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朱熹 > 二程外書 | 上页 下页 |
卷六 羅氏本拾遺(3) |
|
寢食不當言語,時必齊如也,臨祭則敬也(明道)。「色斯舉矣」,不至悔吝;「翔而後集」,審擇其處(明道)。 山梁雌雉得其時,遂其性;而人逢亂世,反不得其所。子路不達,故共具之。孔子俾子路複審言詳意,故三嗅而起,庶子路知之也(伊川)。 「先進」猶言前輩也,「後進」猶言後輩也。「先進之於禮樂」,有其誠意而質也,故曰「野人」。「後進之於禮樂」,習其容止而文者也,故曰「君子」。孔子患時之文弊,而欲救之以質,故曰「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取其誠意之多也(明道)。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謂其質樸。「後進於禮樂,君子也」,謂其得宜。周末文弊,當時之人自謂得宜,而以古人為質樸,故孔子欲從古人,古人非質樸也(伊川)。 「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言此時皆無及孔子之門者,思其人,故數顏子以下十人有德行者、政事者、言語者、文學者,皆從於陳、蔡者也(明道)。 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之論也(明道)。閔子之於父母昆弟,盡其道而處之,故人無非間之言(伊川)。 「過猶不及」,如琴張、曾璟之狂,皆過也,然而行不掩焉,是無實也(明道)。才高者過,過則一出一入;卑者不及,則怠惰廢弛(明道)。 師、商過不及,其弊為楊、墨。楊出於義,墨出於仁。仁義雖天下之美,然如此者,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伊川)。曾子少孔子,始也魯,觀其後明道,豈魯也哉(明道)。 善人,非豪傑特立之士不能自達者也,苟不履聖賢之跡,則亦不入其奧,故為邦必至於百年,乃可以勝殘去殺也。孟子以樂正子為善人信人。有諸己之謂信,能充實之,可以至於聖賢,然其始必循轍跡而後能入也。論篤,言之篤厚者也,取於人者,惟言之篤厚者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未可知也。不可以論篤遂與之,必觀其行事乃可也(明道)。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者,言一旦能克己複禮,則天下稱其仁,非一日之間也(伊川)。子路之言信,故「片言可以折獄」(伊川)。「宿」謂預也,非一宿之宿也(伊川)。 子張少仁,無誠心愛民,則必倦而不盡心者也,故孔子因問而告之(伊川)。 「先之勞之」者,昔周公師保萬民,《易》曰:「以左右民。」師保左右,先之也。勞,勉也,又勞勉之(伊川)。 子路問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請益,則曰「無倦」而已,未嚐複有所告,姑使深思之也(明道)。 凡有物有形則有名,有名則有理。如以大為小,以高為下,則言不順,至於民無所措手足也(伊川)。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何?曰:「昔在經筵時嚐說,因言陛下若以期月之事問臣,臣便以期月之事對,若以三年之事問臣,臣便以三年之事對。期月而已者,整頓大綱也。若夫有成,則在三年也。然期月三年之說,今世又不同,須從頭整理可也。漢公孫弘言三年而化,臣竊遲之。李石對唐文宗以謂陛下責治太急,皆率爾之言,本不知期月三年之事」(伊川)。 三十年為一世,三十壯有室也。「必世而後仁」,化浹也(伊川)。 冉子謂季氏之所行為政,孔子抑之曰:「其事也。」言季氏之家事而已,謂之政者僭也。如國有政,吾雖不用,猶當與聞之也(伊川)。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大人之事。「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之事。小人對大人為小,非為惡之小人也,故亦可以為士(明道)。 「剛」者堅之體,發而有勇曰「毅」,「木」者質樸,「訥」者遲鈍。此四者比之巧言令色則近於仁,亦猶不得中行而與狂狷也(伊川)。 「切切」如體之相磨,「偲偲」則以意。此言告子路,故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明道)。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聖人度其時可矣,如小國五年,大國七年雲(伊川)。 原憲,孔子高弟,問有所未盡。蓋克伐怨欲四者無,然後可以為仁,有而不行,未至於無,故止告之以為難(伊川)。 「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此泛舉也。「直哉史魚」,不若「君子哉蘧伯玉」。然則「危言危行」,「危行言遜」,乃孔子事也。危猶獨也,與眾異不安之謂。邦無道,行雖危而言不可不遜也(明道)。 「直哉史魚」,不若「君子哉蘧伯玉」。「卷而懷之」,乃「危行言遜」也。「危行」者,嚴厲其行而不苟,言則當遜(伊川)。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此為作《春秋》而言也。晉文公實有勤王之心,而不知召王之為不順,故譎掩其正。齊桓公伐楚,責包茅,雖其心未必尊王,而其事則正,故正掩其譎。孔子言之以為戒。正者正行其事耳,非大正也,亦猶管仲之仁,止以事功而言也(伊川)。 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死而從之。殺兄之人,固可從乎?曰:「桓公、子糾,襄公之二弟也,桓公兄而子糾弟也。襄公死,則桓公當立,此以《春秋》知之也。《春秋》書桓公,則曰齊小白,言當有齊國也;於子糾,則止曰糾,不言齊,以不當有齊也,不言子,非君嗣子也。《公》、《穀》並注四處皆書納糾,《左傳》獨言子糾,誤也。然書齊人取子糾殺之者,齊大夫嚐與魯盟於蔇,既欲納糾以為君,又殺之,故書子,是二罪也。管氏始事糾,不正也,終從於正,義也。召忽不負所事,亦義也。如魏徵、王珪不死建成之難,而從太宗,可謂害於義矣(伊川)。 「君子固窮」者,固守其窮也(伊川)。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此言中人以下也。若夫真知,未有不能行者(伊川)。 民於為仁,甚於畏水火,水火猶有蹈而死者,言民之不為仁也(伊川)。為仁在己,無所與讓也(明道)。諒與信異,自大體是信,亮必為也(明道)。 諒固執也,與亮同,古字通用。孟子曰:「君子不亮,烏乎執?」(伊川)。 「性相近」,對「習相遠」而言,相近猶相似也。上智下愚才也,性則皆善。自暴自棄然後不可移,不然則可移(伊川)。 「吾其為東周乎?」若用孔子,必行王道。東周衰亂,所不肯為也,亦非革命之謂也(明道)。 「恭則不侮」,蓋一恭則仁道盡矣;又寬以得眾,信為人所任,敏而有功,惠以使人,行五者於天下,其仁可知矣(明道)。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