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别集類五

  騎省集三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徐鉉撰。鉉有《稽神錄》,已著錄。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並載鉉集三十卷,與今本同。陳氏稱其前二十卷仕南唐時作,後十卷皆歸宋後作。今勘集中所載年月事迹,亦皆相符,蓋猶舊本也。集為其壻吳淑所編。天禧中,都官員外郎胡克順得其本於陳彭年,刊刻表進,始行於世1。鉉精於小學,所校許慎《説文》,至今為六書矩矱。而文章淹雅,亦冠一時。《讀書志》稱其“文思敏速,凡有撰述,常不喜預作。有欲從其求文者,必戒臨事即來請。往往執筆立就,未嘗沈思。常曰:‘文速則意思敏壯,緩則體勢疏慢’。”故其詩流易有餘而深警不足。然如《臨漢隱居詩話》所稱《喜李少保卜隣》詩“井泉分地脈,砧杵共秋聲”之句,亦未嘗不具有思致。蓋其才高而學博,故振筆而成,時出名雋也。當五季之末,古文未興,故其文沿溯燕、許,不能嗣韓、柳之音。而就一時體格言之,則亦迥然孤秀。翟耆年《籀史》曰:“太平興國中,李煜薨,詔侍臣撰神道碑。有欲中傷鉉者,奏曰:‘吳王事莫若徐鉉為詳。’遂詔鉉撰。鉉請存故主之義,太宗許之。鉉但推言歷數有盡,天命有歸而已。其警句曰:‘東鄰搆禍,南箕扇疑,投杼致慈親之惑,乞火無鄰婦之詞。始勞因壘之師,終後塗山之會。’太宗覽之,稱嘆不已”云云。後吕祖謙編《文鑑》,多不取儷偶之詞,而特錄此碑。蓋亦賞其立言有體。以視楊維楨作《明鼓吹曲》,反顏而詆故主者,其心術相去遠矣。然則鉉之見重於世,又不徒以詞章也。

  【彙訂】

  1.陳彭年序云:“公江南文稾撰集未終,一經亂離,所存無幾,公自勒成二十卷,及歸中國,入直禁林,制詔表章,多不留草,其餘存者,子壻吳君淑編為十卷。通成三十卷。”(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河東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柳開撰。開字仲塗,大名人。開寶六年進士,歷典州郡,終於如京使。事迹具《宋史·文苑傳》。開少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字紹先。既又改名、改字,自以為能開聖道之塗也。集中《東郊野夫》、《補亡先生》二傳,自述甚詳。集十五卷,其門人張景所編,附以景所撰《行狀》一卷。蔡絛《鐵圍山叢談》記其在陝右為刺史,喜生膾人肝,為鄭文寶所按,賴徐鉉救之得免。則其人實酷暴之流。石介集有《過魏東郊》詩為開而作,乃推重不遺餘力。絛説固多虚飾,介亦名心過重,好為詭激,不合中庸。其説未知孰確。今第就其文而論,則宋朝變偶儷為古文,實自開始。惟體近艱澀,是其所短耳。盛如梓《恕齋叢談》載開論文之語曰:“古文非在詞澀言苦,令人難讀。在於古其理,高其意1。”王士禎《池北偶談》譏開能言而不能行,非過論也。又尊崇揚雄太過,至比之聖人,持論殊謬。要其轉移風氣,於文格實為有功。謂之明而未融則可,王士禎以為初無好處,則已甚之詞也。

  【彙訂】

  1.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中上:“柳仲塗云:古文非在詞澀言苦,使人難讀誦之;在於古其里,高其意,隨言語短長,應變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謂古文。”但盛如梓號庶齋,不號恕齋。(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咸平集三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1

  宋田錫撰。錫有《奏議》,已著錄。考《奏議》乃明安磐所輯,其文已全載此集中。然《宋史·藝文志》載錫《奏議》二卷,《文獻通考》載錫《咸平集》五十卷。此本載奏議一卷,書三卷,賦五卷,論三卷,箴、銘二卷,詩六卷,頌、策、笏記、表狀七卷,制誥、考詞三卷。以奏議與詩文集合為一編,僅三十卷,則亦後人重輯之本,非其舊也2。錫常慕魏徵、李絳之為人,以獻納為己任。《國老談苑》記:“太宗幸龍圖閣閱書,指西北架一漆畫篋,上親自署鑰者,謂學士陳堯叟曰:‘此田錫之奏疏也。’愴然者久之。”則當時已重其言。故其没也,范仲淹作《墓誌》,司馬光作《神道碑》,而蘇軾序其《奏議》,亦比之賈誼。為之操筆者皆天下偉人,則錫之生平可知也。詩文乃其餘事,然亦具有典型。其氣體光明磊落,如其為人,固終非淟涊者所得彷佛焉。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附《田司徒墓誌銘》一卷《田司徒神道碑》一卷。(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著錄圖書失誤原因析》)

  2.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一三《明淡生堂鈔本咸平集跋》曰:“集凡三十卷……詳審此本,雖繕寫未精,而格式甚古,卷中如結銜及空格諸事,悉存舊式,所據必從古槧而出。”或係後人以五十卷本合併,或據殘宋本重編,而非重輯。(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逍遙集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潘閬撰。閬,大名人。晁公武《讀書志》謂其字曰逍遙,江少虞《事實類苑》則謂其自號逍遙子,少虞説或近是歟?太宗時召對,賜進士第。後坐事亡命,真宗捕得之。釋其罪,以為滁州參軍。閬在宋初,去五代餘風未遠。其詩如《秋夕旅舍書懷》一篇1、《喜臘雪》一篇,閒有五代粗獷之習。而其他風格孤峭,亦尚有晚唐作者之遺。蘇軾嘗稱其《夏日宿西禪》詩,又稱其《題資福院石井》詩不在石曼卿、蘇子美下2;劉攽《中山詩話》稱其《歲暮自桐廬歸錢塘》詩不減劉長卿;《事實類苑》稱其《苦吟》詩、《貧居》詩、《峽中聞猿》詩、《哭高舍人》詩、《寄張詠》詩諸佳句;劉克莊《後村詩話》稱其《客舍》詩;方回《瀛奎律髓》稱其《渭上秋夕閒望》詩、《秋日題瑯琊寺》詩、《落葉》詩。《事實類苑》又記其在浙江時,好事者畫為《潘閬詠潮圖》;郭若虚《圖畫見聞志》又記長安許道寧愛其《華山》詩,畫為《潘閬倒騎驢圖》。一時若王禹偁、柳開、寇準、宋白、林逋諸人皆與贈答,蓋宋人絕重之也。《讀書志》載《逍遙詩》三卷,《宋史·藝文志》則作《潘閬集》一卷。原本久佚,未詳孰是。今考《永樂大典》所載,裒而錄之,編為一卷。而逸篇遺句載在他書者,亦併採輯,以補其闕。雖不能如晁氏著錄之數,而較《宋志》所載,則約略得其八九矣。其《古意》一首,今刻唐詩者皆以為崔國輔作,而《永樂大典》則題閬名。疑以傳疑,亦姑並錄之,而註其譌異於本題之下焉3。

  【彙訂】

  1.當作《旅舍秋夕書懷》。(袁芸:《<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别集類辨證》)

  2.蘇軾於潘閬《夏日宿西禪》詩並無稱許之詞。又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載潘閬題石井資福院詩,“蘇黄門過而跋之云:‘東坡先生稱眉山矮道士好為詩,詩格亦不能高,往往有奇語,如夜過脩竹寺,醉打老僧門,皆可喜者也。予舊讀《湘山野錄》,喜閬所作《西湖曲》,及遊江南,見題石井絕句,頗有前輩氣味,不在石曼卿、蘇子美下。’”。則稱此詩者乃蘇轍,亦非蘇軾。(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3.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中、蜀韋縠《才調集》卷一錄有崔國輔《怨詞》一首,與此集中之《古意》一字不異。殷璠、韋縠皆遠在潘閬之前,則其非閬所作,固已甚明。(同上)

  寇忠愍公詩集三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寇準撰。準事迹具《宋史》本傳。初,準知巴東縣時,自擇其詩百餘篇為《巴東集》。後河陽守范雍裒合所作二百餘篇,編為此集。考《石林詩話》有《過襄州留題驛亭》詩一首,《侍兒小名錄拾遺》有《和蒨桃》詩一首,《合璧事類前集》有《春恨》一首、《春晝》一首,皆集中所無。蓋《題驛亭》、《和蒨桃》二篇,語皆淺率。《春晝》、《春恨》二首格意頗卑。雍殆有所持擇,特為删汰,非遺漏也1。準以風節著於時,其詩乃含思淒婉,綽有晚唐之致。然骨韻特高,終非凡豔所可比,惟《湘山野錄》嘗稱其《江南春》二首及“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横”二句,以為深入唐格,則殊不然2。《江南春》體近填詞,不止秦觀之《小石調》。“野渡無人舟自横”本韋應物《西磵》絕句,準點竄一二字,改為一聯,殆類生吞活剝,尤不為工。準詩自佳,此二句實非其佳處,未足據為定論也。

  【彙訂】

  1.《春晝》見於本集卷中,《春恨》為唐來鵠七律《寒食山館抒情》中四句,見《全唐詩》卷六四二。(周勳初:《隋唐嘉話考》)

  2.《湘山野錄》卷上但言“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横”二句深入唐人風格,未嘗並稱《江南春》二首亦有唐格。(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乖崖集十二卷附錄一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1

  宋張詠撰。詠事迹具《宋史》本傳。其集宋代有兩本。一本十卷,見於趙希弁《讀書附志》,所稱錢易《墓誌》、李畋《語錄》附於後者是也2。一本十二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所稱郭森卿宰崇陽刻此集,舊本十卷,今增廣並《語錄》為十二卷者是也。此本前有森卿序,蓋即振孫所見之本3。序稱於世刻中增詩八篇4,别附以韓琦《神道碑》、王禹偁《送宰崇陽序》、李燾《祠堂記》、項安世《北峯亭記》,今檢勘併合。惟所稱删次年譜别為一卷者,則已不見。蓋傳寫有所脱佚矣。詠兩莅益州,為政恩威並用,吏民畏服。平日剛方尚氣,有巖巖不可犯之節。其文乃疏通平易,不為嶄絕之語。其詩亦列名西崑體中。案西崑酬唱十七人,詠名在第十一。其《聲賦》一首,窮極幽渺,梁周翰至嘆為“一百年不見此作5”,則亦非無意於為文者。特其光明俊偉,發於自然,故真氣流露,無雕章琢句之態耳。案韓琦《神道碑》稱詠與邑人傅霖友善,登第後與傅詩有“巢、由莫相笑,心不為輕肥”之句。今集中乃作七言,琦蓋節用其意,故與集本不合。又案《陳輔之詩話》稱:“蕭林之知溧陽時,張乖崖召食,見几案一絕句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蕭改‘恨’作‘幸’字。且言公功高身重,姦人側目,以此與公全身。乖崖曰:‘蕭弟一字之師也’。”云云。今考集中《游趙氏西園》詩末聯云:“方信承平無一事,淮陽閒殺老尚書”。詩中既無“恨”字、“幸”字,亦不作“江南”字,且七律而非絕句。則輔之所記,乃傳聞譌異之詞。又《青箱雜記》載詠贈官妓小英歌,今不見集中。其詩詞意凡劣,決非詠之所為。殆亦吳處厚誤採鄙談,不足據也6。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寇忠愍公詩集》條之前。

  2.今本《郡齋讀書志》衢本卷一九(袁本卷四)載《張乖崖集》十卷,謂“錢易所撰《墓誌》、李畋所纂《語錄》附於後”。而未見於《讀書附志》。

  3.《乖崖集》至少尚有一南宋伊賡刻本,亦刻於崇陽縣,係翻刻郭森卿刻本,有咸淳五年己巳(1269)龔夢龍序。傳世有殘闕本一部,前六卷為宋刻,後六卷及附錄配明抄本。

  4.據郭森卿序原文,“世刻”乃“石刻”之誤。

  5.此集附韓琦《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僕射張公神道碑銘》:“嘗為《聲賦》,梁公周翰覽而嘆曰:‘二百年來不見此作矣’”,又見於韓琦《安陽集》卷五〇。

  6.《青箱雜記》卷八所載與《乖崖集》卷二所收《筵上贈小英》略同,共二十二句,僅五字有異。(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淮沛:《四庫提要》辨正四則;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張其凡:《張詠事文考述(前言)》;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小畜集三十卷(鴻臚寺少卿曹學閔家藏本)小畜外集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王禹偁撰。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屢以事謫守郡,終於知蘄州。事迹具《宋史》本傳1。禹偁嘗自次其文,以《易》筮之,得乾之小畜,因以名集。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作三十卷,與今本同。惟《宋志》作二十卷。然《宋志》荒謬最甚,不足據也。宋承五代之後,文體纖儷,禹偁始為古雅簡淡之作。其奏疏尤極剴切。《宋史》採入本傳者,議論皆英偉可觀。在詞垣時所為應制駢偶之文,亦多宏麗典贍,不媿一時作手。集凡賦二卷,詩十一卷,文十七卷。紹興丁卯,歷陽沈虞卿嘗刻之黄州。明代未有刊本,世多鈔傳其詩,而全集罕覯。故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僅見書賈以一本持售,後不可復得為憾。近時平陽趙氏始得宋本刊行。而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載《外集》三百四十首,其曾孫汾所裒輯者,則久佚不傳。此殘本為河閒紀氏閱微草堂所藏,僅存第七卷至第十三卷。而又七卷前闕數頁,十三卷末《集賢錢侍郎知大名府序》惟有篇首二行,計亦當闕一兩頁。原帙簽題即曰:“《小畜外集》殘本上下二册”,知所傳止此矣。其中《次韻和朗公見贈》詩及題下自註,“朗”字皆闕筆,知猶從宋本影鈔也。凡詩四十四篇,雜文八篇,論議五篇,傳三篇,箴、贊、頌九篇,代擬二十篇,序十二篇,共一百一篇,較原帙僅三之一。然北宋遺集,流傳漸少。我皇上稽古右文,凡零篇斷簡,散見《永樂大典》中者,苟可編排,咸命儒臣輯錄成帙,以示表章。此集原書七卷,巋然得存,是亦可寶之祕笈,不容以殘闕廢矣。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禹偁有《五代史闕文》,已著錄”。

  2.文淵閣《四庫》本未收《小畜外集》。清光緒甲午增刻武英殿聚珍板叢書有有《小畜集》三十卷,附《小畜外集》十三卷(第一至五卷缺)、《拾遺》一卷。(修世平、張蘭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譌例錄述》)

  南陽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湘撰。湘字叔靈,其先自京兆徙家於越。至湘始家於衢,遂為西安人。登淳化三年孫何榜進士,即資政殿大學士趙抃之祖也。《宋史》抃傳不著世系,故湘始末亦不具。惟蘇軾為抃作碑,稱湘官為廬州廬江尉。其後追贈司徒,則以抃貴推恩者也。湘著作散佚,僅《宋文鑑》載其《春夕偶作》詩一首,《剡錄》載其《剡中齊唐郎中所居》詩一首,《方輿勝覽》載其《方廣寺石橋》詩一首,《瀛奎律髓》載其《贈水墨巒上人》、《贈張處士》詩二首,《文翰類選》載其《秋夜集李式西齋》詩一首,《雲門集》載其《别耶谿諸叔》詩一首,《爛柯山志》載其《遊爛柯山》詩一首,餘悉不傳。併《南陽集》之名,知者亦罕。惟《永樂大典》所載詩文頗夥,裒之尚可成帙。北宋遺集,傳者日稀1,是亦難覯之祕本矣。案元方回作《羅壽可詩序》,稱:“宋剗五代舊習,詩有白體、崑體、晚唐體。其晚唐一體,九僧最迫真。寇萊公、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遙、趙清獻之祖凡數家,深涵茂育,氣勢極盛。”又回所選《瀛奎律髓》評湘《贈張處士》詩曰:“清獻家審言如此,宜乎乃孫之詩如其人之清,有自來哉”云云。其推挹湘者甚至。然回錄湘二詩,皆取其體近江西者,殊不盡湘所長。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觀之,大抵運意清新,而風骨不失蒼秀。雖源出姚合,實與雕鏤瑣碎、務趨僻澀者迥殊。其古文亦掃除排偶,有李翱2、皇甫湜、孫樵之遺,非五季諸家所可及。沈埋晦蝕幾數百年,今逢聖代右文,復得掇拾散亡,表見於世。豈非其精神足以不朽,故光氣終莫可掩歟!其中《揚子三辨》一篇,推重揚雄,頗為過當,然孫復、司馬光亦同此失。蓋北宋儒者所見如斯,不能獨為湘責,知其所短則可矣。據方回稱:“清獻漕益路時,宋景文序叔靈集,歐陽公跋亦稱之”,是原集實抃所編。今其目次已不可考,謹分類排訂,釐為六卷。

  【彙訂】

  1.“日稀”,殿本作“已稀”。

  2.“李翱”,殿本無。

  武夷新集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楊億撰。億有《歷代銓政要略》,已著錄。《宋史》億本傳載所著有《括蒼》、《武夷》、《潁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鼇》諸集,及《内外制》、《刀筆》。《藝文志》所著錄者,惟《蓬山集》五十四卷,《武夷新編集》二十卷,《潁陰集》二十卷,《刀筆集》二十卷,《别集》十二卷,《汝陽雜編》二十卷,《鑾坡遺劄》二十卷1。較本傳所載,已不相符。陳氏《書錄解題》謂億所著共一百九十四卷,《館閣書目》猶有一百四十六卷。今俱亡佚,所存者獨《武夷新集》及《别集》而已。《武夷新集》者,億景德丙午入翰林,明年輯其十年以來詩筆而自序之。《别集》者,避讒歸陽翟時作也。此本但有《武夷新集》,則《别集》又亡矣。别本或題曰《楊大年全集》,誤也。凡詩五卷、雜文十五卷。大致宗法李商隱,而時際昇平,舂容典贍,無唐末五代衰颯之氣。田況《儒林公議》稱:“億在兩禁,變文章之體,劉筠、錢惟演輩皆從而斆之,時號‘楊劉’。三人以詩更相屬和,極一時之麗。”惟石介不以為然,至作《怪説》以譏之,見所著《徂徠集》中。近時吳之振作《宋詩鈔》,遂置億集不錄,未免隨聲附和。觀蘇軾深以介説為謬,至形之於奏牘,知文章之不可以一格限矣。

  【彙訂】

  1.《宋史·藝文志七》著錄《鑾坡遺劄》十二卷,另有《號略集》七卷。(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和靖詩集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林逋撰。逋事迹具《宋史·隱逸傳》。其詩澄澹高逸,如其為人。史稱其“就稾輒棄去,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餘篇。”兹集篇數與本傳相合,蓋當時所收止此。其他逸句,往往散見於説部及真蹟中。劉克莊《後村詩話》謂逋一生苦吟,自摘出五言十三聯。今惟五聯見集中。如“隱非唐甲子1,病有晉春秋”、“水天雲黑白,霜野樹青紅”、“風回時帶溜2,煙遠忽藏村”,及郭索鉤輈之聯,皆不在焉。七言十七聯,集逸其三。使非有《摘句圖》旁證,則皆成逸詩矣。今《摘句圖》亦不傳,則其失於編輯者固不少也。是集前有皇祐五年梅堯臣序,康熙中長洲吳調元校刊之。後附《省心錄》一卷,實李邦獻所作,誤以為逋。今為考辨釐正,别著錄子部中,而此集則削之不載焉。

  【彙訂】

  1.“唐”乃“秦”之誤,參《後村詩話》卷三原文。

  2.“溜”乃“笛”之誤。(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穆參軍集三卷附錄遺事一卷(大學士于敏中家藏本)

  宋穆修撰。修字伯長,鄆州人。《蘇舜欽集》有修《哀文》,稱其咸平中舉進士得出身。而集中《上潁州劉侍郎書》稱“某以大中祥符中竊進士第”,邵伯温《易學辨惑》亦稱修為祥符二年梁固榜進士。《宋史》本傳又云:“真宗東封,詔舉齊、魯經行之士,修預選,賜進士出身。”所述小異,似當以自敍為確也。修初授泰州司理參軍,以伉直為通判秦應所誣搆,貶池州。再逢恩,徙潁、蔡二州文學掾。明道元年病卒。宋人皆謂之“穆參軍”,從其初官也。修受數學於陳摶,《先天圖》之竄入儒家,自修始1。其文章則莫考所師承,而歐陽修《論尹洙墓誌書》謂其學古文在洙前。朱子《名臣言行錄》亦稱洙學古文於修,而邵伯温《辨惑》稱修家有唐本韓、柳集,募工鏤版。今《柳宗元集》尚有修後序。蓋天資高邁,沿溯於韓、柳而自得之。宋之古文,實柳開與修為倡。然開之學,及身而止2。修則一傳為尹洙,再傳為歐陽修,而宋之文章於斯極盛。則其功亦不尠矣。據蘇舜欽《哀文》,稱訪其遺文,惟得《任中正尚書家廟碑》、《靜勝亭記》、《徐生昌墓誌》3、《蔡州塔記》四篇,不能成卷。《祖無擇集》有修集序,稱其遺文於嗣子照得詩五十六4,書序、記誌、祭文總二十,次為三卷。其序作於慶曆三年。所刻詩文之數與今本合,蓋此集猶無擇所編之舊也。王得臣《麈史》述史驤之言,譏其作《巨盜》詩以刺丁謂,為有累於道。考邵伯温《辨惑》載修於丁謂為貧賤交。謂後貴,修乃不與之揖。謂銜之,頗為所軋。修集中《聞報自崖徙雷》一章,即為謂作。則驤所謂累於道者,病其挾私怨耳。然其詩排斥姦邪,尚不致乖於公義,未可深非。又葉適《水心集》譏吕祖謙《宋文鑑》所收修《法相院鐘記》5、《靜勝亭記》二篇為腐敗麤澀,亦言之已甚。惟第三卷之首載《亳州魏武帝帳廟記》一篇,稱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光顯盛大之業於來世”,又稱:“惟帝之雄,使天濟其勇,尚延數年之位,豈强吳、庸蜀之不平6”,又稱:“至今千年下,觀其書,猶震惕耳目,悚動毛髮,使人凜其遺風餘烈”,又稱:“高祖於豐、沛,光武於南陽,廟象咸存,威德弗泯。其次則譙廟也”云云。其獎篡助逆,可謂大乖於名教。至述守臣之言,有“吾臨此州,不能導爾小民心知所奉,是亦吾過”云云。顯然以亂賊導天下,尤為悖理。尹洙《春秋》之學稱受於修,是於《春秋》為何義乎!自南宋以來,無一人能摘其謬7,殊不可解。今承睿鑒指示,使綱常大義,順逆昭然,允足立天經而定人紀,豈可使之仍廁簡牘,貽玷汗青!謹刊除此文,以彰袞鉞。其他作則仍錄之,用不没其古文一脈蓽路藍縷之功。舊本前有劉清之序,佚而不載,今從《龍學集》補錄8。《遺事》一卷,不知何人所編,亦附載備考。諸家鈔本或稱《河南穆先生文集》,或稱《穆參軍集》,祖無擇序則稱《河南穆公集》,參差不一。今考《文獻通考》以《穆參軍集》著錄,蓋南宋時通用此名。今從之焉。

  【彙訂】

  1.紹興四年(1134),朱震《漢上易傳表》曰:“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956—1015),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咸淳六年(1270),《三易備遺》自序曰:“陳摶以先天一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宋人所著《澠水燕談錄》卷五、《東軒筆錄》卷二、《玉壺野史》卷八均載种放為陳摶門生。陳摶卒於989年,穆修生於979年,以年齡計,穆修應為种放之徒。(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續)

  2.曾鞏《隆平集》卷五載“李迪,字復古,濮州人。少從柳開學為古文,開謂門人張景、高弁曰:此公輔器也。”亦見《郡齋讀書志》(袁本)卷四下。又據《宋史》卷四三二《高弁傳》、曾鞏《刑部郎中致仕王公(逵)墓誌銘》(《元豐類稾》卷四二),高弁又傳之石介、劉潛、王逵。則不得謂其學及身而止。(同上)

  3.此集卷下有《東海徐君墓誌銘》,云“諱文質,字處中”。可知“昌”字衍。(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4.據《龍學文集》卷八《河南穆公集序》原文,“照”乃“熙”之誤。(同上)

  5.《水心集》乃《習學記言》之誤。(同上)

  6.《四部叢刊》所收影宋鈔本此集卷三原文作“豈江吳、庸蜀而足平哉”。(同上)

  7.殿本“謬”下有“戾”字。

  8.《龍學集》乃祖無擇文集,何來劉清之序?(祝尚書:《四庫宋集提要糾誤》)

  晏元獻遺文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晏殊撰。殊有《類要》,已著錄,《東都事略》稱殊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中興書目》作九十四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三十卷,《紫薇集》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云:“其五世孫大正,為《年譜》一卷。言‘先元獻嘗自差次起儒館至學士為《臨川集》三十卷,起樞廷至宰席為《二府集》二十五卷’”云云,今皆不傳。此本為國朝康熙中慈谿胡亦堂所輯,僅文六篇,詩六首,餘皆詩餘。殊當北宋盛時,日與諸名士文酒唱和,其零章斷什,往往散見諸書。如《復齋漫錄》、《古今歲時雜詠》、《侯鯖錄》、《西清詩話》所載諸詩,此本皆未收入,未為完備。然殊在北宋,號曰能文。雖二宋之作,亦資其點定。如《能改齋漫錄》所記“白雪久殘梁復道,黄頭閒守漢樓船”者,其推重可以想見。原集既已無存,則此裒輯之編,僅存什一於千百者,亦不能不錄備一家矣。

  文莊集三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夏竦撰。竦有《古文四聲韻》,已著錄。其集本一百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今已不傳。兹據《永樂大典》所載,兼以他書附益之,尚得詩文三十六卷。竦之為人無足取。其文章則詞藻贍逸,風骨高秀,尚有燕、許軌範,《歸田錄》、《青箱雜記》、《東軒筆錄》、《中山詩話》、《玉海》、《困學紀聞》諸書皆稱引之。吕祖謙編《文鑑》,亦頗採錄。蓋其文可取,不以其人廢矣。集中多朝廷典册之文,蓋所長特在於是。所載事迹如太宗為京兆尹時召見魏咸信,事在乾德五年,而史以為在開寶中;澶淵河清見底,事在端拱元年,而史以為在雍熙四年;竦之直集賢院以獻文得官,而史以為自通判召入。凡斯之類,皆足以訂《宋史》之譌。他若李昉之追封韓國公、王曾之為兵部郎中、魯宗道之為給事中、任中正之為右諫議大夫,史皆失書。凡斯之類,亦足補《宋史》之闕。蓋託克託等年遠傳聞,不及竦紀錄時事為得其實也。集中表奏有代王曾、王旦、寇準諸人作者。考之史傳,竦在洪州,能斷妖巫,毁淫祠。仁宗時增設賢良等六科,復百官轉對,置理檢使,亦皆竦所發。好水川之事,議者歸咎韓琦,竦於任福衣帶中得琦檄奏之,明其非罪。則竦雖巧忮,較之丁謂、王欽若輩,尚稍稍有閒,故正人尚肯假手歟?抑或為所籠絡,當時尚未遽悟其姦也。竦學賅洽,百家及二氏之書,皆能通貫。故其文徵引奧博,傳寫者不得其解,往往舛譌。今參考諸書,為之是正,各附案語以明之。其不可盡考者,則姑仍其舊,從闕疑之義焉。

  春卿遺稾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蔣堂撰。堂字希魯,宜興人。大中祥符五年擢進士第,仁宗朝歷官左諫議大夫,知蘇州。改給事中,仍知州事。後以禮部侍郎致仕,因家於蘇。事迹具《宋史》本傳。案胡宿《文恭集》有堂《神道碑》,稱堂以皇祐六年卒,贈吏部侍郎。此集題曰“春卿”,仍舉其致仕之官,所未詳也。《碑》稱其“有高情,富清藻,多所綴述,尤邃於詩。其閒所得,往往清絕。善作尺牘,思致簡詣。時人得之,藏為名筆。及退居林下,神機日旺。雖飲食寢處,未嘗忘詩,亦天性然。有文集二十卷。”本傳亦稱其“好學,工文詞,尤嗜作詩。”與碑文合。所載文集卷數亦同。然原集今不傳。此本乃明天啟中堂二十世孫鐄掇拾佚稾而成。凡賦一篇,詩三十七篇,記一篇,不及原集十分之一,其閒惟詩獨多。則碑所云尤邃於詩者信也。其詩雖興象不深,而平正通達,無雕鏤纖瑣之習。北宋遺集流傳日少,錄之亦可備一家焉。

  東觀集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魏野撰。野字仲先,號草堂居士。先世蜀人,徙於陝州。真宗聞其名,召之不出。天禧三年卒,贈祕書省著作郎。事迹具《宋史·隱逸傳》。野與林逋同時,身後之名,不及逋裝點湖山,供後人題咏。而當時則聲價出逋上。《澠水燕談》載:“真宗西祀汾陰,至遣人圖畫所居1。”《宋史》本傳載:“大中祥符初,遼使至宋,言本國得野《草堂集》上帙,願求全部。”《續湘山野錄》載:“長安名姬添蘇得野一詩,至署於堂壁,夸鬻於人。”則傾動一時可想也。據天聖元年薛田所作集序,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閒,《宋史》亦稱野《草堂集》十卷,則十卷者野舊本也。序又稱其子閒以新舊詩三百篇混而編之,彙為七卷,因取贈典命之曰《鉅鹿東觀集》。則《東觀集》者,閒所重編七卷之本也。此本凡詩三百五十九首,題曰《東觀集》,而乃作十卷,未喻其故,豈序文誤“十”為“七”歟?别有《東觀集補遺》三卷,出杭州汪氏家,前後無序跋,不知何人所輯。今核所載詩一百十九首,即此本之四卷至六卷,蓋書賈作偽之本,不足為據。或疑除此三卷,正合薛田序七卷之數,當為後人所合併。不知除此一百一十九首,則七卷僅詩二百四十首,與田序三百首之説仍不相合,知決不然矣2。野在宋初,其詩尚仍五代舊格,未能及林逋之超詣。而胸次不俗,故究無齷齪凡鄙之氣,較楊朴詠蓑諸篇固無多讓。趙與虤《娛書堂詩話》曰:“魏仲先詩沖淡閒逸,前輩稱其警句甚多。《上陳使君》云:‘憂民如有病,見客似無官。’形容甚切,余喜誦之”云云,亦錄隱逸詩者所不廢矣3。

  【彙訂】

  1.《澠水燕談錄》卷四原文未言為西祀汾陰時事。(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2.《宋史·藝文志》有魏野《草堂集》二卷,又《鉅鹿東觀集》十卷。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皆著錄《草堂集》二卷。宋刻《鉅鹿東觀集》十卷,卷首薛田序文實雲詩四百篇,共成十卷。卷四至六實有詩一百二十二首,餘七卷實有二百五十九首。《補遺》三卷有明鈔本,非偽。七卷本皆出於宋刻七卷殘本,鈔者嫌其不全,故改序中之十卷為七卷,並改“四百”二字為“三百”,欲以充全帙。後鐫版時已用别本補足三卷,而於舊序之誤未及改回。(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張元濟:《寶禮堂宋本書錄》)

  3.殿本“亦”上有“固”字。

  宋元憲集四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宋庠撰。史稱庠所著有《國語補音》三卷,《紀年通譜》十二卷,《别集》四十卷,《掖垣叢志》三卷,《尊號錄》一卷。今惟《國語補音》有傳本,已著錄,余書與文集並佚。國朝厲鶚編《宋詩紀事》,僅採掇《西清詩話》、《侯鯖錄》、《合璧事類》、《揚州府志》所載得詩八首,則海内絕無其本已三四百年矣。《永樂大典》修於明初,距宋末僅百餘年,舊刻猶存,故得以採錄。而庠文章淹雅,可取者多,故所載特為繁富。今以類排比,仍可得四十卷,疑當時全部收入也。方回《瀛奎律髓》載夏竦守安州日,庠兄弟以布衣遊學,席上各賦《落花》詩。竦以為有臺輔器。趙令畤《侯鯖錄》亦云:“二宋《落花》詩,為時膾炙。”今考庠詩所謂“漢臯佩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祁詩所謂“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者,特晚唐濃麗之格,實不盡其所長。祁集有和庠《赴鎮圃田遊西池作》,極稱其“長楊獵近寒羆吼,太液歌殘瑞鵠飛”句,嘆其警邁。蔡絛《西清詩話》亦稱之,又載其許昌西湖詩“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湖極目天”,曠古未有。然集中名章雋句,絡繹紛披,固不止是數聯也。文章多館閣之作,皆温雅瑰麗,渢渢乎治世之音。蓋文章至五季而極弊。北宋諸家各奮起振作,以追復唐賢之舊。穆修、柳開以至尹洙、歐陽修,則沿洄韓、柳之波,庠兄弟則方駕燕、許之軌。譬諸賈、董、枚、馬,體製各殊,而同為漢京之極盛。固不必論甘而忌辛,是丹而非素矣。陳振孫稱:“景文清約莊重,不逮其兄,以此不至公輔。”今觀其集,庠有沈博之氣,而祁多新警之思,其氣象亦復小殊。所謂文章關乎器識者歟?《書錄解題》載是集作四十四卷,與史不合。然《文獻通考》亦作四十四卷,似非譌舛。疑别本以《掖垣叢志》三卷、《尊號錄》一卷編入集中,共成此數。唐、宋諸集往往有兼收雜著例也。《通考》於是集之下又附註曰:“一作《湜中集》二十卷”,其名又異。然《永樂大典》實祇標《宋元憲集》,則非《湜中集》明甚。故今仍舊目,不取《通考》之名焉1。

  【彙訂】

  1.《直齋書錄解題》所載卷數雖與《宋史》本傳不合,然《宋史·藝文志》有宋庠《緹巾集》十三卷,又《操縵集》六卷,《連珠》一卷,復有《宋郊集》四十四卷,郊即庠也。袁本《郡齋讀書後志》卷二有宋庠《緹巾集》二十卷,即《文獻通考·經籍考》所據,今本此集卷三六有《緹巾集記》,可知《湜中集》乃《緹巾集》之誤。(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宋景文集六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1

  宋宋祁撰。祁有《益部方物略》,已著錄。晁公武《讀書志》謂祁詩文多奇字,證以蘇軾詩“淵源皆有考,奇險或難句”之語。以今觀之,殆以祁撰《唐書》雕琢劖削,務為艱澀,故有是言。實則所著詩文博奧典雅,具有唐以前格律。殘膏剩馥,沾匄靡窮,未可盡以詰屈斥也。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祁自言年至六十,見少時所作,皆欲燒棄。”然考祁《筆記》嘗云:“年二十五2,即見奇於宰相夏公。試禮部,又見稱於龍圖劉公。”蓋少作未嘗不工,特晚歲彌為進境耳。至於舉陸機之“謝華啟秀”、韓愈之“陳言務去”以為為文之要,則其生平得力,具可想見矣。祁《筆記》又深戒其子無妄編綴作集,使後世嗤詆。然當時實已裒合成編,且非一種。據本傳稱集百卷,《藝文志》則稱百五十卷,又有《濡削》一卷、《刀筆集》二十卷,已與本傳不符。馬端臨《通考》亦稱百五十卷,《書錄解題》暨焦竑《經籍志》俱止稱百卷。王偁《東都事略》則文集百卷之外,又有《廣樂記》六十五卷3。記載互殊,莫詳孰是。陸游集載祁詩有《出麾小集》、《西州猥稾》,蜀人任淵曾與黄庭堅、陳無已二家同註,今亦不傳。近人所傳北宋小集中有《西州猥稾》一種,乃從《成都文類》、《瀛奎律髓》、《文翰類選》諸書採輯而成,非其原帙。兹就《永樂大典》所載,彙萃裒次,釐為六十有二卷。又旁採諸書,纂成《補遺》二卷。併以軼聞餘事各為考證,附錄於末4。雖未必盡還舊觀,名章鉅製,諒可得十之七八矣5。祁兄弟俱以文學名,當時號“大宋、小宋”。今其兄庠遺集已從《永樂大典》採掇成編,祁集亦於蠹蝕之餘得以復見於世。雖其文章足以自傳,實亦幸際聖朝表章遺佚,乃得晦而再顯,同邀乙夜之觀。其遭遇之奇,良非偶然也。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無補遺、附錄。(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著錄圖書失誤原因析》)

  2.據《宋景文筆記》(《百川學海》本)卷上原文,“年二十五”乃“年二十四”之誤。(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3.《廣樂記》乃經部之書,與詩文别集迥不相涉。(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4.據《總目》所言,可知《補遺》二卷《附錄》一卷並非輯自《永樂大典》,不得謂“《永樂大典》本”。(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5.四庫本所輯恐未及“十之七八”,其後孫星華編《宋景文集拾遺》多達二十二卷。(曾棗莊:《“二宋”文校理劄記》)

  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胡宿撰。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人。天聖二年進士,歷官兩浙轉運使,召修起居註,知制誥。由翰林學士拜樞密副使,以太子少師致仕1。文恭其諡也。事迹具《宋史》本傳。宿立朝以廉直著,而學問亦極該博。當時文格未變,尚沿四六駢偶之習,而宿於是體尤工。所為朝廷大制作,典重贍麗,追蹤六朝。其五、七言律詩,波瀾壯闊,聲律鏗訇,亦可彷佛盛唐遺響。陳氏《書錄解題》載宿集七十卷,久無傳本。近人編《北宋名賢小集》,所輯僅寥寥數篇。厲鶚撰《宋詩紀事》,搜羅至博。所錄宿詩,亦祇從志乘掇拾,未窺全豹。至金元好問選《唐詩鼓吹》,誤編入宿詩二十餘首,説者遂以為唐末之人,爵里未詳。今考好問所錄諸詩,大半在《文恭集》内。且其中有《和朱況》一首,其人為胡氏之壻,與宿同籍常州,具見所撰《李太夫人行狀》,確鑿可據。好問乃不能考證,舛錯至此,亦可知金、元之閒,其集已罕覯矣。今惟《永樂大典》分採入各韻下者,裒而錄之,計詩文一千五百餘首。雖未必盡合原目,而篇帙較富。已可什得其八九。謹以類編次,釐為五十卷。庶俾藝林好古之士得以復見完書。其有《永樂大典》失採而散見於他書者,則别加搜輯,為《補遺》一卷,附之於後焉2。

  【彙訂】

  1.“太子少師”,殿本作“太子少保”,誤,參《宋史》卷三百十八本傳。

  2.據《總目》所言,可知《補遺》一卷非輯自《永樂大典》。文淵閣、文溯閣本均作四十卷,無《補遺》一卷。據乾隆《御製題胡文恭集》御註,曾於乾隆乙未仲春下旨删去原輯本中青詞等百餘首,故卷數也減為四十卷。(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武谿集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余靖撰。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天聖二年進士,累除右正言,知制誥。出知古州,經略廣西南路安撫使。預平儂智高,遷工部侍郎。英宗時官至工部尚書。諡曰襄。事迹具《宋史》本傳。靖初為臺諫,以申救范仲淹外貶。蔡襄因作《四賢一不肖》詩,頗涉標榜。語詳《蔡忠惠集》條下。然實襄隨衆囂譁,非靖之本志。迹其生平樹立,要不失為名臣。其文章不甚著名。然狄青討平儂智高,靖磨崖作記,以旌武功,當時咸重其文。嘗奉命使遼,作《契丹官儀》一篇,頗可與史傳參證。他如論史、序潮諸作,亦多斐然可觀。以方駕歐、梅,固為不足,要於北宋諸人之中,固亦自成一隊也。是集乃其子屯田員外郎仲荀所編,有屯田郎中周源序。凡古、律詩一百二十,碑志記五十,議論箴碣表五十三,制誥九十八,判五十五,表狀啟七十五,祭文六,卷目與歐陽修所撰《墓誌》相合。其奏議五卷,别為一編,今已散佚,故集中闕此體焉。歷元及明,幾希湮没。成化中邱濬鈔自内閣,始傳於世。今所行本為嘉靖甲午都御史唐胄所重刊云1。

  【彙訂】

  1.以明成化九年刊本相核,周源所記古、律詩只是概數,文集篇數也不完全相符,《總目》復錄而未加以覆核。嘉靖十三年瓊山都御史唐胄重刊本,實為韶州知府鄭騮所刻,源於成化本。(黄志輝:《余靖著述總目考》)

  安陽集五十卷(内府藏本)

  宋韓琦撰。琦事迹具《宋史》本傳。其集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俱作五十卷。此本目次相符,蓋即原本。琦歷相三朝,功在社稷,生平不以文章名世。而詞氣典重,敷陳剴切,有垂紳正笏之風。吕祖謙編《文鑑》,錄其文十首1。其中如《論減省冗費》、《論西夏請和》、《論時事》、《論青苗》諸篇,皆正論凜然,足覘其大節。詩句多不事雕鏤,自然高雅。“黄花晚節”一聯2,久為世所傳誦。而其他隨時抒興,亦多寄託遙深。江少虞《事實類苑》稱:“琦作《喜雪》一聯云:‘危石蓋深鹽虎陷,老枝擎重玉龍寒’。人謂其身在外而自任以天下之重。”固未免涉於附會,非琦本旨。至於司馬光《詩話》稱:“琦罷相守北京,新進多凌侮之。琦為詩云:‘風定曉枝蝴蝶鬧,雨勻春圃桔槔閒。’時人推其微婉。”强至《韓忠獻遺事》稱:“琦在相臺,作《喜雨》詩斷句云:‘須臾慰滿三農望,卻斂神功寂似無。’人謂此真做出相業。”則實能得其寓意。蓋蘊蓄既深,故直抒胸臆,自然得風雅之遺,固不徒以風雲月露為工矣。《名臣言行錄》載司馬光辭樞副時,琦有書與文彥博,《東萊詩話》載是時亦有二書與光3,吳師道《禮部詩話》載:“琦手書《早夏》三詩,備蕭散閒適之趣。”皆《安陽集》所無。又陸游《渭南集》有《韓忠獻帖跋》,稱:“西夏犯邊,琦當禦戎重任。後入輔帷幄,陳謨畫策,駕馭人才。觀此帖可見。”今集中亦未載入。蓋編次猶有所脱遺也。此集之後,舊附《家傳》十卷,《别錄》、《遺事》各一卷。檢驗《通考》,三書本各自為目,乃後人彙而附之。今仍釐原帙,别著錄於史部,從其類焉。

  【彙訂】

  1.“十首”乃“十一首”之誤。

  2.此集卷十四《九日水閣》詩:“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晩節香”。

  3.吕本中《紫微詩話》載“司馬温公既辭樞密副使,名重天下。韓魏公……在北門與温公書云……又書云……又書云……”可知“二書”乃“三書”之誤。(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文正集二十卷别集四卷補編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范仲淹撰。仲淹有《奏議》,已著錄。是編本名曰《丹陽集》,凡詩賦五卷,二百六十八首,雜文十五卷,一百六十五首。元祐四年蘇軾為之序。淳熙丙午鄱陽從事綦煥校定舊刻,又得詩文三十七篇,為《遺集》附於後,即今《别集》1。其《補編》五卷,則國朝康熙中仲淹裔孫能濬所搜輯也。仲淹人品事業卓絕一時,本不借文章以傳。而貫通經術,明達政體,凡所論著,一一皆有本之言。固非虚飾詞藻者所能,亦非高談心性者所及。蘇軾稱其天聖中所上執政萬言書,天下傳誦。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者。蓋行求無媿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初不必説太極,衍先天,而後謂之能聞聖道;亦不必講封建,議井田,而後謂之不媿王佐也。觀仲淹之人與仲淹之文,可以知空言、實效之分矣。

  【彙訂】

  1.《别集》有詩二十五篇,文三十八篇,顯非《遺集》。(張元濟:《寶禮堂宋本書錄》)

  河南集二十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尹洙撰。洙有《五代春秋》,已著錄。洙為人内剛外和,能以義自守。久歷邊塞,灼知情形,凡所措置,多有成效。其没也,歐陽修為墓誌,韓琦為墓表,而范仲淹為序其集。其為正人君子所重,與田錫相等。至所為文章,古峭勁潔,繼柳開、穆修之後,一挽五季浮靡之習,尤卓然可以自傳。邵伯温《聞見錄》稱:“錢惟演守西都,起雙桂樓,建臨園驛,命歐陽修及洙作記。修文千餘言,洙止用五百字。修服其簡古。”又稱:“修早工偶儷之文。及官河南,始得洙,乃出韓退之之文學之。蓋修與洙文雖不同,而修為古文則居洙後也”云云。蓋有宋古文,修為巨擘,而洙實開其先,故所作具有原本。自修文盛行,洙名轉為所掩。然洙文具在,亦烏可盡没其功也。集凡二十七卷,與《宋史·藝文志》所載合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二十卷者,蓋傳寫之脱漏2。其《雙桂樓》、《臨園驛記》集中未載,當由編錄之時已佚其稾矣。

  【彙訂】

  1.《宋史》卷二九七尹洙本傳謂“有集二十七卷”,卷二〇八《藝文七》則作“尹洙集二十八卷”。

  2.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河南先生文集》有黄丕烈過錄錢大昕原藏舊抄本中宋尤袤跋,其文曰:“師魯集二十卷,丞旨姚公手錄本……予……因復梓行之……淳熙庚戌錫山尤袤延之跋。”則宋代確有二十卷本存在。(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

  孫明復小集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孫復撰。復有《春秋尊王發微》,已著錄。案《文獻通考》載孫復《睢陽子集》十卷。《宋史·藝文志》亦同。此本出自泰安趙國麟家,僅文十九篇、詩三篇,附以歐陽修所作《墓誌》一篇。蓋從《宋文鑑》、《宋文選》諸書鈔撮而成,十不存一。然復集久佚,得此猶見其梗概。蘇轍《歐陽修墓碑》載:“修謂於文得尹師魯、孫明復,而意猶不足。”蓋宋初承五代之敝,文體卑靡。穆修、柳開始追古格,復與尹洙繼之。風氣初開,菁華未盛,故修之言云爾。然復之文根柢經術,謹嚴峭潔,卓然為儒者之言。與歐、蘇、曾、王千變萬化,務極文章之能事者,又别為一格。修之所言,似未可概執也。至於揚雄過為溢美,謂其《太元》之作非以準《易》,乃以嫉莽。則白圭之玷,亦不必為復諱矣。

  徂徠集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石介撰。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天聖八年進士及第,初授嘉州判官1,後以直集賢院出通判濮州。事迹具《宋史》本傳。初,介嘗躬耕徂徠山下,人以徂徠先生稱之,因以名集。介深惡五季以後文格卑靡,故集中極推柳開之功,而復作《怪説》以排楊億。其文章宗旨,可以想見。雖主持太過,抑揚皆不得其平,要亦戛然自為者。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其“倔强勁質,有唐人風。較勝柳、穆二家,而終未脱草昧之氣”,亦篤論也。歐陽修作《介墓誌》,稱所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又曰:“某集者若干卷”。凡重言之,似原集當分為二部。此本統名《徂徠集》,殆後人所合編歟2?第四卷内《寄元均》、《叔仁》、《讀易堂》、《永軒暫憩》四詩,有錄無書,則傳寫脱佚,亦非盡其舊矣3。介傳孫復之學,毅然以天下是非為己任。然客氣太深,名心太重,不免流於詭激。王偁《東都事略》記仁宗時罷吕夷簡、夏竦,而進章得象、晏殊、賈昌朝、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王素、歐陽修、余靖諸人。介時為國子直講,因作《慶曆聖德詩》,以褒貶忠佞,其詩今載集中。蓋仿韓愈《元和聖德詩》體。然唐憲宗削平淮、蔡,功在社稷,愈仿雅、頌以紀功,是其職也。至於賢姦黜陟,權在朝廷,非儒官所應議。且其人見在,非蓋棺論定之時。跡涉嫌疑,尤不當播諸簡牘,以分恩怨。厥後歐陽修、司馬光朋黨之禍屢興,蘇軾、黄庭堅文字之獄迭起,實介有以先導其波。又若太學諸生挾持朝局,北宋之末,或至於臠割中使;南宋之末,或至於驅逐宰執。由來者漸,亦介有以倡之。史稱孫復見詩,有“子禍始此”之語。是猶為一人言之,未及慮其大且遠者也。雖當時以此詩得名,而其事實不可以訓。故仍舊本存之,而附論其失如右。

  【彙訂】

  1.據《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二》本傳等,石介進士及第後,歷任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至寶元元年(1038),始任嘉州軍事判官。(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2.清光緒十六年尚志堂重刊本《徂徠石先生文集》附徐坊《重雕徂徠石先生文集校記》,謂《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明《文淵閣書目》、《内閣書目》皆著錄此集二十卷,孫星衍藏影宋刊本亦為二十卷。(同上)

  3.文淵閣《四庫》本卷四隻缺《寄元均》一首。又《寄叔仁》當作《寄叔文》、《永軒暫憩》當作《(入蜀至左綿路次)水軒暫憩》。(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

  蔡忠惠集三十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蔡襄撰。襄有《茶錄》,已著錄。《宋史·藝文志》載襄集六十卷,奏議十卷,《文獻通考》則作十七卷,多寡懸殊,不應如是。疑《通考》以奏議十卷合於集六十卷,總為七十卷,而傳刻譌舛,倒其文為“十七”也1。然其初本世不甚傳。乾道四年王十朋出知泉州,已求其本而不得,後屬知興化軍鍾離松訪得其書,重編為三十六卷,與教授蔣邕校正鋟版,乃復行於世。陳振孫《書錄解題》惟載十朋三十六卷之本,與史不符,蓋以此也。元代版復散佚,明人皆未睹全帙。閩謝肇淛嘗從葉向高入祕閣檢尋,亦僅有目無書。萬曆中,莆田盧廷選始得鈔本於豫章俞氏2。於是御史陳一元刻於南昌,析為四十卷。興化府知府蔡善繼復刻於郡署,仍為三十六卷,而附以徐??所輯《别紀》十卷3。然盧本錯雜少緒,陳、蔡二本均未及銓次。後其里人宋珏重為編定4,而不及全刻,僅刻其詩集以行。雍正甲寅,襄裔孫廷魁又裒次重刻,是為今本。觀十朋序稱所編凡古、律詩三百七十首,奏議六十四首,雜文五百八十四首,則已合奏議於集中。又稱嘗於張唐英《仁英政要》見所作《四賢一不肖》詩,而集中不載,乃補置於卷首。又稱奏議之切直、舊所不載者併編之。則十朋頗有所增益,已非初本之舊。今本不以《四賢一不肖》詩弁首,又非十朋之舊5。然據目錄末徐居敬跋,則此本僅古、今體詩從宋珏本更其舊第,其餘惟删除十五卷、十九卷内重見之《請用韓琦、范仲淹奏》一篇而已,則與十朋舊本亦無大異同也。襄於仁宗朝危言讜論,持正不撓,一時號為名臣,不但以書法名一世。其詩文亦光明磊落,如其為人。惟其為祕閣校勘時,以《四賢一不肖》詩得名,《宋史》載之本傳,以為美談。今考其時范仲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之,尹洙亦上書請與同貶,歐陽修又移書責司諫高若訥,均坐譴貶謫。襄時為祕閣校勘,因作是詩,至刊刻模印,為遼使所鬻。夫一人去國,衆人譁然而爭之,章疏交於上,諷刺作於下。此其意雖出於公,而其跡已近於黨。北宋門户之禍,實從此胚胎。且宋代之制,雖小臣亦得上書,襄既以朝廷賞罰為不公,何難稽首青蒲,正言悟主?乃僅作為歌詩,使萬口流傳,貽侮鄰國,於事理尤為不宜。襄平生著作,確有可傳。惟此五篇,不可為訓。歐陽修作《襄墓誌》,削此一事不書。其自編《居士集》,亦削去《與高司諫書》不載。豈非晚年客氣漸平,知其過當歟?王十朋續收入集,殆非襄志。讀是集者固當分别觀之,未可循聲而和也。

  【彙訂】

  1.《文獻通考》作十七卷,蓋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郡齋讀書附志》亦明云《郡齋讀書志》載十七卷。(陳樂素:《宋史藝文志考證》)

  2.明萬曆四十四年蔡善繼雙甕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附明徐??《别紀》十卷、宋珏《别紀補遺》二卷。據《别紀補遺》卷首蔣孟育《再刻蔡端明别紀序》,“豫章俞氏”乃“豫章喻氏”之誤。(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3.明萬曆四十三年陳一元刻本四十卷外,有《别紀》十卷,亦題“朱祖瑋、李克家重校”一行,是陳本已有《别紀》,不自蔡善繼始也。(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4.“後其”,殿本作“其後”。

  5.王十朋《梅谿後集》卷十七有《傅興化送蔡端明集》詩,與序中所言相合,可知其所據之本乃得之莆田,當即蔡襄曾孫洸所刊之三十卷本,十朋校刻時又有所增益,故多六卷。非據《宋史·藝文志》所著錄之七十卷本併合而成。清雍正甲寅孫廷魁刻本為三十六卷,附《别紀補遺》二卷,然文淵、文瀾兩閣本均作《端明集》四十卷,以古詩起,卷數編次均與萬曆陳一元刻本一致。(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祠部集三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强至撰。至有《韓忠獻遺事》,已著錄。《宋史·藝文志》載至《祠部集》四十卷,《文淵閣書目》尚著於錄,其後遂湮没不傳。近時厲鶚撰《宋詩紀事》,僅從高似孫《蟹略》、方回《瀛奎律髓》採錄二詩,其他均佚不可見。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裒輯編綴,得詩文數百篇。雖原目久佚,無由知其完闕,而準計卷帙,當尚存十之八九。謹分類排纂,釐為三十五卷1。稍據其出處之跡,以為論次。而曾鞏原序載於《元豐類稾》者,仍錄以冠篇。大抵奏牘之文,曲折疏鬯,切中事情,多有裨於世用。《杭州志》稱:“韓琦出鎮時,上奏及他書,皆至屬稾。琦乞不散青苗錢,神宗閱之曰:‘此必强至之文也。’因出疏以示宰臣,新法幾罷。”是固琦之忠誠惻怛,足以感動人主,亦至文章懇摯,有以助之矣。其詩沈鬱頓挫,氣格頗高,在北宋諸家之中,可自樹一幟。觀所作《送郭秀才序》2,稱初為鄉試舉首,賦出,四方皆傳誦之。既得第,恥以賦見稱。乃專力《六經》,發為文章。有舉其賦者,輒頸漲面赤,惡其薄己。是其屏斥時蹊,力追古人,實有毅然以著作自命者。宜其以餘事為詩,亦根柢深厚若此也。

  【彙訂】

  1.“三十五卷”,底本作“三十六卷”,據文淵閣《四庫》本此集卷數及殿本改。

  2.據此書卷三十二所載,“郭秀才”乃“邵秀才”之誤。

  鐔津集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釋契嵩撰。契嵩姓李氏,字仲靈,藤州鐔津人。慶曆閒居杭州靈隱寺。皇祐閒入京師1,兩作萬言書上之,仁宗賜號明教大師。尋還山而卒。契嵩博通内典,而不自參悟其義諦。乃恃氣求勝,嘵嘵然與儒者爭。嘗作《原教孝論》十餘篇,明儒、釋之一貫,以與當時闢佛者抗。又作《非韓》三十篇,以力詆韓愈。又作《論原》四十篇,反覆强辨,務欲援儒以入墨。以儒理論之,固為偏駁。即以彼法論之,亦嗔癡之念太重,非所謂解脱纏縛,空種種人我相者。第就文論文,則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實能自暢其説,亦緇徒之健於文者也。是編為明宏治己未嘉興僧如巹所刊。凡文十九卷,詩二卷,附他人所作序、贊、詩、題疏一卷。卷首有陳舜俞所撰《行業記》,稱契嵩所著,自《定祖圖》而下,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餘卷。蓋兼宗門語錄言之。此集僅載詩文,故止有此數2。王士禎《居易錄》稱其詩多秀句,而云集止十三卷3。是所見篇帙更少,不及此本之完備矣。

  【彙訂】

  1.據卷首陳舜俞《行業記》(又見陳氏《都官集》卷八),“皇祐”乃“嘉祐”之誤。(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2.據南宋初僧懷悟《鐔津文集序》,所編實即《嘉祐集》加《非韓文》,以及所輯詩歌,則《治平集》似多已散佚,“止有此數”云云恐不確。(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3.據《居易錄》卷十七原文,“十三卷”乃“十五卷”之誤。(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祖英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釋重顯撰。重顯字隱之,遂州李氏子。幼依普安院僧仁銑,落髮後至靈隱翠峯,晚住明州雪竇。皇祐四年卒。事迹詳具《僧寶傳》。此編乃其詩集。前有僧文政序,稱:“師自戾止雪竇,或先德言句,師因而頌之,或感興、懷别、貽贈之作,總輯成二百二十首。”末署“天聖十年孟陬月”。天聖十年即明道元年,是歲十一月改元,故正月猶稱天聖也。重顯戒行清潔,彼教稱為古德。故其詩多語涉禪宗,與道潛、惠洪諸人專事吟詠者蹊逕稍别。然胸懷脱灑,韻度自高,隨意所如,皆天然拔俗。五言如“靜空孤鶚遠,高柳一蟬新”、“草隨春岸綠,風倚夜濤寒”、“片石幽籠蘚,殘花冷襯雲”、“啼狖衝寒影,歸鴻見斷行”,皆綽有“九僧”遺意。七言絕句如《自貽》、《送僧》、《喜禪人回山》諸篇,亦皆風致清婉,琅然可誦,固非概作禪家酸饀語也。

  蘇學士集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蘇舜欽撰。舜欽字子美,其先梓州人,家開封1。參政易簡之孫,直集賢院耆之子。景祐中進士,累遷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坐事除名。後復為湖州長史而卒。事迹具《宋史》本傳。是集據歐陽修序,乃舜欽没後四年,修於其婦翁杜衍家蒐得遺稾編輯。修序稱十五卷,晁、陳二家目並同。而此本乃十六卷,則後人又有所續入2。考費袞《梁谿漫志》載舜欽《與歐陽公辨謗書》一篇,句下各有自註。論官紙事甚詳,併有修附題之語。蓋修編是集時,以語涉於己,引嫌避怨而删之。此本仍未收入,則尚有所佚矣。宋文體變於柳開、穆修,舜欽與尹洙實左右之。然修作《洙墓誌》,僅稱其“簡而有法”。蘇轍作修《墓碑》,又載修言“於文得尹洙、孫明復,猶以為未足。”而修作是集序,獨曰:“子美齒少於余,而余作古文,反在其後。”推挹之甚。至集中《昭應宫火疏》、《乞納諫書詣匭疏》、《答韓維書》,《宋史》皆載之本傳。劉克莊《後村詩話》稱:“其歌行雄放於梅堯臣,軒昂不羈,如其為人。及蟠屈為近體3,則極平夷妥帖”,其論亦允。惟稱其《垂虹亭中秋月》詩“佛氏解為銀色界,仙家多住月華宫”一聯,勝其“金餅玉虹”之句,則殊不然。二聯同一俗格,在舜欽集中為下乘,無庸置優劣也。王士禎《池北偶談》頗譏其《及第後與同年宴李丞相宅》詩。然宋初去唐未遠,猶沿貴重進士之餘習,亦未可以是深病之。存而不論可矣。

  【彙訂】

  1.據《永樂大典》卷二四〇一引《潼川志》,蘇舜欽為綿州鹽泉人。(朱傑人:《蘇舜欽行實考略》)

  2.據何焯校叢書堂抄本此集校記,十六卷本僅在十五卷末尾分出兩篇行狀,列為第十六卷,非後人續入。(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3.據《後村詩話前集》卷二原文,“近體”乃“吳體”之誤。(同上)

  蘇魏公集七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蘇頌撰。頌字子容,南安人,徙居丹陽。慶曆二年進士,官至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罷為集禧觀使。徽宗立,進太子太保,累爵趙郡公。卒贈司空、魏國公。事迹具《宋史》本傳2。集為其子攜所編,《宋史·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作七十二卷。今本與之相合,蓋猶原帙。惟《藝文志》尚載有《外集》一卷3,而今本無之,則其書已佚也。史稱頌天性仁厚,宇量恢廓,在哲宗時稱為賢相。平生嗜學,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説,至於圖緯、陰陽五行、律吕、星宫等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葉夢得《石林燕語》亦載:“頌為試官,因神宗問暨陶之姓。頌引《三國志》證其當從入聲,不當從‘洎’音。神宗甚喜。”是其學本博洽。故發之於文,亦多清麗雄贍,卓然可為典則4。《石林燕語》又稱神宗用吕公著為中丞,召頌使就曾公亮第中草制;又稱頌為晏殊《諡議》,以其能薦范仲淹、富弼,比之胡廣、謝安;又稱:“頌過省時,以《曆者天地之大紀賦》為本場魁。既登第,遂留意天文術數之學。”陸游《老學菴筆記》又引頌“起草才多封卷速,把麻人衆引聲長”之句,以證當時宣麻之制。徐度《却掃編》又稱:“頌奉使契丹,文彥博留守北京,與之宴。問魏收‘逋峭難為’之語何謂。頌言:‘梁上小柱名,取曲折之義。’因即席作詩以獻5。”今檢是集,凡諸家所舉各篇,悉在其中。足知完本尚存,無所闕佚。而頌文翰之美,單詞隻句,膾炙人口,即此亦可見其概矣。

  【彙訂】

  1.據《宋史》卷三四〇本傳,蘇頌於元祐七年(1092)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宋大詔令集》卷五七載《右丞蘇頌拜右僕射制》。按元豐五年(1082)改制後,左相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2.依《總目》體例,當作“頌有《新儀象法要》,已著錄”。

  3.據《宋史·藝文志七》,《外集》當作《略集》。(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

  4.“卓然可為典則”,殿本無。

  5.上引《却掃編》所記,亦見周密《齊東野語》卷八“庯峭”條,皆以“逋峭難為”為魏收語。然《魏書》、《北齊書》、《北史》關於魏收之傳記,並無此語。《魏書·温子昇傳》:“子昇前為中書郎,嘗詣蕭衍客館受國書,自以不修容止,謂人曰:‘詩章易作,逋峭難為。’”《北史》同傳所載同(惟“蕭衍”作“梁”)。可知“逋峭難為”,乃魏收所記温子昇語,文彥博、蘇頌、徐度、周密等徑以為魏收語,實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珪撰。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後徙舒。舉慶曆二年進士第二,授大理評事。累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兼侍讀學士。神宗時拜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贈太師,諡文恭。事迹具《宋史》本傳。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顯,不出國門而致參預大政。詞人榮遇,蓋罕其比。晚居相位,惟務持祿固寵。與蔡確朋比,沮司馬光。復依阿時局,倡興西夏之役。大為物論所不予。人品事業,皆無可取。然其文章則博贍瓌麗,自成一家。計其登翰苑、掌文誥者幾二十年,朝廷大典策皆出其手。故其多而且工者,以駢儷之作為最。揖讓於二宋之閒,可無媿色。王銍、謝伋、陸游、楊萬里等往往稱之,殆非虚美。其詩以富麗為主,故《王直方詩話》載時人有“至寶丹”之目,以好用金玉錦繡字也。然其掞藻敷華,細潤熨貼,精思鍛鍊1,具有鑪錘。名貴之篇,實復不少。正不獨葛立方、方回所稱《明堂慶成》、《上元應制》諸篇為工妙獨絕矣。集本一百卷,諸家著錄皆同。自明以來,久已湮没,僅《宋文鑑》、《文翰類選》等書略載數篇。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裒掇排比,所存詩文尚夥,而内外制草為尤備。其生平高文典册,大約已罕所遺佚。謹依類編次,釐為六十卷。其遺聞逸事與後人評論之語,見於他書者,亦詳加蒐輯,别為《附錄》十卷。繫之集末,用資考核2。至其中有青詞、密詞、道場文、齋文、樂語之類,雖屬當時沿用之體,而究非文章正軌,不可為訓。今以原集所有,姑附存之。而刊本則概加删削焉。

  【彙訂】

  1.“鍛鍊”,殿本作“鍜練”,誤。

  2.據《總目》所言,《附錄》十卷並非輯自《永樂大典》。(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古靈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宋陳襄撰。襄有《州縣提綱》,已著錄。襄生平最可傳者1,一在熙寧中劾王安石,並極論新法,反覆陳奏,若目覩後來之弊。其文今具載集中。一在居經筵時神宗訪以人才,遂條上所知司馬光、韓維、吕公著、蘇頌、孫覺、李常、范純仁、蘇軾、孫洙、王存、顧臨、林希、李思忠、傅堯俞、王安國、劉摯、虞太熙、程顥、劉載、薛昌期、張載、蘇轍、孔文仲、吳賁、吳恕、林英、孫奕、林旦、鄒何、唐坰、鄭俠等三十三人2。其時或在庶僚,或在謫籍,而一一品題,各肖其真。内惟林希一人後來附和時局,自隳生平。餘則碩學名臣,後先接踵。人倫之鑒,可謂罕與等夷。其文今為集中壓卷。而葉祖洽作《行狀》,孫覺作《墓誌》,陳瓘作《祠記》,惟盛稱其興學育才,勤於吏治,皆不及薦賢一事。於爭新法事,亦僅約略一二語。蓋其時黨禍初起,諱而不著也。他如陸佃博洽典禮,則薦之,不以王安石之門客而岐視;劉攽輕脱嘲弄,則彈之,亦不以蘇軾等之密友而徇隱,皆是是非非,不立門户之見。乃國史本傳亦並削不書。微是集之存,幾無以見其心術之公矣。集内有《代賀明堂禮成表》三篇,一為崇國夫人等,一為内省宫正以下,一為修儀婉容等,並有批答三篇,亦載集内。蓋當日率由舊典,體例如斯。固與江總《代陳六宫謝表》等於狎客者,其事不同,其詞氣嚴重,亦非江表輕豔之比,則人品邪正之殊也。集為其子紹夫所編,以襄居侯官之古靈村,因以名其詩文。葉祖洽作《行狀》,稱襄“於《六經》之義自有所得,方將營一邱之地,著書以自見其志,志竟不遂。故其生平所作文集止二十五卷。”與今本卷數相符。王士禎《居易錄》稱《古靈集》二十卷,蓋所見乃謝氏鈔本,非其完帙。惟其稱冠以紹興元年求賢手詔者,與李綱序合。此本不載,蓋傳寫佚之。綱序稱其“性理之學,庶乎子思、孟子”,其言太過。至謂:“詩篇平淡如韋應物,文詞高古如韓愈,論事明白激切如陸贄”,雖亦稍覺溢量,然核其所作,固約略近之矣。

  【彙訂】

  1.“生平”,殿本作“平生”。

  2.所列止三十一人。(吳梯:《巾箱拾羽》)

  伐檀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1

  宋黄庶撰。庶字亞夫,分寧人。慶曆二年進士,歷佐一府三州,皆為從事,後終於攝知康州。黄庭堅之父也。江西詩派奉庭堅為初祖,而庭堅之學韓愈,實自庶倡之2。其《和柳子玉十詠》中《怪石》一首,最為世所傳誦。然集中古體諸詩,並戛戛自造,不蹈陳因。雖魄力不及庭堅之雄闊,運用古事,鎔鑄翦裁,亦不及庭堅之工巧,而生新矯拔,則取徑略同。先河後海,其淵源要有自也。惟開卷近體諸詩,乃多不工。觀集中《吕造〈許昌十詠〉後序》稱:“造天聖中為許昌掾,取境内古蹟之著者為《十詠》。其時文章用聲律最盛,哇淫破碎不可讀,其於詩尤甚。士出於其閒,為詞章能主意思而不流者,固少而最難”云云。然則庶當西崑體盛行之時,頗有意矯其流弊。故《謝崔相之示詩稾》一首,有“淡泊路久茀,共約鋤榛菅”之句。《擬歐陽舍人古篆》一首,有“蘇梅鸞鳳相上下,鄙語燕雀何能群”之句。原註:蘇子美、梅聖俞同有此詩。而其古文一卷,亦古質簡勁,頗具韓愈規格,不屑為駢偶纖濃之詞。其不甚加意於近體3,蓋由於此,非其才有不逮也。其集自宋以來,即刻附《山谷集》末。然子雖齊聖,不先父食,古有明訓。列父詩於子集之末,於義終為未協。故今析之,别著錄焉4。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之前。

  2.黄庶實宗杜甫。

  3.《怪石》為拗體七絕,有異文三種,足見其推敲之勤,“不甚加意於近體”云云當是浮詞。

  4.緝香堂本、宜秋館翻明本、黄菊秋本此集均載有黄庶的姪曾孫黄犖、黄畇嘉定二年(1209)初刻單行本《伐檀集》跋,而洪玉父於建炎二年(1128)編纂《豫章黄先生退聽堂錄》、劉仲言於乾道年閒所刻《類編增廣黄先生大全文集》等均無附《伐檀集》於集末的記載。(詹八言:《四庫全書提要》評黄庶《伐檀集》不可盡信)

  傳家集八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司馬光撰。光有《温公易説》,已著錄。是集凡賦一卷,詩十四卷,雜文五十六卷,題跋、《疑孟》、《史剡》共一卷,《迃書》一卷,壺格、策問、樂詞共一卷,誌三卷,碑、行狀、墓表、哀辭共一卷,祭文一卷1。光大儒名臣,固不以詞章為重。然即以文論,其氣象亦包括諸家,凌跨一代。邵伯温《聞見錄》記王安石推其文類西漢,語殆不誣。伯温又稱:“光除知制誥,自云不善為四六,神宗許其用古文體。”今案集中諸詔亦有用儷體者,但語自質實,不以駢麗為工耳。邵博《聞見後錄》稱光辭樞密副使疏《傳家集》不載,博獨記之。熙寧中光常論西夏事,其疏亦不傳,惟略見於《元城語錄》中。又論張載私諡一書,載《張子全書》之首,稱真蹟在楊時家,本集不載。則亦頗有散佚矣。光所作《疑孟》,今載集中,元白珽《湛淵靜語》謂為王安石而發。考《孟子》之表章為經,實自王安石始。或意見相激,務與相反,亦事理所有。疑珽必有所受之,亦可存以備一説也。

  【彙訂】

  1.《總目》所列僅七十九卷,文淵閣本卷十六至七十二為雜文,共五十七卷。文淵閣本書前提要、《文溯閣提要》作“雜文五十七卷”不誤。(袁芸:《<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别集類辨證》)

  清獻集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宋趙抃撰。抃事迹具《宋史》本傳。是集詩文各五卷,前有天台陳仁玉序,乃從宋嘉定中舊本重刊1。所載多關時事。其《劾陳執中、王拱辰疏》,皆七八上,可以知其伉直。而宋庠、范鎮亦皆見之彈章。古所稱“群而不黨”,抃庶幾焉。其詩諧婉多姿,乃不類其為人。王士禎《居易錄》稱其五言律中《暖風》一首、《芳草》一首、《杜鵑》一首、《寒食》一首、《觀水》一首,謂:“數詩掩卷讀之,豈復知鐵面者所為!”案皮日休《桃花賦》序稱:“宋廣平鐵心石腸,而所作《梅花賦》輕便富豔,得南朝徐庾體。”抃之詩情,殆亦是類矣。

  【彙訂】

  1.陳仁玉序云:“訪得章貢(即贛州)所刊集本,旁搜散軼,以補足之”,刊成於郡(衢州),時在景定元年(1260)八月。是集宋本有二十卷、十六卷兩本,後者即景定刊本,十卷本乃明刊本,當即據十六卷本改編(主要改題卷次)。“嘉定”當係“景定”之誤。(祝尚書:《四庫宋集提要糾誤》)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