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朱熹 > 近思录 | 上页 下页 |
卷五 克己 |
|
(凡四十一条。) 此卷论力行。盖穷理既明,涵养既厚,及推于行己之闲,尤当尽其克治之力也。 1、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2、濂溪先生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3、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安,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4、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传曰:阳,君子之道。故复为反善之义。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而复也。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之有?惟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谓其庶几乃无祗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逾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乃不远复也。学问之道无他也。惟其知不善,则速盖以从善而已。 5、晋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传曰:人之自治,刚极则守道愈固,进极则迁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则虽伤于厉,而吉且无咎也。严厉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则有功也。虽自治用功,然非中和之德。故于贞正之道为可吝也。 6、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7、夬九五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传曰: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若心有所比,以义之不可而决之,虽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盖人心一有所欲,则离道矣。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 8、方说而止,节之义也。 9、节之九二,不正之节也。以刚中正为节。如惩忿窒欲损过抑有馀是也。不正之节,如啬节于用,懦节于行是也。 10、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可也。此原宪之问,夫子答以知其为难。而不知其为仁。此圣人开示之深也。 11、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12、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 13、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14、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15、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麄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豫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16、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 17、明道先生曰:责上责下,而中自恕己。岂可任职分? 18、“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也。 19、九德最好。 20、“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 21、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也。 22、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 23、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24、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25、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师。 26、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言语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 27、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迁乙之说,是否?伊川先生曰:是。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子而后能?曰:只被说得粗了。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怒。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且如怒一人,对那人说话,能无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此莫是甚难。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今见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劳矣。圣人之心如止水。 28、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29、圣人责己感也处多,责人应也处少。 30、谢子与伊川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甚工夫?谢曰:也只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尽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者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31、思叔诟詈仆夫,伊川曰:何不“动心忍性”。思叔惭谢。 32、见贤便思齐,有为者亦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盖莫不在己。 33、横渠先生曰: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口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34、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35、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36、责己者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37、有潜心于道,匆匆为他虑引去者,此气也。旧习缠绕,未能脱洒,毕竟无益。但乐于旧习耳。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 38、矫轻警惰。 39、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4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瞻视亦有节。视有上下。视高则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国君者,不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其客气。其为人刚行,终不肯进。“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盖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托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己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人之有朋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今之朋友,择其善柔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际,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与,得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位也,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欲速成者。”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以进学。《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盖其所益之多。 41、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己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虽所居所接而长。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义理常胜。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