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谢觉哉 > 谢觉哉传 | 上页 下页 |
撤离延安 |
|
一九四六年下半年,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举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我党领导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这年底,上海、北京先后爆发了反蒋群众运动。十二月十二日,在延安召开了各界人民纪念“西安事变”十周年大会。谢老担任大会主席,并讲了话。大会通过四项决议:一要督促蒋介石立即释放张、杨二位将军;二要废除美蒋商约,并惩办签订此约之卖国头子;三要审判战犯冈村宁次;四要动员人民保卫边区,歼灭进犯的蒋胡敌军。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周恩来、李鼎铭、申伯纯、李敷仁、杨明轩等。 一九四七年一月十日,又召开了延安各界声援全国学生爱国运动及政协会议周年纪念大会。谢老仍担任大会主席。大会声势浩大,振奋人心,增强了全体军民保卫边区的信心。这天晚上,他还参加了中央特地为徐老举办的七十寿辰的宴会和文娱晚会。为了向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的敌人表示同仇敌忾和延安军民的从容不迫,党中央特别出了祝寿专刊,祝寿晚会开得十分隆重和欢愉。在晚会上,谢老和林老兴奋地谈笑着。言谈之中对新中国的胜利,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央作了提前疏散的安排。谢老要王定国带着孩子和他的日记等重要历史资料,转移到距延安几十里远的真武洞去住,他自己仍然坚持工作。白天,埋头在窑洞里那块即将搬走或毁坏的木板上,认真地总结起草宪法的经验。夜里,在昏暗的油灯下,照常读那本未读完的《鲁迅选集》的后半部,阅间,诗兴一来,还挥笔作诗述怀。战火即将烧到延安,但他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在这样险恶形势之下,中央仍坚持抓紧制订各种法律。为了工作方便,二月四日,谢老从参议会搬来党中央驻地杨家岭办公和居住。在中央办公楼西边的山坡上,有一座小院,三孔土窑洞坐西向东,砌着石面,围有低矮的土院墙,按个小门楼,小小院落,别致幽静。中央法制委员会就设在这个小院里,院子左上方的山脚修有防空洞,背靠大山,面对峻岭,十分安全。但因窑洞久不住人,天又冷,土炕一烧火便四处漏烟,感到闷气头晕,因此谢老常到窑门下的花园散步。花园里有石碑、华表、石马、石牛,谢老详看碑上的记载,才知道这里原名是“杨公陵”,后改称“杨家岭”,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杨兆的墓地。这天下午,谢老带着身边从疏散地刚回来的一个孩子,在山坡上散步,迎面碰见毛主席也在散步,毛主席抚摸着孩子说:“这大概是你的唯一伴侣了,这也叫老少扶嘛。”谢老笑着说:“人渐老渐感寂寞,回味一下,最快乐时是在私塾八九岁到近二十岁时期,那时候的朋友,无不好,玩得真有趣。如果胜利后,回乡去找那些朋友,而那时出身贫雇农的童友,早已象鲁迅与润土,彼此之间筑了一道墙了。人老了,被人敬而远之了。”毛主席风趣地说:“我不是还在吗?”两个人都欢快地笑了。 不久,国共合作破裂。三月,国民党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变为向陕北、山东两地的重点进攻。胡宗南率数十万兵力侵犯延安,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并让老弱者先走一步。谢老留恋着延安的十年生活,怀念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三月六日,也是在延安的最后一天,他检点了转移的一切准备工作后,从杨家岭回到边区政府的窑院,怕还有什么遗忘的事情。他唯恐一时回不来,便给林老和王明写了一封信,对宪法草案的修改和法委会工作的安排讲了自己的意见。 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谢老恋恋不舍地离开杨家岭,告别了延安,向山西转移。同行的有吴玉章、陈瑾昆等,一行七乘“架窝”。“架窝”是由两头骡马一前一后,抬着一个木架,木架上铺着行李,中间坐人,俗称“架窝”,这是陕北民间的传统工具。谢老是有生第一次乘坐这样的运输工具的。他们七乘“架窝”组成一列队伍,连同随行男女老幼共几十人,浩浩荡荡向延安东北方向进发。谢老坐在架窝里,一手紧握木架,一边不时回头看看,看看脚下平静如常的延河流水,看看对面巍峨矗立的宝塔身影,看看亲手题额的参议会礼堂,回忆着十年延安的革命生活,不禁感慨万分。谢觉哉看着想着,不觉得一时来到飞机场旁边。忽然,一阵飞机声从长空传来,以为是敌机来袭,其实是董必武从南京撤回延安来了。谢老心情激动,想跳下架窝,去迎接久别的董老,但传令不能停留,要继续行军,于是他只好一面看着飞机降落,一面向前赶路。 路途上,早出晚宿,翻山越岭,有时山高坡陡,还得下了架窝,徒步爬山,跌倒了起来再爬。一路上,敌机跟踪盘旋,有时炸弹就落在队前。 转移途中,路经绥德县,谢老徒步进城看看安文钦副议长。安提前转移到家乡居住,今天没想到在他的家里见到亲人一般的谢老,感慨地说:我很对不起政府,对不起朋友,我想,我为甚要做财户的奴隶?他擦一下眼泪激动地说:现在想通了,我把田产房产都献给政府分给群众,自己够生活就行了。谢老赞扬他做的对,并安慰他在家休息,还向他讲了最近的内战形势,当谢老离开绥德时,安文钦于凌晨赶来送别,并带来一些家里做的干菜,送给谢老路上吃。行程中,谢老有时将他坐的“架窝”让给有病的人或小孩子坐,他便骑马。他风趣地说:骑马比坐“架窝”舒服多了,走路比骑马更痛快。有些诗词还是在马背上吟成的。 三月十七日,他们赶到黄河两岸的宋家川。半夜接到传令,要他们当夜十二时出发,抢渡黄河,转移山西。他们急忙收拾上路,赶至渡口,天刚蒙蒙亮。这时,河水落槽无浪,几橹就过去了。谢老却觉得没有看到《黄河大合唱》的场面,甚感遗憾。别人告诉他说:“黄河在咆哮……”的情景,要到龙门以下才能看到,这里如“咆哮”就过不去了。 过了黄河,他们怕敌人轰炸,只能夜行军。夜里更冷,还要过河,河里冰碴划破了腿,就这样一夜连续过了二十二道河,冻饿交加,而谢老却仍象长征路上那样,边走边给大家讲笑话,给大家增添了欢乐。 从三月七日离开延安,经过十六天的艰难行程,于三月二十二日到达山西临县的后甘泉村。这里是转移中的第一站目的地。 后甘泉村,是甘泉村的后沟,距临县县城五里多路。村下有一泉水,“清而微温,入冬不冰”故名“甘泉”。谢老和中央法研会其他成员,都先后从延安转移到这里。董老和中央机关一些人也暂住在这个村庄。到这里落脚只有几天,谢老即召开法研会会议,根据中央指示这一时期的任务为起草全国宪法及创立新民主主义的法律理论。九月新宪法草案初步完成。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