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政治对抗力之养成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一日)

  子舆氏有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服人且不可,况治国乎?而今之为治者[1],辄欲滥施其力,以图苟安;受治者亦弗知求所以对抗,以维两力之平。宜乎言治者愈众,求治者愈殷[2],而区夏之域[3],愈扰攘无已也。自清政不纲[4],国民怵于危亡之祸迫,喻之以理,告之以哀,求之立宪而弗从,不获已侥幸于万一,奋全力以颠掊之,其亡也忽焉。浅躁者遂以为力之效也,而不知功之幸成,由敌之弱,非己之强也。更不自厚其力以养其锋,且妄思举政治势力而一之[5],以与强者搏。于是政力失其轨,专制炽其焰,而民国之实遂不复举,时势之所牵就者可诿曰:“无奈何”,而人谋之不臧[6],有以自贻伊戚[7]者,要不可不悔心自忏也。深思凝识之士[8],乃相与探其理而示以道,或昌尚异之说,曰政本在有容[9];或陈互抵之旨[10],曰政本在有抗。着眼不同,据理则一。顾时至于今,抗既不能,容于何有?吾人今日之责,惟在阐明政理,若者宜自敛以相容,若者宜自进以相抗,但期保其衡平,勿逾乎正轨,以求各方储有政治能力之分子,无论朝野仕学,苟不自外于政治关系,继兹各当率其良知之真,断然为决顿之觉悟。本篇之作,如斯而已。

  民之所以求获良政治者,亦曰欲享治平之幸福耳。顾此治平之幸福,究何所凭依?乃在确有实力足以保障此治平幸福之宪法。此种宪法,以何因缘,负兹实力?则一以宪法量之有容与否为断,而其量之有容与否,则又以宪法构成之质得其衡平与否为断也。吾尝为宪法量之说矣,谓宪法之善,在乎广被无偏,勿自限于一时一域,勿自专于一势一体。彼柔性之宪法,学者颇主张之。盖世运日进,求治之道,今古各殊,制法者当葆其与时俱化之性,以待时势之变迁,俾勿穷于用,此扩其量于时者也。法儒布托米氏[11](布氏著有《英法美比较宪法论》,英儒戴雪[12]尝译成英文)之论英宪也,谓“其特质正在其散漫无纪,不整不合,使英人不避编纂宪法之劳,而以成文典章齐一之,吾恐朝成典而苏、爱夕离矣。”可知英宪之不成文,乃欲虚其量以范治苏、爱二州[13],免分崩离析之祸耳,此扩其量于势者也。量之扩于时者,只须制宪之初,一二湛深宪法学者,陈其利弊,为之而已足。量之扩于势者,则非辩士之口、学者之说,所能济事,必其制宪之势力,歧为别派,并峙相抗,以实贯之,而其势力自身,亦各知尊奉政理,容纳涵蓄,不敢妄冀专断。盖衡平之宪法[14],成于对抗之势力。自两力相抵以维于衡平而外,决不生宪法为物,有之则一势力之宣言,强指为宪法者耳。力存与存,力亡与亡,更何遵守之足云,更何治安之能保,更何幸福之克享也。由是言之,吾民不欲享治平幸福,斯亦已耳,如欲享之,则不可不求衡平之宪法。然则对抗势力之养成,其首务矣。吾今秘揆政治势力之消长,知朝野士夫,均有应尸之咎[15],始构成今日之难局。则谋所以匡救扶翼之者,朝野士夫,遂又各有其分任之责,一如其尸咎之量。天下无绝难之事,伟大之功业,往往发于一念之微明[16],寐兴复旦之际[17],疚心自悔,光明之运,即蕴蓄于斯。此平治修齐之功,所以基于诚正格致之德[18],惟吾人勿自馁耳。吾乃参汇时贤论旨,以张吾说,于政治对抗力之养成,有四大希望。百尔君子,幸垂听焉。

  (一)希望有力者,自节其无极之势力,容纳于政治正轨内发生之异派势力,幸勿过事摧残,致政治新运,斩绝中途也。

  宇宙间之动力,凡吾人精神物质所感触而认为有者,无论以如何之权力策术,不克致之于无,放之六合[19]之外,俾逐云烟以去。苟有似归于无者,乃隐显之变,非果尽有而之无也。智者烛微察理,每于事物发动之原,穷其究竟,与其力以相当之间,俾得同流于宇宙之间,而勿有所冲决[20],惟政治势力为尤。然吾国自革命[21]以还,政治势力骤分为二,实则阴结而郁酿者,固已有年也。惟清室不知有以消容,务排之使尽,究之愈排而不惟愈不可尽,且愈加强,政潮怒发,不可抑制。武汉一呼,清社以屋[22],民国承之。激进之子[23],粗莽灭裂,犹不知惩鉴亡清之失,设法以求有容。于是两力接触之际,轧轹不已,卒至南中再乱[24],烽火连天,国民党覆灭以殉,政府乘凯旋之余威,大张统一九服[25]之功。巨敌潜声,惟所欲为,举从前艰难缔造之政治对抗力,穷年累纪[26],仅具基型者,至是不惜举全力以倾之。于斯时也,未尝无纤羽之势力,心所谓危,稍示异向,冀以匡戢其焰[27]。顾斯区区者,不为大力所并,则难当其摧折而潜伏于无形。幸而仅存者,力亦无足自显于政治。政府遂益矜除异务尽之能,自谓微此不足奏长治久安之效,而不知厝火积薪[28]。其谓安也,胡以异此。世有贾生,固早为之痛哭流涕也矣[29]。秦并六国,威震八荒[30],始皇销兵,铸金人十二,自谓异种势力,无由复生也。不二世而陈涉之徒,揭竿一呼,应者四起。俄政之暴[31],著称于时。方谓哥萨克[32]铁骑,足以制反抗之发生。昂头四顾,莫予毒也[33]。而虚无党徒[34],遍布全国,权位之雄,每粉身碎骨于烈弹之下。社会恐怖,政情阴暗,正未知爆发于何日?近始稍知悔悟,宣布立宪。此而犹可曰古今异势,国情殊辙也。彼墨西哥,宁非殷鉴?墨国自马克亚美利安[35]帝政告倾,共和之帜,飘然再竖。狄亚士[36]未得与选,遁居美国,其徒党亦受政府之排斥而不见容,卒也此异派势力,竟以酿革命之风云。狄氏取而代之,一旦身临势位,遽忘前车,尤而效之,以自速祸,放逐异己,出尔反尔,所施视其所受,殆有甚焉。李曼德尔者,久司度支,颇著成效,只以他党推为候补总统,遂而见疾,徘徊异域,欲归不得。排异之严,亦云极矣。于是革命又起,狄氏亦遭放逐。继狄氏而为总统者,马得罗[37]则死,胡尔泰[38]则窜。近又警电飞来,威拉[39]又揭叛帜,以抗加朗札[40]。继兹之岁月,墨人之以血染其历史者,当不知伊于胡底!是皆由于一势力崛兴,不容他势力平和活动之余地,终至溃决狂奔,演成怵目惊心之惨剧。向使稍自敛抑,不迫之于穷绝之域,政治正轨中,自有其展布之所。秦祚不永[41],庸止二世?俄人纵暴,岂尽好杀?墨人虽迷沈于革命狂涛之中,亦何至迭起环生之无己[已]也。呜呼!可以深长思矣!

  昔李卓吾论政有曰:“君子之治,本诸身者也,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本诸身者,取必于己,因乎人者,恒顺于民,其治效固己[已]异矣。夫人之与己不相若也,有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无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无。此其心非不恕也,然此乃一身之有无也,而非通于天下之有无也。而欲为一切有无之法以整齐之,惑也。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其智而贤者,相率而归吾之教,而愚不肖则远矣。于是有旌别淑慝之令,而君子小人从此分矣。岂非别白太甚,而导之使争乎?至人则不然,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斯语虽简,而足以破开明专制[42]之迷梦。盖其所谓同,未必不善,犹致民于多事,导民于争。愚不肖则远之,而趋于铤而走险之途,此种条教刑令,卓吾且不之许,若其同乃使愚不肖者既远,智而贤者亦不之归,大乱之起,可立而待,为治之术穷矣。识者所由于为同之患,痛切言之也。尤有进者,新旧之分,亦萌于好同恶异[43]之念。老成者每病新进者之思想动作,不能同于己,则深斥而痛绝之,此大谬也。宙合[44]万化,逐境而进,一经周折而或滞或退者,逆乎宇宙之大化者也。居今日而求治,断无毁新复古之理,虽人惟求旧,倚重老成,而世运嬗进,即有大力,亦莫能抗。旧者日益衰落,不可淹留;新者遏其萌芽,勿使畅发,此自绝之道也。在政府一方,岂不以新进浮夸,举不足信,必屏之政治活动之外,俾暂勿我扰,始能徐图治理。殊不知新进者即尽愚不肖,而相去日远,恐终难与为治。况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45],曜灵易逝,岁月如流,红叶西风,秋来万卉珍为晚节黄花者,一旦纷纷蕾落,硕果无存,政治之人才,必有青黄不接之一日,无能为继者矣。政治新运之不斩绝中途者几何哉!故老成政治家之义务,在介绍后进之士于世运新旧绝续之交,不宜横断前路,不俾后进者以自进之阶,此则当局者所宜反省者也。

  (二)希望从前因甲派势力勃兴,专恣武断,遂致迎附乙派势力,以图抵制者,今当以绝大之觉悟,应时势之要求,至少须不拒正当异派力势[势力]之发生,稍进更宜自振独立之精神,以指导专断或暴乱之势力,舍迷途而趋正轨也。

  向读往史,见夫历朝朋党之祸[46],大抵由于所谓君子者,不能合[和]衷共济,牺牲意气,专力以抗谗佞,而乃门户横分,自相水火,小人[47]乘之,百计中伤,而为一网打尽之计。朝廷之上,遂无忠贞之士,诤谏之臣,党祸己[已]而国亦随之亡,未尝不心焉痛之。向使所谓君子者,不自开倾轧排挤之风,授人以柄,正气不至销沈[48],国事何由板荡[49]。安石之祸,吾辈激成,思之真堪咽泪。汉之党锢[50],唐之清流[51],宋之蜀、洛、朔[52],明之东林、复社[53],凡兹伤心之史迹,小人则何足咎,君子实无容恕。《春秋》之义,所以责备贤者也。晚清季世,维新之士,愤国势之将倾,朝局之不振,相与奔呼吁请,号召徒党,求所以拯国之术而致之行。于是刚柔异趣,温激殊辙者,不悟其志在救国,殊途同归,徒以操术不同,遂而讦攻迭起,忘提携之谊,开冰炭之局。识者忧之,每为浩叹。党派分流,势力削弱,所谋遂亘数年而各无所成。迨至武汉义声,江湖震动,举国人士,鉴于满清之不克与图存,温和政社,相率奔驰运动,而亦同情于激进派之主张,并力以赞改革之新运,共和遂以告成。设非二派同心协力,仍相背驰,则革命之成否,未可知也。虽今之政党,非古之朋党可比,然其不可互相水火,与人以渔夫之利,所谋斯均无成,此理宁以今古而殊耶?即一势力初兴,势焰熏天,弗可向迩,不可不引他势以矫其偏,矫之至于相当之程而己[已]足,慎勿过正。若至所矫之势己[已]尽,不复为患,而所引之势,专恣自僭,亦复相同。于斯时也,勿牵拘于其势之尝为吾所引,遂不为匡制,即度己力有未能,亦宜平情持理,立于批评谏正之地位,勿仍助之虐而阶之厉。力能矫则矫之,一如其初。力不能矫,则离以自树,待他势力崛起,相引而与此绝盛之势力抗,以遏抑其横暴。故于一势力之发生,当先察其动作,是否合于正轨,合则引为己友,与前之引一势力制一势力者正同。即令有所顾忌,未能毅然引之,亦当勿阻其势力之进行。倘其动作不合于正轨,仍狂奔于迷而不复之域,尤须掬血诚披肝胆以相告戒,俾有所遵率,必如斯方叶于政治上之义理。盖政治之活动,殊无历史关系之足顾,更无恩怨之可言,或昔合而今离,或昨敌而今友,为引为抗,举不必有恋舍之顾虑,恩怨之痕蒂,丛杂于其间。政治界无上之大义,在权衡政治势力之轻重畸于何方,然后以自挟之势力,称之剂之,以保厥衡平。苟能剂政力于平[54],则毅然以临于离合引抗之间,而豪[毫]无所于恡恋[55],无所用其夷犹[56],径本政理,以为向背,此政治家自觉之道义,所当共矢者也。

  吾尝遨游东邦,当其时,政友会[57]于彼邦议会居最多数,山本内阁[58]乃结之以自固,国民党[59]则联合他派以攻击之,不遗余力。山本内阁既倒,大隈氏[60]继任,则承陆军阀之意旨,国民党以其犹吾大夫崔子也,则又与政友会有携手之势。此种情形,几为政党之常态。然则政党之间,安有恩怨之情,又安有固执之向背,特以时势为的,因之变迁,以遏当局之势力,勿使专恣而己[已]矣。今也国会灭,政党涣,自治解,政治势力,一人万几。环顾政局,更无毫末之力,足当遏制之任,衡平之度,云胡能保?必欲保之,厥惟求抗。对抗之道,自有正轨可循。吾愿举国士夫,并力一辙,勿因幻云逝水之微嫌,不肯蠲弃,而重贻政治前途以无穷之累也。

  (三)希望畴昔滥用其势力,致遭败覆,仍欲以零碎之血,快意气报恩仇者,至是当以绝痛之忏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速纳其力于正轨[61],勿任狂奔横决,不知自反,以摧国命而躬蹈自杀也。

  革命初成,国民党以全盛之势力,蓬勃一时,而不能善用其锋,与当局相见于政治平和竞争之轨。徒欲以感情相尚,血气相陵。党中虽不无卓特之士,忧深虑远,以政术学理相规绳,而国士俊才,头颅横断,凄风苦雨,天外飞来,自是口众我寡,莠言繁兴,真理正义之建言[62],胥为狂噪嚣喧之声所湮掩。卒之赣宁再乱,乃欲以力试力,坐令如火如荼之政党,殉于强暴凌厉者之意气,而国运之斲丧,民命之摧残,政局之变迁,同时亦有至多之量,供其牺牲。此其咎自今日论之,凡在吾侪国民,各当有以自任,正不必尽诿于当其冲者,然滥用势力,自轶于政治竞争之正轨,则实百喙[63]不能避免。往者已矣,来者犹不为敏断之自觉,仍复蹈循故智,今日一机关,明日一党册,驱有志之青年,无业之游民,供专制政治之血祭,自非生性好乱,凉血不仁,专以破壤[坏]为能者,吾人宁忍坐视其死,而不一示警告,唤醒迷途。且夫善良之政治,非可以暴力求也。俄儒托尔斯泰(Leo Tolstoy)曰:“反省与经验,吾知之矣。与政府抗战所取之术,至是悉归无效,岂惟无效,且有以致政府之权力与无责任愈甚焉。盖求抵抗之力,不可不立于坚固之地盘。”地盘惟何?求之别章,氏复有所明告,曰:“暴烈之革命,既过其时,一切能与诸人者,既为彼等所与,同时其所难与者,亦昭然若揭。实际之自由,非能依巷战虐杀而获者,宁罢止服从一切人界之权威,始能获也。”绎氏之意,殆谓真正之和平,非能依暴力而得,必人各从良知而恶暴力,则暴力不除自隐,此义谅哉!盖政权之起伏于暴力间者,恒奔驰于极端之域。彼以力据,此以力攻,力之所冲,反动必起。两力消长之际,强者居胜,同时反动之力,应强者之量而郁酝于无形。及其发也,亦必预蓄有较强之力,方能摧折其所向。于是复反动力又应之以起,其强又愈于其初。如是展转,互应不已。反动之力,愈激愈强,其力既足倾其所恶,而能自行,又安所惮而不自任以恣。愈激愈强之反动,将终不能潜消,其结果则以暴易暴而已。此即依暴力不能得平和之理也。法之陈迹,葡之现情,足以征之。

  法人之揭三色旗[64]谋建共和也,固以民众幸福为职志。而政力相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遂至山岳之党[65],无袴之氓,横握政权,残杀异己,不遗噍类,卒演成千古寒心之恐怖时代。而罗卜士比尔[66]等借口共和,厉行专制,设革命审院,诛非革命党员,王侯士女,中流士绅,惨被刑僇。创掩击(集众人于一处,发炮击之,谓之Husillades)、溺舟(载众人于一舟溺之,谓之Noyades)之极刑,用机螺金(刑具也,英、德诸国,素用以杀人,一七九一年医者机螺金改良之,劝立法会议采用,故有是名)之毒器[67],民众惊怖,亡窜流离,闾阎[68]无鸡犬之声,妇孺罹虫沙之劫[69],毁及于陵寝,禁施于宗教,旧时典制,鲜有存者。无何,暑月变起[70],首雪诛夷,政力渐趋平和,法民获以少安。而拿破仑之帝制自雄,或即兆端于暴民横行之际。于斯时也,法人所享之共和幸福,果安有也。更观诸葡,事例尤显。葡自革命以还,马奴尔王[71](King Manoel)去国,国体变更,列邦承认,炭夫党(Carbonarios)独揽政权,立士奔(Iisbert[Lisbon])[72]之愁云惨雾,阴霾漫天,惨虐之状,令人心悸。炭夫党本一秘密社会,以暗杀卡楼士王73(King Carlos)及其子为志而组织者也,实具有无治党之性质。现政府之内阁总理、外交总长及其他阁员,均与该党有密切之关系。党员入党伊始,必须宣誓,辞旨谓凡由该党机关部判决死刑者,以手枪、毒药、七[匕]首杀之。每人日得四先零(shilling)为杀人之酬。党员恐无人可杀,受报为素餐,则广肆罗织,任意株连,结队成群,巡游通国,滥入私宅,贿收仆隶,捏造证据,以陷其主。缇骑[74]四出,鸡犬皆惊,稍涉嫌疑,则投犴狴[75]。葡国政界名流,罔或免其狂噬,假共和之名,施专制之虐。葡人何辜,罹此惨祸。享[亨]利魁士神父(Father Henriqn[u]es)者,宗教信士,横被禁锢,只以报章,捏辞诬陷,凄凄囹圄,悲愤以陨厥生。如此暴行,不堪枚举。于斯时也,葡人所享之共和幸福,又安有也。论者或谓一国政治之骤行变易,必有艰辛之代价,以培植其本根,始能获无疆之福祉,垂裕后昆[76]。法惟有是艰辛痛楚之代价,共和乃克卒成。葡亦惟有是艰辛痛楚之代价,共和亦必终固。此等往事,适足以壮吾侪[77]牺牲之敌[毅]力,不足引为戒惕。

  抑知英兰绝美之政治,未尝极杀人流血之惨。迄今三岛宏规,苟为立宪国家,孰不宗为模式。即以英、法相较,英无法之惨剧,而获得之政治,什倍于法。法以百年之血历史,易得者仅勉为共和,而其所以能勉为共和者,尤非纯为杀人流血之制造,实赖一二明敏稳健之政治家,投袂[78]于骚乱之后,收拾儳伧[79],爬梳棼绪[80],俾暴力潜销而隐戢也。葡人今犹不悟,仍逐革命流血之濛雾,以求良政治,徒演法兰西之惨史以震駴世人而外,他无所得也。而在吾华今日,尤非可与他国同日而语。不幸而共和初叶,相安未逾一载,阋垣之痛[81],遽起萧墙[82],侥幸弭平,未即沦胥[83],国之仅存者,岌岌乎危于累卵[84]矣。而今天发杀机,祸起欧陆,东亚风云,亦与全欧之烽烟相结,渡海而来,咄咄相逼,青岛之弹血横飞,济南之羽书又急[85],所谓危急存亡、千钧一发之秋也。当此之时,若犹执迷不悔,仍欲以杀召杀,以暴止暴,此曰除恶务尽,彼曰与汝偕亡,冲突愈烈,恶感愈深,过此以往,国家之谓何,政治之谓何,均非所计,惟日于黯黯冤仇之天,恩仇报复之是快耳。夫至于忘怀家国以快恩仇,外力乘之,收为虎伥,伤心之结局,夫何忍言,夫又何忍不言!韩社虽墟,殷鉴未远[86]。过箕子之遗封,听大同之呜咽[87],东学党之已事,所当惩为前车者也[88]。夫不见欧乱之腾也,外侮横来,内忧斯戢。俄之虚无党,则停止运动[89];德之社会党,则宣言救国[90];英之爱兰自治案,则暂泯争议。先进国民与吾人之教训,不可不深为领会。当局者凭一时之势力,以图除尽异己之根株,吾人已叹其误。反之,民党各派之弗循正轨,而欲以暴止暴,吾人亦惜其妄而悯其愚。盖扬汤止沸,不如抽薪,故深蕲其豁然憬悟,自纳其力于正轨,静待机势。但使横断之势力,稍自衰替,吾民果储有正当之势力,终有相牵相引、相提携,以共趋于政治轨路之时。纷纷藉藉,以自绝绝国,胡为者?苟能如是,则今日正当之势力增加一分,即异日横断之势力减退一分。今日对抗之势力不浪掷一分,即异日反动之势力潜销一分,国若民之受其赐者,良非浅鲜。嗟呼!历朝专制之余,民力所存者几何?群雄角逐之日,国命所存者几何?忍令轻轻断送于倒行逆施之途,而终不知所自反耶?

  (四)希望社会各方人士,正义所在,勿受势位利禄权威之驱策,致为绝盛之势力所吸收,而盲心以从同也。

  吾尝远繙历史之陈案,近窥世局之潮流,见夫兴亡倏忽,文运变迁,世主倾颓,宗教改革,而知凡百事件之因缘,罔弗基于人类思想之变化。思想之酝酿,遂为一时之势力。表示此势力者,无问其为一人物为一制度,均不过一时民众思想之代表而已。罗马帝国之陵夷,亚拉伯帝国之建设,自外象观之,或由外敌之侵入,或由王朝之颠覆,而其真因,实在国民思想之变化耳。即如吾国革命,成功之速,世所罕觏,平心论之,清室非有凶暴之君,民军不过一旅之众,而黄鹤楼头,一呼百应,谓非由于国民思想之变化而何也?盖世运之变,于今为极,前代思想,半遭破坏。王气则与秦宫汉院,俱见荒凉,宗教则与祠宇丘陵,同归残阙。凄凉断碣,零落废墟,多少旧势力之基址,徒供新势力之凭藉,璀璨华丽,建置其上,举诸势力而吸收之,所以支撑社会。今有存者,惟此新势力耳。新势力维何?即群众势力,有如日中天之势,权威赫赫,无敢侮者。故法儒社会学者鲁彭氏[91],名今世曰“群众时代”。吾人生当群众之时代,身为群众之分子,要不可不自觉其权威。既轻以己之势力假诸他人,而转伏于其势力之下而不自知,斯非大惑者乎?读者若犹疑吾说,则请更诵托尔斯泰之言,以明势力之概念。托氏之言曰:“何为历史上事件之因缘?势力是也。何为势力?则让于一定人物之群众意志之累积也。于如何条件之下,群众之意志,让于一定之人物欤?则于‘其人物表示群众之意志’条件之下,让之者也。”准斯言也,历史上人物之势力,莫非群众意志之累积,而群众意志,一旦既让诸其人,其人复得以斯势力范制群众,群众不悟其人物之势力,即群众意志之累积,其人物遂得久假不归。群众苟自觉悟,则其势力顿倾。拿破仑一世之雄,势力倾动全欧,历史家每谓革命之观念、公众之舆论,实招致拿破仑之势力。同时拿破仑之势力,亦抑塞革命之观念、公众之舆论。迨其悲凉末路,幽闭荒岛,皇皇势力,而今安在?此无他,群众意志有以成之,亦复有以倾之。群众之意志,既不之假,虽欲抑塞,夫将奚由?足见人物之势力,非其固有之物,与夺之权,实操于群众之手也。

  嗟夫!风俗之衰也,举世滔滔,以乡[向]势利之府,不复知有德义之足依,廉节之足守。乘时之人物,默窥人心之弱,风俗之靡,乃思利用之以张一已[己]所之势力。古今雄杰,方其崛兴草泽,以一匹夫之微,而欲号召群众,自非有术焉以罗致人心,俾为凭藉,不能广树风声。荣之以势位,诱之以利禄,畏之以权威,而一时风俗人心,既无道义中枢以资循守,一为势位利禄权威所试[诱],辄靡然从风,乐为所用。于是专制之势成,对抗之力失,抱经遗老,政社名贤,平居或娱心泉石,肥遯鸣高,或擅誉文坛,治安陈策,一旦纡金曳紫,宠以殊荣,遂而名士发狂,徒传笑柄,书生得意,自背初衷。所谓谨厚之儒,聪颖之士,供人驱策,亦复若是,下此者更安足论!吾惧夫一般士夫,不解势力为物,视为一时人物之特有,蔑却群众分子固有之权威,故特详析其原,蕲士夫之凡活动于社会中者,各宜自觉其固有之势力,自宅于独立之地位,自营不羁之生活,我无所乞怜于人,人即无要挟于我。虽有势位利禄权威,将焉用也?此种分子活动于社会者渐多,各个之势刀[力]不集而自集,不合而自合。社会中枢于以确立,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流风所播,应求至普。人心有来复之几,世运即有回转之势,虽有权谋,莫能抗也。势力既基于人心,人心能卓自树立,则乡[向]之所谓势力者,斯弗能表示群众之意志,则将驯伏于人心之下,勿敢自恣。人心自觉其固有之权威,不甘为弗能表示其意志者所利用,虽有强暴,莫由施也。此则社会各方人士,均宜自葆其精神上之尊严,勿为物质上之挟制所屈,自重其主观之意志,勿为客观之情势所劫,而速自觉悟者也。

  凡上所述,只依自动,无取他动。盖含生负气之伦,莫不具有良知。一已[己]之罪恶过失,当依自已[己]之良知祓除之。若并一已[己]之良知而不足恃,是即所谓心死,惟有听其倒行逆施,以自杀其身心性命,自丧其邦家禋祀而已。呜呼!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署名:李守常

  《中华》杂志第1卷第11号

  1914年11月1日

  【注释】

  [1]为治者 为治,治理国家。此处之“为治者”,指袁世凯。

  [2]求治者愈殷 殷:众,多。连上句“言治者愈众”,意为谈论政治的越多,希求得到良好治理的就越多、越殷切。

  [3]区夏之域 区夏:《尚书·康诰》:“永建乃家,用肇造我区夏。”区,小;周邦自称夏,因所居陕西西部,地域不广,故自称区(小)夏,后泛指诸夏之地,或称华夏、中国。

  [4]清政不纲 纲:网之大绳。纲维,引申为法度。《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准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枭集。”《明史·太祖纪》:“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政不纲,即法纪紊乱,政局动荡。

  [5]举政治势力而一之 一:统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

  [6]人谋之不臧 谓谋划不善。“人谋”相对于“天命”而言。臧:善,好。《尚书·盘庚上》:“邦之臧,惟女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7]自贻伊戚 谓自寻烦恼。语出《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贻伊戚。”后遂以“伊戚”指烦恼、忧患。贻:赠送,给予。

  [8]深思凝识之士 指章士钊和张东荪。章士钊(1882—1973),湖南长沙人,字行严。笔名有秋桐、孤桐、黄中黄等。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并与陈独秀创办《国民日报》。辛亥革命时期,主持同盟会的机关报《民立报》。脱离该报后,创办了《独立周报》。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日本与陈独秀等创办《甲寅》杂志,宣传西方民主主义,批判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曾任北大教授,护国军政府秘书长、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张东荪(1887—1973),原名万田,字圣心,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秘书,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中国公学大学部长兼教授,广州学海书院院长,上海光华大学、北平燕京大学教授,国民参政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民盟中央常委。

  [9]或昌尚异之说,曰政本在有容 1914年5月,章士钊在《甲寅》创刊号发表《政本》一文,指出:为政之根本,在“不好同恶异”,而要“有容”。主张容许对立面的存在,以互相监督、取长补短,实现长治久安。作者在该文中,把“有容”与“好同恶异”作为两种对立的政本观提出来,认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实质就是“有容”,而专制主义的思想实质就是“好同恶异”。该文既批判了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又分析了革命党失败的原因,认为革命党也犯了“好同恶异”的错误。这种观点,在当时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也引起了争论。张东荪、汪馥炎等人发表文章,对此展开讨论。

  [10]或陈互抵之旨,曰政本在有抗 1914年4月15日,张东荪在《正谊》杂志一卷四号发表《读章秋桐〈政本〉论》,提出政治之根本不仅在有容,而且还要保持一定程度之对抗。1915年5月10日,张氏又在《甲寅》一卷五号上发表《制治根本论》,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

  [11]布托米氏 今译布米(Emile Boutmy,1835—1906),法国教育家和政治哲学家。出身于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任新闻记者。1872年,同人创办巴黎政治学院,并任该校比较宪法史教授多年。其著作有《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宪法研究》(1855年);《论19世纪英国人民的政治心理》(1901年)等。他评说英、美宪政的若干观点在当时影响较大。

  [12]戴雪 今译戴西(Albert Venn Dicey,1835—1922),英国法学家和政治学家。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后长期担任牛津大学魏纳讲座习惯法教授(1882—1909),并创办《法律评论季刊》。著作有《宪法研究导论》(1885年)、《法律和舆论的关系演讲集》(1905年)。这两部著作探讨了英国宪法的基础和原则,以及19世纪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学说经章士钊介绍,对中国民初思想界关于制宪、立法等问题的讨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13]苏、爱二州 即苏格兰和爱尔兰。

  [14]衡平之宪法 衡平,法学术语,英文equity的译文。其狭义,指古代英

  国的枢密法院(Court of Chancery,又译平衡法院)及近代英、美两国法院中发展并实行的一套判案原则和纠正普通法院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冤假错案的措施。这类法院一般依据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观念审理个案,防止并纠正司法中的不公正现象,补充普通法之不足。衡平之广义则是司法公正的同义词。李大钊所说的衡平之宪法即指体现上述精神的宪法,具体说来,便是对不同利益集团、不同政治势力的要求与愿望都有顾及,使各方要求都能在宪法中得到反映,而不致以一方之意见强加于其他方。

  [15]应尸之咎 应承担的过失。尸:担任,承担。后文“尸咎之量”意谓承担过失责任的大小。

  [16]一念之微明 一念:一动念间,一个念头。宋陆游《自规》诗:“忿欲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此处意谓一个念头最初萌发之时。

  [17]寐兴复旦之际 谓人睡觉刚起、天将明之时。寐:睡,入睡。兴:起。复旦:又光明,天明。

  [18]平治修齐之功,所以基于诚正格致之德 平治修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诚正格致,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省称。这是儒家所谓的八条目。儒家认为,平治修齐是外在事功,诚正格致是内心道德修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外在事功建立在内在修养的基础之上。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9]六合 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

  [20]冲决 比喻突破束缚。谭嗣同《仁学》:“冲决网罗。”

  [21]革命 指辛亥革命。

  [22]清社以屋 屋,本意覆盖,特指盖棺,借指灭亡、终结。“清社以屋”即清之社稷因此灭亡。参见《暗杀与群德》注⑦。

  [23]激进之子 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同盟会和国民党)。

  [24]南中再乱 参见《物价与货币购买力》注④。下文“赣宁再乱”也指此。

  [25]九服 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周礼》注:服,服事天子也。)后泛指全国各地区。

  [26]穷年累纪 意思是历时长久。纪,十二年为一纪;又,同岁,如年纪。

  [27]匡戢其焰 匡:纠正,扶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戢:约束。《北史·隋纪上·文章》:“兵可立威,不可不戢。”匡戢其焰,意思是纠正与抑制其凌人的气焰。

  [28]厝火积薪 参见《论民权之旁落》注5。

  [29]世有贾生,固早为之痛哭流涕也矣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文帝召为博士,后贬为长沙王太傅,又拜梁怀王太傅。他总结秦朝之兴亡得失,强调“民者,万世之本”。面对汉初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他给文帝上《治安策》,认为当时形势有“可为痛哭者一”,便是诸侯王强大难制。建议文帝将诸侯王国再次分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便于维护中央集权。

  [30]威震八荒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1]俄政之暴 指沙皇俄国的残暴统治。俄国自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以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沙皇俄国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同时干涉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充当欧洲宪兵。

  [32]哥萨克 来源于突厥语,本意为“自由的人”。最初指为摆脱农奴制压迫而从俄国中部逃往南部草原地带的农民。后来沙皇政府在哥萨克中建立了军事组织,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军事阶层,成为沙皇政府对外扩张和对内镇压人民的工具。

  [33]莫予毒也 毒:伤害,危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莫余毒也已。”意谓没有什么能伤害或危害我。后人常以此语揭示那些骄横专断,不可一世的统治者的心态。

  [34]虚无党徒 指民意党。俄国民粹派的恐怖组织。1879年秋于彼得堡成立,在许多城市设有分部。主张采用刺杀个别统治人物的个人恐怖手段开展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曾在1881年3月,炸死亚历山大二世。但由于脱离群众和内部分裂,终被沙皇政府摧毁。

  [35]马克亚美利安 今译马克西米利安(Ferdinand Maximilian Joseph,1832—1867)。原为奥地利大公,后任墨西哥帝国皇帝(1864—1867)。墨西哥在胡亚雷斯统治期间(1858—1872),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由于财政困难,1861年决定暂停支付外债两年。西班牙、英国、法国三债权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入侵。1862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占领墨西哥城后,扶植马克西米利安大公为墨西哥帝国皇帝,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867年被胡亚雷斯领导的人民革命推翻。

  [36]狄亚士 今译迪亚斯(Josē de Ia cruz Profirio Diaz,1830—1915),墨西哥独裁者,总统(1876—1880,1884—1911)。早年任州长、参议员,支持胡亚雷斯改革。1876年发动政变,自任总统,建立代表大庄园主、天主教僧侣和外国资本家利益的独裁统治。任内镇压工农运动,恢复教会特权;出卖国家主权,把墨西哥变成英美附庸。最终激起人民反抗,导致1910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1911年5月潜逃国外。

  [37]马得罗 今译马德罗(Francisco Indalēcio Madero,1873—1913)。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总统(1911—1913)。早年留学法国、美国,回国后从事政治活动。1910年参加总统选举时,因提出“有效选举和不得连任”、反对独裁和建立宪政国家等主张而被迪亚斯投入监狱。后逃往美国,在美国宣布1910年总统选举无效,并号召人民举行全国起义。革命开始后,于1911年2月回国,随即组织政府。10月,当选总统。1913年2月,军官韦尔塔发动政变,马德罗遇害。

  [38]胡尔泰 今译韦尔塔或乌埃尔塔(Victoriano Huerta,1854—1916)。军人出身,1911年马德罗任总统后为参谋长。1913年2月,在美国策划下,发动军事政变,杀害马德罗。3月自任总统,实行独裁统治(1913—1914)。不久,遭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1914年7月,被卡兰萨宪政军队和比利亚农民军联合推翻,逃往西班牙。

  [39]威拉 今译比利亚或维亚(Pancho Villa,1878—1923)。墨西哥1910—191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运动领袖。债务奴隶出身。1910年组织农民起义,攻占胡亚雷斯城,在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的斗争中起重大作用。1913年韦尔塔发动政变后,支持卡兰萨为首的宪政主义运动,参加推翻韦尔塔的斗争。1914年7月,韦尔塔被推翻,政权落入资产阶级领袖卡兰萨手中。9月,比利亚发表声明,揭露卡兰萨企图消灭农民军的阴谋,与宪政主义运动分裂。后又领导反政府的游击战。此处“威拉又揭叛帜,以抗加朗札”,即指比利亚反对卡兰萨的活动。

  [40]加朗札 今译卡兰萨(Venustiano Carranza,1859—1920)。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之一,第一任立宪总统(1917—1920)。曾任迪亚斯政权的参议员。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后,他投奔马德罗,任临时政府陆军部长。马德罗被韦尔塔政变集团杀害后,卡兰萨联合各地宪政派力量,进行反对韦尔塔的斗争。1914年,他联合农民领袖比利亚和萨帕塔推翻了韦尔塔政变集团。1916年底召开立宪会议。通过《1917年宪法》。1917年3月,被选为第一任立宪总统。

  [41]秦祚不永 秦朝的统治不长久。祚,音zuò,君位,国统。秦祚,指秦朝的皇位和国统。

  [42]开明专制 民国初年,原立宪派梁启超、张骞等人组成进步党,反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支持袁世凯上台,担任临时大总统及正式大总统,企图依靠袁世凯的保护实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理想。为此,梁启超、张骞、熊希龄等进步党人于1913年9月组织内阁。但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以后,于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2月12日逼迫熊希龄内阁辞职,5月又废除《临时约法》。至此,梁启超等希冀袁世凯实行“开明专制”以确立民主宪政的梦想完全破灭。

  [43]好同恶异 喜好一致,嫌恶差异。当时,章士钊在《政本》等一系列文章中,将“有容”与“好同恶异”作为两种对立的政本观提出。指出专制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就是“好同恶异”、“强异从同”。李大钊对此观点曾多次加以引用。

  [44]宙合 世间,天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诗:“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45]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语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46]朋党之祸 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资治通鉴》载,唐文宗太和八年:“时德裕(李德裕)、宗闵(李宗闵)各有朋党,互相济援。上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实难!’”。

  [47]君子……小人 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后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小人,古代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蔑称。后泛指行为不正派或见闻浅薄的人。“君子”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李文此处“君子”指广义立宪党人(此时已由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等联合组成进步党)。

  [48]正气不至销沈 销沈,犹消沉。沈,通“沉”。谓衰退、没落。元好问《颖水》诗:“胜概销沈几今者,中年登览足悲哀”。

  [49]板荡 《板》、《荡》都是《诗经·大雅》中讥刺周厉王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社会动乱的诗篇。后因以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唐太宗《赐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50]汉之党锢 东汉末,以党人之名而遭禁锢之事。桓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与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抨击宦官集团。宦官诬告李膺等与太学游士为朋党,诽谤朝廷,逮捕二百余人,禁锢终身。灵帝时,李膺等复起用,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败,李膺等百余人皆被杀,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51]唐之清流 参见《隐忧篇》注9。

  [52]宋之蜀、洛、朔 参见《隐忧篇》注10。

  [53]明之东林、复社 参见《隐忧篇》注11。

  [54]剂政力于平 剂,调和,调节。全句意谓:调理各种政治力量使趋于平衡。

  [55]恡恋 恡,通“吝”,爱惜,舍不得。

  [56]无所用其夷犹 夷犹,亦作“夷由”,犹豫;迟疑不前。《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王逸注:“夷犹,犹豫也。”

  [57]政友会 即立宪政友会。日本近代资产阶级政党。1900年9月由伊藤博文、西园寺公望等创立,吸收宪政党、帝国党等部分议员组成。伊藤博文任总裁,成为第四届伊藤内阁(1900—1901)的执政党。后又组织西园寺公望内阁(1906,1911年)、原敬内阁(1918—1921)等。1940年解散。

  [58]山本内阁 指1913—1914年山本权兵卫组织的内阁。山本权兵卫(1852—1933),日本海军大将和首相,曾两次组织内阁(1913—1914,1923—1924)。武士出身。中日甲午战争时任海军大臣副官、大本营参谋官。1913年组阁后,推行整理财政、裁撤冗员、修改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度等政策。

  [59]国民党 此指日本的立宪国民党。1910年由犬养毅等创立。1912年,当军阀巨头桂太郎组织第三次桂内阁时,该党同政友会联合提出“打倒阀族,维护宪政”的口号,并带头在全国展开了“维护宪政运动”。当另一军阀巨头山本权兵卫担任了首相,政友会三名成员加入山本内阁后,国民党又联合议会中其他小派别与政友会斗争。1914年底,以大隈重信为首的立宪同志会在1915年的总选举中获胜,政友会大败。该党也未能获得多数。1922年解散。

  [60]大隈氏 指大隈重信(1838—1922),日本首相(1898,1914—1916)。武士出身,早年参加尊王攘夷运动。1882年组织立宪改进党,任总理。1896年组成进步党。1898年组阁,自任首相兼外务大臣,因内部纠纷而辞职。1914年第二次组阁,任内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借口进攻德军,出兵中国山东。1915年1月还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吞并中国的“二十一条”。

  [61]速纳其力于正轨 纳,意为放入,使进入。王符《潜夫论·德化》:“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道尔。”

  [62]建言 犹建白,谓对国事有所建议及陈述。曾巩《救灾议》:“有司建言:请发仓廪与之粟,壮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

  [63]百喙 喙,音huì,嘴。百喙,指众口纷纭。百喙莫辩,意谓即使有一百张嘴也不能辩明。

  [64]三色旗 法国大革命时期确定的法国国旗。1789年7月17日,根据拉法耶特的建议,巴黎国民自卫军采用蓝、白、红三色帽徽,白色代表波旁王朝的徽号白色百合花;蓝色和红色代表巴黎城徽的颜色。不久,国王路易十六在市政厅接受了三色帽徽。1790年1月的制宪议会及其后的国民公会,均决定正式使用三色旗为国旗。复辟王朝重用白色旗代替三色旗。七月王朝时期又恢复三色旗,沿用至今。

  [65]山岳之党 即山岳派。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1792年10月,以丹东为首的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

  [66]罗卜士比尔 今译罗伯斯比尔(Maximilien Marie Isidore Robespierre,1758—179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出身律师家庭。1789年作为阿图瓦第三等级代表出席三级会议。制宪议会时期,因发表许多重要演说和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众望,成为雅各宾俱乐部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领导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执政期间,力求实现卢梭的人民主权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为此不惜实行革命恐怖统治,先后镇压埃贝尔派、丹东派,导致革命阵营分裂。1794年热月政变中被处死。

  [67]机螺金之毒器 机螺金,Joseph-Ignace Guillotin(1738—1814),今译约瑟夫·伊尼斯·吉约丹,法国医生、国民大会代表,1789年10月倡议在法国用机器处死死刑犯,以减少犯人痛苦。机器的发明人据称为安东尼·路易斯(Antoine Louis),其机器由两柱一横樑,上悬刀,行刑时拉动机关,悬刀飞快落下。因机螺金是首倡者,最终该机器以其名字命名。

  [68]闾阎 泛指民间。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史记·苏秦传》:“夫苏秦起于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69]虫沙之劫 虫沙,比喻战死的兵卒。亦泛指死于战乱者。赵翼《灵谷寺》诗:“于兹建道场,普渡虫沙族。”劫,佛教名词,梵文Kalpa一词音译“劫波”之略。佛经上说,世界有“四劫”(即四个时期)。旧日将天灾人祸通称为“劫”,如劫数、浩劫。

  [70]暑月变起 指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雅各宾派上台执政后,罗伯斯比尔实行的革命恐怖政策引起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也使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益加剧。1794年7月27日,丹东派余党联合平原派发动政变,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等被捕,次日被送上断头台。随后改组革命法庭,释放囚犯,召回被流放的吉伦特派分子,封闭雅各宾俱乐部。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终结。同时也结束了雅各宾恐怖专政。

  [71]马奴尔王 指曼努埃尔二世(Manuel II,1889—1932),原为贝雅公爵,1908—1910年为葡萄牙国王,因其父卡洛斯一世遇刺身亡而继位。在位期间,结束若奥·佛朗哥的独裁,恢复君主立宪制。但因未能解决经济困难,政局动荡。1910年10月,共和党领导里斯本海军起义,他被迫逃亡英国。

  [72]立士奔(Lisbon) 通译里斯本,葡萄牙首都。

  [73]卡楼士王 即卡洛斯一世(Carlos I,?—1908)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末年担任国王。1908年2月,葡萄牙共和党激进分子在首都广场刺死卡洛斯及其太子。次子曼努埃尔继位。

  [74]缇骑 缇,音tī,橘红色。缇骑:指押管犯人的官役。秦朝时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属卫士二百人。后汉相承。因这些卫士服橘红色,乘马,故称缇骑。后来通称逮治犯人的官役。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军衙门番役,皆称“缇骑”。

  [75]犴狴 音àn bì,传说中一种野兽名,形似虎,有威力,旧时于狱门上绘犴狴,故作牢狱的代称。宁调元《书感》诗:“天阴雨骤昼闻雷,犴狴重重即夜台。”

  [76]垂裕后昆 谓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垂:留传;裕:造福后人。语出《尚书·仲虺之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77]吾侪 我辈。侪,音chái,辈,类。《左传》僖公三年:“晋郑同侪。”

  [78]投袂 挥袖,甩袖,表示立即行动。袂:音mèi,古代衣袖统称为袂;析言之,袖口曰袂。《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79]儳伧 儳:音chān,不整齐。伧,本意为鄙贱之称。儳伧连用,指零乱不整之局面。《国语·周语中》:“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

  [80]棼绪 棼,音fèn,紊乱。《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棼绪,即纷乱之头绪。

  [81]阋垣之痛 兄弟相斗,内部纷争的伤痛。阋音xì,不和,争吵。《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为兄弟在墙内相斗,对外则共同御侮。但兄弟相斗,总令人痛心。

  [82]萧墙 门屏,古代宫室用以分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旧注说,萧,言肃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此等墙或屏为萧墙。后常以萧墙之患喻内部潜在的祸害。

  [83]沦胥 本谓相率牵连。《诗经·小雅·雨无正》:“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后泛指沦陷,沦丧。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

  [84]危于累卵 累卵:以卵相叠。比喻极端危险。《史记·范雎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

  [85]青岛之弹血横飞,济南之羽书又急 指日本侵占山东之事。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企图乘机独占中国。它不顾中国政府于1914年8月宣布在战争中“严守中立”的声明,也不顾8月23日德国因欧战无力顾及东方,愿将胶州湾交还中国的表示,借口对德宣战,炮轰青岛要塞,封锁胶州湾。9月2日,日军两万人在山东龙口登陆,13日占领胶州湾,10月6日占领济南。11月7日攻占青岛,接着完全占领了整个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铁路沿线各地。作者撰写该文时,日本已炮轰青岛和占领济南,故有此语。羽书,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

  [86]韩社虽墟,殷鉴未远 韩社,指朝鲜的社稷。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排除了清廷在朝鲜的势力。此后,日军大批进驻朝鲜,并于1905年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宣布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1910年8月,日本又强迫朝鲜国王承认日本提出的“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殷鉴,本谓殷人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语出《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全句意为,韩国尽管灭亡了,但其亡国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87]过箕子之遗封,听大同之呜咽 箕子之遗封,指朝鲜。箕子,传说中的朝鲜国王。他本为商纣叔父,封国于箕,故称箕子。纣暴虐,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为奴,为纣所囚。传说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率一些商遗民迁入朝鲜。又一说周武王灭商后,将箕子携归镐京(今西安)。大同:指大同江,位于朝鲜西北部,发源于狼林山脉的小白山南麓,南流经平壤,注入黄海。

  [88]东学党之已事,所当惩为前车者也 东学党是朝鲜李朝末年民间秘密结合的团体。1860年,崔济愚创立“东学”(东学道),以与天主教所代表的“西学”相对抗。后传遍全国,形成一大势力。1894年,东学党人全琫准领导农民起义,反对李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奴役,震撼全国,史称“东学党起义”。为镇压起义,朝鲜统治者向中国清政府求援,邀其出兵。在清政府派兵入朝鲜后,日本政府也自行派军队进驻朝鲜,并由此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后,日本完全控制朝鲜。作者此处的意思是说,朝鲜因东学党起义而招致外患,以至亡国,而目前,日本又派兵强占山东,中国应当吸取朝鲜的教训,不要发生内讧。

  [89]俄之虚无党,则停止运动 俄之虚无党即俄国的民意党,最初主张以个人恐怖手段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但到19世纪80—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民意党发生分化,多数成员蜕化成为富农利益代表者,主张与沙皇制度妥协。李大钊此处则认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意党为支持政府对外而停止活动。

  [90]德之社会党,则宣言救国 指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869年,初名“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90年改称“社会民主党”。早期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来,由于机会主义思潮在党内的滋长,逐渐演变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反对“俄国专制制度”和“保卫祖国”为名,在帝国议会中投票赞成军事拨款,并声明要维持“国内和平”,公开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91]鲁彭氏 Gustave Le Bon(1841—1931),今译勒蓬,法国医生、社会心理学家,著有《人类与社会的起源及其历史》、《群众心理学》等。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