由曰,栖贤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桥曰三峡度桥。水平如白练,触巨石,流转汹涌,穷水之变。袁宏道曰,栖贤废址,左折得玉渊潭,水奔流,与大石触方怒,忽得平石,溜泻数十丈,石斗叠,忽落为潭水,势不得贴石,则驾空悬注,斜飞十丈余而后坠,数折得三峡桥,桥坚致雄伟,沿溪行,巨石巍怪,或眠或立,湍水撼之,一涧皆咷号砰激,屿毛沚草咸有怒态,忽焉,石逊,涓然黛碧,观者不知其气之平也。 石人峰下有栖贤寺,李渤读书处,故谓之栖贤寺。自赤眼禅师创之,寺内有五百罗汉图二百轴,金世扬藩江苏时佈送,万承苍记,方伯闻许虎头善画山水人物,乃具千金延于官,六、七年作罗汉图,装潢精妙,贮以八箱,幅广五尺,长一丈四尺有奇。法象大者高三、四尺,小者可尺许。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