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谢觉哉 > 谢觉哉杂文选 | 上页 下页 |
学习笔记摘要 |
|
一 民主集中四字,听熟了,但总有点不清楚。有说民主和集中是互相伸缩的,如某种时与地,民主要多些,某种时与地,集中要多些之类。又有说“民主集中”,照外国文应译为“民主的集中”,民主集中,原是一个东西。 现在,在这个文件上弄清楚了。 “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遇事拿得出办法”;而正确指导路线的来源,在于“明瞭下级机关情况及群众生活情况”;虽然明瞭了,却还是“不要太随便”做决议。这里说明:集中里面,已包含着无限民主因素,有是大家要说而没有或不能说出的,有是过去已经说过或表现过而总结起来的。这样的集中,不仅不违反民主,且给民主以正确方向,使各抒所见,附益到上面去。而且使指导机关的威信提高,偶然没有大家讨论而仍不失为民主。民主和集中是相成而不相反。是“民主的集中”,也可以说是“集中的民主”。 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者不了解下情,又固执己见。这样的领导下,不可能有民主的集中。要就是强调集中,不许下面说话,而不是下面无话可说。要就是民主冲决了堤防,“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 然而我们要的是又民主又集中,民主帮助集中,集中也帮助民主。这和整顿三风,扫除三风的不正残余,是分不开的。 还有,有了正确指导,没有好好地使大家了解,也可能发生不正确的民主倾向。有些同志把人类看得太聪明了,只知道“人为万物之灵”,而不知道人只有说得通的灵,没有不说能通的灵。孔夫子教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实,受教的人,举四隅不要复就能反到二隅三隅,已算不错。孔夫子在这上面,未免有点主观。又有的同志把自己看得太蠢,把人家看得太聪明,自己经历了长期斗争,且身为知识分子,尚且了解得有限,而对于新同志的错误,则责备他:“为什么这个都不懂?”这是不能服人的。多多开会,好好讨论,不是一夜长个高子,而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这是我们的修养法。 这里不是说犯极端民主化错误的人可以自恕。身为党员,不论新老,对党都要绝对负责。何况是“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客观上实在是反革命思想的一种错误! (读《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二 无产阶级的力量,第一是组织,第二是组织,第三仍是组织,这是听熟了的。怎样使个人的思想行动完全服从于组织即组织高于一切?一是自觉,二是强制,而且自觉要多于强制,也是听熟了的。至于怎样真正做到自觉?那就有点茫然了。 这里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容”与“制”。一方容纳一切,一方防止一切。“开会时要使到会的人尽量发表意见。有争论的问题,要把是非弄明白,不要调和敷衍。一次不能解决的,二次再议(以不妨碍工作为条件),以期得到明晰的结论。”这就是“容”。“少数服从多数。少数人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必须拥护多数人所通过的决议。……不得在行动上有任何反对的表示。”“不懂得党的组织(会议等)的重要,以为批评在组织内或在组织外没有什么分别。……要教育党员懂得党的组织的重要性,对党委或同志有所批评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提出。”不许有任何反对的表示,不许有非组织的批评,这就是“制”。 “容”与“制”是相成的。“容”不够而能自“制”,中人以上,可以语此。身为共产党员,应该以“中人以上”自待。应该知道不经过组织,不服从组织,而在组织外发牢骚,“给群众以坏影响”,或者误用党的批评去“攻击个人。其结果,不但毁坏了个人,也毁坏了党的组织”。这都是罪过。另一方面,党的组织,一方设立严的堤防,一方又要善于疏导。任何问题,都可在党内提,都要弄明白,给以不调和、不敷衍的结论。疏导越好,堤防愈固。由不大自觉逐渐走到全部或最大部分的自觉。个人的意识行动和组织融洽一起,党的力量就增强无比了。(同上) 三 党的“幼稚无知识”,由于党员的“幼稚无知识”。我参加革命不为不久,为什么要革命?革命须怎样进行?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革命要何时才能成功?这些问题,当时闷在心里,有些直到现在还闷在心里。只知道要干,却不能说出:路有好长?须怎样走?走要准备些什么?因此对党贡献不大。 还在二十年前,我在编辑《通俗报》,毛泽东同志在“游学”。毛泽东同志不肯出洋(那时很多人往法国勤工俭学),说:“我现在要知道的是中国而不是外国。”怎样知道呢?亲自去调查。他打算先游遍湖南各县,但只游历了湘中各县,就为工作所不许可了。他游历时写的报导,是《通俗报》上最实际而又出色的文章。 我在《通俗报》馆的一个会议上,第一次认识毛泽东同志。会后他到我房子里坐谈,我不知道那回他对我感想怎样,后来我觉得他是想了解我,态度谦虚,不离不即,人自乐于相告,所谓“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毛泽东同志调查兴国长冈乡、上杭才溪乡,我是看见的。找来乡长支书三两个农民,每个乡都差不多谈了个把星期。他亲自照顾他们的食宿,生怕他们不能熬夜,一句句很谦虚地问。正如《<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所写: 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自愧得很,毛泽东同志这种精神,我一点没有学到。 (读《调查研究决定》及《<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以前是被漠视的。近来虽被人承认而并不就被人了解。自称了解而不实做,等于不了解。 “由一典型再及另一典型”,是调查的深入法。调查不深入,是没有用的。要深入,就只能有计划地抓住一个、以至几个典型。“普遍调查,不可能也不需要”。然而有些同志,常常喜欢“无所不包”,结果,谁都调查了,谁都没有调查,“走马看花”,所得无几。 另外一种,喜欢用主观去收集和处理材料。主观的道理先定了,然后找许多材料来证实它。即使把材料歪曲点也并不可惜。这种调查,同样不好。然而写惯议论文的同志总喜欢这样。 边区政权工作的领导机关,对边区内外的情形了解得不够。如果多了解些,工作也许要更好些。不是不可能多了解而是没有去求多了解。比如有这样的情形:上次工作的经验躺在档案室,下次工作者不愿去检查却愿重新来一套。下级人员来,一肚子意见,有的等机会说,有的欲说而不会说。而因为我们“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不肯“放下臭架子”和没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致仍然满肚子装回去。许多实习团工作团写出的材料不找来看,甚至送来了也让它“尘封”。还有,听到的、看到的、甚至人民已经告状,也常鲜注意,不去联想。我个人对这样的机会,因自己懒,或因“自以为是”,——“没有求知的渴望”而失去的已经很多。其他同志,怕也未免。 没有经过精密调查而无知妄说的人,不当权就淆乱听闻,当权就要断送事业。 经验是可宝贵的。经验而与理论联系,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 1942年5月7日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