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胡适 > 胡适考证集 | 上页 下页
墨家哲学(10)


  二、断语(以类予)

  凡轻唇之音,(非敷奉微)古读皆为重唇音。(帮滂并明)我把这一条长例,几乎全抄下来,因为我要读者知道中国“汉学家”的方法,很有科学的精神,很合归纳的论理。

  “推”的界说的下半段“是犹谓他者同也,吾岂谓他者异也”,又是什么意思呢?人说“那些不曾观察的,都和这些已观察了的相同”(他者同也),我若没有正确的“例外”,便不能驳倒这通则,便不能说“那些并不和这些相同”(他者异也)。例如上文“古无轻唇音”一条,我若不能证明古有轻唇音,便不能说“这二三十个例之外的轻唇音字古时并不读重唇”。

  以上为七种“辩”的方法。“或”与“假”系“有待的”辞,不很重要。“效”是演绎法。由通则推到个体,由“类”推到“私”。“辟”与“侔”都用个体说明别的个体。“援”由个体推知别的个体。“推”由个体推知通则。这四种——辟、侔、援、推——都把个体的事物作推论的起点,所以都可以叫做“归纳的论辩”。

  这七种之中,“推”最为重要。所以现在且把“推”的细则详说于下。

  “推”(归纳)的细则 自密尔(mill)以来,归纳的研究法,大概分为五种:

  (一)求同 (二)求异 (三)同异交得 (四)求余 (五)共变这五术,其实只有同异两件。“求余”便是“求异”,“共变”也就是“同异交得”的一种。《墨辩》论归纳法,只有(一)同,(二)异,(三)同异交得,三法。

  (甲)同 《经上》说“同,异而俱于之一也。”(之同“是”)此言观察的诸例,虽是异体,却都有相同的一点。寻得这一点,便是求同。

  (乙)异 《墨辩》没有异的界说。我们可依上文“同”的界说,替他补上一条道:

  异,同而俱于是二也。

  所观察的诸例,虽属相同,但有一点或几点却不相同。求得这些不同之点,便是求异法。

  (丙)同异交得 《经上》云“同异交得知有无”这是参用同异两术以求知有无的方法。物的“同异有无”很不易知道,须要参用同异两种才可不致走入迷途。《经上》说:

  法同则观其同,法异则观其宜止,因以别道。说曰,法取同,观巧转。法取彼择此,问故观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人之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止爱〔于〕人;是孰宜止?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问之。

  《经说下》云:

  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

  这两段都说该用“否定的例”(不然者)来纠正推论的错误。例如人说“共和政体但适用于小国,不适用于大国”,又举瑞士法兰西……为证。我们该问:“你老先生为什么不举美国呢?”这里面便含有“同异交得”的法子。

  《经下》又说:

  狂举不可以知异,说在有不可。说曰狂举。牛马虽异,(旧作“牛狂与马惟异”。此盖由举字初误作与牛两字。后之写者,误删一牛字,以其不成文,又误移牛字于句首耳。惟通虽字。)以“牛有齿,马有尾”,说牛之非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无有。曰牛之与马不类,用“牛有角,马无角”,是类不同也。

  这一段说只有“同异交得”的法子,可以求出“偏有偏无有”的“差德”。差德就是Differentia。《墨辩》叫做“类不同”。

  《小取》篇后面还讲演绎归纳各法的许多谬误。现今不及细讲了,读者可以参看。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