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③ | 上页 下页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运动(3) |
|
(三)辛亥革命前之阶级分化 中国革命运动实际上在辛亥以前,一直是以“下等社会”——平民阶级为中枢的,而孙中山的同盟会[10],也是以代表“下等社会”的会党做实力的基础。尤其是当时平均地权的口号,孙中山要借此组织并集中“下等社会”的力量于革命的标语。孙中山以“平民的感觉”觉到“上等社会”的奴才性和卖国性,本能地知觉中国革命事业必须以平民为中枢,才能成功,因为只有平民真正要反抗列强,真正受满清的压迫,只有平民真正要求革命,真正要求从专制政体及列强侵略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力趋于“中国民族的经济发展”。总之,孙中山在组织革命运动的初年,便早已知道:真正的中国民族代表是中国的平民——所谓“下等社会”,只有他们能负担真正民族革命的职任。 虽然如此,革命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反映着中国经济各种力量——阶级的斗争。辛亥革命的结果,革命的平民阶级竟完全失败,而反革命的军阀阶级却起而代替满洲贵族——压迫平民并做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中国的反抗列强,本不仅是平民的需要:满洲贵族,士绅阶级,以及平民阶级——或所谓第三阶级及农民阶级,在民族自觉的初期,本有反抗“外国”的共同倾向。不过在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各阶级在总的反抗列强的倾向里,渐渐暴露各阶级自己的本性,各阶级都想利用这一反抗运动专图自己的利益。我已经说过,就是最早“富国强兵”的口号,也未始不是民族自觉的一种表现,不过这一口号实际上只代表满洲贵族治者阶级的利益。一切采用火器制造兵舰等的新政[11],未始不是反抗列强的一种运动,不过这种改革只利于当时的政府。满洲贵族自私自利的政策,却要蒙着爱国排外的假面具,所以等到这种最初期的新政,一方面既不足以抵抗外力的侵入,别方面又刚刚加重人民的负担,反而增加革命潮流的“恶势”。那时,满洲贵族——尤其是在庚子之役之后,只有倒到列强的怀中,努力媚外,以求自存。士绅阶级便乘机进而要求立宪。当康梁政变失败之后,士绅阶级那种“得君行道”的革新运动,并不因之而停止,并不因这种极明显的失败而悔悟,并不因此而完全站到平民阶级方面来。这是因为士绅阶级的梦想,一直在于居中调和满洲贵族与中国平民的斗争,实际上便是欺罔民众,使与满洲贵族妥协,而结果必然是使革命流产。代表士绅阶级的“改良派”的策略,总是造作许多“君主立宪”等的幻想,使民众暂时躲避“困难的”革命道路。当时革命派的职任,便在于暴露这种“改良派”——康梁派的罪恶,暴露他们口号的虚罔,打消“改良派”所造成的种种幻想,而使民众自己深信革命之必要。孙中山先生和民党那时的策略正是如此。可是满清政府客观上也帮助革命的进行不少——历史的和平的立宪运动,一直到一九一〇年各省咨议局[12]请颁布宪法前后三次的入京请愿[13]为止,无不受清廷的打击。九年预备立宪的欺人之谈,更使民众深信除革命外别无出路。 于是辛亥革命便一发而不可遏止了。辛亥革命的结果,只是颠覆满清贵族的民族革命,这次革命的唯一胜利只是推倒一腐朽不堪的满清政府。然而就只这一点胜利,也还完全靠平民阶级做中枢,士绅阶级在这革命里只有反动的作用。士绅阶级在革命前竭力阻遏革命,在革命后又竭力破坏革命;只要看康梁派在辛亥前主张保皇,在辛亥后联袁世凯[14]而排斥民党,便可以了然。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