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


  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

  别集類十四

  石屏集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1

  宋戴復古撰。復古字式之,天台人。嘗登陸游之門,以詩鳴江湖閒。所居有石屏山,因以為號,遂以名集。卷首載其父敏詩十首。蓋復古幼孤,勉承家學,因搜訪其先人遺稾,以冠己集。昔黄庭堅《山谷集》後附刻其父《伐檀集》2,王楙《野客叢書》後附刻其父《野老紀聞》。復古以父詩為數無多,不成卷帙,特升弁於簡端。例雖小變,理乃較協矣。復古詩筆俊爽,極為作者所推。姚鏞跋其詩,稱其“天然不費斧鑿處,大似高三十五輩。晚唐諸子,當讓一面。”方回跋其詩,亦稱其“清健輕快,自成一家”。雖皆不免稍過其實,要其精思研刻,實自能獨闢町畦。瞿佑《歸田詩話》載復古嘗見夕照映山,得句云:“夕陽山外山”。自以為奇,欲以“塵世夢中夢”對之,而不愜意。後行邨中,春雨方霽,行潦縱横,得“春水渡傍渡”句以對,上下始稱3。其苦心搜索,即此可見一端。至集中《嚴子陵釣臺》詩所謂“平生誤識劉文叔4,惹起虚名滿世閒”者,趙與虤《娛書堂詩話》極賞其新意可喜。而羅大經《鶴林玉露》又深以其議論為不然。蓋意取翻新,轉致失之輕佻,在集中殊非上乘5。與虤所云,固未足為定評矣。

  【彙訂】

  1.《四庫》本各卷卷首及版心均題作《石屏詩集》。

  2.“《伐檀集》”,殿本作“《伐檀詩》”,誤,《總目》卷一五二《伐檀集》條云:“其集自宋以來即刻附《山谷集》末。”

  3.《江湖小集》卷八十戴復古《石屏續集》及《兩宋名賢小集》卷二百七十五《石屏續集·三》載《世事》詩,其全題為“三山宗院趙用父問近詩,因舉‘今古一憑欄’、‘夕陽山外山’兩句,未得對。用父以‘名利兩轉轂’對上句,劉叔安以‘塵世夢中夢’對下句,遂足成篇。和者頗多,僕終未愜意。都下會李好謙、王深道、范鳴道相與談詩,僕舉此話。鳴道以‘春水渡傍渡’為對,當時未覺此語為奇。江東夏潦無行路,逐處打渡而行,深山界上一渡復一渡,時夕陽在山,分明寫出此一聯詩景,恨不得與鳴道共賞之。”則“塵世夢中夢”、“春水渡傍渡”兩句均非戴復古所對。(周錄祥:《<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集部>訂誤》)

  4.“所謂”,殿本作“所作”。

  5.“在”,殿本無。

  蓮峯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史堯弼撰。堯弼字唐英,眉州人。其仕履不見於史傳。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堯弼《蓮峯集》三十卷,而世閒亦無傳本。故錄宋詩者多不能舉其姓名。惟《永樂大典》載有是集原序二篇。其一作於乾道丙戌,自署曰省齋,不知何人。其一為任清全序,作於嘉定癸酉。稱堯弼童丱即迥出不凡,少以古樂府、《洪範》等論往見張浚。浚謂其大類東坡,留館於潭。與張栻遊,每開以正大之學。歲丁丑,偕其弟堯文登第云云,而亦不言其所終。考周密《浩然齋雅談》云:“李燾十八歲為眉州解魁。時第二人史堯弼,方十四歲。人疑其文未工。赴鹿鳴宴猶著粉紅袴。太守命分韻賦詩1,堯弼得‘建’字,援筆立成云:‘四歲尚少房元齡,七步未饒曹子建。’後為張魏公客,不幸早世”云云。其所記與任清全序相合。又《江湖續集》載張煒題《蓮峯集》詩一首,亦有句云:“一梗江湖客,三朝忠義家。”以諸書參互考證,蓋堯弼登第後未授官而卒也。堯弼天姿卓絕,其詩縱横排宕,擺脱恒蹊。其論策諸篇明白曉暢,瀾翻不窮,亦有不可羈勒之氣。大抵有其鄉蘇氏之遺風。惟其夏綠霜凋,故不能如李燾之著書傳後。然就其文章而論,要亦不失為才士。任清全序乃因集中有論學之作,遂以張栻少年自得,為堯弼磨礲浸灌之功,欲援而入於道學。則門户標榜之習,轉不足以見堯弼矣。其文在宋已多散落,是集乃其從孫師道所重刻,今亦不可復睹。謹從《永樂大典》中掇拾裒輯,釐為十卷,著之於錄。俾懷才齎志之士,無聲塵翳如之慨焉。

  【彙訂】

  1.“太守”,殿本脱,據《浩然齋雅談》卷中原文。

  江湖長翁文集四十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宋陳造撰。造字唐卿,高郵人。淳熙二年進士,官至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遭宋不競,事多齟齬,自以為無補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號江湖長翁。既不竟其用,故無所表見。而《宋史》亦不為立傳。惟元申屠駉為作《墓誌》,稱其“於誨誘則良師,於撫字則循吏。身篤操修,道兼體用。”雖金石之文,稱述例多溢量,亦未必純構虚詞也。集中《罪言》一篇,蓋仿杜牧而作,不免紙上談兵,徒為豪語。其文則恢奇排奡,要亦陳亮、劉過之流。其他劄子諸篇,多剴切敷陳,當於事理。記、序各體,錘字鍊詞,稍傷真氣,而皆謹嚴有法,不失規程1。在南宋諸作者中,亦鐵中錚錚者矣。至《易説》一卷,始於无妄,終於比,凡十五篇,疑其未完之書。中多以史證經,與楊萬里《誠齋易説》、李光《讀易詳説》相類。殆為時事而發,託之詁經歟?其集久無刻本。明崇禎中,李之藻以淮南自秦觀而後,惟造有名於時,始與觀集同刻之於高郵云2。

  【彙訂】

  1.“不失規程”,殿本無。

  2.李之藻序末署“萬曆戊午”,則“崇禎”當為“萬曆”之誤。(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燭湖集二十卷附編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孫應時撰。應時字季和,自號燭湖居士,餘姚人。登淳熙乙未進士。初尉黄巖,遷海陵丞。再遷遂安令,改知常熟縣。以倉粟流欠貶秩,移判邵武軍。未上而卒。考楊簡作應時《壙志》及張淏《會稽續志》,均稱其紹熙初嘗應蜀帥邱〔丘〕崈辟,預料吳曦逆謀,白崈以别將領其軍。後曦以叛誅,其言果驗。時應時已歿,三省奏官其子祖開。蓋亦智略之士。又史彌遠受業於應時,集中與彌遠諸書,皆深相規戒。迨彌遠柄國,獨超然自遠,無所假借,甘淪一倅而終。其人品尤不可及矣1。《宋史·藝文志》載《燭湖集》十卷。據應時詩中自序,蓋嘗應劉克莊之求,手編其稾為五十卷2。集末有其姪祖祐跋,稱涑水司馬述先以十卷付梓。後附以《問思錄》五十條、《通鑑摘義》三十條,總名之曰《經史説》。又附雪齋父子倡和詩,及雪齋行狀、墓銘,楊簡所撰壙記,《會稽續志》小傳,子祖開補官省劄等篇。是十卷為祖祐所編,非其舊本也。年遠散佚,久無傳本。故厲鶚作《宋詩紀事》,僅於《吳禮部詩話》、王應麟《困學紀聞》、黄宗羲《姚江逸詩》内採掇數篇,寥寥不備。兹從《永樂大典》所載,排纂成編。惟《經史説》殘闕特甚,僅存一篇。其餘則約略篇數,殆已十得八九。以卷帙繁重,分二十卷。仍附編其父介及其兄應求、應符詩,並錄應時父子志傳行狀、子祖開補官省劄諸篇,為上、下二卷。應求字伯起,嘗登鄉薦。應符字伯潛,所著有《歷代帝王纂要》二卷、《初學須知》五卷,載於陳振孫《書錄解題》。今並未見云。

  【彙訂】

  1.據《燭湖集》末附楊簡《孫燭湖壙志》,孫應時卒於開禧二年二月,年五十三。吳曦被誅在開禧三年二月,韓侂胄被殺在當年十一月,此前史彌遠僅一禮部侍郎,不能稱“柄國”。韓被殺後,史始當政擅權,而孫已作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所稱孫應時詩見《燭湖集》卷一九,題曰《閩憲克莊以故舊託文公五世孫明仲遠徵鄙文老退遺棄散逸荷伯宗用昭止善浩淵子勖至善及余表姪孫陳誼予兄子豐仲弟之壻賈熙用昭之從子大年等十餘人寒冬連旬日夜錄之得五十卷亦已勞矣賦此為謝》。按劉克莊生於淳熙十四年(1187),當孫應時卒時(開禧二年,1206)年僅二十,尚未入仕,而官至“閩憲”在淳祐八年(1248)。此詩或為偽作,或“閩憲克莊”另有其人。(祝尚書:《四庫宋集提要糾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昌谷集二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曹彥約撰。彥約有《經幄管見》,已著錄。是編稱《昌谷集》者,考集中有《與劉後谿書》,謂世為都昌村落人,後遷於城下昌谷巷,則其所居地名也。彥約初游朱子之門。其後歷任州郡,卻敵平寇,獨卓有實用。故《宋史》本傳稱其可以建立事功。及入侍講筵,亦能殫心啟沃。其《經幄管見》一書,敷陳祖訓,規箴時政,尚歷歷可稽。文集乃湮没不顯,《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1。惟焦竑《國史經籍志》有《昌谷小集》二十卷,錢溥《祕閣書目》亦有《曹文簡公集》十五册。然亦久無傳本。厲鶚《宋詩紀事》搜羅繁富,絕不及其姓名,則無徵久矣。今考《永樂大典》載彥約詩文頗多。核其篇目,如本傳所稱為利路轉運判官時所作《病夫議》,為兵部侍郎時所上《薦李心傳劄子》,俱不載其中。知已未免於佚闕。然其餘諸作,世所不傳者,為數尚夥。謹類次排纂,釐為二十二卷。其閒奏議,大都通達政體,可見施行。所論兵事利害,尤確鑿有識,不同摭拾游談。其應詔、陳言二封事,乃慶元、寶慶閒先後所上。於當日苟且玩愒之弊,反覆致意,切中窾要,亦可徵其鯁直之概。惟儷詞韻語,稍傷質樸。然不事修飾而自能詞達理明,要非學有原本者不能也。

  【彙訂】

  1.“皆”,殿本作“亦”。

  省齋集十卷(永樂大典本)1

  宋廖行之撰。行之字天民,其先延平人,五季時徙於衡州。登淳熙甲辰進士,嘗官岳州巴陵尉,以親老丐養而歸。註授寧鄉主簿,未赴。據田奇所作《行狀》,稱其生平内行修飭,留心經濟,入仕亦多著循績。然名位不昌,故姓字不著於史傳。其所著作,諸家亦罕著錄。是集乃其子謙所刊,原本十卷。今從《永樂大典》中採掇裒輯,篇帙頗夥,似當日全部收入。謹排次審訂,仍析為十卷,以還其舊。其原跋十七通,行狀、墓銘等三首,仍附於後,以備考核。其文章大抵屏除藻繪,務以質樸為宗,或不免近於樸僿。故戴谿作序,不甚稱之。然其詞意篤實,切近事理,亦足以想見其為人。至其四六之作,則較他文為流麗。潛敷敬跋稱其表啟多互見周必大集中。蓋以必大亦有省齋之名,故相淆混。今檢勘必大全集,實無一篇與此相復。當由後人知其誤載,從而刊除矣2。

  【彙訂】

  1.文淵、文瀾、文溯閣《四庫》本均有附錄二卷。(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2.跋中云:“敷總角於侍旁聞省齋名”,則作跋者名當為潛敷。跋又謂其四六文有偽題《周益公表啟》之本,此乃坊刻,而周必大全集乃家刻,與坊本絕無關係。“後人知其誤載,從而刊除”云云純係無稽之談。(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南軒集四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張栻撰。栻字敬夫,廣漢人。丞相浚之子,以蔭補官。孝宗時歷左司員外郎,除祕閣修撰,終於荆湖北路安撫使。事迹具《宋史·道學傳》1。栻歿之後,其弟杓裒其故稾四巨編,屬朱子論定。朱子又訪得四方學者所傳數十篇,益以平日往還書疏,編次繕寫。未及蕆事,而已有刻其别本流傳者。朱子以所刻之本多早年未定之論,而末年談經論事,發明道要之語反多所佚遺。乃取前所搜輯,參互相校,斷以栻晚歲之學2,定為四十四卷。併詳述所以改編之故,弁於書首。即今所傳淳熙甲辰本也。栻與朱子交最善,集中與朱子書凡七十有三首,又有《答問》四篇。其閒論辨齗齗,不少假借。如第二劄則致疑於辭受之閒;第三劄辨墓祭、中元祭;第四劄辨《太極圖説註》;第五、六、七劄辨《中庸註》;第八劄辨《游酢祠記》;第十劄規朱子言語少和平;第十一劄論社倉之弊,責以偏袒王安石;第十五劄辨胡氏所傳《二程集》不必追改,戒以平心易氣;第二十一劄辨論仁之説有流弊;第四十四劄論山中諸詩,語未和平;第四十九劄論《易説》未安,是從來許多意思未能放下;第五十四劄規以信陰陽家言,擇葬地3。與胡季隨第五劄又論朱子所編《名臣言行錄》未精細。朱子並錄之集中,不以為忤。又栻學問淵源,本出胡宏。而與朱子第二十八劄謂胡寅《讀史管見》“病敗不可言,其中有好處,亦無完篇”,又第五十三劄謂胡安國《春秋傳》“其閒多有合商量處4”。朱子亦並錄之集中,不以為嫌。足以見醇儒心術,光明洞達,無一毫黨同伐異之私。後人執門户之見,一字一句,無不回護,殊失朱子之本意。至朱子作《張浚墓誌》,本據栻所作《行狀》,故多溢美,《語錄》載之甚明5。而編定是集,乃削去浚《行狀》不載,亦足見不以朋友之私害是非之公矣。論張浚者,往往遺議於朱子,蓋未核是集也。劉昌詩《蘆浦筆記》駁栻《堯廟歌》,指堯廟在桂林,失於附會。其歌今在集中,蓋取其尊崇帝德而略其事實。昌詩又錄栻《慤齋銘》,稱栻奉其父命為其弟杓作,本集不載。檢之良然。然栻集即杓所輯,不應反漏。考高斯得《恥堂存稾》有《南軒永州諸詩跋》曰:“劉禹錫編柳子厚集,斷至永州以後,少作不錄一篇。南軒先生永州所題三亭、陸山諸詩,時方二十餘歲,興寄已落落穆穆如此。然求之集中,則咸無焉。豈編次者以柳集之法裁之乎?”然則栻集外詩文皆朱子删其少作,非偶佚矣。

  【彙訂】

  1.《總目》卷三有張栻撰《南軒易説》,其仕履應移至該條。此條當改作“栻有《南軒易説》,已著錄。”(周曉聰:《<四庫全書總目>與考據學》)

  2.“學”,殿本作“意”。

  3.“第四十九劄”乃“第五十劄”之誤,“第五十四劄”乃“第五十五劄”之誤。(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南宋五十家研究》)

  4.“第五十三劄”乃“第五十四劄”之誤。(同上)

  5.朱熹《朱文公集》卷九五收《少師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非墓誌。《朱子語類》卷一三一本朝五《中興至今日人物上》載:“如某向來《張魏公行狀》,亦只憑欽夫(栻)寫來事實做將去。”(同上)

  勉齋集四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黄榦撰。榦字直卿,號勉齋,閩縣人。少受業於朱子,朱子以女妻之。寧宗朝,補將仕郎,歷知漢陽軍、安慶府,以主管亳州明道宫致仕。卒諡文肅。事迹具《宋史·道學傳》。是集講義經説三卷,雜文三十六卷,詩一卷,雜文凡守郡公移案牘之辭皆在焉。據其卷目,與《宋史·藝文志》相合,蓋猶原本也1。昔朱子作竹林精舍成,嘗遺榦書,有“他時便可請直卿代即講席”之語。榦亦能堅守師説,始終不貳。然林栗與朱子論《易》不合,至構釁攻擊,朱門弟子有欲火栗之書者。榦祭栗文獨能不没其所長,可謂絕無門户之見。又史稱榦在安慶府築城,部署有方,民不勞而事集。及金兵大至,淮東、西震恐,獨安慶按堵如故。又在制置李珏幕中,力以軍政不修,邊備廢弛為言。珏不能用。厥後光、黄繼失,卒如其言。尤非朱學末流空談心性者可比。亦足見洛、閩設教之初,尚具有實際,不徒以峨冠博帶刻畫聖賢矣。其文章大致質直,不事雕飾。雖筆力未為挺拔,而氣體醇實,要不失為儒者之言焉。

  【彙訂】

  1.《宋史·藝文志》未著錄《勉齋集》,而有《黄榦文集》十卷。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一《跋勉齋集》云:“某淳祐丙午春得《勉齋文集》於山陰施侯德懋衡陽本也。後二十七年來撫州,推官李君龍金衡陽人,復以其本見遺,則字之磨滅不存者已十二、三。因思翻刊於江西倉司,而丙午所得本留故山。欲借别本證磨滅不存字,闔郡咸無之。方以書不復全為憂,未幾,臨汝書堂江君克明招臨江董君雲章偕來。其家收勉齋文最備,謂初得衡陽本十卷,次得巖谿趙氏所刊本二十四卷,次得雙峯饒氏錄本《書問》一卷,次得徽菴程氏錄本《書問》一卷,次得北山何氏錄本《答問》十卷,近又得三山黄氏友進刊本四十卷凡衡陽、巖谿、雙峯、徽菴本皆在焉,而又多三之一,獨無《答問》。某因館致董君,盡求其書,屬幹辦常平司公事趙君必??相與裒類為《勉齋大全集》。董君云:衡陽本最初刊,有妨時,有不盡刊,故為最略。巖谿所刊雖略増,其板已毁於火。三山所刊,分類多未嘗聞,亦頗散失,此集真成大全矣。並記其説如此。勉齋嘗宰臨川,倉司既祠晦翁,並祠勉齋。《勉齋祠堂》記峨峯黄氏所作,能發明晦翁、勉齋相傳之正,並刻附卷末。咸淳九年二月。”可知衡陽十卷本為宋人所傳原本,而非四十卷三山本。(劉遠遊:《四庫提要補正》)

  北谿大全集五十卷外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陳淳撰。淳有《北谿字義》,已著錄。其生平不以文章名,故其詩其文皆如語錄。然淳於朱門弟子之中,最為篤實。故發為文章,亦多質樸真摯,無所修飾。元王環翁序以為“讀其文者,當如布帛菽粟,可以濟乎人之饑寒1。苟律以古文律度,聯篇累牘,風形露狀,能切日用乎否”云云。是雖矯枉過直之詞,要之儒家實有此一派,不能廢也。又淳以朱子終身與陸九淵如水火,故生平大旨在於力申儒、釋之辨,以鍼砭金谿一派之失。集中如《道學體統》等四篇,《似道》、《似學》二辨,皆在嚴陵時所作。反覆詰辨,務闡明鵝湖會講之緒論。亦可謂堅守師傳,不失尺寸者矣。集為其子榘所編。末有《外集》一卷,載奠祭文、誌銘、敍述五篇,亦榘所輯附。淳祐戊辰郡倅薛季良為鋟版龍谿書院2,歲久散佚。元至元乙亥、明宏治庚戌又兩經翻刻。今所傳者,蓋猶宏治本云。

  【彙訂】

  1.“乎”,殿本作“平”,誤,參王環翁序原文。

  2.宋淳祐紀年無戊辰。檢庫本《北谿大全集》原序(元後至元元年王環翁作),乃是“淳祐戊申,郡倅薛公季良鋟梓龍江書院,歲久佚壞”。戊申即淳祐八年(1284)。(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山房集九卷(永樂大典本)

  宋周南撰。南字南仲,吳郡人。淳熙庚戌登甲科1,官至祕書省正字。再以薦入詞館,皆不久罷去。遂以殿廷所授文林郎終焉。《藝文志》有周南《山房集》五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稱《周氏山房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卷目多寡迥異。今檢《永樂大典》所載,有題《山房集》者,亦有題《山房後稾》者,與陳氏著錄之本合。知《宋志》五卷之目乃傳寫脱譌,不足據也。惟計《永樂大典》所錄,篇帙無幾,當由删薙太甚,故佚去者多。今但就其存於今者,各依原目,釐為《前集》八卷,《後稾》一卷,以略存其舊。南長於四六,以俊逸流麗見稱。制誥諸篇,尤得訓詞之體。其初入館也,葉適實薦之。考吳子良《荆谿林下偶談》有云:“開禧用兵,韓侂胄欲以葉適直學士院草詔。適謝不能。既而衛涇被命草詔云:‘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涇見適,舉似誤‘為墟’為‘成墟’。他日周南至,適告以涇文字近頗長進,然‘成墟’字可疑。南愕然曰:‘本為墟字,何改也?’適方知南實代作,因薦其宜為文字官。遂召試館職。”蓋即其事。案此四語,今在南所作《秦檜降爵易諡敕》中。則當時已載入己集,足徵其不能割愛。而《敕》内别有“兵於五材,誰能去之;臣無二心,天之制也”數語,亦極為王應麟所激賞。是其織組之工,膾炙人口,尤可以概見矣。集中又有諸書題跋二十餘則,與《館閣續書目》體例相近,疑亦在館校勘時所作。又雜記數十條,多述宋代故事,閒或直錄古書之文,無所論斷。疑本别有説部附於集内,而為《永樂大典》所割裂。今無可參證,姑仍其原文錄之云2。

  【彙訂】

  1.淳熙十六年己酉二月,宋孝宗傳位於其子光宗。當年十一月庚午,詔改明年為紹熙元年,見《宋史·光宗紀》。庚戌即紹熙元年,不得仍稱“淳熙”。葉適《水心集》卷二〇《周君南仲墓誌銘》:“紹熙元年進士。”《南宋館閣續錄》卷九周南名下註:“紹熙元年余復榜進士及第。”《宋史》本傳、《宋元學案》卷五五小傳,亦均稱紹熙元年進士。同治《蘇州府志》卷七八《周南傳》載,“紹熙元年對策……考官得其文驚嘆,擬奏第一”,但因光宗不欲,“乃格置乙科之首”。則“登甲科”亦不確。(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云”,殿本作“焉”。

  橘山四六二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李廷忠撰。廷忠字居厚,橘山其號也,於潛人。淳熙八年進士,歷無為教官、旌德知縣,終於夔州通判。《宋史》無傳。厲鶚作《宋詩紀事》,載所著有《洞霄詩集》,今亦不傳1。惟是編尚存,明萬曆中丹陽孫雲翼為之牋註。雲翼自序稱:“所藏原係鈔本,甲申應貢之京師,偶攜是帙,遂取翻閱,隨手牋釋。後隨牒炎徼,左僻多暇,爰取訂正,稍加銓次”云云。蓋向無刊版,自雲翼牋釋後始授梓行世也。廷忠名位不顯,故集中啟劄為多,大抵候問酬謝之作。而第十四卷内乃皆賀正、賀至牋表,中有“乘軺護漕”等語,與廷忠仕履不合,必非其所自為2。案洪邁《容齋四筆》稱:“宋時所在州郡,相承以表奏書啟委教授,因而餉以錢酒。”則此必廷忠為教官時代州守及憲臣所作。特原本未及註明,遂不可辨耳。北宋四六,大都以典重淵雅為宗。南渡末流,漸流纖弱。廷忠生當淳熙、紹熙之閒,正風會將變之時,故所作體格稍卑。往往好博務新3,轉傷繁冗。然織組尚為工穩,其佳處要不可掩。固當存之以備一家。至雲翼牋註,尤多蕪雜,未足以資考核。以其裒綴頗勤,故姑仍舊本錄之,不復刊削焉。

  【彙訂】

  1.《洞霄詩集》十四卷,宋末元初道士孟宗寶輯編,鮑廷博收入《知不足齋叢書》,至今猶存。(方建新/潘淑瓊:《<四庫總目提要>補正拾遺》)

  2.據《宋會要輯稾·職官》七五之七載,李廷忠官至知夔州,又曾為轉運使,“乘軺護漕等語”正與其仕履相合。(同上)

  3.“務新”,殿本作“矜新”。

  後樂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衛涇撰。涇字清叔,華亭人,徙居崑山。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一。王楙《野客叢書》所謂“潮至夷亭出狀元。甲辰,衛涇果魁天下”者也。累官參知政事,封秦國公。卒諡文節。其事迹不具於《宋史》。惟《南宋翰苑題名記》載涇以開禧二年七月官中書舍人,兼修玉牒官,直學士院。十月,除吏部侍郎兼侍讀。三年十月,除禮部尚書。十一月,除御史中丞。《宋史·宰輔表》載開禧三年十一月丙戌,涇自中奉大夫試御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丁亥,兼權參知政事。十二月壬戌,涇與雷孝友同除參知政事。嘉定元年六月乙亥,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潭州。而集中謝表自潭州以後又嘗一知福州,再知隆興府。其歷官歲月,尚可考見。涇初號拙齋居士,改號西園居士。後築堂成,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語題之曰後樂堂。遂以自號,並名其集。原本凡七十卷,乃其子樵所編,嘗刻之於永州。歲久亡佚。明楊樞《淞故述》僅著其名,而其本已不可見。今從《永樂大典》中裒輯編次,釐為二十卷。衛氏在宋世,以文學知名。涇諸父膚敏,紹興閒為禮部侍郎,立朝頗著風采。涇弟湜,亦湛深經術,所著《禮記集説》,已别著錄。涇所作大都和平温雅,具有體裁。歸有光《震川集》稱其文章議論,有裨當世。當韓侂胄用事時,隱居十年。於所居石浦闢西園,堅卧不出。其進退之際,蓋能以禮自守者。今即集中諸奏疏考之,其《應詔論北伐劄子》謂兩國相敵,持重者安,輕動者危。應兵常勝,首事常沮。力詆侂胄開釁之非,詞意極為切直。其劾易祓、朱質、林行諸狀,亦能抵觸姦佞,侃侃不阿。他所論列,並中窾要。在當時可稱正人。特其執政未久,《宋史》又佚而不傳,其大節幾就湮没。幸而遺文復顯,猶得據以見其仕履之大略。故著之於錄,補史文所未及焉。

  竹齋詩集三卷附錄一卷1(兩淮馬裕家藏本)2

  宋裘萬頃撰。萬頃字元量,新建人。淳熙十四年進士,歷官大理寺司直。請外任,添差江西撫幹。楊簡志其墓,以“默識”稱之。陳宏緒《寒夜錄》稱:“萬頃在當時,與胡桐原、萬澹菴、徐竹堂往來倡和,號為四傑。今三人俱已湮没,惟萬頃集存。”劉克莊《後村集》有《裘元量司直詩跋》,稱其“標致高勝,有顏氏之臞、龔生之潔”,又稱:“其猶子南昌理掾應材攜竹齋遺墨古律詩三首,其季元齡又手錄四十二首。其言若近而遠,若淡而深。近而淡者可能,遠而深者不可能。為人自貴重,恥表襮,惟詩亦然。世知竹齋者多,而見其詩者絕少。理掾盍鋟諸梓,與同志共之”云云。則元量之詩,克莊時尚無專集。此本為康熙己丑其裔孫錦縣知縣奏所刊。凡詩三卷,末一卷附錄誥敕誌銘,不知何人所編。近時工部尚書裘曰修又重刊之。曰修亦萬頃裔也。其詩雖風骨未高,而清婉有餘,不染江湖之濫派。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嘗稱其《歸興》一篇。又稱其初官樂平印曹,與洪邁詩篇往來,邁最推其“雲歸青嶂雨初歇,花卧碧苔春已休”之句云。

  【彙訂】

  1.“竹齋詩集三卷附錄一卷”,殿本作“竹齋詩集四卷”,誤,據文淵閣庫書改。

  2.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後樂集二十卷”條之前。

  華亭百詠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許尚撰。尚自號和光老人,華亭人。其始末無考。是編作於淳熙閒,取華亭古蹟,每一事為一絕句,題下各為註。然百篇之中,無註者凡二十九,而其中多有非註不明者。以例推之,當日不容不註,殆傳寫佚脱歟?弔古之詩,大抵不出今昔之感,自唐許渾諸人已不能拔出窠臼。至於一地之景,衍成百首,則數首以後,語意略同,亦固其所。厲鶚作《宋詩紀事》,僅錄其《陸機茸》、《三女岡》、《征北將軍墓》、《顧亭林》、《白龍洞》、《俞塘》、《普照寺》、《陸瑁養魚池》、《唳鶴灘》、《湖光亭》十首,亦以其罕逢新警故也。然格意雖多復衍,而措詞修潔,尚不失為雅音。所註雖簡略,而其時在今五六百年之前,舊跡猶未全湮。方隅之所在,名目之所由,亦尚足備志乘之參考。在詩家則無異於衆人,在輿記之中,則視後來支離附會者勝之多矣。

  梅山續稾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姜特立撰。特立字邦傑,麗水人。父綬,靖康中殉難。南渡後蔭補承信郎。孝宗召為太子春坊,累官浙東馬步軍副總管、慶遠軍節度使。事迹具《宋史·佞幸傳》。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梅山稾》六卷《續稾》十五卷,列之“詩集類”中,則兩集皆有詩無文。此本出休寧汪森家,附以雜文及詩餘共為十七卷,不知何人所增輯。森序稱其流傳絕少,故繕寫以傳。則亦罕覯之本。其《正稾》六卷,藏書家皆不著錄,意其散佚已久矣。特立在當時,恃光宗藩邸之舊,頗攬權勢,屢為廷臣所糾,其人殊不足道。陳振孫稱其“本一士人,塗轍一異,儼然??御之態”,蓋惜之也。然論其詩格,則意境特為超曠,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同時韓元吉、陸游皆愛之,亦有由矣。其《上梁文引》自述其生平最悉,有云“百首之清詩夜上,九重之丹詔晨頒”。今考此集所載,皆官春坊以後之作。而所云“百首”者,集中不載,或在所佚之數歟?

  信天巢遺稾一卷附林湖遺稾一卷江村遺稾一卷疏寮小集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高翥撰。翥字九萬,號菊磵,餘姚人。孝宗時游士也。有《菊磵集》二十卷,久佚不存。至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其裔孫士奇於徐乾學家宋槧書中采得遺詩一百九首,益以家藏二十二首1,又於他集中得十三首,續得朱彝尊宋刻《江湖集》所載四十七首。删除重複,共得詩一百八十九首刻之,題曰《信天巢遺稾》。信天巢者,翥所以名其居也。然卷前元貞元年姚燧序本稱曰《菊磵集》,不知何以改名也2。後附《林湖遺稾》一卷,為翥姪鵬飛字南仲者所撰。又附《江村遺稾》一卷,則翥父選、叔邁之詩。選、邁皆紹興閒登第。選官武當軍節推,邁官縣尉。此卷之中,又附質齋、遁翁二人之詩,則高氏譜中所載。僅存其號,即士奇亦莫能舉其名矣。最後附高似孫《疏寮小集》一卷,似孫即撰《緯略》者。《文獻通考》載《疏寮集》三卷。此所刻甚少,尚有他選所有而此刻無之者。是集在宋頗著稱,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作文怪澀,詩猶可觀,劉克莊《後村詩話》謂其詩能參誠齋活句。不知此刻何以採輯轉不完備3。然士奇後序中初未言及附刻《疏寮集》,疑為士奇後人所加,更不暇博採歟?

  【彙訂】

  1.據高士奇序,其家藏舊板《菊磵集》存三十二首。(羅振常:《善本書所見錄》)

  2.文淵閣庫書書名即作《菊磵集》。(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著錄圖書失誤原因析》)

  3.“不知此刻何以採輯轉不完備”,殿本作“不知此刻所載,何以轉不完備”。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