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曾国藩 > 奏稿 | 上页 下页
复陈津案各情片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再,臣正缮折间,承准军机大臣密寄六月二十五日奉上谕:

  曾国藩、崇厚奏查明天津滋事大概情形一折,另片奏请将天津府县革职治罪等语,已均照所请,明降谕旨宣示矣。曾等此次陈奏各节,因为消弭衅端委曲求全起见,惟洋人诡谲性成,得步进步,若事事遂其所求,将来何所底止?是欲弭衅,而仍不免启衅也。该督等现给该使照会于缉凶修堂等事均已力为应允,想该使自不至再生异词。

  此后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喝之语,曾国藩务当力持正论,据理驳斥,庶可以折敌焰而张国维。至备预不虞,尤为目前至急之务。曾国藩已委记名臬司丁寿昌署理天津道篆。其驻扎张秋之兵,自应调扎附近要隘,以壮声威。李鸿章已于五月十六日驰抵潼关,所部郭松林等军亦已先后抵陕。此时窜陕回匪,屡经官军剿败,其焰渐衰。若移缓就急调赴畿疆,似较得力。著曾国藩斟酌情形赶紧复奏,再降谕旨。日来办理情形若何,能否迅就了结?并著随时驰奏。

  总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国藩总当体察人情向背,全局通筹,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沿江沿海各督抚,本日已有寄谕,令其严行戒备。陈国瑞当时是否在场,到津后即可质明虚实。已令神机营饬令该提督赴津,听候曾国藩查问矣。将此由五百里各密谕知之。钦此。

  臣查此次天津之案,事端宏大,未能轻易消弭。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之一法。臣于五月二十九日复奏折内曾声明,立意不与开衅。匝月以来朝廷加意柔远,中外臣民亦已共见共闻。臣等现办情形,仍属坚持初议,而罗酋肆意要挟,卒未稍就范围。

  谕旨所示:洋人诡谲性成,得步进步,若事事遂其所求,将来何所底止,是欲弭衅而仍不免启衅。确中事理,洞悉敌情。臣等且佩且悚。目下操纵之权主之自彼,诚非有求必应所能潜弭祸机。此后彼所要求,苟在我稍可曲徇仍当量予转圜。苟在我万难允从,亦必据理驳斥。惟洋人遇事专论强弱,不论是非,兵力愈多,挟制愈甚。若中国无备,则势焰张,若其有备,和议或稍易定。现令张秋全队九千人拔赴沧州一带,略资防御。李鸿章前在潼关,臣已致函商谕,万一事急恐须统率所部由秦入燕。此时陕回屡受大创,若令李鸿章入陕之师,移缓就急迅赴畿疆办理,自为得力。英法两国水师提督,顷已均在大沽其请示国主旬日内当有覆信。法国若仅与津人为难,则称兵必速。若要求无厌,直与国家为难,则称兵较迟。李鸿章若于近日奉旨移军东指,当不嫌其过缓。

  臣于洋务素未研求,昨二十一日眩晕之病又复举发,连日心气耗散,精神不能支持,目光愈蒙。二十六日崇厚来臣处面商一切,亲见臣昏晕呕吐,左右扶入卧内,不能强起陪客。该大臣已有由京另派重臣来津之奏。臣自咸丰三年带兵,早矢效命疆场之志。今兹事虽急病虽深,而此志坚实,毫无顾畏。平日颇知持正理,而畏清议,亦不肯因外国要挟,尽变常度。

  朝廷接崇厚之奏,是否已派重臣前来?应否再派李鸿章东来?伏候圣裁。抑臣更有请者:时事虽极艰难,谋画必须断决。伏见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皇上登极以来,外国盛强如故。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此已事之成效。津郡此案,因愚民一旦愤激致成大变,初非臣僚有意挑衅,倘即从此动兵,则今年即能幸胜,明年彼必复来。天津即可支持,沿海势难尽备。

  朝廷昭示大信,不开兵端,此实天下生民之福。虽李鸿章兵力稍强,然以外国之穷年累世专讲战事者,尚属不逮。以后仍当坚持一心曲全邻好,惟万不得已而设备,乃取以善全和局,兵端决不可自我而开,以为保民之道,时时设备,以为立国之本,二者不可偏废。臣此次以无备之故办理过柔,寸心抱疾,而区区愚虑,不敢不略陈所见。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