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梁启超 >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 上页 下页
第三章 儒学统一时代(2)


  第二节 其历史

  具彼六因,儒学所以视他学占优胜者,其故可知矣。虽然,其发达亦非一朝一夕之故。请略叙之。

  一、萌芽时代。当孔子之在世,其学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大于西河。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学之始。儒教第一功臣,舍斯人无属矣。其次者为秦始皇。始皇焚坑之虐,后人以为敌孔教,实非然也。始皇所焚者,不过民间之书,百家之语;所坑者,不过咸阳诸生侯生、卢生等四百余人,未尝与儒教全体为仇也。岂惟不仇,且自私而自尊之。其焚书之令云:有欲学者,以吏为师。非禁民之学也,禁其于国立学校之外,有所私业而已。所谓吏者何?则博士是也。秦承魏制,置博士官,伏生、叔孙通、张苍,史皆称其故秦博士。盖始皇一天下,用李斯之策,固已知辨上下、定民志之道,莫善于儒教矣。然则学术统一与政治统一,同在一时,秦皇亦儒教之第二功臣也。汉高早年最恶儒,有儒冠者辄溲溺之,其吐弃也至矣。而郦食其、叔孙通、陆贾等,深自贬抑,包羞忍诟以从之。及天下既定,诸将争夺喧哗,引为深患。叔孙通乃缘附古制,为草朝仪,导之使知皇帝之贵,然后信孔学之真有利于人主。陆贾献《新语》,益知马上之不可以治天下。于是过鲁以太牢祠孔子,喟然兴学,以贻后昆。汉高实儒教之第三功臣也。

  二、交战时代。虽然,天下事非一蹴可几者。当汉之初,儒教以外,诸学派其焰未衰。墨也,老也,法也,皆当时与孔学争衡者也。其在墨家,游侠一派独盛,朱家、郭解之流,为一时士夫所崇拜。太史公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儒谓孔也,侠谓墨也。盖孔、墨两派,在当时社会,势力殆相埒焉(秦汉时人常以仲尼、墨翟并称,或以儒墨、儒侠并称。南海先生所著《孔子改制考》尝汇抄之,得百余条)。其在道家,则汉初之时,殆夺孔席。盖公之教曹参(史称:曹参为齐悼惠王相,召诸儒百数,问安集百姓之道,言人人殊,莫知所从。闻胶西有盖公者,善黄、老言,请见之。盖公为言治道清静,则民自定。曹参大悦,师之。后相汉,日饮醇酒,与民休息,皆得力于道家言也),黄生之事窦后(《汉书·外戚传》云:“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按:窦后为文帝后,文帝即位之年即册立,而崩于武帝建元六年。此四十五年间,势倾外庭,天子、宰相莫敢逆。登高而呼,故道家言披靡朝野。史称:老徒黄生与儒徒辕固生尝辨难于帝前。窦后怒,使辕固入圈刺豕,欲杀之。其束缚言论自由,可见一斑矣),此倡之自上者也;淮南王之著《鸿烈解》(高诱注《淮南子》云“天下方术之士多归淮南,于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讲论道德,总统仁义,以著此书。其旨近于《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云),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列其父谈所论六家要指,谓儒、墨、阴阳、名、法、道各有所长,而归本于道家。班固讥史公“先黄老而后《六经》”,实则此乃谈之言,非迁之言也),此演之自下者也。故当时儒学虽磅礴郁积于下,而有压之于上者,故未能得志焉。其在法家,则景帝时代,晁错用事(史称:错与洛阳宋孟、刘带同学申商刑名之学于轵县张恢。然则张恢殆当时法家大师也),权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而武帝虽重儒术,实好察察之明,任用桑弘羊辈,欲行李悝、商鞅之术以治天下,故儒、法并立,而相水火于朝廷。《盐铁论》一书,实数千年争辨学术之第一大公案也(《盐铁论》,汉桓宽撰,乃叙述始元六年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论辨盐铁均输之利害者也。两党各持一见,互相诘难,洋洋十数万言。以视英国议院争爱尔兰自治案、改正选举法案者,其论辨之激烈、持理之坚确,殆有过之无不及,实为中国学界、政界放一大异彩也)。由此观之,当儒学将定未定之际,与之争统者凡三家。就中随分为三小时期:第一期,为儒、墨之争。盖承战国“武士道”之余习,四公子(孟尝、平原、信陵、春申)之遗风,犹赫赫印人耳目,故重然诺、锄强扶弱之美德,犹为一世所称羡,尚气之士, 每不惜触禁网以赴之,而诋儒为柔巽者有焉矣。虽然,其道最不利于霸者,朝廷豪族,日芟而月锄之,文、景以降,殆萎绝矣。第二期,为儒、道之争。道家有君(如窦太后、文帝、景帝等)(如曹参、汲黯等)以为之后援,故其势滋盛;而经数百年战争丧乱之后,与民休息,其道术固有适宜于当时之天择者,故气焰骤扬,而诋儒为虚伪繁缛者有焉矣。虽然,帝者之好尚变,而其统之盛衰亦与俱变。第三期,为儒、法之争。儒、法两有利于世主,而法家之利显而近,儒家之利隐而长。景、武之时,急于功名,法语斯起,而诋儒为迂腐不切者有焉矣。然当时儒、法胜负之数,颇不在世主而在两造之自力。盖法家之有力者,不能善用其术,缘操切以致挫败;而儒家养百年来之潜势力,人才济济,颇能不畏强御以伸其主义,故朝野两途皆占全胜也。自兹以往,而儒学之基础始定。

  三、确立时代。自魏文侯以后,最有功于儒学者,不得不推汉武帝。然武帝当窦后未殁以前,不能实行所志。彼其第一次崇儒政策,以武帝之雄才大略主持于上,窦婴以太后之亲为丞相,田蚡以帝舅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皆推崇儒术,将迎申公于鲁,设明堂,制礼作乐,文致太平。然太后一怒,绾、臧下吏,婴、蚡罢斥,遂以蹉跌。卒至后崩,蚡复为相,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六艺,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迥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设明经射策之科。公孙弘徒以缘饰经术,起家布衣,封侯策相。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四、变相时代。一尊既定,尊经逾笃,每行一事,必求合于六艺之文。哀、平之间,新都得政,因缘外戚,遂觊非常;然必附会经文,始足以钳盈廷之口。求诸古人,惟有周公可以附合,爰使刘歆制作伪经,随文窜入。力有不足,假借古书。古人削竹为篇,漆书其上,今之一卷,古可专本,其为工也多,故传书甚少;其转徙也艰,故受毁甚易;其为费也不资,故白屋之士不能得书者甚众。以此三者,故图书悉萃秘府。歆既亲典中书,任意抑扬, 纵怀改窜,谓此石渠秘籍,非民间有也,人孰不从而信之?即不见信,又孰从而难之?况有君权潜为驱督,于是鸿都太学承用其书,奉为太师,视为家法。莒人灭鄫,吕种易嬴,自兹以往,而儒之为儒,又非孔子之旧矣。

  五、极盛时代。虽然,新、歆之学固未能遽以尽易天下也。而东汉百余年间,孔学之全盛实达于极点。今请列西汉与东汉之比较:(一)西汉有异派之争,而东汉无有也(西汉前半纪三小期之交战时代,不待言矣;即武帝别黑白定一尊以后,亦尚有如汲黯之治黄老,桑弘羊、张汤之治刑法者。东汉则真绝矣);(二)东汉帝者皆受经讲学,而西汉无有也(明帝亲临辟雍,养三老五更。自章帝以下,史皆称其受经渊源);(三)西汉传经之业专在学官,而东汉则散诸民间也(凡学权垄断于一处者,学必衰;散布诸民间者,学必盛。泰西古学复兴时代,学权由教会移于平民,遂开近代之治,其明证也。西汉非诣博士不得受业,虽有私授,而其传不广。东汉则讲学之风盛于一时:史所载如刘昆弟子常五百余人,洼丹徒众数百人,杨伦讲授大泽中,弟子千余人,薛汉教授常数百人,杜抚弟子千余人,曹曾、魏应、宋登、丁恭皆弟子数千人,楼望九千余人,牟长门下著录万余人,蔡玄万六千人。诸如此者,不可枚举);(四)西汉传经仅凭口说,而东汉则著书极盛也(西汉说经之书,惟有《春秋繁露》《韩诗外传》一二种,其余皆口授而已。东汉则除贾、马、许、郑、服、何诸大家著述传世,人人共见者不计外,其《儒林传》所载,如周防著四十万言,伏恭著二十万言,景鸾著五十万言,其余数万言者,尚指不胜屈)。故谓东京儒术之盛,上轶往轨,下绝来尘,非过言也。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