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


  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

  小説家類二

  東軒筆錄十五卷(内府藏本)

  宋魏泰撰。泰字道輔,襄陽人,曾布之婦弟也。《桐江詩話》載其“試院中,因上請忿爭,毆主文幾死,坐是不得取應。”《潘子真詩話》稱其“博極羣書,尤能談朝野可喜事。”王銍跋《范仲尹墓誌》,稱其“場屋不得志,喜偽作他人著書,如《志怪集》、《括異志》、《倦遊錄》,盡假名武人張師正。又不能自抑,作《東軒筆錄》,用私喜怒誣衊前人。最後作《碧雲騢》,假作梅堯臣,毁及范仲淹1。”晁公武《讀書志》稱其“元祐中,記少時所聞,成此書,是非多不可信。心喜章惇,數稱其長,則大概已可見。”又摘王曾登甲科,劉翬為翰林學士相戲事,歲月差舛,相去幾二十年。則泰是書宋人無不詆諆之。而流傳至今,則以其書自報復恩怨以外,所記雜事亦多可採錄也2。

  【彙訂】

  1.《文獻通考·經籍考·碧雲騢》引李燾云:“今以魏泰《東軒筆錄》考之,然後知泰之嫁名於堯臣者,不特此書也……其載堯臣作《唐介書竄》詩,則句語狂肆,非若堯臣平日所作簡古純粹,平淡深遠……況堯臣平日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於物,歐陽修嘗以此而銘其墓。使堯臣怨懟,果為此詩以厚誣名臣,則所養可知矣!今市井輕浮之子未必為之,而謂堯臣為之哉!”考梅堯臣《靈烏後賦》公開責備范仲淹隨著地位的改變,為羣小包圍,任人惟私,而對他的勸告“既不我德,又反我怒”,又《諭烏》詩云:“咸用所附己,欲同助翱翔……養子頗似父,又貪噪豺狼。為鳥鳥不伏,獸肯為爾戕!莫如且斂翮,休用苦不量。吉凶豈自了,人事亦交相。”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九:“范文正公始以獻《百官圖》譏切吕許公,坐貶饒州。梅聖俞時官旁郡,作《靈烏賦》以寄……及公秉政,聖俞久困,意公必援己,而漠然無意,所薦乃孫明復、李泰伯。聖俞有違言,遂作《靈烏後賦》以責之……世頗以聖俞為隘。”可知二人雖曾交誼匪淺,但後期因梅堯臣未得范仲淹舉薦,嫌怨甚深,《碧雲騢》詆毁范氏,與其言行並無不符。而魏泰《東軒筆錄》、《臨漢隱居詩話》均對范氏推崇有加。且《碧雲騢》其他記事,或有宋人記載可證,或與《宋史》所載相同。如文彥博進燈籠錦以結張貴妃事(《書竄》詩即言此),邵伯温《邵氏聞見錄》卷二、魏泰《東軒筆錄》卷七、高晦叟《珍席放談》卷下及《宋史》卷三一三《文彥博傳》、卷三一六《唐介傳》、卷三二〇均載之。(孫雲清:《碧雲騢新考》)

  2.“錄”,殿本作“故”。

  泊宅編三卷(内府藏本)

  宋方勺撰。勺有《青溪寇軌》,已著錄。勺家本婺州,後徙居湖州之西溪。湖有張志和泊舟處,後人以志和有“泛宅浮家”之語,謂之泊宅村。勺寓其閒,因自號泊宅村翁。是編蓋即是時所作也。《宋史·藝文志》載勺《泊宅編》十卷,此本僅三卷,乃商濬載入《稗海》者1。明人傳刻古書,每多臆為竄亂。今無别本可校,不知其為原帙否矣。所載皆元祐迄政和閒朝野舊事2,於王安石、張商英輩皆有不滿之詞,蓋亦公論。至宗澤乃其鄉里,而徽宗時功名未盛,故勺頗譏其好殺,則是非未必盡允。又袁文《甕牖閒評》據《欽宗實錄》,知欽宗即位之日,王黼入賀,已敕閤門使勿納,即貶崇信軍節度使,賜死於路。而勺乃記其有從幸龍德宫獻詩,識者指以為讖事,則記載亦或失實。然其閒遺聞軼事,摭拾甚多,亦考古者所不廢。書中閒有附註,如“教授誤據建版‘坤為金’”一條,言“不欲顯其姓名”,而條下註曰“姚祐尚書也”;又“秦觀贈妓陶心詞”一條,條下註曰“此乃誤記東坡詞”云云,皆似非勺之自註。然詳其詞氣,當亦宋人筆也。

  【彙訂】

  1.“商濬”,殿本作“商維濬”。

  2.此書有三卷本與十卷本兩種。三卷本所載宣和事共八條,十卷本載有紹興十二年壬戌遊徑山事。“所載皆元祐迄政和閒朝野舊事”不確。(吳泰:《泊宅編的成書年代及其版本》)

  珍席放談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高晦叟撰。晦叟仕履無可考。所紀上自太祖,下及哲宗時事,則崇寧以後人也。是書《宋史·藝文志》不著錄,惟《文淵閣書目》載有一册,世無傳本。今散見於《永樂大典》者,尚可裒輯成編。謹採集排綴,釐為上、下二卷。書中於朝廷典章制度沿革損益及士大夫言行可為法鑒者,隨所聞見,分條錄載。如王旦之友悌,吕夷簡之識度,富弼之避嫌,韓琦之折佞,其事皆本傳所未詳,可補史文之闕。特閒加評論,是非軒輊,往往不能持平。又當王氏學術盛行之時,於安石多曲加迴護,頗乖公議。然一代掌故,猶藉以考見大凡。所謂識小之流,於史學固不無裨助也。

  鐵圍山叢談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蔡絛撰。條字約之,自號百衲居士,興化仙游人,蔡京之季子也。官至徽猷閣待制。京敗,流白州以死。《宋史》附載京傳末,稱:“宣和六年,京再起領三省。目昏眊不能視事,悉決於絛。凡京所判,皆絛為之,且代京入奏。由是恣為姦利,竊弄威柄。宰臣白時中、李邦彥惟奉行文書。”其罪蓋與京等。曾敏行《獨醒雜誌》則載絛作《西清詩話》,多稱引蘇、黄諸人。竟以崇尚元祐之學,為言者論列。蓋雖盜權怙勢,而知博風雅之名者。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西清詩話》乃絛使其客為之。殆以蔡攸領袖書局,懵不知學,為物論所不歸,故疑絛所著作亦出假手。然此書作於竄逐之後,黨與解散,誰與捉刀?而敍述舊聞,具有文采。則謂之驕恣紈袴則可,不能謂之不知書也。書中稱高宗為“今上”。“謝石相字”一條,稱:“中原傾覆後二十一年”,為紹興十七年。“徽宗買茴香”一條,稱:“中興歲戊辰”,為紹興十八年。又趙鼎亦卒於紹興十七年,而此書記鼎卒後,王趯坐調護鼎被劾罷官,過白州見絛之事。是南渡後二十餘年尚謫居無恙,亦可云倖逃顯戮矣。絛所作《北征紀實》二卷,述伐燕之事,陳振孫謂其歸罪童貫、蔡攸,為蔡京文飾。此書所敘京事,亦往往如是。如史稱:“京患言者議己,作御筆密進,丐徽宗親書以降1。”絛則稱:“政和三、四年上自攬權綱,政歸九重,皆以御筆從事。”史稱京由童貫以進,又稱宦官、宫妾合詞譽京。絛則稱京力遏宦官,“遏之不得,更反折角”。史稱范祖禹、劉安世皆因京遠竄。絛則謂京欲援復安世及陳瓘而不能,己則與祖禹子温最相契。其巧為彌縫,大抵類此2。惟於其兄攸無恕詞。蓋以攸嘗劾絛,又請京殺絛故也。至於元祐黨籍,不置一語,詞氣之閒頗與其父異趣。於三蘇尤極意推崇,而“丁仙現”一條乃深詆王安石新法,則仍其《西清詩話》之旨也。他如述九璽之源流、元〔玄〕圭之形製、九鼎之鑄造、三館之建置、大晟樂之宫律,及徽宗五改年號之義,公主初改帝嬴,後改帝姬之故,《宣和書譜》、《畫譜》、《博古圖》之緣起,記所目睹,皆較他書為詳核。以及辨禁中無六更之例、宫花有三等之别、俗諺“包彈”之始、粵人雞卜之法、諸葛氏筆、張滋墨、米芾研山、大觀端研、玻璃母、龍涎香、薔薇水、沈水香、合浦珠、鎮庫帶、藕絲燈、百衲琴、建溪茶、姚黄花諸條,皆足以資考證,廣異聞。又如陳師道《後山詩話》稱蘇軾詞“如教坊雷大使舞”,諸家引為故實,而不知雷為何人。觀此書,乃知為雷中慶,宣和中以善舞隸教坊。《三經新義》,宋人皆稱王安石,觀此書,乃知惟《周禮》為安石親筆,《詩》、《書》二經實出王雱。又徽宗繪事,世稱絕藝,觀此書,乃知皆畫院供奉代為染寫,非真自作,尤歷來賞鑒家所未言3。其人雖不足道,以其書論之,亦説部中之佳本矣。《文獻通考》作五卷,此本實六卷,或《通考》為傳寫之誤歟?

  【彙訂】

  1.“丐”,底本作“乞”,據《宋史》卷四七二蔡京本傳原文及殿本改。

  2.此三條《叢談》所記皆事實,並非文飾。(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3.書中僅卷六云:“獨丹青以上皇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多入内供奉,代御染寫,是以無聞焉耳。”非謂徽宗不能渲染,全恃捉刀,絕不自作。(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國老談苑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夷門隱叟王君玉撰。考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作《國老閒談》,卷數與此相合,而註稱夷門君玉撰,不著其姓。然則此名後人所改,“王”字亦後人所增也。是編所紀乃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雜事1,於當時士大夫頗有所毁譽,尤推重田錫而貶斥陶穀2,其餘如馮拯諸人,俱不免於微詞。雖閒或抑揚過情,而大致猶據實可信。如范質不受賂遺、竇儀議令皇弟開封尹署敕3、趙普請從征上黨、曹彬平蜀回,囊中惟圖書諸條,《宋史》皆採入本傳中。他亦多敍述詳贍,足與史文相參考。惟記太祖清流關之戰,謂臨陣親斬偽驍將皇甫暉。不知暉兵敗見擒,送壽州行在,周世宗尚賜以金帶鞍馬,因創甚不肯治而死,並非戮之陣前。又謂是時環滁僧寺皆鳴鐘,遂為定制。案滁人一日五時鳴鐘,乃後人感暉之義,以資追薦,亦非為太祖助戰而起。此則傳聞之譌異,未可概從。至謂太宗嚮用老成,寇準欲求速進,遂餌地黄、蘆菔以求白髮。恐準亦未必至是也。

  【彙訂】

  1.《國老談苑》二卷,共八十八條。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四《國老談苑》條云:“(是書)專記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遺事,而不及英宗朝,當即作於是時。”則不僅記三朝雜事也。考其書第十八條謂“仁宗在儲宫”云云,第十九條謂“仁宗既即位”云云,六十八條謂“魯宗道為參政”云云,第六十七條謂“天聖初,朝廷清明,賞罰必信”云云,皆系仁宗朝事,可知《鄭堂讀書記》所言乃確,乃四朝而非三朝也。(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書中記田錫僅三條,而記范質、魯宗道、查道各四條。(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3.“令皇弟”,殿本作“今皇帝”。此書卷一載:“趙普自樞密副使授集賢殿大學士。是時范質等皆罷相,中書絕曹,普授官敕,無人署字。太祖在資福殿,普因入奏其事。太祖曰:‘卿但進來,朕為卿署字可乎?’普曰:‘此有所行,非帝王所親之。’太祖俄曰:‘卿問陶穀、竇儀,必有所説。’普乃召問之,儀曰:‘唐文宗時,甘露事後,中書無宰相。然當時册命輔相,即不知何人。今皇帝京尹官是中書令,此正宰相任也,署勑宜矣。’普入奏,遂命太宗署敕焉。”《宋史》卷二五六趙普本傳作“今皇弟”,應據改。

  道山清話一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説郛》摘其數條刻之,題曰宋王暐。案書末有暐跋語云:“先大父國史在館閣最久,多識前輩,嘗以聞見著《館祕錄》、《曝書記》,並此書為三。仍歲兵火,散失不存。近方得此書於南豐曾仲存家,因手鈔藏示子孫。”後題“建炎四年庚戌,孫朝奉大夫、主管亳州明道宫、賜紫金魚袋暐書”。則撰此書者,乃暐之祖,非暐也。周煇《清波雜志》稱成都富春坊火詩乃洛中名德之後,號道山公子者所作,亦不言其姓氏1。書中記元祐五年其父為賀遼國正旦使,論范純仁、吕公著事,歸奏哲宗。哲宗命寄書純仁。後純仁再相,哲宗問“曾見李某書否”。則撰此書者李姓,非王姓也。然考李燾《通鑑長編》,是年八月庚戌,命吏部郎中蘇註、户部郎中劉昱為正旦使,供備庫使郭宗顏、西京左藏庫副使畢可濟副之。後郭宗顏病,改遣西頭供奉官閤門陸孝立。無李姓者在其閒。而所稱去年范純仁出守潁昌,吕公著卒於位事。考二人本傳,實均在元祐四年,則“五年”字又不誤。不審其何故也,或“蘇”字、“劉”字傳寫譌為“李”歟?所記終於崇寧五年,則成書當在徽宗時。書中頗詆王安石之姦,於伊川程子及劉摯亦不甚滿。惟記蘇、黄、晁、張交際議論特詳。其為蜀黨中人,固灼然可見矣。其書皆記當代雜事。王士禎《居易錄》嘗譏其誤以兩張先為一。今考《歐陽修集》《張子野墓誌銘》、《蘇軾集》《張子野詩集跋》及《〈定風波〉引》,士禎之説信然。又所記陳彭年對真宗墨智、墨允出《春秋少陽》事,稱:“上令祕閣取此書。既至,彭年令於第幾版尋檢,果得之”云云,其説頗誣。案《春秋少陽篇》,隋、唐《志》已不著錄,彭年安得見之?宋祕閣又何自有之?今考皇侃《論語疏》、陸德明《經典釋文》、邢昺《論語疏》皆引《春秋少陽》此條。其時尚未有昺疏,彭年所舉非陸氏書,則皇氏書耳。是則傳聞者失實,此書因而誤載也。

  【彙訂】

  1.《清波雜志》卷八所記道山公子實為邵雍之曾孫,邵伯温之孫。其父輩時代事蹟與此書所載不合,可知此書必非道山公子所著。(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墨客揮犀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彭乘撰。案北宋有兩彭乘,一為華陽人。真宗時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宋史》有傳。其作此書者則筠州高安人,史不載其仕履,故始末無可考見。書中稱嘗為中書檢正。又稱至和中赴任邕州,而不言其為何官。又自稱嘗至儋耳。其所議論,大抵推重蘇、黄,疑亦蜀黨中人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十卷,續十卷,稱不知撰人名氏。今本為商濬刻入《稗海》者1,卷首直題彭乘姓名,蓋以書中所自稱名為據。而止有十卷,則已佚其續集矣2。書中如陳瑩中言後苑牧豭?、潘大臨作“滿城風雨近重陽”詩、彭淵材遊興國寺諸條,惠洪所作《冷齋夜話》亦載之,皆全同其文,不易一字。惠洪本高安彭氏子,與乘同族同時,不應顯相蹈襲若此3。又如魏舒詣野店、張華博物、傅融有三子諸條,皆全錄《晉書》、《北魏書》原文,别無考證,亦不相類。疑原本殘闕,後人又有所竄入4。然於宋代遺聞軼事以及詩話、文評,徵引詳洽,存之亦頗資參考焉。

  【彙訂】

  1.“商濬”,殿本作“商維濬”。

  2.此書續集未佚,有傳鈔本。(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3.《稗海》本此書卷六“淵材開井禁蛇”條註文曰:“淵材姓彭名幾,即乘之叔也。”此條實出自惠洪《冷齋夜話》卷九,其《石門文字禪》卷二八《又幾大祥看經》稱協律郎彭幾為亡叔,自稱姪苾芻,則惠洪與彭乘當為同一人。(周裕鍇:《宋僧惠洪交遊人物考舉隅》)

  4.全書實皆由採輯而成。主要出自《夢溪筆談》、《倦遊雜錄》、《遁齋閑覽》、《冷齋夜話》四書。(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孔凡禮:《<墨客揮犀>點校説明》)

  唐語林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讜撰。陳振孫《書錄解題》云:“長安王讜正甫,以唐小説五十家,仿《世説》分三十五門,又益十七門為五十二門。”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未詳撰人。效《世説》體,分門記唐世名言,新增《嗜好》等十七門,餘皆仍舊。”馬端臨《經籍考》引陳氏之言,入小説家,又引晁氏之言,入雜家。兩門互見,實一書也。惟陳氏作八卷,晁氏作十卷,其數不合。然陳氏又云《館閣書目》十一卷,闕《記事》以下十五門,另一本亦止八卷,而門目皆不闕。蓋傳寫分併,故兩本不同耳。讜之名不見史傳。考書中“裴佶”一條,“佶”字空格,註云“御名”。宋惟徽宗諱佶,則讜為崇寧、大觀閒人矣1。是書雖倣《世説》,而所紀典章故實、嘉言懿行,多與正史相發明,視劉義慶之專尚清談者不同。且所採諸書,存者亦少2,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明以來刊本久佚,故明謝肇淛《五雜俎》引楊慎語,謂:“《語林》罕傳,人亦鮮知。”惟武英殿書庫所藏有明嘉靖初桐城齊之鸞所刻殘本,分為上、下二卷,自《德行》至《賢媛》止十八門。前有之鸞自序,稱:“所得非善本。其字畫漫漶,篇次錯亂,幾不可讀。”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參互校訂,删其重複,增多四百餘條。又得原序目一篇,載所採書名及門類總目,當日體例尚可考見其梗概。惟是《永樂大典》各條散於逐韻之下,其本來門目難以臆求。謹略以時代為次,補於刻本之後,無時代者又後之,共為四卷。又刻本上、下二卷,篇頁過繁,今每卷各析為二。仍為八卷,以還其舊。此書久無校本,譌脱甚衆,文義往往難通。謹取新、舊《唐書》及諸家説部,一一詳為勘正。其必不可知者,則姑仍原本,庶不失闕疑之義焉。

  【彙訂】

  1.據《續資治通鑑長編》、《二程遺書·張繹師説》等,王讜為吕大防之壻,主要活動於熙寧至元祐閒,應為神、哲時期人。若此書徽宗時刻印,也會將“佶”字空格。(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2.“亦”,殿本作“已”。

  楓窗小牘二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明海鹽姚士粦序,以書中所載“先三老”一條,證以洪适《隸釋》《袁良碑》,知其姓袁。又有“少長大梁”及“僑寓臨安”語,可知其鄉貫。其名則終莫得詳。查慎行註蘇軾《來鶴亭》詩,引為袁褧,未詳何據。褧實明人,疑慎行誤也。上卷記見崇寧閒作大鬢方額,下卷言嘉泰二年月食事1。即以崇寧末年而計,亦相距九十七年。舊本題百歲老人,不誣也。所記多汴京故事,如艮嶽、京城、河渠、宫闕、户口之類,多可與史傳相參,其是非亦皆平允。惟洪芻以蒐括金銀之日,勢劫内人,徵歌佐酒,其罪不可勝誅。長流海島,宋法已為寬縱。此乃力辨其無辜,則紕繆之甚,不足徵據矣。

  【彙訂】

  1.“月食”乃“日食”之誤。嘉泰乃寧宗年號,然書中兩稱孝宗為今上,則此條當為後人所補。(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南窗記談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多記北宋盛時事。淳熙中袁文作《甕牖閒評》,已引其書,則作於孝宗以前。而中有“葉夢得問章惇濟”一條1,又有“近傅崧卿給事餽冰”云云。夢得為紹聖四年進士,高宗時終於知福州。崧卿為政和五年進士,高宗時終於中書舍人給事中。則是書當在南、北宋閒也2。中載葉景修述延祐戊午開元宫立虞集碑一條,乃元仁宗五年事3,殊不可解。檢核别本,此條獨低二格書之。乃知上一條記蔡寬夫在金陵,鑿地丈餘,得竈灰及朱漆匕箸事。元人讀是書者,因記王眉叟掘地丈餘,得花臺魚池事,批於其旁,故稱“與此事相同”云云。此事即指蔡寬夫事也。曹溶所藏之本,因傳寫者不究文義,一概錄作正文,故致是譌異耳。其書凡二十三條。袁文所引“衛大夫”一條,此本不載,蓋已非完書。然所記多名臣言行及訂正典故,頗足以資考證。惟“袁州女子登仙”一條、“龐籍見天書”一條,頗涉語怪。然籍見天書一事,《曲洧舊聞》已載之4。蓋宋人説部之通例,固無庸深詰者矣。

  【彙訂】

  1.書中此條作“葉石林問徐惇濟”,徐惇濟即作者徐度之兄徐康,“章惇濟”誤。(岑仲勉:《跋<南窗記談>》)

  2.崧卿既以高宗時所終給事中見稱,則其書最早不過高宗時完成,“當在南、北宋閒”云云,殊犯語病。(同上)

  3.元仁宗在位九年。先是建元皇慶,共二年。再為延祐共七年。若謂元仁宗五年時事,應是延祐三年。今却謂延祐戊午,乃延祐五年,元仁宗之第七年也。據《南窗記談》第二條述葉景修之語,乃是延祐戊午,王眉叟真人於清湖開元宫殿前,立虞伯生所撰碑。今作“立虞集(即伯生)碑”,殊欠確切。應作“立虞集所撰碑”。(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4.“已”,殿本作“亦”。葉石林問徐惇濟、傅崧卿饋冰、蔡寬夫鑿地三條亦載於《曲洧舊聞》。(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過庭錄一卷(内府藏本)

  宋范公偁撰。公偁仕履未詳。據其所言,乃仲淹之元孫,而不言其曾祖為誰。觀其稱純禮為右丞,純粹為五侍郎,則必非純禮、純粹二人之後。純祐惟一子曰正臣,官太常寺太祝,與所言祖光祿者不合,則亦非純祐之後。考純仁《傳》末稱二子正平、正思,此書皆稱為伯祖,則併似非純仁後。惟純仁《傳》中有“没之日,幼子、五孫皆未官”語。正平《傳》中亦稱“以遺澤官推與幼弟”。後蔡京興偽造純仁行狀之獄,正思與正平爭承。則純仁没時,正思已不年幼。知純仁尚有一幼子,光祿即所蔭之官。公偁之父蓋即其子。書中稱其於純仁没後,未及釋服而卒,故後來不預行狀事,而史遂但稱純仁子二人耳。以是推之,知為純仁之曾孫也1。其書多述祖德,皆紹興丁卯、戊辰閒聞之其父,故命曰“過庭”。語不溢美,猶有淳實之遺風。惟純禮自政府出守潁昌,史以為王詵之譖,此則以為中官閻守忠之譖。則未知孰是也。中亦閒及詩文雜事,如記宋祁論杜詩“實下虚成”語,記蘇軾論中岳畫壁似韓愈《南海碑》語,皆深有理解。其他蘇、黄集外文及燕照鄰、崔鶠諸人詩詞,亦多可觀。獨《黄須翁傳》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稱為已佚之異書,則偶誤記耳。

  【彙訂】

  1.曾肇《范忠宣公世濟忠直之碑》載純仁五子,長正明,次正平,次正思,次正路,次正國,正明、正路皆前卒。公偁自言為光祿之孫,“忠宣捐館許下,服中先光祿卒”,則其祖當卒於建中、崇寧中之閒,不得至南宋尚存,決非紹興中為官之正國可知。又稱子正為六伯祖,子夷為七伯祖,而於其祖則述忠宣語稱為八郎。子正,正明字也,子夷,正平字也,則八郎為正思可知。史、碑不言其官位,略也。則公偁之祖乃正思。(陸心源:《儀顧堂題跋》)

  萍洲可談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朱彧撰。彧字無惑,烏程人。是書《文獻通考》著錄三卷,而左圭刻入《百川學海》1、陳繼儒刻入《祕笈》者,均止五十餘條,不盈一卷。陶宗儀《説郛》所錄更屬寥寥。蓋其本久佚,圭等特於諸書所引2,掇拾殘文,以存其概,皆未及睹三卷之本也。惟《永樂大典》徵引頗繁,裒而輯之,尚可復得三卷。謹排纂成編,以還其舊。雖散佚之餘,重為綴緝,未必毫髮無遺。然較左、陳諸家所刊3,幾贏四倍。約略核計,已得其十之八九矣。彧之父服,元豐中以直龍圖閣歷知萊、潤諸州,紹聖中嘗奉命使遼,後又為廣州帥。故彧是書多述其父之所見聞,而於廣州蕃坊市舶言之尤詳。考之《宋史》,服雖坐與蘇軾交遊貶官,然實非元祐之黨。嘗有隙於蘇轍,而比附於舒亶、吕惠卿。故彧作是書,於二蘇頗有微詞,而於亶與惠卿則往往曲為解釋。甚至元祐垂簾,有“政由帷箔”之語。蓋欲回護其父,不得不回護其父黨,既回護其父黨,遂不得不尊紹聖之政而薄元祐之人。與蔡絛《鐵圍山叢談》同一用意,殊乖是非之公。然自此數條以外,所記土俗民風、朝章國典,皆頗足以資考證。即軼聞瑣事,亦往往有裨勸戒。較他小説之侈神怪、肆詼嘲,徒供談噱之用者,猶有取焉。

  【彙訂】

  1.“左圭刻入百川學海”,殿本作“明代商維濬刻入稗海”,誤。《稗海》未收《萍洲可談》。

  2.“圭”,殿本作“維濬”,誤。

  3.“左、陳”,殿本作“明代”,誤。

  高齋漫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曾慥撰。慥有《類説》,已著錄。《類説》自序以為小道可觀,而歸之於資治體,助名教,供談笑,廣見聞。其撰述是書,亦即本是意。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蹟,以至文評、詩話,詼諧、嘲笑之屬,隨所見聞,咸登記錄。中如給舍之當服赬帶,不歷轉運使之不得為知制誥,皆可補史志所未備。其徵引叢雜,不無瑣屑,要其可取者多,固遠勝於游談無根者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二卷1,世尠流傳。近時曹溶嘗採入《學海類編》,而祇存五頁。蓋自他書鈔撮而成,姑以備數,遺漏宏多。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捃摭裒輯,視溶所收多踰什之三四。其或溶本有之,而《永樂大典》失載者,亦參校補入。略用時代銓次,合為一卷。雖未必慥之完帙,然大略亦可睹矣。

  【彙訂】

  1.輯本《直齋書錄解題》未錄此書。(昌彼得:《説郛考》)

  默記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王銍撰。銍有《補侍兒小名錄》,已著錄。此編多載汴都朝野遺聞,末一條乃考正陳思王《感甄賦》事。周煇《清波雜志》嘗疑其記尹洙扼吭之妄1。然銍熟於掌故,所言可據者居多。如宋太祖以周世宗幼子賜潘美為子事2,似不近理,而證以王鞏所記,乃併其子孫世系一一有徵。則尹洙事或傳者已甚,鞏未察而書之3,未必盡構虚詞也。惟所記王朴引周世宗夜至五文河旁,見火輪小兒,知宋將代周一事,涉於語怪,頗近小説家言,不可據為實錄耳。

  【彙訂】

  1.底本“妄”下有“又其中所引《江南野史》李後主、小周後事,參校馬、陸二家《南唐書》,無此文,則亦不能無誤”一段,據殿本删。此書卷下所記小周後事為隨後主入宋後例隨命婦入宫,明言引自龍袞《江南錄》,而《江南野史》與馬、陸二家《南唐書》所記為後主納小周後事。(馬斗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二則》)

  2.殿本“事”上有“一”字。

  3.底本“之”下有“小周後事則今本《江南野史》已非完書,其文在佚篇之内,均未可知”一段,據殿本删。

  揮麈前錄四卷後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餘話二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宋王明清撰。明清字仲言,汝陰人。慶元中,寓居嘉興。《書錄解題》稱其官曰朝請大夫,《宋詩紀事》則曰泰州倅,未詳孰是也1。是編皆其劄記之文。《前錄》為乾道丙戌,奉親會稽時所紀,多國史中未見事。自跋謂“記憶殘闕,以補册府之遺”是也。末附沙隨程迥、臨汝郭九惠二跋,李垕一簡,及慶元元年實錄院移取《揮麈錄》牒文二道2。《後錄》為紹熙甲寅,武林官舍中所紀,有海陵王禹錫跋。《第三錄》為慶元初請外時所紀,於高宗東狩事獨詳。《餘話》兼及詩文、碑銘,補前三《錄》所未備,有浚儀趙不譾跋。晁公武《讀書志》云“總二十三卷”,今止二十卷;《文獻通考》云“《前錄》三卷”,今四卷;《後錄》自跋云“釐為六卷”,今多五卷。蓋久經後人分併,故卷帙不齊如此。明清為王銍之子,曾紆之外孫,紆為曾布第十子,故是《錄》於布多溢美。其記王安石没,有神人幢蓋來迎,而於米芾極其醜詆,尤不免軒輊之詞。趙彥衛《雲麓漫鈔》嘗議其載張耆宴侍從諸臣事,為不近事理;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亦議其載歲祀黄巢墓事,為不經之談。然明清為中原舊族,多識舊聞。要其所載,較委巷流傳之小説終有依據也。

  【彙訂】

  1.《津逮祕書》本《揮麈前錄》有自跋,謂“淳熙乙巳中元日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汝陰王明清書”,又附刻實錄院牒中稱“泰州通判王明清”云云,則《直齋書錄解題》與《宋詩紀事》所云各有所本。(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2.“元年”,底本作“二年”,據汲古閣影宋抄本此書卷首牒文及殿本改。

  玉照新志六卷(内府藏本)

  宋王明清撰。此書多談神怪及瑣事,亦閒及朝野舊聞及前人逸作1。所載胡舜申《己酉避亂錄》2,頗詆諆韓世忠,明清不為置辨。蓋當時相去甚近,毁譽糾紛,尚未論定。“宋齊愈獄牘”一條,深不滿於李綱,則《朱子語類》亦有是語,非好詆諆正人。他如王堯臣《諫取燕雲疏》、李長民《廣汴都賦》、姚平仲《擬劫寨破敵露布》,皆載其全文,足資參證3。又如載曾布《馮燕·水調歌頭排遍》七章,為詞譜之所未載,亦足以見宋時大曲之式。蓋明清博物洽聞,兼嫻掌故,故隨筆記錄,皆有裨見聞也。其曰《玉照新志》者,自序謂:“得一玉照於永嘉鮑子正,又獲米南宫書‘玉照’二字,揭之寓舍”,因以名其所著書云。

  【彙訂】

  1.全書九十四條,以述朝野舊聞為主,且均言之有據,涉及神怪者僅數條。(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2.“己酉避亂錄”,殿本作“己酉避亂記”,誤,此書卷四引作《己酉避亂錄》,《總目》卷六四著錄亦同。

  3.王堯臣没於仁宗朝,而伐燕、雲是徽宗朝事,前後相懸。《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具載其疏,又云:“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廣安軍草澤臣安堯臣上書,乞寢燕、雲兵事。”《宋史·鄭居中傳》、《輿地紀勝》卷一六五等皆記其事,足證堯臣之姓是安而非王。(葉廷琯:《吹網錄》;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投轄錄一卷(内府藏本)

  宋王明清撰。是書乃其晚年所作1。見於《書錄解題》者一卷,與此本相同。其以“投轄”為名者,陳振孫謂:“所記皆奇聞異事,客所樂聽,不待投轄而留也。”所列凡四十四事,大都掇拾叢碎,隨筆登載,不能及《揮麈錄》之援據賅洽,有資考證。然故家文獻,所言多信而有徵,在小説家中,猶為不失之荒誕者。惟第六條之首原闕四行,乃傳寫者所脱佚,今已不可考矣2。書中於每條之下多註所聞之人。今考其“江彥文”一條,下註“聞之陸務觀”;“任藎臣”、“虹縣良家子”二條,下註“聞之僧祖秀”。祖秀乃宣和舊人,即作《艮嶽記》者,明清猶及見之,而又下見陸游。其稱“己未歲,金人歸我河南地”者,為高宗紹興九年;又稱“甲戌歲”者,乃寧宗嘉定七年。則明清之老壽,可以概見3。宜其於軼聞舊事,多所諳悉也。

  【彙訂】

  1.《説郛》卷三九有《投轄錄》四條,前有明清自序,末題紹興己卯(1159)十月。其時年甫三十有三。平生著作,此為最早。(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2.據書前自序,共四十九事,《四庫》本缺《張宗顏》、《鄒志完》、《衡洲老人》、《李氏女》四事,《尼法悟》(第七條)前亦有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

  3.據自序,此書成於紹興二十九年,不宜有嘉定七年之事。書中所謂“甲戌歲”者,蓋紹興二十四年。僧祖秀《艮嶽記》作於靖康閒,下距紹興不久,陸游長於王明清二歲,則著此書時不害其上見祖秀下見陸游也。(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張氏可書一卷(永樂大典本)

  案《張氏可書》,《宋史·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晁公武《讀書志》皆不著錄。《文淵閣書目》載有一册,亦不詳撰人名氏。惟《愛日齋叢鈔》引其中司馬光、文彥博論僧換道流一事,稱為“張知甫《可書》”。知甫不知何許人。今考書中所紀,有“僕頃在京師,因幹出南薰門”事,又有見海賈鬻龍涎香於明節皇后閤事。是在宣和之初,嘗官汴京。中閒復有紹興丁巳、戊午紀年,及劉豫僭號中原事,則入南渡後二十餘年矣1。蓋其人生於北宋末年,猶及見汴梁全盛之日,故都遺事,目擊頗詳。迨其晚歲,追述為書,不無滄桑今昔之感。故於徽宗時朝廷故實,紀錄尤多,往往意存鑒戒。其餘瑣聞佚事,為他説家所不載者,亦多有益談資。雖詼諧神怪之説,雜廁其閒,不免失於冗雜。而案其本旨,實亦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之流,未嘗不可存備考覈也。其書原本已佚,今據《永樂大典》收入各韻内者,採掇裒輯,共得五十條2。謹編為一卷,以存其概云。

  【彙訂】

  1.紹興戊午(1138)距南渡十二年,劉豫至紹興七年丁巳廢,皆不得謂“南渡後二十餘年”。(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2.此書今存明穴硯齋抄本,一百一十四則。文淵閣《四庫》本實為五十一則。《(孔凡禮:《<可書>點校説明》)

  聞見前錄二十卷(内府藏本)

  宋邵伯温撰。伯温有《易學辨惑》,已著錄。伯温藉邵子之緒,猶及見元祐諸耆舊,故於當時朝政具悉端委。是書成於紹興二年。前十六卷記太祖以來故事,而於王安石新法始末及一時同異之論,載之尤詳。其論洛、蜀、朔三黨相攻,惜其各立門户,授小人以閒。又引程子之言,以為變法由於激成,皆平心之論。其記燈籠錦事出文彥博之妻,於事理較近。其記韓、富之隙由撤簾不由定策,亦足以訂强至《家傳》之譌。周必大跋《吕獻可墓誌》,謂伯温是書“頗多荒唐,凡所書人及其歲月,鮮不差誤”。殆好惡已甚之詞,不盡然也。十七卷多記雜事,其洛陽、永樂諸條,皆寓麥秀黍離之感。十八卷至二十卷皆記邵子之言行,而殤女轉生、黑猿感孕,意欲神奇其父,轉涉妖誣。又記邵子之言,謂老子得《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文中子以佛為西方聖人,亦不以為非,似乎附會。至投壺一事,益猥瑣不足紀。蓋亦擇焉不精者,取其大旨可耳。

  清波雜志十二卷别志三卷(内府藏本)

  宋周煇撰。煇字昭禮,邦彥之子1。厲鶚《宋詩紀事》附載馬曰琯之言曰:“舊本《清波雜志》有張貴謨序,書中‘煇’俱作‘燀’,應從之。”案是編為影宋精本,書中俱作“煇”,張貴謨序亦存。恐曰琯所見者,或轉是譌本。煇自題曰淮海人,而《兩浙名賢錄》載之。書中有“祖居錢塘後洋街”語,則煇實自浙遷淮也2。是書之末有張斯中、張訢、陳晦、楊寅、張巖、龔頤正、徐似道等七跋3,皆同時人。似道稱煇為處士。然煇曾試宏詞,奏名見之書中,或當時未就官耶4?《别志》又自稱嘗至金國,益不可解,或隨出使者行也。清波為杭州城門之名,紹興中煇寓其地,因以名書5。所記皆宋人雜事。方回《桐江續集》力詆其尊王安石之非。考書中稱煇之曾祖與安石為中表,蓋親串之閒,不無回護,猶之王明清《揮麈》諸錄,曲為曾布解耳6。知其私意所在則可,以此盡廢其書,則又門户之見矣。是書原本十二卷,商濬《稗海》作三卷7。蓋明人刊本多好合併删削,不足為異。諸跋並稱二志,惟龔頤正跋作三志。考宋人著書,率以前、後、别、續、新分為五集,則《别志》之前似乎當有《後志》。然《别志》中但稱《前志》,不及《後志》。嘉靖戊申姚舜牧跋亦但稱《雜志》十二卷,《别志》三卷。則自明以來,惟此兩集。或頤正跋“三”字誤歟?

  【彙訂】

  1.《宋詩紀事》卷五八云:“邦之子,樞密麟之之族姪”。同書卷四一有周邦小傳,而周邦彥别見於卷二八。

  2.周氏之先,自郫遷海陵,見《臨川集》卷九六《尚書屯田員外郎周君墓誌銘》。煇自言祖居錢塘,蓋僑寓也。

  3.“張斯中”乃“章斯才”之誤。

  4.書中未記周煇曾試博學宏詞,提要或誤以周麟之事當之。且縱以布衣試宏詞入下等,於例亦應賜同進士出身。宋制,凡賜出身,無不授官,尚得稱處士乎?

  5.周煇自序題紹熙壬子,張貴謨序、陳晦跋題紹熙癸丑,則“紹興”乃“紹熙”之誤。

  6.書中於王安石殊不見有推尊之處,反多不滿之辭。如卷二謂其《日錄》“凡舊德大臣不附己者,皆遭詆毁。論法度有不便於民者,皆歸於上;可以垂耀後世者,悉己有之。”

  7.“商濬”,殿本作“商維濬”。(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雞肋編三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莊季裕撰。季裕名綽,以字行1,清源人。其始末未詳。惟吕居仁《軒渠錄》記其狀貌清癯,人目為細腰宫院子。又薛季宣《浪語集》有季裕《筮法新儀》序,亦皆不著其生平。據書中年月,始於紹聖,終於紹興,蓋在南、北宋之閒。又“尹孝子”一條自稱嘗攝襄陽尉,又“原州棠樹”一條稱“作倅臨涇”,“李倢食糟蟹”一條稱官於順昌,“瑞香亭”一條稱官於澧州,其為何官,則莫可考矣。此書前有自序,題“紹興三年二月五日”,而所記有紹興九年事2。疑書成之後,又續有所增。世無刊本,陶宗儀《説郛》僅錄其二三十條。此本較《説郛》所載約多五倍,後有至元乙卯仲春月觀陳孝先跋曰3:“此書莊綽季裕手集也。綽博物洽聞,有《杜集援證》、《灸膏肓法》、《筮法新儀》行於世。聞其他著述尚多,惜未之見。此書經秋壑點定,取以為《悦生隨鈔》,而譌謬最多,因為是正如右。然埽之如塵,尚多有疑誤”云云。蓋猶季裕之完本也。季裕之父在元祐中與黄庭堅、蘇軾、米芾諸人游4,季裕猶及識芾及晁補之,故學問頗有淵源,亦多識軼聞舊事。書中如不知《龍城錄》為同時王銍所作5,反據以駁《金華圖經》之類,閒失考證。然可取者多。其記遼、宋誓書一條,大旨以和議為主,亦各抒所見6。季裕方浮沈郡縣,與當時朝士附合秦檜者固自有殊。統觀其書,可與後來周密《齊東野語》相埒,非《輟耕錄》諸書所及也。

  【彙訂】

  1.莊氏自撰詩文結銜及宋人記事之書,稱其姓名皆曰莊綽,無稱季裕者,則未嘗以字行也。

  2.本書卷上云元祐中,則記事始於元祐,不始於紹聖。卷下言廖剛為秦檜所逐,據《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三六,事在紹興十年六月,則亦不止於紹興九年。

  3.“至元乙卯”當為“至元己卯”之訛。

  4.莊綽之父名公岳,蘇、黄二家集中曾無一語及其姓名,雖有簡札往還,不過人事酬應之常,其文並不見於本集。即米芾之於公岳,亦因身為僚屬,職事所關,不能不相見耳。遽據之以為與黄、蘇、米諸人遊,非也。

  5.《龍城錄》非王銍所撰,説詳卷一四四《龍城錄》條注。

  6.遼、宋誓書一條,乃目覩汴都之破,麥秀黍離,痛定思痛,追原禍始,由於與遼、金先後失信,以致四海之人肝膽塗地。故有慨乎其言之,本不為南渡後和議而發。(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精華錄》)

  聞見後錄三十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邵博撰。博字公濟,伯温子也。是編蓋續其父書,故曰《後錄》。其中論復孟后諸條,亦有與《前錄》重出者。然伯温所記多朝廷大政,可裨史傳。是書兼及經義、史論、詩話,又參以神怪俳諧,較《前錄》頗為瑣雜。又伯温書盛推二程,博乃排程氏而宗蘇軾。觀所記游酢、謝良佐之事,知康節没後,程氏之徒欲尊其師而抑邵,故博有激以報之。蓋怙權者務爭利,必先合力以攻異黨,異黨既盡,病利之不獨擅,則同類復相攻;講學者務爭名,亦先合力以攻異黨,異黨既盡,病名之不獨擅,則同類亦相攻。固勢之必然,不足怪也。至其彙輯疑孟諸説,至盈三卷;證《碧雲騢》真出梅堯臣手;記王子飛事稱佛法之靈;記湯保衡事推道教之驗;論晏殊薄葬之非;詆趙鼎宗洛學之謬,皆有乖邵子之家法。他若以元稹詩作黄巢之類,引據亦頗疏略。惟其辨宣仁之誣、載司馬光集外章疏之類,可資考訂。議《通鑑》削屈原之非;駁王安石取馮道之謬;辨《伊川易傳》非詆垂簾;證紹興玉璽實非和璧,論皆有見。談詩亦多可採。宋人説部,完美者稀,節取焉可矣1。

  【彙訂】

  1.“矣”,殿本作“耳”。

  北窗炙輠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1

  宋施德操撰。德操有《孟子發題》,已著錄。是書“炙輠”之名,蓋取義淳于髡事。然所記多當時前輩盛德可為士大夫觀法者,實不以滑稽嘲弄為主,未審何以命此名也2。德操與張九成友善,故《孟子發題》附刻於《横浦集》末。其學問則九成純耽禪悦,德操多稱道二程,雖閒一及蘇氏,而不甚鄭重。其第一條即言王氏新法由於激成,以闡明程子之意,則宗洛而不宗蜀,其微意固可概見。惟林靈素妖妄蠱惑,實方士中桀黠之雄,而德操稱其有活人之心,未免好為異論。又解《孟子》“萬物皆備”一條,尤近荀卿性惡之旨。其横浦之學偶相漸染,故立是異説歟?瑕瑜不掩,分别觀之可也。德操病廢終身,行事無所表見,志乘至不載其姓名3,其書明以來傳本亦稀。朱彝尊始得是本於海鹽,乃稍稍傳鈔流播。殘編蠹蝕,幾佚幸存,亦可云希覯之祕笈矣。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為上、下二卷。(沈治宏:《中國叢書綜錄訂誤》)

  2.《史記·孟荀列傳》載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比作炙輠器,炙之雖久,其膏不盡。取為書名乃高卧北窗下,與賓客談論,時復得其善言,遂援筆記錄之意。(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3.《咸淳臨安志》卷七十六有施德操傳。(同上)

  步里客談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長方撰。長方字齊之,侯官人1。紹興戊午進士第,官江陰縣學教授2。初,長方父侁為洪州錄事,卒於官。長方奉母居吳,依其外祖太僕寺卿林旦,家於步里,遂以名書。《宋史·藝文志》載陳唯室《步里客談》一卷。唯室即長方之别號,蓋《宋史》荒謬,未考其名。胡伯能作長方《行狀》,稱所著有《步里談錄》二卷,亦即此書。蓋初名《談錄》,後乃改今名也。所記多嘉祐以來名臣言行,而於熙寧、元豐之閒邪正是非,尤三致意。其論元祐黨人不皆君子,足破假借標牓之習。其引陳瓘與楊時書,譏欲裂白麻之非禮,亦深明大體,所見迥在宋人之上。至於評論文章,頗多可採。如謂陳師道“李杜齊名吾豈敢,晚風無樹不鳴蟬”句與黄庭堅“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横”句,皆學杜甫《縛雞行》,而陳為不類。又引王剛中語,謂:“文字使人擊節賞嘆,不如使人肅然起敬”;又謂:“文章態度如風雲變滅,水波成文,直因勢而然”,以議蘇軾數擬《盤谷序》之非,皆為有見。至謂“月自有光,非受日之光”一條,由不知推步之術;謂“腎無左右”一條,由不知診候之方,置之不論可矣。此書《宋志》作一卷,與胡伯能《狀》不合3,蓋傳寫之誤。今散見《永樂大典》者,裒而輯之,尚得五十八條4。謹以類排纂,從胡伯能所記,仍釐為二卷。

  【彙訂】

  1.陳長方之原籍有三説:《總目》謂為侯官人;朱彝尊《經義考》卷一八六“陳氏長方《春秋傳》”條引張昶曰:“其先長樂人,居吳中步里。”《寰宇通志》卷四五福州府人物科甲條,以陳侁、長方父子均為閩縣人。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六至二七《人物·科名篇》,載長方,長方父侁,侁之曾祖清,清之弟易則,均為閩縣人。《三山志》時代,極近陳長方。梁克家為泉州晉江人,地近福州。陳長方為紹興八年進士,梁為紹興三十年狀元,時代相接,所記必確。萬曆《福州府志》卷一六選舉志、陸心源《宋史翼》卷二三陳長方傳引《福建通志》,均以為閩縣人。蓋其人原籍福建閩縣,後移居吳中步里也。(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江陰縣學教授”,殿本作“江州軍學教授”。據胡伯能《陳唯室先生行狀》(陳長方《唯室集》附錄),實授江陰軍學教授。《淳熙三山志》卷二八《人物類三·科名》紹興八年戊午黄公度榜有陳長方,“侁之子,字齊之,終宣教郎、江陰軍教授。”

  3.“《狀》”,殿本作“《行狀》”。

  4.《四庫》輯本實為六十條。(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桯史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岳珂撰。珂有《九經三傳沿革例》,已著錄。是編載南、北宋雜事,凡一百四十餘條。其閒雖多俳優詼謔之詞,然惟“金華士人”、“看命司”諸條不出小説習氣1,為自穢其書耳。餘則大旨主於寓褒刺,明是非,借物論以明時事,非他書所載徒資嘲戲者比。所記遺事,惟張邦昌、劉豫二册文可以不存。又“康與之題徽宗畫”一條為張端義《貴耳集》所駁,“敖陶孫譏韓侂胄詩”一條與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互異,亦偶然失實。至於石城堡塞、汴京故城諸條,皆有關於攻取形勢。他如湯岐公罷相、施宜生、趙希先節概2、葉少蘊内制、乾道受書禮、范石湖一言悟主、紫宸廊食、燕山先見、大散論賞書、秦檜死報、鄭少融遷除、任元受啟、陳了翁始末、開禧北征、二將失律、愛莫助之圖、慶元公議、黄潛善諸條,皆比正史為詳備。所錄詩文,亦多足以旁資考證。在宋人説部中3,亦王明清之亞也。惟其以《桯史》為名,不甚可解。考《説郛》載柳珵《常侍言旨》,其第一條記明皇遷西内事,末云:“此事本在朱崖太尉所續《桯史》第十六條内”。則李德裕先有此名,案,此書《唐志》不著錄,疑即德裕《次柳氏舊聞》之别名也。珂蓋襲而用之4。然《考工記》曰:“輪人為蓋,達常為圍三寸,桯圍倍之。”註曰:“桯,車杠也。”《説文解字》曰:“桯,牀前几也。”皆與著書之義不合。至《廣韻》訓為碓桯,《集韻》訓與“楹”同,義更相遠。疑以傳疑,闕所不知可矣5。毛晉刻本末有附錄一卷,前為《岳飛傳》及飛遺文6,併珂詩文各一首,已與此書無關。又附明劉瑞《孝娥井銘》、《王公祠記》各一篇,尤足驗非此書所舊有。今併删之,庶不溷簡牘焉。

  【彙訂】

  1.“看”,底本作“著”,據殿本改。此書卷五有“看命司”條。

  2.此書卷三有“趙希光節概”條,“趙希先”誤。

  3.殿本“中”上有“之”字。

  4.《常侍言旨》原文作“柳史”,非“桯史”,説詳卷一四〇《次柳氏舊聞》條注。

  5.嘉定七年岳珂自序云:“亦齋有桯焉,介幾閒,髹表可書,余或從搢紳閒聞聞見見歸,倦理鉛槧,輒記其上。編已,則命小史錄藏去,月率三五以為常。每竊自恕,以為公是公非,古之人莫之廢也,見睫者不若身歷,滕口者不若目擊,史之不可已也審矣。”敘其取義甚明。(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6.“為”,殿本作“有”。

  獨醒雜誌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曾敏行撰。敏行字達臣,自號浮雲居士,又曰獨醒道人,又曰歸愚老人,吉水人。吉水屬廬陵郡,故又自題曰廬陵。曾祖孝先,祖君彥,皆當熙寧之時不肯以新學干科第。故敏行守其家法,多與正士游,胡銓、楊萬里、謝諤皆其友也1。年甫二十,以病廢不能仕進,遂專意學問,積所聞見成此書。其子三聘編為十卷,以樊仁遠所作《行狀》及銓所作《哀詞》附後,萬里序之,諤跋之。後趙汝愚、周必大、樓鑰亦皆為之跋2。書中多紀兩宋軼聞,可補史傳之闕。閒及雜事,亦足廣見聞。於南渡後劉、岳諸將皆深相推挹,而於秦檜則惟記與翟妝文詬爭一事,亦不甚置是非。於秦熺登第一事,亦僅借崔頎以寓之。考敏行卒於淳熙二年,去檜未遠,殆猶有所避歟3?書中稱風鳶造自韓信,而不言所據。案唐李冘《獨異志》載有是説,小説妄談,於古無徵。又唐改正月晦日為中和節,載於《鄴侯家傳》。當時嘗以命題試士,其詩載於《文苑英華》,本非僻事。而試官謬舉清明寒食之説,敏行亦不能糾正,蓋以記錄為主,不以考證為主也。他如仁宗朝二衛士論貴賤事4,乃因《朝野僉載》唐魏徵事而影撰(案,此事先載《能改齋漫錄》中,《賓退錄》嘗辨之);京師知術者埋金事,乃因《國史補遺》晉隗炤事影撰(見《太平廣記》二百十六卷),敏行皆不辨而述之。又蔡絛勒停,乃為其兄攸所軋,見《宋史·蔡京傳》,而云以《西清詩話》為言者所劾;偽吕洞賓詩乃福州黄待聘所撰,當時已捕斬於馬行街,見耿延禧《林靈素傳》(案,此傳載《賓退錄》第一卷),而云真有洞賓現化事,尤失之不考。至於欲以人挽獨輪車為陣,尤如兒戲,其謬更甚於房琯。楊萬里序乃盛稱之,可謂舍所長而譽所短矣。

  【彙訂】

  1.此書末附胡銓《曾達臣哀詞》云:“予聞龍溪浮雲居士曾達臣義方之訓舊矣,恨不識其面。”可知胡氏與之並不相識。(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2.此書所附尚有陳傅良、尤袤所作跋。(同上)

  3.書中卷七記紹興和議後,“據要途者皆阿附時宰以為悦”,時宰顯指秦檜。其所避當為退位太上皇後,至淳熙十四年才去世的高宗。(同上)

  4.“他”,底本作“但”,據殿本改。

  耆舊續聞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案此書世有二本。一本題曰“南陽陳鵠錄正”,似乎舊有此書,鵠特繕寫校勘之,一本題曰“陳鵠西塘撰”,則又為鵠所自作。疑不能明。然諸書援引,並稱陳鵠《耆舊續聞》,或題鵠撰者近之歟?鵠始末無考。書中載陸游、辛棄疾諸人遺事,又自記嘗與知辰州陸子逸遊,則開禧以後人也。所錄自汴京故事及南渡後名人言行,捃拾頗多。閒或於條下夾註書名及所説人名字,蓋亦雜採而成。其閒如政和三年與外弟趙承國論學數條,乃出吕好問手帖,而雜置諸條之中1,無所辨别,竟似承國為鵠之外弟。又稱朱翌為待制公,陸軫為太傅公,沿用其家傳舊文,不復追改,亦類於“不去葛龔”。然所據皆南渡以後故家遺老之舊聞,故所載多元祐諸人緒論,於詩文宗旨具有淵源。又如駁《苕溪漁隱叢話》議東坡《卜算子》詞之非,據宋祁奏議摘歐陽修撰《薛參政墓誌》之誤,亦頗有考據。雖叢談瑣語,閒傷猥雜,其可採者要不少也。

  【彙訂】

  1.“置”,殿本作“記”。

  四朝聞見錄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葉紹翁撰。紹翁自署龍泉人。又書中載程公許與論真德秀諡議手柬,字之曰靖逸。而厲鶚《宋詩紀事》稱其字嗣宗,建安人,與自述互異。考所載“高宗航海”一條自稱本生祖曰李穎士,建之浦城人,則建安其祖籍歟?其歷官始末無考。觀所記庚辰京城災,周端朝諷其論事一條,及與真德秀私校殿試卷一條,則似亦嘗為朝官。其所居何職則不可詳矣。所錄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有七條。甲、乙、丙、戊四集皆雜敘高、孝、光、寧四朝軼事,各有標題,不以時代為先後。惟丁集所記僅寧宗受禪、慶元黨禁二事,不及其他。紹翁與真德秀遊,故其學一以朱子為宗。然“賣武夷山”一條乃深惜朱在之頹其家聲(案,在,朱子之子,時官户部侍郎),無所隱諱。則非攀援門户者比,故所論頗屬持平。南渡以後,諸野史足補史傳之闕者,惟李心傳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號為精核,次則紹翁是書。陳郁《藏一話腴》嘗摘其誤以劉禹錫《題壽安甘棠驛》詩為趙仲湜遊天竺詩一條。周密《齊東野語》嘗摘其光宗内禪,慈懿於卧内取璽一條;又摘其函韓侂胄首求和,誤稱由章良能建議一條;又摘其“南園香山”一條。蓋小小譌異,記載家均所不免,不以是廢其書也。惟王士禎《居易錄》謂其頗涉煩碎,不及李心傳書。今核其體裁,所評良允。故心傳書入史部,而此書則列“小説家”焉。

  癸辛雜識前集一卷後集一卷續集二卷别集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周密撰。密有《武林舊事》,已著錄。是編以作於杭州之癸辛街,因以為名。與所作《齊東野語》大致相近。然《野語》兼考證舊文,此則辨訂者無多,亦皆非要義;《野語》多記朝廷大政,此則瑣事雜言居十之九,體例殊不相同,故退而列之“小説家”,從其類也。明商濬《稗海》所刻1,以《齊東野語》之半誤作《前集》,以《别集》誤作《後集》,而《後集》、《續集》則全闕,又併其自序佚之。後烏程閔元衢於金閶小肆中購得鈔本,毛晉為刻入《津逮祕書》,始還其原帙。書中“楊凝式僧淨端”一條與《野語》重出,蓋删除未盡。“彌陀入冥”、“劉朔齋再娶”二條,並附註“衢案”云云,蓋閔氏所加。“海鰌兆火”一條,附註不題名字,核其語意,殆亦閔語也。書中所記頗猥雜,如“姨夫眼眶”諸條,皆不足以登記載。而遺文佚事,可資考據者實多,究在《輟耕錄》之上。所記羅椅、董敬菴、韓秋巖諸人,於宋末講學之弊,言之最悉。其引沈仲固語一條、周平原語一條,尤言言炯戒,有關於世道人心,正未可以小説忽之矣。都穆《南濠詩話》曰:“吳興唐廣嘗手錄《癸辛雜識》,見其中載方萬里穢行之事,意頗不平。是夜夢方來曰:‘吾舊與周生有隙,故謗我至此,幸為我暴之。’云云。”夫是非之公,人心具在。使密果誣衊方回,不應有元一代無一人為回訟冤,至明而其鬼忽靈者。其説荒唐,殆不足辨。且密為忠臣,回實叛賊,即使兩人面質,人終信密不信回也,況恍惚夢語乎2?

  【彙訂】

  1.“明商濬”,殿本作“商維濬”。

  2.《癸辛雜識》所載方回之事不足憑信,元代推崇其詩名人品者甚多,説詳卷一六六《桐江續集》條注。

  隨隱漫錄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舊本題宋臨川陳隨隱撰。蓋後人以書中自稱隨隱,而稱陳郁為先君,知為臨川陳姓,故題此名,實則隨隱非名也。據所載錢舜選詩,其人嘗於理宗景定四年以布衣官東宫掌書。又載“辛巳八月己丑”,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則其人蓋已入元。案劉壎《水雲村泯稿》載宋度宗御批一道云:“令旨付藏一,所有陳世崇詩文稿都好,可再揀幾篇來。在來日定要,千萬千萬。四月五日辰初付陳藏一。”壎跋其後,以為“度宗在春宫時,盛年潛躍,汲汲斯文。惜不遇園、綺羽翼,乃下訪藏一父子之卑陋。”藏一為郁字,則其子當即世崇。證以書中所記,與此批一一脗合,知隨隱即世崇號也1。其書多記同時人詩話,而於南宋故事言之尤詳。如紫宸殿上壽儀、賜太子玉食批、直書閣夫人名數、孩兒班服飾、孟享駕出儀、太子問安、展書儀帶格三十二種諸條,頗有史傳所未及者。他所記詩話雜事,亦多可採。其第二卷内論漢平帝后、晉愍懷太子妃以下五條,皆假借古事,以寓南宋臣降君辱之慘與所以致敗之由。而終無一言之顯斥,猶有黍離詩人悱惻忠厚之遺,尤非他説部所及也。

  【彙訂】

  1.《臨川陳氏族譜》載元至大二年周端禮作《故宫講陳公隨隱先生行狀》:“公諱世崇,字伯仁……念四海一家,自放山水閒。家塾刻藏一公詩文,及所著《漫錄》,乃效藏一公取舊號為名,與之遊者皆曰隨隱先生。”可知隨隱乃入元後以舊號改名。“隨隱非名”不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東南紀聞三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諸家書目亦不載,考書中有“丙子之事,非復庚申之役”語1。丙子為至元十三年,前一年巴顏渡江2,臨安失守矣,當為元人所作,故稱宋為東南。而其中“鄭紳”一條稱外戚生封王爵者,宋蓋自紳始;論乘簥一條稱宋朝渡江以前,無今之簥;論三、五、九月一條,稱宋朝於此三月不支羊肉錢,亦皆屬元人之語。然於宋之諸帝,稱陵名,稱廟號、年號,往往多内詞。殆江左遺民所追記歟?所載惟論蚳醢、論揖兩條,偶涉古事。餘皆南、北宋之軼聞,閒與他書相出入,疑亦雜採説部為之。至於韓淲之清節、何自之伉直、張惟孝之任俠、單煒之書法、趙執中之木箭、史嵩之之忮忍,以及徽宗時瑞禽迎駕出市儈之智術、紹興中韋后欲觀石塔得寺僧之譎諫,則皆史傳所佚,足補紀載之闕3。惟楊談耗用茶局官錢一事,足見宋政之不綱,乃載之以為豪舉,殊不可訓。又汪勃調官一事,稱張浚、韓世忠迎合秦檜。浚之心術不可知,世忠當萬萬不至此,恐未免傳聞失真4。而南嶽夫人一事尤為猥褻,亦未免墮小説窠臼,自穢其書。然大旨記述近實,持論近正,在説部之中猶為善本。原書久佚,卷帙無考。今以《永樂大典》分載於各韻下者,裒合排纂,勒為三卷。

  【彙訂】

  1.“役”,殿本作“後”,誤,據此書卷一原文。

  2.“巴顏”,殿本作“巴延”。

  3.徽宗之瑞禽迎駕,出於岳珂《桯史》,石塔院僧之譎諫,出於曾敏行《獨醒雜誌》,則非不見於他書。(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4.此書卷一稱汪勃“試幹秦檜,求一近闕……於是遣人導之往謁張、韓。時二公皆以前執政奉朝請,聞有秦命,倒屐出迎,執禮甚至。”據《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四八,紹興十三年三月丙辰,左宣教郎汪勃為太常寺主簿。蓋其自州縣改京秩,實始於此。而張浚自十一年十一月辛酉罷知福州後,直至紹興之末,未嘗入國門。此所謂前執政張公,蓋張俊也。俊於十二年十一月癸巳,自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奉朝請,進封清河郡王。韓世忠其時於秦檜則不過虚與委蛇,保身避禍。(同上)

  歸潛志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劉祁撰。祁字京叔,渾源人。御史從益之子。為太學生,舉進士不第。元兵入汴,遁還鄉里。戊戌復出就試,魁南京,選充山西東路考試官。後徵南行省辟置幕府,凡七年而歿。舊以《金史》載之《文藝傳》,遂題曰金人,殊非其實。是書名曰“歸潛”,蓋祁於壬辰北還,以此二字榜其室,因以題其所著1。然晚年再出,西山之節不終,亦非其實也。卷首有祁乙未自序,謂:“昔所聞見,暇日記憶,隨得隨書”。第一卷至六卷悉為金末諸人小傳,第七卷至十卷雜記遺事2。第十一卷題曰《錄大梁事》,紀哀宗亡國始末。第十二卷題曰《錄崔立碑事》3,紀立作亂時廷臣立碑以媚之,劫祁使撰文事。又一篇題曰《辨亡》,敘金前代之所以治平,末造之所以亂亡。自此二篇以下至十三卷,悉為雜説,略如語錄之體,殊不相類。疑此二篇本自為一卷,殿全書之末。别以語錄為第十三卷,詩文為第十四卷,附綴於後。後人因篇頁不均,割語錄之半移綴此卷,故體例參差也。壬辰之變,祁在汴京目擊事狀,記載胥得其實。故《金史》本傳稱祁此《志》於金末之事多有足徵,《哀宗本紀》全以所言為據。又若《大金國志》稱樞密使伊喇蒲阿出降於元,此《志》不書出降,與《金史》相合,可證《大金國志》之誤;《元史》稱壬辰正月太宗自白坡濟河而南,睿宗由峭石灘涉漢而北,以渡河、涉漢同在一時,而此《志》則載睿宗涉漢在辛卯十一月,太宗渡河乃在壬辰,與《金史》及姚燧《牧菴集》、蘇天爵《名臣事略》所紀相合,可證《元史》之誤。又如載天興元年劉元規使北朝,不知所終,而《金史·本紀》不書其事;載薩克蘇媒孽李元妃,《本紀》不著其名;載大定十七年三月朔,諸國使臣朝見,遇雨放朝,與周煇《北轅錄》合,而《本紀》但載十六年三月朔日蝕放朝一條;載金代鈔法凡八易其名,而《金史·食貨志》失載通貨改為通寶,通寶又改為通貨一條,皆足以補正史之闕。至於《金史·交聘表》稱大定十六年,宋湯邦彥充申請使,此《志》作祈請使;《圖克坦烏登傳》稱天興元年正月,朝廷聞大兵入饒風關,移烏登行省閿鄉以備潼關,此《志》書其事於正大八年;《完顏思烈傳》載王渥從思烈戰歿,此《志》作從持嘉哈希;《李英傳》稱與元兵遇於霸州敗死,此《志》作遇於潞州;《郭阿林傳》稱宋兵大至,遂戰歿,此《志》作馬倒被擒,不知存歿;《師安石傳贊》稱以論列侍從,觸怒而死,此《志》則云既居位,人望頗減,皆有異詞。其他年月先後、姓名官階,與史不同者甚多,皆足以資互考。談金源遺事者,以此《志》與元好問《壬辰雜編》為最,《金史》亦並稱之。《壬辰雜編》已佚4,則此《志》尤足珍貴矣。世所行本皆八卷,雖傳是樓藏本亦然。國朝郭朝釪編纂《金詩》5,所採錄僅及前七卷,知其未見全帙。此本一十四卷,與王惲《渾源世德碑》相合,當猶從元本傳錄。錢曾《讀書敏求記》稱陸孟鳧家鈔本《歸潛志》凡十四卷,蓋即此本也。

  【彙訂】

  1.元王惲《秋澗集》卷五八《渾源劉氏世德碑銘》云:“(劉祁)壬辰北還鄉里,躬耕自給,築室曰歸潛。”此即《總目》所本。壬辰為金天興元年,劉祁時正在金南京(今開封市)為太學生,並未北還。《歸潛志》卷一一云:“金正大八年辛卯冬十一月余在淮陽,北兵由襄漢東下,時老祖母、老母在南京,趨往省焉。既至京師,邊聲益急。”此下即敘天興元年壬辰京城被圍及天興二年癸巳崔立叛降並脅元好問、劉祁等立“功德碑”事。末云:“(癸巳四月)余時同諸生復入居八仙館中,五月二十有二日,會使者召三教人從以北。嗟乎,此生何屬,親見國亡!”可知劉祁北還,乃在癸巳被掠北徙後遁回。自序云:“一旦遭值金亡,干戈淪落,由魏過齊入燕,凡二千里。甲午歲,復於鄉,蓋年三十二矣。”又卷一四《歸潛堂記》云:“由銅壺過燕山,入武川,幾一載,始得還鄉里。”還鄉里在甲午歲,其前“幾一載”,則為癸巳。可知北還為癸巳,非壬辰也。(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殿本“十”上有“三”字,衍。

  3.“十”,殿本脱。

  4.《壬辰雜編》乾隆閒尚未失傳,説詳卷一二六《續古今考》條注。

  5.《總目》卷一九〇《御定全金詩》條載其編者名郭元釪。(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山房隨筆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元蔣子正撰1。子正不知何許人。惟書中“杜善甫”一條内有“余分教溧陽”語,知嘗為溧陽學官;又有“穆陵在御”語,知為宋人入元者也。所記多宋末元初之事,而於賈似道事尤再三深著其罪。於鄭虎臣木棉菴事,敍述始末,亦比他書為最詳。惟所記陸秀夫挽張世傑詩,似出附會。厓山舟覆,鯨海沸騰,烏有吟咏之暇。且詩中“曾聞海上鐵斗膽”句,亦不似同時之語。朱國楨《湧幢小品》謂世傑溺死在秀夫赴海之後,亦以此詩為疑,所言良允。殆好事者欲褒忠義,故造斯言歟?至於以夏貴之降歸咎似道,未為無理。而反復解釋,反似於貴有恕詞,未免有乖大義。觀者不以詞害意可矣。

  【彙訂】

  1.“蔣子正”乃“蔣正子”之譌。(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山居新語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1

  元楊瑀撰。瑀《元史》無傳。《楊維楨集》有瑀《墓碑》曰:“瑀字元誠,杭州人。天曆閒,擢中瑞司典簿。帝愛其廉慎,超授奉議大夫、太史院判官。至正乙未,江東浙西盜羣嘯,乃改建德路總管。瑀涖郡,視之如家,民亦視之如父母,其像而祠者凡十有四所。行省最其功,進階中奉大夫”云云。是書卷末有至正庚子三月瑀自跋,結銜題“中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當成於進階以後。而卷首又有維楨序,作於是年四月,乃稱為歸田後作,殆是年即已致仕歟?其書皆記所見聞,多參以神怪之事,蓋小説家言。然如記處州砂糖、竹箭,記至元六年增糶官米,記高克恭弛火禁,記託克託開舊河,則有關於民事;記敕令格式四者之别,記八府宰相職掌,記奎章閣始末,記儀鳳司、教坊司班次,則有資於典故;記朱夫人、陳才人之殉節,記高麗女之守義,記樊時中之死事,則有裨於風教。其他嘉言懿行,可資勸戒者頗多。至於辨正薩都剌《元宫詞》,謂宫車無夜出之例,不得云“深夜宫車出建章”;擎執宫人紫衣,大朝賀則於侍儀司法物庫關用,平日則無有,不得云“紫衣小隊兩三行”;北地無芙蓉,宫中無石欄,不得云“石欄杆畔銀燈過,照見芙蓉葉上霜”;又辨其《京城春日》詩,謂元制御溝不得洗手飲馬,留守司差人巡視,犯者有罪,不得云“御溝飲馬不回首,貪看柳花飛過牆”,則亦頗有助於考證。雖亦《輟耕錄》之流,而視陶宗儀所記之猥雜,則勝之遠矣。

  【彙訂】

  1.“山居新語”,殿本作“山居新話”。傳世抄本兩題名皆有。然楊維楨《神道碑》、序及楊瑀自序皆作《山居新話》。

  遂昌雜錄一卷(内府藏本)

  元鄭元祐撰。元祐字明德。至正丁酉,除平江路儒學教授,移疾去。後七年,復擢浙江儒學提舉,卒於官。本遂昌人,其父希遠徙錢塘,元祐又流寓平江。其集以“僑吳”名,而是錄仍題曰“遂昌”,不忘本也。元祐以至正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一,則當生於前至元二十九年1。故書中所列人名,上猶及見宋諸遺老,下及見泰哈布哈、倪瓚、杜本,併見杜本之卒。多記宋末軼聞及元代高士名臣軼事,而遭逢世亂,亦閒有憂世之言。其言皆篤厚質實,非《輟耕錄》諸書捃拾冗雜者可比。其記葬高、孝二陵遺骨事,作林景熙,與《輟耕錄》異。蓋各據所聞。其稱南宋和議由於高宗,不由於秦檜,宋既亡矣,可不必更為高宗諱。亦誅心之論也。

  【彙訂】

  1.前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已七十三年。光緒《遂昌縣志》卷八《人物·文學》鄭元祐傳及同治《蘇州府志》卷一一一《人物·流寓》鄭元祐傳均作“終(卒)年七十三”。(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樂郊私語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姚桐壽撰。桐壽字樂年,睦州人。順帝後至元中嘗為餘干教授。解官歸里,自號桐江釣叟。至正中流寓海鹽。時江南擾亂,惟海鹽未被兵火,尚得以閉户安居,從容論述,故以《樂郊私語》為名。雖若幸之,實則傷亂之詞也。所記軼聞瑣事,多近小説家言。然其中如楊額哲武林之捷1、張士誠杉青之敗,頗足與史傳相參。所辨六里山天册碑、泰檜像贊、魯訔註杜甫詩諸條2,亦足資考證。末載楊維楨撰其兄椿壽墓誌一篇,頗為不倫。桐壽欲表章其兄,何不敘之書内3,而乃别載於末4。核以體例,深屬有乖。今削除不載,惟錄桐壽之本書焉。

  【彙訂】

  1.“楊額哲武林之捷”,殿本作“楊完者武陵之捷”,誤,書中載“楊參政諤勒哲以數萬衆屯嘉興……張兵遂不敢取道嘉禾,乃自平望、烏墩直搗武林。”楊諤勒哲、楊額哲、楊完者皆譯名不同。

  2.“甫”,殿本無。

  3.殿本“之”下有“於”字。

  4.“而”,殿本無。

  輟耕錄三十卷(内府藏本)

  明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此書乃雜記聞見瑣事。前有至正丙午孫作序。書中稱明兵曰集慶軍,或曰江南游軍,蓋丙午為至正二十七年1,猶未入明時所作也。郎瑛《七修類稿》謂宗儀多錄舊書,如《廣客談》、《通本錄》之類,皆攘為己作2。今其書未見傳本,無由證瑛説之確否。但就此書而論,則於有元一代法令制度及至正末東南兵亂之事,紀錄頗詳。所考訂書畫文藝,亦多足備參證。惟多雜以俚俗戲謔之語、閭里鄙穢之事,頗乖著作之體。葉盛《水東日記》深病其所載猥褻,良非苛論。然其首尾賅貫,要為能留心於掌故。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宗儀練習舊章,元代朝野舊事,實借此書以存”,而許其有裨史學。則雖瑜不掩瑕,固亦論古者所不廢矣。

  【彙訂】

  1.丙午為元至正二十六年。(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七修類稿》卷十八云:“但《輟耕》多抄舊書,如《廣客談》通本錄為己作”,《總目》誤以“通本錄”為書名。(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説史》)

  水東日記三十八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葉盛撰。盛有《葉文莊奏草》,已著錄。是書記明代制度及一時遺文逸事,多可與史傳相參。其閒徵引既繁,亦不免時有牴牾。又好自敍居官事蹟,殆不免露才揚己之病。王士禎作《居易錄》,多自記言行,有如家傳,其源濫觴於此,古人無是體例也。至於辨請禁官舍家人操習一疏,謂人誣其子與官舍鬭鵪鶉不勝,因有是奏。深自剖析,連篇不已,抑又淺之甚者矣。然盛留心掌故,於朝廷舊典考究最詳。又家富圖籍,其《菉竹堂書目》今尚有傳本,頗多罕覯之笈。故引據諸書,亦較他家裨販成編者特為博洽。雖榛楛之勿翦,亦蒙茸於集翠,取長棄短,固未嘗不可資考證也。

  菽園雜記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陸容撰。容字文量,號式齋,太倉州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浙江右參政。事蹟具《明史·文苑傳》。史稱容與張泰、陸釴齊名,時號“婁東三鳳”。其詩才不及泰、釴,而博學過之。是編乃其劄錄之文,於明代朝野故實敍述頗詳,多可與史相考證。旁及談諧雜事,皆並列簡編。蓋自唐、宋以來説部之體如是也。中閒頗有考辨1。如元王柏作《二南相配圖》,棄《甘棠》、《何彼穠矣》、《野有死麕》三篇,於經義極為乖剌,而容獨嘆為卓識2。又文廟别作寢殿祀啟聖公,而配以四配之父,其議發於熊禾。而容謂叔梁紇為主,出於無謂,孟孫激非聖賢之徒,不當從祀,尤昧於崇功報本之義。皆不足為據。然核其大致,可採者較多。王鏊嘗語其門人曰:“本朝紀事之書,當以陸文量為第一”,即指此書也。雖無雙之譽獎借過深,要其所以取之者,必有在矣。

  【彙訂】

  1.“中閒頗有”,殿本作“其中閒有”。

  2.此書卷一〇云:“嘗讀《召南》,至《野有死麕》一詩,以其類淫奔而疑之。然以晦菴先生之所傳註,不敢妄生異疑也。近觀王魯齋《二南相配圖》,乃知古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矣。蓋魯齋以二《南》篇名各十一篇,《召南》之《甘棠》為後人思召伯而作,《何彼穠矣》為《王風》之錯簡,《野有死麕》為淫詩,皆不足以與此。其大意以為今詩三百五篇,豈盡定於夫子之手,其所删者,容或有存於里巷浮薄之口,漢儒取以補亡耳。於是配以為圖,其見亦卓矣。使魯齋生於晦菴之時,得與商榷,能不是言乎?《甘棠》、《何彼穠矣》二篇,則非予識所能到也。”由可知,陸容所稱讚者,乃王魯齋之説。按魯齋即王柏,《宋史·儒林·王柏傳》云:“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兩兩相配,退《何彼穠矣》、《甘棠》歸之《王風》,削去《野有死麕》。”可知王柏實有此説。王柏卒於宋咸淳十年,未嘗入元,見《總目》卷一三《書疑》條。(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先進遺風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耿定向撰。毛在增補。定向有《碩輔寶鑒要覽》,已著錄。在自署太倉人,其始末則未詳也。是書略仿宋人《典型錄》之體,載明代名臣遺聞瑣事,大抵嚴操守,礪品行,存忠厚者為多。蓋明自嘉靖以後,開國敦龐之氣日遠日漓,士大夫怙權營賄,風尚日偷。定向陳先進懿行以救時弊,故所紀多居家行己之細事,而朝政罕及焉。考其著書之時,正分宜驕怙之日,定向其有微旨乎?其閒如曲譽李東陽之類,未免鄉曲之私;提唱姚江之學,亦未免門户之見。然著書大旨不在是,略其小疵可也。此本為陳繼儒《祕笈》所刻,體例混淆,原書與續輯不甚可辨。閒有論斷,亦不知為誰語。以行款推之,殆每條第一字跳行者為定向之書,其第一字平書者為在之書歟?今未見定向之原本,不可考矣。

  觚不觚錄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王世貞撰。世貞有《弇山堂别集》,已著錄。是書專記明代典章制度,於今昔沿革尤詳1。自序謂:“傷觚之不復舊觚”,蓋感一代風氣之升降也。雖多紀世故,頗涉瑣屑,而朝野軼聞,往往可資考據。若徐學謨《博物典彙》載高拱考察科道,被劾者二十七人,並載名氏,説者謂其諳於故事。而是書并詳及諸人所以被劾之故,為學謨所不及載。於情事首尾,尤為完具。蓋世貞弱冠入仕,晚成是書,閱歷既深,見聞皆確,非他人之裨販耳食者可比。故所敘錄,有足備史家甄擇者焉。

  【彙訂】

  1.“今昔”,殿本無。

  何氏語林三十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何良俊撰。良俊有《四友齋叢説》,已著錄。是編因晉裴啟《語林》之名,其義例、門目則全以劉義慶《世説新語》為藍本,而雜採宋、齊以後事蹟續之。併義慶原書共得二千七百餘條,其簡汰頗為精審1。其採掇舊文,翦裁鎔鑄,具有簡澹雋雅之致。視偽本李垕《續世説》剽掇南、北二《史》,冗沓擁腫,徒盈卷帙者,乃轉勝之2。每條之下又仿劉孝標例自為之註,亦頗為博贍。其閒摭拾既富,閒有牴牾。如王世懋《讀史訂疑》所謂以王莽時之陳咸為漢成帝時之陳咸者,固所不免。然於諸書舛互,實多訂正。如第二十二卷紀元載妻王韞秀事,援引考證,亦未嘗不極確核。雖未能抗駕臨川,並驅千古,要其語有根柢,終非明人小説所可比也。

  【彙訂】

  1.此書卷四云:“余撰《語林》,頗仿劉義慶《世説》。然《世説》之詮事也,以玄虚標準,其選言也,以簡遠為宗,非此弗錄。余懼後世典籍漸亡,舊聞放失,苟或泥此,所遺實多。故披覽羣籍,隨事疏記,不得盡如《世説》。其或辭多浮長,則稍為删潤云耳。”則義例有所不同。又增言志、博識兩門,次序亦有調整,則門目有别。所採事蹟,自兩漢下迄宋元,並非限於“雜採宋、齊以後事蹟續之”。“二千七百餘條”系此書條目總數,非“並義慶原書”合計之數。(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2.今傳本《續世説》確系宋人李垕所撰,非後人偽作,説詳卷一四三《續世説》條訂誤。

  右小説家類“雜事”之屬,八十六部,五百八十一卷1,皆文淵閣著錄。

  【彙訂】

  1.“五百八十一卷”,殿本作“五百八十卷”。

  案,紀錄雜事之書,小説與雜史最易相淆。諸家著錄,亦往往牽混。今以述朝政軍國者入雜史,其參以里巷閒談、詞章細故者則均隸此門。《世説新語》古俱著錄於小説,其明例矣。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