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王阳明 > 传习录 | 上页 下页
黄以方录(2)


  十一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十二

  问“致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十三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十四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十五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十六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十七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功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十八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功夫。”

  十九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二十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功夫否?”

  先生曰:“汝且去着实用功,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