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
游碣石山杂记 |
|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一日) 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1],高峰隐峙天际,盖相越仅八十里许。予性乐山,遇崇丘峻岭,每流连弗忍去。而于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曩者与二三友辈归自津门,卸装昌黎,游兴勃发,时适溽夏,虽盛炎不以泥斯志[2],相率竟至西五峰韩昌黎祠[3]一憩。是日零雨不止,山中浓雾荡胸,途次所经半石径,崎岖不易行,惟奇花异卉,铺地参天,骤见惊为天外桃源,故不以为苦。犹忆五峰前马家山湾,树林翁郁接云际,层层碧叶,青透重霄,虽暴雨行其下不知也。初入山,不识路径,牧童樵子,又以雨不出,陟一峰巅,徘徊不知何往,乃于无意中大呼:“何处为五峰?”而云树缥渺间,竟有声应者曰:“此处即是五峰”。遂欣然往,相讶为人间奇境。至则守祠人欢迎于门外。延入祠,则用松枝烹茶,更为煮米粥以进。食之别有清味,大异人间烟火气。守祠者刘姓。此为予与碣石山初度之缘,生平此游最乐,故今犹忆之。古诗有云“而今再过经行处,树老花残僧白头”,重寄感旧之思。予以重来五峰,青山依旧,森树丛茂,不减当年,守祠人仍为前度刘郎,健干一如曩昔,而同游者则易为子默[4],且仅一人。回首旧游,天涯零散,子蘅[5]则从戎南下,守恒[6]则执法塞北,际青[7]则侨寓云津,乱离身世,而予尚得汗漫[8]到此,不胜今昔之感也已! 五峰在昌黎城北十二里,仙人顶迤东,群山矗立,峻岭亘天,怪石高撑云际,五峰环峙,势若列屏,自东向北西历数:曰望海,曰锦绣,曰平斗,最高曰飞来,曰挂月。昌黎祠在山腹,建自有明崇祯年间,本圆通寺旧址。积石叠起,扩其地基,敷筑庭宇,盛植花木,于虚无缥渺间,万树森森,拥空中楼阁。凭垣一眺,东南天海一碧,茫无涯际,俯视人寰,炊烟树影,渺然微矣。 圆通寺规模故小,明季关东边患起,蓟、榆一带,为辽左咽喉,京畿屏障,昌黎尤为榆关内之要隘。军务重镇之驻邑城者,游踪时来五峰。今昌黎祠内有二配像,复有四牌位:(一)署钦差巡抚山永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朱,(二)署钦命督师总率关辽兼制昌、蓟、通、保、登、津等处军务兵部尚书范,(三)署钦差分守宣化府兵备道山西布政司参议朱,(四)署知昌黎县事蒋[9]。心窃疑之,迨摩挲断碣,知是祠也,乃朱、范等因昌黎二字而建,以五峰名胜,必因人始彰,故借文公[10]为名山生色,而四子之配享,则邑人士所建之生祠也。出祠沿西山坡南行,至挂月峰下,有一洞,石门半掩,苍苔满地,白云出入其中,额曰范公洞。有石刻像,是即祠中配享之范志完[11]也。相传卒于山中,故邑人造像以志之。余闻之乡先生,满清之入关也,首攻昌黎,邑人悉数入城坚守之,围七日不破。虏急于据燕京,遂西行,弃之去。全邑民命,获以保全。朱、范诸人,既握兵柄,自必与于此役。然则疆臣重镇,虽不能摧败强敌,捍卫疆土,而当亡国之际,尚能死守孤城,厥功亦不可没。故谓数子皆明末遗老,鼎革后隐居于此,信有由也。顾吾以为数子者,或握兵符,或膺疆寄,或职亲民,果于戎马倥偬之际,卧薪尝胆之秋,尚忍荒嬉林泉,流连风景,则明之亡,庸岂无故,而数子者,又乌容辞荒职误国之咎。若至事不可为,满人已僭窃中土,始相率隐避,空山歌哭,借保明室衣冠,则数子者,殆亦不失为明季之伤心人也。后之游者,得毋兴故明河山之慨乎! 范氏名志完,中州人,予于祠壁见刻其游水岩长歌一首,颇足记此山景物之一般,兹录于左[下]: 游水岩歌并序 辛巳春日,予以北平谒孤竹而还,道经昌黎,瞻文公祠。次日,同郡丞冯诗吾、蒋魁宇,访胜水岩。过中庵仙人台。东迤则为龙潭、瀑布泉。又东则为西五峰。层峦叠嶂,迥出尘寰,俯而视之,昌邑瀚海,较若列眉。诸峰环峙,若拱若卫。遂据此山之胜,因弄笔记之。 春朝访胜水岩边,桃李迎风色正妍。偶延二客来翩翩,掀髯相谈意更玄。叠嶂堆里步蹁跹,行行且止共盘旋。山中老树不记年,松子森森似毬圆。中峰再上半云烟,层峦相对两峰联。老僧引路视龙潭,上有仙岩下有川。石花层层密似竿,古松斜挂如画悬。龙潭迤东瀑布泉,银碗盛来不用盘。把酒峰前杯胪传,椿头菽芽味正鲜。遥望五峰境如仙,二客乘马我腾颠。须臾相会五峰前,景色幽然别有天。诸峰错落如珠璿,三泉涓涓清且涟。松风鸟韵奏管弦,石洞幽幽可参禅。昌邑城市灿如廛,瀚海汪洋列画船。登高览胜忆先贤,一僧孤立高峰巅。我欲往从解尘缘,佛骨一表法凛然[12]。 文公案前置有枯松,枝作龙形。盖闻祠后故有三泉,今仅存其东西二者,中泉正与祠宇相值,巍石壁立,有小泉突出石隙,可一尺。尤侗[13]题壁诗云:“五峰清不断,引入白云中。春后山涯雪,秋空海上风。三钩菩提井(祠后有泉三口),一尺大夫松(石缝迸松长仅尺许,寺僧云已数十年矣)。怪石排如笔,森严拱巨公。”而范氏诗中亦有“三泉涓涓清且涟”之句,则松与泉已久供诗人吟咏之资。泉水自石罅流贯入口,浸润松根,收天然灌溉之利。厥后泉忽涸而松亦随枯,工人伐木,辄加雕斲成龙形,置案上,为存一故迹也。 挂月峰东南角,层峦高耸,片石突起,作龟形,故名龟石。石上有印月痕,如弓弯然。相传每岁阴历八月十五夜,月华团圞,如挂龟石上,此挂月之所由名也。 自文公祠东绕,出望海峰,下坡沿岭东走,为东五峰。山村四五家,果树环绕,不见屋瓦。山犬不惯见人,辄狺狺狂吠,逐白云出。时值秋梨正熟,与园主话片刻,竟由树摘数十枚赠焉,坚不受价。此种人惟于山陬间尚能遇之,久居都市者乌肯为此。予等坐石上濯足毕,乃踉跄寻故路。途次摘采山花,兼拾松子,不知夕阳已下西岭。倦游归去,长歌采薇[14],悄然有慕古之思矣。 水岩寺亦碣石胜境之一,在五峰西南五里许。予与子默、唱三[15]往,古寺荒凉,了无奇迹。惟正殿阶栏有二石柱,八角棱形,镌唐经文,摩挲久之,苔浸雨蚀,已模糊不克尽识。末署保宁元年,盖辽代物也。寺东院有得月亭,每值夏季,游人麇集,地近城市,人迹甚杂,俗嚣侵染,其幽雅迥不若五峰远甚也。自邑城入山,东西二馒首山,犄角相持,如天然门户。东馒首山后为桃源山,旧为崔氏有。崔故昌邑望族,累代书香,名流辈出,崔子玉[16]及其哲嗣伯振,均以能文著于时。广修文公祠记勒碑铭壁,文字俱奇健不群,即子玉作也。录如左: 碣石苍苍,溟海茫茫,佳气孕灵,宜有磊落奇伟任大任者,崛起于其乡。孤竹子[17]清风其杳如耶?相与二三同志,俯仰今古,涔涔下岘山之泪[18]。客有指顾五峰,称道唐贤韩文公者,公家世邑乘[19]有书。明季朱、范两公,购置圆通禅院,建公祠。今春晓山贤裔,以妥神之余,大启尔宇,为谒山祠者游憩地。当夫山雨过檐,海月度岭,披云兀坐,手公遗文一编,朗诵数过,觉涛声万里,沸沸松岩间。时而壮公微言阐道,正论格君[20],使有唐三百年来天下,如乍闻雷霆而复见日月;时复悲公磨蝎之运[21],遭际屯蹇[22]而卒,气数不易乐道之胸,谗谤益昭永世之名。不禁酹酒阶前,拜手稽首,望我公翩然来下大荒也。同治十三年春崔树宝。 斯文虽寥寥短幅,足见其胸中蕴积,有奇气,匪俗士所能道其只字。更于壁间见一绝句,题为《桃源山访崔子玉》,诗云:“寂寞遥天带晚霞,云深何处是君家。渔人未识桃源路,不问樵夫问落花。”知其相与过从者,亦为一时隐逸清高之士。名山得名士足迹往还其间,草木云烟,当时亦颇不寂寞。厥后伯振亦尝设馆山中,吾友刘允之[23],即出其门。高躅前修,杳不可复睹,伯振闻亦于近岁以病死。桃源山松梨故宅,近复展转以归他氏有。家山沦落,名士漂零,吾辈游人过其侧者,犹徘徊不忍去。而允之年来牢骚避世,执教鞭于碣阳成美学馆[24]。课余之暇,时或于荒凉云树间,追寻陈迹,故山函丈,形影依稀,纵有松风泉石,亦岂足以塞允之之悲也! 桃源山今主为浙江陈氏[25],现在燕京,供职督府。闻以东钱四万串购得之。于梨园中构一居宅,颇幽雅。惟以移借道路,与山中人涉讼,恐不得久居此。信乎尘海深山,清浊异趣之扞格不相容也。余居山中,每入城,过陈家山(陈氏改为陈家山),辄羡叹不置。盖吾侪野人,久怀厌倦风尘之思,曩尝与同志抱买山之愿,而苦于无钱。噫!安得黄金三百万,买尽香山净土,为朋辈招隐之所。斯则吾与青山之缘遇何如?且当于吾与黄金之缘遇何如卜之矣! 碣石山中,猛兽绝少,惟傍晚则有狼狐等小兽出没。曩者亦尝有虎豹藏匿其间。数十年前,樵夫尚于平斗峰上得一死豹,近以人迹日多,兽类避去。故独行深山中,了无顾忌云。 余自山中访允之,再往始遇。盖余以京友函招,须西上,且当旋里一行,故匆匆立谈片刻,仅为子默介绍,恐其独处山中嫌寂寞也。迨自家返昌黎,复与子默、允之等入山一次,居成美学馆二日,备受杜瀛州[26]夫妇之优遇。宗教家之诚恳与世,其爱綦宏,感且不绝于余之心矣。惟此荏苒十日间,昌黎惨毙路警五人[27],已孤棺冷落,寄地藏寺中。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头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山中十日,游兴未尽,其中庵龙潭、瀑布泉、仙人顶、石佛洞等处,则期以后日焉。 署名:李大钊 《言治》月刊第1年第6期 1913年11月1日 【注释】 [1]碣石 即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城之北,由近百座绵延起伏的峰峦组成,方圆达数十里,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海拔695米。李大钊家乡乐亭县大黑坨村在昌黎县城南偏西36公里处。 [2]虽盛炎不以泥斯志 泥,阻滞,阻止。清唐甄《潜书·受任》:“出而干主,任之犹轻,言之犹浅,去留亦惟己,人不得泥也。” [3]韩昌黎祠 又名“韩文公祠”,址在碣石山中的西五峰山上。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明山石道范志完主建,以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后为碣石山名胜之一,在京东一带颇负盛名。韩昌黎即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早孤,从兄嫂。贞元八年举进士。十九年任监察御史。宪宗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平淮西,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遣使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诏为国子监祭酒,转兵部、吏部侍郎。韩愈学通贯六经百家,反对六朝以来的文风,提倡散体,文笔雄健,为后世古文家所宗,称韩文。长庆四年卒。因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4]子默 疑为郭须静(1895—1934),河南唐河人。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与李大钊同学。民初曾参预北洋法政学会,任学会编辑部编辑。五四时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入凡尔赛园艺专门学校专习园艺。1923年回国,后任河南农业专门学校校长、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等职。 [5]子蘅 疑为宋仲彬。宋仲彬(1884—1948),名毓璘,又名益民,河北乐亭人。其父在清末设宋家学馆,李大钊少年时代即就读于此,并与宋结下友谊。1905年,二人同考入永平府中学堂。1907年毕业后,宋考入保定武备学堂。1910年毕业后,一度担任天津警备司令孙洪伊的侍卫长。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下参加革命,任大总统府后勤处长。20年代,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到冯玉祥国民军中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抗日战争时期,在家乡从事抗日工作,后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 [6]守恒 即张永德(1882—?),字守恒,河北乐亭人。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历任河北、陕西、湖北等地检察官。1921年任吉林长春地方审判厅厅长。1922年任吉林延吉地方审判厅厅长,奉天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1923年任奉天安东地方检察厅检察长。1926年任热河都统署审判处处长。1932年3月,署热河高等法院院长。 [7]际青 不详。 [8]汗漫 《淮南子》:“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注》:“汗漫不可知之也。”故称放浪而无检制曰汗漫。此处说“尚得汗漫到此”,意为“还能够任情随意到此漫游。” [9](一)署钦差巡抚……(四)署知昌黎县事蒋 朱指朱国栋,明末山海关巡抚;范即范志完;朱,不详;蒋指蒋三捷,昌黎县知县。 [10]文公 指韩愈。韩愈卒后,谥文,故后世尊称为韩文公。 [11]范志完 虞城人。崇祯进士。后任兵部右侍郎,总督蓟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既而命兼制关内,移驻关门。会清兵已从墙子岭入蓟州,分兵南下。范所辖各县相继失守,旋下狱,弃市。 [12]佛骨一表法凛然 佛骨即佛舍利。中唐时,佛教大盛,皇帝(宪宗)本人也信佛,令群僧迎佛骨至长安供养。据《旧唐书·懿宗纪》:“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韩愈上《论佛骨表》,批评佞佛行为。 [13]尤侗 清代文学家。字同人,更字展成(1618—1704),号悔庵,晚号艮斋,又号西堂老人,江苏长洲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少博闻强记,以乡贡拔直隶永平府推官,吏治精敏,不避强暴。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分修明史。其诗文流传甚广,并深得康熙赏识。有全集传世。 [14]长歌采薇 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将死,作歌,终饿死于首阳山。事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人以“歌采薇”表隐世之念,也表逃世与抗世之思。这里说“长歌采薇”似与下引崔子玉文中“孤竹子清风”之言相呼应。 [15]唱三 不详。 [16]崔子玉 即崔树宝,字子玉,河北昌黎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咸丰、同治年间著名文人。书法不蹈常规,有名于乡。同治十一年(1871年)清政府选派他到四川任知县,未及到任而卒。著有《北桃源诗集》。其遗墨“白云乡”刻于五峰山韩文公祠东侧山岩上,尚存。 [17]孤竹子 孤竹,商朝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孤竹子,指伯夷、叔齐,二人在周武王灭商后隐居,义不食周粟,为后人所崇敬。《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18]岘山之泪 岘山,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任襄阳太守时,有政绩,受百姓爱戴。因羊祜常登此山,置酒吟怀,逝后,百姓常至岘山洒泪凭吊。后即以“岘山之泪”表对地方官或先贤的怀念。 [19]邑乘 县志,地方志。乘,音shènɡ。清周亮工《与王隆吉书》:“邑乘中所载诸公姓字,亦强记其姓字,未掩卷忘矣。” [20]正论格君 格,正也。《孟子·离娄上》:“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又,感动也。《尚书·说命下》:格于皇天。这里说的“正论格君”,当指韩愈正大的议论纠正皇帝的过失并感动了君主。 [21]磨蝎之运 磨蝎:星宿名。“磨蝎宫”的省称。旧时星象家言,身、命居此宫者,常多磨难。若生平行事常遭挫折,则谓“磨蝎之运”。宋苏轼《东坡志林·退之平生多得谤誉》:“退之(指韩愈)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22]屯蹇 《周易》中《屯》卦和《蹇》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苦,不顺利。秦嘉《赠妇诗》之一:“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23]刘允之 生卒年不详。李大钊永平府中学的同学,此时任教于成美学馆。 [24]成美学馆 清末,美国以美教会在昌黎县城东关创办的教会学校,原为小学。1913年秋季开始招收中学生,后改称汇文中学。 [25]浙江陈氏 不详。 [26]杜瀛州 即杜步之,时任成美学馆负责人。瀛州,疑当为瀛洲。 [27]惨毙路警五人 1913年9月11日晚,驻昌黎车站的日军(自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昌黎即成为帝国主义军队长期驻扎地之一)两个士兵,因抢夺中国小贩所售水果,受到当地中国铁路警察杨桐秋的制止。不久,日本驻屯军兵队官佐野哲太郎率全队包围铁路警察局,枪杀巡警长刘长忠及四名巡警,并打伤巡警多名。此事正发生在李大钊回乡居住期间,予他以深刻的刺激。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