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④ | 上页 下页 |
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 |
|
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1)(一九二六年初) 编者按:本文和一起收在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之意义》,曾作为“附录”收入作者所译之《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一书(苏联郭列夫著,新青年社出版,见本文集第八卷),作者为此写了下面这段说明: 这附录之中包含两篇文章:(一)唯物的宇宙观概说,(二)马克思主义之概念——都是我一九二六年年初自己研究唯物论哲学时所钞录的笔记,其中当然没有甚么独出心裁的地方。不过郭列夫原书上所叙的唯物论与科学,其行文的体裁比较松懈,所以我的第一篇附录,亦许可以帮助读者更有系统些了解唯物论的宇宙观及生物观。至于第二篇附录,亦不是多余的,因为它很可以帮助读者得到对于“马克思主义”一名词的正确概念,不至于认为马克思主义就限于唯物史观及其经济学说。 瞿秋白 一九二七年一月一日 一、唯物论之总定义 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基础是在于互辩法[1]的唯物论。互辩法唯物论的名称便可以表示:马克思的唯物论是唯物论与互辩法的综合,而且是这两种学说最发展的最进化的结论。当然,互辩法唯物论是很复杂的学说,我们要研究他,必须要详细知道这一学说的各部分的内容。 唯物论在哲学上的意义究竟是甚么呢?唯物论当然是与唯心论绝对相反的反面。唯心论对于一切宇宙现象,一切物质的性质,都以“精神”的某种某种性质为原因来解释。唯物论的解释,却刚刚和他相反。唯物论的方法,是用物质的种种性质,人类或动物机体的种种组织来解释心理现象。凡是以物质为最初动力(原素)的哲学家都是唯物论派,凡是以精神为最初动力的哲学家,便是唯心论派。哲学上的唯物论的定义已尽于此,“大概而论”的唯物论定义,也只能有这一些儿解说——因为历史上的各时代在哲学根本理论上往往加上不少各种各式的说素,使每一时代的唯物论都有自己的特别形式,与其他时代的唯物论绝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以一比较详细的定义概括各种唯物论,而只能有一极笼统的定义。 唯心论和唯物论两种学说,差不多可以包容哲学上各种派别。固然,除唯心唯物论以外,还有许多所谓二元论(Clualism)——承认物质与精神各自独立的存在。可是二元论无论如何不能解释:何以并且怎样这两种各自独立绝不相同的东西——物质与精神——却能互相影响。这一个问题,确是研究哲学时必然要发生的。因此,最彻底一贯的思想家总是倾向于一元论(monism)的,就是力求一种根本动力(原素),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来解释宇宙现象。(2) “物质”又是甚么呢?这是唯物论宇宙观的根本原素,不能不先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朴列汉诺夫说:“物质——是能以某种方法,或者直接或者间接的,使生物机体受他的影响而起外部感觉的东西。”哲学上的精神论派(Spiritualist)(3)说,精神现象不能对于别人的外部感觉发生影响。可见,精神与物质的区别,正可以从这种双方对照比较中规定出来。凡是可以用我们的外部感觉去接触,并且有分量体积等可以称量的东西都是“物质”。至于“精神”——照唯心论派的定义,如我们的感情、思想、意志等类的东西,便不能直接接触,也不能称量,这是所谓“内心”。“内心”与“外物”的差别,是在“内心”只能间接的推知——只能经过物质的现象而推测他,如必须经过某人的言语,动作、姿态,面容,而能够知道他是在忧愁、愉快或烦恼。 二、物质世界之统一 我们既有上述的总定义之后,便可以进而研究现代的唯物论——最发展最深入的根据于科学的唯物论。 无论是一种气,一杯水,一块铜,一根草,一片肉皮,现代的科学,都能分析他成种种“原质”——如轻气、养气等;宇宙间据科学家之推算,当共有九十二种原质,现在已经发见者有八十七种(英国科学家摩士莱Moseley[2]之说)。原质又可分为极小的单位,所谓“原子”(atom)。我们平常看来,仿佛是很坚固的(固体)或者是流动的(液体),飘忽的(气体)东西,其实都不过是种种原质之原子互相错综交结的各种组合;每一物质为某几种原质所构成——如轻气二原子与养气一原子相结合便成水。原子为化学原质(元素)的最小质点。两原子——两种原质之原子,或两种以上的原质之原子,集合而成一“分子”,这种分子便是物质的一部分。譬如水的一分子,便是轻二原子养一原子所合成。各种物质的分子,因其组成之原子种类及数目之不同,大小各异,然而其中最大的也已经小到决非人类目力所能见。以最大的物质分子而论,如淀粉的一分子,其中所含之原子,至少有二万五千;原子的小于此可见了。从前科学家都以为原子已经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单位了。然而十九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卢莎福(Ernest Rutherford)[3]等,又发现更小的物质成分,所谓“电子”(Electron),于是创原子组织说。据这种学说,每一原子内部,还可分为许多的小电子,而且原子的结构仿佛是一个极小的太阳系,所谓行星制的原子说。每一原子,中心有“阳电核”,四周围绕着“阴电荷”,阳电核又名“元核”(Proton),阴电荷便是一个以至于许许多多的电子,绕着元核不绝的转动,如地球行星绕太阳而转一样。宇宙间任何原子都为电子及元核所构成;各种原质之原子的构造,只有数量上、形式上的不同,如最轻而小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绕动于元核之外,最重而且复杂的黄金原子,便有复杂的元核和多数的电子,而在质量上本体上,除阴阳二电以外别无他物。所以物质不过是“电”的种种表现而已。电子之各种结构,形成各种原质之原子;各种元质之原子互相结合而成各种不同的组合,以构成各种物质之分子。人身、大地、星球以及宇宙无不是这些原子分子所组成——分子原子之于宇宙,正犹砖瓦之于房屋。电子的发见不但证明唯物论,并且证明唯物论的一元性:宇宙间一切物质都可以分析到极小,而求出一种唯一的(质P素rothye)——电(4)。可见全宇宙只是统一的物质之种种组合或混合的方式。 各种物质并且经常的在变动、转动、变化之中。人的身体,草本的枝叶,地下的煤炭,都因内部电子的放射或原子的离合而不断的变化:腐败、生长、变质、变味……“现时存在在我们筋肉脑髓里的原子,在几百万年前曾经是某种野兽或植物的一部分。再过几十年几百年,这些原子又不知道要飞到那里去,改组成种种式式的别种物质,而附着组合于现时还未有生命的生物身上去。”(5)同时,宇宙间物质的数量永不减少或增多。物质并不消灭,也不发生,只是时常改变自身的组织形式罢了。这就是所谓物质不灭的原理。 “因此”,昂格思[4]说:“宇宙真正的统一,乃在于他的物质性——宇宙是统一的无始无终的物质,此物质之外别无所有。”然而神仙、上帝、魔鬼等等呢?这些东西在物质世界里老实没有他们的位置,至于所谓“精神”——动物的心理现象,这总是确实存在的了,又怎样呢?心理现象实际上不过是统一的唯一的物质世界之一种特别表现而已,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来研究一下。 朴列汉诺夫说:“意识,和运动是一样的,不过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我们地球的起原,大概在十万万年以前。据天文学家拉普拉士(Laplace)[5]和张伯伦(Chamberlain)[6]等的学说——所谓星云说,宇宙的最初状态是极热极热的一团云气,其中现在的金、铁等都熔成气体;这一天星云凝结而成太阳,后来亦许是受其他“太阳”的吸引,亦许是因自身旋转而发生离心力的作用,各行星,如地球等乃分裂而出,成为瘿结状的螺旋形星云体。这种“瘿结”——地球、火星、水星等,虽然继续围绕太阳而旋转,同时,自己也吸引飞散于空中的小瘿结、小行星,而使之围绕自己而旋转。这些小行星,在地球赤热的时期,吸力极大,往往被吸收而附着于地球,所谓陨石(流星)落地,到现在还有。随后,地球渐渐变冷,结成地壳、地面,因此分期皱缩而造成各大山脉。地球内部熔质之煎沸,每每喷射出冷结的地壳之外(火山);这种过程经过许多时候,结果,较轻的物质趋于地面,较重的物质下沉,形成所谓地层。海陆的位置到此也大致底定。地球的发生直到地面的全冷,中间不知经过几十万年。在这时期,地球上还没有生物——亦就没有所谓精神。那时的物质除“能变”的性质以外,还没“能动”、“能生”以及“能知”的性质。 矿物——死物只有任自然的变化,纯粹遵照物理化学公律的变化;生物中的植物,才开始有“能生”的性质,成为有机体。各种原质的组合已经得到新的结构,居然能自成一体,而生而长,而排泄而吸收——“生命”于是开始;动物发现,而后生物始“能动”,不但吸收四周的外物以营养自己,而且能移动自己去找寻营养以维持生命;这种发展渐达高等动物以至于人类,然后“能知”,不但受外物的接触而能感觉,并且能将感觉记忆起来,整理起来而变成知识。这是物质的性质之进化;然而归根到底“存在”的根本,始终是电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有物质而没有精神(如矿物),却不能有精神而无物质,宇宙的唯物确是切于客观的理论,在科学的研究可以完全证明的。 三、生命与意识之发源 然则物质的性质何以能有这种变化,何以能发生“能生”、“能动”、“能知”的性质,地球上是甚么时候发生生命的呢?地球上甚么时候再开始有生命,这一问题,现代的科学还不能有确切的答复。可以大概说——依地质学化石分析的推测——在一万五千万至二万万年以前,当地球渐冷的时候,空中飞散着的小行星微点(就是后来的空气),对外障日光强烈的辐射,对内障地底热力不平衡之辐射——这是第一条件;再则,地球冷时有些原质凝结成水——这是第二条件;最后,空中只剩现时所谓气体,轻、养、炭三种原质已经与其他重滞且妨碍生命的原质分离而游散于空中——这是第三条件。有了这三个条件,生命的形成和生物的发生便可能了。于是在包涵大地的海洋底里,或是海洋的沿岸,由无机物中半流质的炭素化合物,经过酵素作用而变成蛋白质——“原生质”,现在化学家能用无机化合物造成蓨酸、蓝靛、柳酸、咖啡精、葡萄糖等,便是明证。单细胞的海水中生物,能日日制造出叶绿素,因此利用日光而分解炭酸气——总之,原始生物的微滴,大概与现在的细胞相像,最初只要有日光、空气、水分和矿质便成生存。据科学家阙巨(A.H.Church)[7]说,植物的始祖便是这种生物,所谓“绿色鞭毛苔”。 从蛋白原生质的开始发现,以至于变成单细胞的生物,中间亦许经过许许多多年代。可是,单细胞生物发生之后,再经过几千万年的变化演进,便从原生动植物而再发生变化,形成高级植物以至于高等动物,大概在五十万年前,始从哺乳动物中变化出类人猿以至于人类。有机界的发现,大概已经有二万万年,人类的发生却只有五十万年。假使以二万万年与一天(二十四小时)作比例,那么,有机界存在一天,人类的存在不过三分钟又十分之六!如果要以唯心论解释宇宙,那么,请问未有人类,未有意识精神以前的一万万多年,宇宙是甚么?当然不能说星云矿质里包含着精神和心理现象(6)。何况,并非凡是生物的有机界里,便都有心理现象,只有高等动物——有神经系统或脑髓的,才有心理的作用。 生物的有机界里,还有动物和植物的两大分支。动植物的区别,在低等生物里本是很模糊的。大概而论,植物的生命基础是叶绿素——能在低等的简单的化合物(空气、水分、矿物盐等)里取得营养。一方面,他的细胞包裹在胞膜内,运动的机会很少,因而造成之营养料非常丰富而不易消耗;别方面,他无法排泄体内所积聚的硝素废物,因而身体固硬而不能活动。因此,植物只能生长而不能活动。动物的生命基础是炭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高等的复杂的化合物(如淀粉、糖、麸质酪素等),他的这些营养料须取之于植物或其他动物,他的细胞便没有细胞膜,任何细胞都有运动能力,因此制造养料和消耗养料有同等之速率;动物因而不能没有排泄硝素废物的方法,——就是肾之滤器,使全身的血滤清,不使这些废物沉淀或结晶于体内,如植物然。因此,动物不但能生长,而且能活动。不甚运动的动物,如海参等,便没有肾。可见,生物和死物同是物质所构成,仅仅因为物质的结构组织不同,所以有生死之别:生物又因天演的进化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组织——原生质的复杂结构形成,而发生“能生”的性质;动物式的生命结构形成,而发生“能动”的性质。 动物既然能生长又能活动,他和环境的接触便是他生存中发生“自我感觉”的总因。他必须探知环境,以便采取营养料或者避免危险,在这种生存斗争里的经验之中,便使他内部逐渐起变化,而形成知觉的机官——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随着动物的进化而进化,组织渐渐复杂,分工渐渐精细:蚯蚓或昆虫只有通贯全体的神经系而没有脑髓——更下等的棘皮动物等(如星鱼),只有围绕食道成环状的神经索,再下等些的动物,竟连神经中枢也没有;鱼类才有脑神经球,这是脑髓的开始。以后的发展渐渐进到人类最复杂的神经系统,大概而论,有系统的神经机官,只有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的神经中枢,都由脑髓、脊髓和交感神经锁(脊柱两侧有神经球与脊髓神经,节节相连成锁状体,故名。)三部分合组而成。脊髓专司本能的反射动作,而脑髓又分小脑、大脑,小脑司各种筋肉运动而使之协调,大脑方司通常所谓有意识之运动,如思想等等,这是后来再发展出来的。我们且看下列的比例:龟的脊髓与脑髓分量之比为一∶〇.三,鲤鱼——为一∶二.一,银鼠——为一∶四.三,人——为一∶四〇,便可以知道人类的智识能力或所谓“精神能力”,何以比其他动物高,而且可以看出“意识”的进步和神经的物质结构有怎样密切的关系了。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所谓“精神作用”,不过是组织得极复杂的物质——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性——所谓“能知”的性质。 “意识”不过是最发展的心理作用,比较起地球上无机物质世界的存在来,实在非常之幼稚——发生得最晚;“精神”未形成以前,“物质”已经经过几万万年的进化,从“黑漆一团”的星云之中渐渐发展出神经系统的复杂组织。 无论甚么生物,便是最复杂最精细的人的机体,都可以分解而成最小的生物单位,所谓细胞,这可以叫做“生物原子”。细胞的成分,便和无机物质,所谓死物,绝无差异,仍旧是炭、养、轻、氩等等原质。每一植物的生长,实际上是从死物变成生物的过程。能不能以人力制造生物呢?现在化学实验室里已经能制造脂肪、淀粉等等,以至于生物基础的蛋白质。虽然我们还不能造出动植物来,可见在科学的发展中,不能说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无论怎样,我们就现在科学研究的程度来论,至少可以说:一切生物——都是宇宙间唯一的物质之种种特别组织和结构。太阳、月亮、花草、人物,都是原子所组成,而原子的结构又都是阳电核与阴电子的种种组合。人和木石同是宇宙自然界的一部分。 古昔时代有一种“人类中心说”(anthropo centrisme)——以为人为万物之王,一切生物原质都是天生出来供给人用的:日月的存在是因为人要光和热,雨的存在是因为人要灌田,牲畜的存在是因为人要吃肉……德国诗人海涅(H.Heine)[8]曾经讥笑这种中古学说道: 造化生牛,为的是做肉团子, 造化生驴,为的是和人比; 人呢?为的是吃肉团子, 并且不要像了驴子! 这种学说,自从科学发达之后,早已无一顾的价值。一切生物、死物同样是宇宙间物质的一部分,不过各自因为物质成分和结构组织的不同,而有差异的性质。人类的身体脑经的组织,亦是以物质成分为基础,他的特别结构,使他有特别的性质——意识。 四、何为意识 我们如果将锌、炭及盐化铔液放在一起,与以相当之配合,便能发生电流;大发电机的构成,便能发生极大的电力,可以做电灯、电话、电报等用处。这些物质——锌、炭、煤、水等原本存在宇宙间,当他们离散在各处,并无相当的配合和结构的时间,甚么电力也没有。人类的意识亦是如此。当然,比喻只是比喻,决不是说电和意识完全一样。然而物质的结合组织,如有一定的形式,便能发生新的力量,这是同样的道理。人类脑髓里的种种作用,脑细胞中各种物理化学的过程,对于各人自己便是“思想”、“感情”、“愿望”等的感觉。客观上其实是物质的变化,主观上却成了心理的动作。物质和心理并非两件不同的东西,乃是同一东西的两面——外观和内省。我们无论甚么“思想”只对于我们自己是思想罢了,对于旁观者,确是我们脑髓的某种活动——物质的现象。唯心论派总说思想超乎空间,这是非常之不对的:天下决无悬空的思想,没有脑髓和神经(物质),便没有思想(精神)。人如果喝了酒,或者其他激刺脑经的物品——这些物品的作用影响了脑髓,便会发生异常的精神错乱的现象和错乱的思想。同样,如果能以某种药品或手术影响人的脑髓,医治原有的病态,便能使疯子恢复常人的精神状态。 总之,我们可以断定:(一)没有离物质而独立的精神;(二)物质的状态能决定精神的状态。 心理动作的基本点,便是所谓反射作用——“神经的一种最简单的动作,不经过脑经,即无意识的,由感觉神经直接反应外部激刺而引起筋肉的动作”:如喉管受激刺而咳嗽,眼睛受激刺而流泪等。这种简单反射作用的情形,现在已经研究得非常清楚,可以和物理化学过程一样,在科学试验室里施行实验。当代生物学大家腊萨联夫(Lazareff)[9]说,生物学的第一原理便是:“生物的有机体里并无任何特别力量和特别过程——为有机体外所无者。”我们的皮肤、眼睛、耳、鼻、舌等外部机关,受了刺激便由神经感觉,而发生反射作用,这是神经细胞与外界物质接触而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外部神经传达感觉于神经中枢以及脑经,经常的刺激便渐渐养成种种较复杂综合的反射作用,如手、足、筋肉的搏动,抓痒、抚摸等。脑经因此便成人身的中央政府,形成指导各种动作的机关。生物的心理作用,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都不过是脑经或神经系内物质变动的产物——如今研究心理的科学,已经从主观的内省法,进步到客观的实验法,这种原理早已证明。人类的意识——有系统的自觉的指挥自己动作的“心灵”,不过是根据于简单的神经细胞里的物理化学过程——简单的反射作用,渐渐复杂化和综合化所造成的,所以说:“意识的基础是无意识。” 五、认识论 人类的思想、感觉、愿望等的意识作用,固然不仅是反射作用——无意识的动作,但是,我们可以研究:何处是意识的根源,甚么能规定我们心理的内容。 “一切认识都是从经验发生的,是由主观的‘我’迎受外界的刺激而得来的。”生物对于外界渐次认识,同时,对于自己的“我”也渐次认识——这样便发生所谓意识。 外界物质的刺激,和我们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相接触;我们的视官、嗅官、味官、听官、触官里的神经细胞,便迎受这种接触,经过神经系,如电线一样,传达到脑经,使我们得到红、黄、甜、苦、冷、热等等感觉。因此,我们渐渐能分别外界的事物——认识外界。一次两次这样的过程,留着在脑经里,更使我们能辨别外界事物之中,那些是已经认识的,那些是第一次遇见的——于是便能认出已经知道的事物,这便是所谓记忆。 我们这里不能很详细的讨论这些自然科学里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总结论:我们的认识,是脑经里的物质反映脑经外的物质。马克思说:“心理上的东西,就是传达到我们脑经里并且经过改造的外界物质。”物质世界里本无所谓青、黄、冷、暖等概念,而只有各种组合不同的物质。某种原子的组合能使我们脑经里发生红的感觉,别种原子的组合却能使我们脑经里发生青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些原子组合的物质,能与脑经细胞起各种不同的化学物理作用。青、黄、冷、暖、软、硬、甜、苦、香、臭、响、哑等……不过是人身的内部物质(脑经)和外部物质相接触,并综合其相互影响而得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我们不和这些外部物质相接触,这些物质仍旧是存在着;那时,虽然我们没有青、黄、冷、暖……等感觉,然而,那能使我们发生青、黄、冷、暖等感觉的东西,却必然存在着,正和我们的眼、耳、口、鼻等不和外界接触时仍旧存在着一样。唯心论哲学家的认识论往往说,我们人的认识能力不能知道事物的“实际”,而只能知道事物的“现象”。譬如,康德[10]便造出一种“物如”论——这“物如”便算是真正的“真理”,是不可思议的,通常则人类之所知仅仅是“物如”表现于人类意识上的现象而已。 其实,唯物论根据科学的研究,如上面所述,却能彻底解决这一真理问题。我们的观念是切合真理的——只要这一观念确与外界物质相符合,否则,便是错误。譬如有一棵树在路上,我们知道这是一棵树,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何以呢?一只马亦看见这树,它虽不知道这是甚么东西,它的感觉却同样能和这棵树接触,即使它不能分辨叶子是绿的和树杆是灰色的,至少它走过去时,不能不避开这棵树。所以,这树的存在及其颜色硬度等的存在,是绝无疑义的。而且,马能知道这树的存在,人却能知道这树的色香……完全是凭着经验而使脑经进化,认识进步;那么,这种经验的进步,知识的综合分析,必然能逐渐得到完全符合于客观的认识。天下决没有绝对不可思议的事物。 六、结论 物质——脑经和外物完全能决定所谓心理的内容。“实质决定意识”——这是我们上述的种种推论所得的总结论。唯物论的论据和原理,我们可以终结如下: 1.物质在宇宙之间是唯一的。物质世界之外,并无任何别种世界,如天堂、地狱、物如、三界、唯心等等。 2.精神是物质的特别性质。精神不能和物质相离。独立的精神世界绝对是没有的,也决不能有。 3.地球的历史足以证明:客观物质的存在,较主观精神的发现,久远得多。——有机体(生物)的发现,尤其是有明显的意识之有机体(人),实在比“死物”的存在后得多。能推论能想象的人类意识,实在是最后发展出来的一阶段。 4.人——是宇宙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完全服从自然世界的规律。 5.认识的唯一根源是外界物质。外界物质对于内部物质(脑经)的影响足以规定认识。 6.符合实际的认识便是真理。 唯物论哲学的要点,便是以科学的宇宙观去观察一切现象,纯粹客观的考察外界事物,对于各种现象都要寻找物质方面——亦即客观的实际的方面之原因;却不能根据主观的、理想上心理上的解释,去说明宇宙或社会现象。 最后,应当说明唯物主义一字,还有一种意义,就是通常对于私人道德上的评语:说某人是唯物主义者,这等于说他是利己主义者,只是贪图肉欲的满足,不知道其他精神上及文化上的事业,也没有丝毫理想和志愿。这种唯物主义和哲学上的唯物论是迥不相牟的。唯物论的哲学家往往在私人道德上是极伟大的道德家;唯心论的哲学家往往会在私人道德上却是卑污不堪的唯物主义者。所以我们论唯物哲学的时候,决不可把通常世俗的所谓唯物主义和哲学上的唯物论相混。 注释 [1]互辩法,今译辩证法。 [2]摩士莱,今译莫斯利(Henry Gwyn-Jeffreys Moseley,1887—1915),英国物理学家,发现光谱特征线的频率和元素的原子序数成比例,从而对原素周期律和光谱分析法以及原子构造理论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卢莎福,今译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以研究放射学、发现原子核著称,发现并命名了α和β射线,与化学家索第合作提出原子自然蜕变理论,曾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4]昂格斯,今译恩格斯。 [5]拉普拉士,今译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1796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对天体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天体力学》、《概率的解析理论》等。 [6]张伯伦(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美国地质学家,但尤为著名的却是他与美国天文学家莫尔顿在20世纪头几年提出和发展了的太阳系起源“星子说”(又叫“微星说”)。 [7]阙巨,今译居维叶(Georger Cuvier,1769—1832),法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的创立者,提出器官相互关联和主次隶属的规律,对古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8]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著名诗人。主要代表作有:《歌集》、《旅游记》、《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罗曼采曼》等。 [9]腊萨联夫,今译拉马克(Jean Baptiste Lamarck,1744—1829),法国生物科学的巨匠,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后称“拉马克学说”。 [10]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自然科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主要著有:《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论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学》等。 (1)1927年作者自编《瞿秋白论文集》(未出版)收入了这两篇笔记,并作了修改。这里根据修改稿刊印。 (2)见朴列汉诺夫的《论历史一元论之发展》。 (3)精神论派,以“精神”为宇宙间唯一的现实。 (4)“质素”之意义本为第一物,希腊文“Prothye”即第一之义,此字为英国化学家克罗克司(William Crookes)所造。 (5)见马定之《现代化学之成功与奇迹》。 (6)生物和死物的分别,当然也是很对待而说,这两种东西之间,照现在科学的研究,并没有划然明晰的界线。——我们这里所论,已经可以看出了。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