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谢觉哉 > 谢觉哉杂文选 | 上页 下页
勤俭持家与勤俭建国的关系


  “国之本在家”这句古老的话,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更有新的和更伟大的意义。

  我国人口有六亿四千多万,平均以五口之家计,约一亿三千万户,即一亿三千万家合起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家”。“小家”靠“大家”来领导、保护,“大家”又靠“小家”做她的稳实的基础。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大河里无水小河里干”,大河里水越多,小河里就也都有水了。谁都盼望祖国繁荣富强,为的是我们更幸福地生活在里面。同样“小河里无水大河里也干”,如果小河里的水都被渗漏掉了,不流或少流到大河里去,大河里水浅了,不能发挥灌溉航运的效益,整个流域就无法润泽起来。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号召人民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持家,多生产、少消费、把储存的部分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建设了许多事业,大大地改变了我国历来落后的面貌。但是,如果更勤俭一些,在已经获得的基础上更勤俭一些,建设的力量和速度必然更为惊人。

  人们的消费,总是经过“家”的。一亿三千万个家,每个家节约一元是一亿三千万元;节约十元是十三亿元。但不少人不这样想,以为我花我的钱,别人管不着,政府也管不着。是的,别人、政府不会来管你,可是你自己却非管不可。试想,没有自己的政府以前,你的生活有这样好吗?饥冻逼着你,你不应“好了疮疤忘了痛”。在自己的政府领导下翻了身,必须万分地爱护政府。爱护的最好办法是帮助政府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为什么前几年不这样宣传勤俭持家呢?前几年很多的“家”不够或仅够温饱,现在则有很多“家”不仅温饱而且有余了。有余就要节俭。农业合作社初办时,政府主张少扣多分,现在国务院决定农业社的公积金可以超过8%,经营经济作物的合作社可以超过12%,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以前的人节俭,为的是买田地遗子孙,防备失业、防备老。现在子孙出世,社会会为他们安排工作,失业、疾病有劳动保险,老了可领退休金,节俭的目的已没有了。

  是的,社会是变了,节俭的目的也变了,变成更大更有意义,而不是不要节俭。上面说过,大河里的水靠许多小河里流来;更推广地说,我们不只为着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要为着满足人人的需要。比如粮食,一九五七年全国产粮三千七百亿斤,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平均每人还不足六百斤粗粮,而且有的地方多些,有的地方不足。今年北京各机关号召节约粮食,有的户每月减五斤,有的减三斤,有的减得更多,谁也没有感到吃的不够,但总起来的节约数字就很大,可以作为国家的调剂和储蓄之用。又如衣服,人人都应该有新衣服穿,但决不是就可以不穿旧衣服和补丁衣。穿新衣的时候少些,穿旧衣的时候多些,一身新衣就可以多穿几年。如果你置一件又置一件,那尽管棉花生产已增加很多,棉花供应必然仍是不足,增加市面上的紧张。再就是我们要为子孙安排的,不是遗给他们一些剥削的资本,而是遗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有充分发展勤劳生产条件的富裕的社会;为本人安排的,也是创造一个“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社会,而不是依靠别人帮助。这些,都要我们大勤大俭,才能做到。全国的大勤大俭,是每个“家”、每个人小勤小俭累积的结果。

  勤俭持家,向银行多存些款,节省社会上的物资,对国家有益;同样,个人有了储蓄,有困难不要向人求帮助或向政府要救济,益处也很大。

  勤俭二字是并称的。勤的人知道“一丝一粟,来处不易”,用起来很爱惜;不勤的人“子用父钱心不痛”,是大少爷,不知道俭为何事。有人说:“钱是我工作得来的,应该自己享受掉。”这话似乎有道理,但其实是反常的,这种人如遇到可以“不劳而获”,他一定不勤了。因为他要夸耀自己的生活,不让自己可以不用的东西作他人之用。戳穿说,脑子里有个人主义的剥削思想在作祟。

  这种人,有钱乱花,到了无钱时,他一定又埋怨组织不照顾他,实际组织照顾了他,给他工作,给他有储蓄的可能,而是他自己不照顾自己。

  这种人,如果要他管公家财物,一定很浪费,用公家钱象“水推沙”,看都懒得看。可以断定:报纸上揭发的许多惊人的浪费事件,那些直接负浪费责任的人,一定是不勤俭持家的人。也有这样的人,很爱惜自己的财物,却很不爱惜公家的财物,总想揩公家的油。这是他还没有受过起码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在他揩公家油多了的时候,钱来得易,必然持家也不勤俭了。

  我们要勤俭持家,更要使勤俭持家与勤俭建国结成血肉般的联系。这个道理已经为许多群众(包括主妇们)所了解。比如农村热火朝天地修水利,人民出力又投资,各人节约下的资和力,集起来建成巨大的工程,有的几个月后就要获得丰收,有的过一段时期后也能获益。这个运动,正潮水似地传到各种事业、各个部门,使家与国的勤俭联为一体。

  应该教育所有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1958年1月26日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