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
美与高 |
|
(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 蔡孑民[1]君归自巴黎,刻来京就北京大学校长任。前于政学会[2]欢迎会中,演说欧洲战争所以持久之原因,归本于科学与美术之发达,其论“美”之与“高”,尤为精辟。中有一段曰: ……然则德、法两国不信仰宗教,而一般人民何以又有道德心也?此即知之作用。大凡天地间之生一物,无一而不有“知”。夫婴儿无“知”也,而“知”哺乳;植物无“知”也,而“知”吸收养料;若矿物之有重量之能互相吸引,皆系“知”之作用。由一分推而极之,则为气德[3],所谓“美”之与“高”。所谓“美”者,即系美丽之谓;“高”者,即有非常之强力。假如描写新月之光,题诗以形容其景致,如曰月如何之明,云如何之清,风又如何之静,夫如是始能传出真精神,而有无穷乐趣,并不知此外之尚有可忧可惧之事,此即美之作用。又如驶船于大海之风浪中,或如火山之崩裂,最为危险之事,然若形容于电影之中,或绘之于油画,亦有极为可观之处。而船中人之惊怖,火山崩裂焚烧房屋之情形,亦足露于图中,令人望之生怖,此即所谓“高”。至于喜悦飞鸟而思置之于笼中,遇美人而欲与之相亲,以及我国女戏园较男戏园能受一般人之欢迎之故,皆“美”之作用。然此种之“美”,确为一种欲美,而非真美也。现今世界各国,如希腊民族即近于“美”,日耳曼民族多偏于“高”。故德国建筑拿破仑攻普鲁士之石像,颇极伟大,其所绘之图堂,如绘希腊、罗马当时之情形,皆偏于“高”之一方面。法国近于“美”。然而“美”与“高”于道德有莫大之关系。凡性质富于“美”之民族,对于生死问题并不计较,必从容以行素所计画,非于临时所可勉强。至于性质富于“高”之民族,一经认定目的之后,即竭尽其智力以行之,置生死于弗顾。所以此次欧洲战争,德国军士死亡者,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无畏惧之心。是以攻比攻法,无往不克,以迄于今,粮缺饷乏,致每礼拜中每人只与半磅牛肉两枚鸡卵,仍坚持不易。以此精神,平时用之于实业,焉得而不发达?且此次战争发生之初,德国已将应先攻某国、次攻某国之计画,先事预定,故战争一发,毅力直行,并无畏难之色。法国人民,多近于“美”,其平时极为从容,不事战争预备,及至战争发生,比京被陷,法国仍不动声色,持其固有之性质。盖法国预算以为法国人民尽(?)不逮德国之众,倘系背城一战之举,自必全灭之。即退一步言之,使两方军士死亡相当,德国元气亦已大伤,所以法国对于德国,必不绝对主战。假使德国军士死亡,军火毁弃,可得相当代价时,法国即将其地退让于德;然而法国又非绝对退让,如遇有机会可乘,仍竭力进攻。故德、法两国,能相持两年之久者,皆科学与美术之功也……(1) 是说也,颇足揭出德、法国民性特殊之采色。顾一入吾人之耳,而反躬自问,吾之民族性,于“美”于“高”,今日果何有者?余闻一国民族性之习成,其与以莫大之影响者,有二大端,即“境遇”与“教育”是也。“境遇”属乎自然,“教育”基于人为。纵有其“境遇”而无“教育”焉,以涵育感化之,使其民族尽量以发挥其天秉之灵能,则其特性必将湮没而不彰,久且沦丧以尽矣。伊考吾先民之历史,文学美术,名作辈出。就建筑工程而论,如长城之连绵万里,至今犹为世所推称。此以知吾民秉彝之所畀赋者,不惟有“美”,抑且有“高”。盖以宅国于亚洲大陆之中,高山峻岭,长江大河,泱泱乎纵横于南北。以言山陵,则葱岭雪山峙于西域,行其间者经三旬而不能逾也。以言河流,则长江一泻,黄河奔流,浊浪滔滔,远望真有连天之概也。以言大泽,则洞庭云梦[4],兰蕙芷 [5]皆产于其间也。以言原漠,则燕、齐、鲁、豫平野漫漫,一望无际,越长城而外则又黄沙白草万里无人烟也。衡以地灵人杰之说[6],以如此灵淑之山川,雄浑之气象,栖息其间之民族,当必受自然之影响,将兼含“美”与“高”而并有之宜也。顾何以吾之民族,日即销沈于卑 昧之中,绝少崇宏高旷之想。回视古人,近观他族,稍有心性血气者,当无不愧恧无地焉。或谓大陆平原自然之“美”,远逊于岛屿近海之区,故其民性亦如之。是殊不然。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也。彼岛屿近海之区,山水湖沼,花木园林,楼台村落,种种复杂之象,集于狭隘之域,故其美为常人所易见。乃若大陆之景物,散于殊方,道里辽远,今虽有汽车、轮舟、飞艇等器之发明,但其迅捷之度,去足以缩小自然使能益显其美之域尚远,故非得具绝大眼光、绝大手笔之文学家、美术家如李白其人者,未足以描写之。然而旷达之象,远迈之趣,固已于不识不知之间,神化于吾民族之性质之襟怀矣。是则吾民族特性,依自然感化之理考之,则南富于“美”,北富于“高”。今而湮没不彰者,殆教育感化之力有未及,非江山之负吾人,实吾人之负此江山耳。嗟呼!吾其为“美”之民族乎?“高”之民族乎?抑为“美”而“高”之民族乎?此则今之教育家、文学家、美术家、思想家感化牖育之责,而个人之努力向上,益不容有所怠荒也矣! 署名:李大钊 《言治》季刊第1册 1917年4月1日 【注释】 [1]蔡孑民 即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孑民,清朝光绪进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戊戌变法失败后回家乡浙江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1904年与陶成章等成立光复会,任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辛亥武昌起义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1913年赴法国。1915年与吴玉章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新文化运动。著作有《蔡元培全集》。李大钊所引蔡氏在政学会欢迎会上的演说,曾在1917 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题为《蔡孑民先生之欧战观》。 [2]政学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集团。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国民党籍议员多数反对段及北洋军阀,但张耀曾、李根源、谷钟秀等组织政学会,支持段对德宣战。后发展为国民党内的一个派系,时称政学系。 [3]气德 气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晋陆机《辨亡论》上:“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德,指人的道德、品性。《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此处气、德连用,当指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或风尚气质。 [4]洞庭云梦 洞庭,指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面积原有2820平方公里,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小山颇多。云梦,古代薮泽名。汉、魏以前所指的云梦泽范围较小,晋以后的经学家才将云梦泽越说越大,把洞庭湖都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郑玄注:“衡山在湘南,云梦在华容。”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洞庭,苍苍云梦,控西南之险,当江汉之冲。” [5]兰蕙芷茝 指兰花,蕙兰、白芷、茝兰,均为生长于泽薮之中的香草。茝,读作chǎi或zhǐ,即白芷。 [6]地灵人杰之说 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赞南昌“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李大钊扩大其说以指整个中华大地与中华民族。 (1)见一九一七年一月十日北京《中华新报》。——作者注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