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书信集 | 上页 下页 |
致某君书 |
|
(一九一六年八月中下旬) 手示悉。以琐务未暇即复,伏乞鉴宥。所欲介绍于赵君之友,乃山西人梁伯强②君,其住址在天津英租界电灯房北路东第一号乔公馆,已将赵君姓字函告此君矣(此函用日本书留,当无他虑)。乞即设法通知赵君为祷!局势一变,将来恐不能彻底澄清。民党以后宜善自妥协,勿再授人以柄也。惟明达图之,匆匆不多及。 此问 近佳! 付丙! 弟 张润之③李大钊 ①题解 本文为杨天石先生所发现,收藏于台湾国民党中央党史会档案(上海环龙路档案,题作《张润之、李大钊致某君书》,参见杨天台《李大钊致佚名氏密札试解》,载《国民党与前期中华民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杨先生认为:收信人某君是张继,写作时间当在“李大钊于1914年1月赴日留学,1916年5月归国”“此一时区内”。收信人是张继,应是确论。但根据李大钊与张继之间的关系与信的内容看,其时间应不在留日期间,而是在回国以后,更具体地说,应在1916年的8—9月。因为:第一,李大钊与张继在日本期间,虽有过反袁斗争中的相互联系,但关系尚不深,远没有达到信中相互托付、密议政治的地步;第二,从信的内容看,也不是当时在日本所需策划和所能进行的;第三,“局势一变,将来恐不能彻底澄清。”其中所指,就是指袁世凯的死亡与死后的局面,即国家权力已落于其继承者手中,并未达到革命党人反袁的预期目标;第四,李大钊对张继的“手示”“以琐务未暇即复”,应是在他创办《晨钟报》这段时间,即从1916年8月15日至9月5日,其他时间应不至于如此。9月5日,李大钊辞职。9月9日,李大钊离京回乐亭。第五,从联系方式看,张继这时是在上海而不在北京。1916年9月5日起,参众两院开宪法会议,作为议员与政党领袖,张继已在京活动。9月9日,他发起组织“宪法商榷会”以与梁启超的“宪法研究会”相对抗。反袁后的政治格局,大体形成,政治新博弈,也从此开始。李大钊最后对于民党今后活动方针的劝告,也应该在此形势形成以前。因此,此信应写于1916年9月5日以前,约为8月中下旬。 ②梁伯强 即梁济善,山西崞县(今原平)人。山西大学堂教习。1903年癸卯科中试,1904年入翰林院任检讨,后赴日本入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回国后,投入立宪运动,曾任山西咨议局议长。1913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14年任教育部次长,1915年10月辞职。 ③张润之 字泽民,直隶武强人,与李大钊同龄,同为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生,1913年毕业后同时去日本留学。1914年春,曾与李大钊共同翻译日人今井嘉幸的博士论文《中国国际法》,在日出版。袁世凯谋划复辟帝制,李、张都积极投入反袁斗争。李组织中华学会和神州学会从事反袁活动,张均是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