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缪崇群 > 缪崇群文选 | 上页 下页
三味线


  我看见那长柄子长刀身,刀尖又作弯月形的日本刀,我就想起了当初武士道的武器,遗留到如今却成了舞台上的道具,孩子们手里的玩物了。

  同样地从他们古代传留下来的一种乐器——三味线——虽然普遍地流在民间,可是从他的声音里好像依旧听到古来的悲壮凄凉与悠怨。幕府的英雄,江户的健儿……他们的尸骨听说曾经垒垒地埋在不忍池里,如果他们还有未散的魂灵,我想那或许就寄藏在三味线的弦音里了罢?

  音乐的才能,我是一点也没有的,然而任何的乐器对于我都有着一种强大的魅力;就是在诗文里偶尔遇见这类题材,我也要随手释卷,凝神到那种发着音响的氛围里去的“公主琵琶悠怨多,”“胡笳四五动,”“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是字句么?为什么矇了我的眼而倾着我的耳呢?为什么矇了我的眼而又看见了那些陈死的古人呢?我不迷信,我相信着人类的灵魂是一件永不灭而绵绵存在的东西。

  人的历史只是一部没有字的存在着。

  在我出国的时候,曾带了一个月琴伴我的行。我不会弹,我倒是常常把它抱在手里,看看它,想到‘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到了东京打开箱子,看见它已经在旅途中伤损了。但是我依旧把它放在壁间,我们默默地相伴,始终也没有离开。朋友叫我不要它,我说“有琴胜无琴”。

  初搬到一个日本人的住家,房东的老太太有一次和我谈到音乐,我就把我这个坏了的月琴给她看。

  “月琴,”她笑眯眯地看着我,“你喜欢弹它?”

  “在路上摔裂了,我是带着玩的,并不会。”我还想问她在日本有没有这种琴,听她已经认出这琴的名子,便知道是有的了。

  她端详了半天这个破琴,我以为她在看还能不能弹,其实她是看这琴的构造的。

  “你弹,”我一半是请求着,一半是试问的意思。

  她还是笑眯眯的,看不出可否的样子。不久,她立了起来,她从壁间拿出一个长长花红布的袋子,依旧和我对面坐了下来。她解袋口的绳子,我知道那里无疑的是装着一个琴了。

  “你看,这个琴已经是有了年代的了,还是我的弟弟小时候弹的。”

  他弟弟的故事我不想知道(后来她告诉我他是日俄之役死在沙场的。)我只忙着问:

  “这琴叫什么名字?”

  “三味线,”她怕我听不真切,又重复了一遍:“三味线。”

  从这次我才知道“三味线,”并且知道三味线是日本民间一种普遍流行的乐器。

  “你弹,”看见她自己有琴,我诚心地希望她弹一弹。

  她依旧笑眯眯的没加可否,但这次从她神情里仿佛可以看出她会弹而是不要弹的样子来了。

  三味线的声音,后来差不多每天晚间从老房东的女儿手指间拨弄出来了。

  乍听的一些时候,觉得非常不入耳,可是后来不知怎么就渐渐把自己的一切神思和那三根弦子混进一个空间去了。我用什么字可以状出他的声音呢?没有,也是不可能。假如三味线是中国的琵琶,那么我借杜甫的诗句道: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在它的声音里,那死去了的人的面影,仿佛憧憧地复现了,灵魂的跫音,这时就悄悄地传进了人间。

  我不知跟踪着谁的步伐,有时就轻轻地走到楼下,静静地坐在她们母女的中间,让自己深深地混进了那三味线琴音的浓厚的氛围里去。

  这时,谁也不理会谁。琴音涨满了小小的屋子,随着风向,又一阵一阵地播送到近的或远的地方去。

  好像被多年雨水浸渍过了的古旧的琴谱,零散地铺在席上,琴谱上的暗黄的水迹,对我倒像是熟习的,但那些用笔墨勾画出来的音节符号,我一个也不认识,它们虽然没有声息,可是一串一串地跳上了弹者的手指,又从手指丁——冬冬——地分跳到三根弦上去。

  等到琴音止了,我才觉得四围的静寂和茫然。

  母亲在指示着谱中的奥妙所在,女儿点着首,好像所有的奥妙都被她领悟了。

  弹琴的人,不久便出嫁了,在她第一次归宁的时候,我看见那个古琴也被她带走了。

  从此,我们这里便不再有三味线的琴音了。檐头的风铃不时地却还丁铛着。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