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月部杂录(2)


  《张志和传》:陆羽尝问:“‘孰为往来者’?对曰:‘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王琚射经》:“左手轮指坐,腕弝弓箭,如怀中吐月之势。”《法苑珠林》依《立世阿毘昙论》有云:“云何黑半?云何白半?由日黑半由日。白半日恒逐月行,一日相近四万八千八十由旬,日日相离,亦复如是。若相近时,日月圆”被覆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故,十五日月被覆则昼,是日黑半圆满。日日离月亦四万八千八十由旬,月日日开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

  以是事故,十五日月则开净圆满,世闲则名“白半圆满”日月。若最相离行,是时月圆,世闲则说白半圆满。

  日月。若共一处,是名合行,世闲则说黑半圆满。若日随月后行,日光照月光,月光粗故被照生影,此月影还自翳月,是故见月后分不圆。以是事故,渐渐掩覆,至十五日覆月都尽,随后行时,是名黑半。若日在月前行,日日开净亦复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圆满,在前行时,是名白半。《智度论》云:“一月或三十日半,或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半,或二十七日半,有四种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间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间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分之二十一。

  闰月者,从日月、世闲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三月名一岁,是岁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复始。

  《酉阳杂俎》:“昆吾陆盐,周十余里无水,自生末盐。月满则如积雪,味甘;月亏则如薄霜,味苦,月尽则全尽。”

  《云溪友议》:尉迟匡《塞上曲》云:“夜夜月为青冢镜,年年雪作黑山花。”

  《摭言》:裴筠婚萧楚公女,问名未几,便擢进士第。罗隐以一绝刺之,诗曰:“细看月轮还有意,信知青桂近嫦娥。”

  《云仙杂记》:皇甫湜称韩愈文曰:“穿天心,出月胁。”虞松方春以谓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书谱》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续博物志》:月上下弦之时,触酱辄坏,里俗忌之。

  高诱注《淮南子》云:“方诸大蛤,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许慎《说文》曰:“诸,珠也。方,石也。”

  日月蚀而私者,生儿则多疾。日月晦朔弦望而私者,生儿则愚痴。《瘖痖》朱草,状如小桑,栽长三四尺,枝叶皆丹汁如血,朔望生落如蓂荚,周而复始。

  《宋史·天文志》:“天柱五星,主晦朔昼夜之职。”

  《周敦颐传》:“敦颐字茂叔。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又〉程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墨客挥犀》:黄鲁直使予对句曰:“呵镜云遮月。”对曰:“啼妆露着花。”

  《六一诗话》:苏子美《新桥对月》诗所谓“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者。时谓此桥,非此句雄伟,不能称也。

  懒真子今之《僧尼戒牒》云:“知月黑白大小及结解夏之制”,皆五印度之法也。中国以月晦为一月,而天竺以月满为一月。《唐西域记》云:“月生至满谓之白月,月亏至晦谓之黑月。”又其十二月所建,各以所直二十八宿名之,如中国建寅之类是也。故夏三月,自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谓之额沙茶月,即鬼宿名也。

  “自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谓之室罗伐挐月,即柳星名也。自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谓之婆达罗钵陁月”,即翼星名也。黑月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中国节气,与印度递争半月。中国以二十九日为小尽,印度以十四日为小尽。中国之十六日,乃印度之初一日也。然结夏之制,宜如《西域记》,用四月十五日,乃属逝瑟咤月,乃印度四月尽日也。

  《云笈七签》“噏月精法,凡月初出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立正,不息八通,仰头噏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妇人噏之,阴精益盛。”子道通《梦溪笔谈》:北齐向子信候天文,“凡月前有星则行速,星多则尤速。月行自有迟速定数,然遇行疾,历其前必有星。”如《子信》说,亦阴阳相感,自相契耳。〈按此说似□月前无。星行之迟速难见,有星则见之,星多愈易见耳,乃谓“阴阳相感”,殊不知七政之行,千载不容差谬也。〉

  《后山谈丛》:“中秋阴暗,天下如一。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兔望月而孕,蚌望月而胎,荞麦得月而秀。世兔皆雌,惟月兔雄尔,故望月而孕。”

  《毛诗名物解》《说文》曰:“太阴之精,象形。”古文作月,内象蟾桂之形,故夕从月半见。而林罕以为象其未有蟾桂之状也。《释名》曰:“月,阙也,言满则复缺也。”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后苏生也;晦,月尽之名;晦,死也。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礼》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盖朔而月出西序,夕见莫也。故王者早见曰朝,暮见曰夕,义取诸此,所谓朝夕放于日月者也。至望然后出于东方,夕见。《尚书大传》以为“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朏,朔而月见东方,谓之朒”,盖言异也。《诗》曰:“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履,礼也。

  而日月之盛,皆在东方,故《诗》举以刺襄。而言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盖君无失道,如东方之日,以礼即我,故彼姝者子,在我室兮也;臣无失道,如东方之月,以礼发我,故彼姝者子,在我闼兮也。《诗》曰:“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恒,上弦也,字或作緪,盖宜以緪为正。升言有隆而无降,恒言有盈而无亏也。《书》曰:“哉生明。”又曰:“哉生魄。”说者以谓朔后月明生而魄死,望后月明死而魄生,故书以朏望生明生魄纪月,甲子纪日也。扬子曰:“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愬于日乎?”此言士之或贵或贱,或肆或拘,其在上与之如何而己。《风俗通》曰:吴牛望月而喘,言使之苦于日矣,是故见月而喘,盖伤禽惊于虚,疲牛望而喘,物之惮怯,见似而惊,有如此者。屈子曰:“惩于羹者吹齑。”此之谓也。旧说积阳之气生火,火气之精为日;积阴之气生水,水气之精为月。故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水于月。

  《易》曰:“离为日,坎为月。”其以此乎?

  《彦周诗话》:作诗押韵是一巧。《中秋夜月》诗押“尖”字,数首之后,一妇人诗云:“蚌胎光透壳,犀角晕盈尖。”

  《春渚纪闻》:王荆公言:“月中彷佛有物,乃山河影也。”至东坡先生亦有“正如大圆镜,写此山河影,妄言桂兔蟆,俗说皆可屏”之句。以二先生穷理尽性,固当无可议者,然尚有未尽解处。今以半镜悬照,物像则全而见之,月未满则中之物像亦只半见,何也?

  东坡先生云:“中秋月明,则是秋必多兔。野人或言兔无雄者,望月而孕。”信斯言,则《木兰诗》云:“雌兔眼迷离,雄兔脚扑朔”,何也?

  《东京梦华录》: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簧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本草拾遗》:“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尝于衢路拾得桂子,大如狸豆,破之辛香,故老相传是月中下也。北方独无者,非月路也。”

  《蠡海集》:“太阴之行,与日同宫为晦朔,对宫为望,日明昼,月明夜。初一、初二日月同于卯时,出卯宫至酉时,日月俱没于酉位,故月夜行于地下,出地下日稍近,则不能明也。初三、初四卯时,月到寅宫,自寅加卯递数至申位逢酉,故月生于申。初五、初六卯时,月到丑宫,自丑加卯递数至未位逢酉,故月生于未。初七、初八、初九卯时,月到子宫,自子加卯递数至午位逢酉,故月生于午。初十、十一卯时,月到亥宫,自亥加卯递数至巳位逢酉,故月生于巳。十二、十三卯时,月到戌宫,自戌加卯递数至辰位逢酉,故月生于辰。”十四、十五、十六卯时,月到酉宫,自酉加卯递数至卯位逢酉,故月生于卯。十七、十八卯时,月到申“宫,自申加卯递数至寅位逢酉,故月死于申,十九、二十卯时,月到未宫,自未加卯,递数至丑位逢酉,故月死于未。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卯时,月到午宫,自午加卯,递数至子位逢酉,故月死于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卯时,月到巳宫,自巳加卯,递数至亥位逢酉,故月死于巳,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卯时,月到辰宫,自辰加卯,递数至戌位逢酉,故月死于辰。三十日卯时,月到卯宫,自与日近,故月全死,与日会而为晦矣。是以初一二卯时出,初三四辰时出,初五六巳时出,初七、八、九午时出,初十、十一未时出,十二三中时出,十四、五、六酉时出,十七八戌时出,十九二十亥时出,二十一二三子时出,“二十四五六丑时出,二十七八九寅时出,三十日亦卯时出也。盖月出地上,则明卯酉分地平。卯酉上为出地,卯酉下为入地。日生于东,月生于西,其此之谓欤?”

  谚云:“月如仰瓦,不求自下;月如张弓,少雨多风。”盖月有九行,月行八道,青、白赤黑各二道,皆出入于黄道之中,故曰九行。道不中而过南,则为阳道;道不中而过北,则为阴道。行阳道则旱,行阴道则潦。月借日为光,月生如仰瓦,则行阴道;如张弓则行阳道也明矣。

  《挥麈余话》《延福宫曲燕记》: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醆面,如疏星澹月。

  《容斋随笔》: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站台。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槁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谓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西溪丛语》:杜甫《月》诗云:“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乃用沈云卿《月》诗:“台前疑挂镜,帘外自悬钩。”

  月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虚于上下,弦息于辉朒。

  《读书杂钞》:“月三日而成魄。”朱氏曰:“魄者,月之有体而无光处也。故《书》言‘哉生明’”,“‘旁死魄’,皆谓月二三日,月初生时也。凡言既生魄”,皆谓月十六日,月始阙时也。

  《乡饮酒义》两言月三日而成魄,则是汉儒专门陋学,未尝读《尚书》者之言耳。疏知其谬而曲徇之,故既言月明“尽而生魄。”又言“月二三日而生魄”,何相戾之甚邪。

  搜采异闻,录《酉阳杂俎天咫篇》载月星神异数事。其命名之义,取《国语》楚灵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之说。其纪月中蟾桂,引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虚,水影也。予记东坡《鉴空阁》诗云:“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挂空如冰鉴,写此山河影。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妄云桂兔蟆,俗语皆可屏,正用此说。其诗在集中,题为《和黄秀才》。顷予游南海,西归之日,泊舟金利山下,登崇福寺,有阁枕江流,标为鉴空。正见诗牌揭其上,盖当临赋处也。

  “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白前黑后,合为一月。”又曰:“日随月后行,至十五日覆月都亏,是名黑半;日在月前行,至十五日,俱足圆满,是名白半。”《癸辛杂识》明皇游月宫一事,所出亦数处。《异闻录》云:“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洪都客夜游月中,见所谓广寒清虚之府,下视玉城嵯峨,若万顷琉璃田,翠色冷”光相射,炫目素娥十余舞于广庭,音乐清丽,遂归制《霓裳羽衣》之曲。《唐逸史》则以为罗公远,而有掷杖化银桥之事。《集异记》则以为叶法善,而有“潞州城奏玉笛投金钱”之事。《幽怪录》则以为游广陵非潞州事。要之皆荒唐之说,不足问也。

  《全唐诗话》:裴交泰《长门怨》云:“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吹北宫愁。”范摅曰:“近日举场诗尤新,章孝标《对月》云:‘长安一夜千家月,几处笙歌几处愁’。有类乎裴交泰。”

  徐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以月兔为魄兔,进士效之,谓之涩体《吹剑录》:“月与日并明。”皆天子所敬事。而词人墨客,以姮娥之说,吟谑嘲弄,极其亵狎。至云:“一二初三四,蛾眉天上安。待奴年十五,正面与君看。”

  《鸡林类事方言》:“月曰契。”〈黑隘切〉

  谢翱《月泉游记》:“月泉在浦江县西北二里。故老云:‘其消长视月之盈亏。由朔至望,投梯其间,泉浸浸,浮梯而上,动荡芹藻,若江湖之浮舟,拥于下岸,视旧痕不减毫发。由望至晦,置竹井傍,以常所落浅深为候,随月之大小,画痕竹上,当其日之数,旦而测之,水之落痕与石约,如竹之画。视甃闲滞萍,枯青相半,殆类水’”退人家。日蒸气湿,墙壁故在,而浮槎游枿栖泊树石,隐隐可记。

  《琅嬛记》八九:月中月轮外轻云,时有五色下黄。每值此,则急呼女子持针线,小儿持纸笔,向月拜之,谓之“乞巧。”

  《玉堂漫笔》日所行谓之黄道,本无道,况色乎?历家入算,姑以色标识之。黄色之中,日道居中故也。月行青、朱、白、黑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方色也。《传》曰:“朱道一出黄道南。”盖指南陆而名之,不曰赤而曰朱,何也?赤道分南北之中,古今不易。南陆称朱,所以避之也。

  黄道出入于赤道之内外,赤道横而黄道斜,斜长于“横,故黄道为之增。若赤道居中,黄道旁出,旁狭于中,故黄道为之减。”此自然之数也。

  日行黄道,月行九道。日月行相去最远者二十四度,最近者六度。青道二,出黄道东;朱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此其交也,必由于黄道而出入,故兼而言之,曰“九道”也。

  月行黄道内谓之“阴历”,行黄道外谓之“阳历”,东方青龙七宿谓之“东陆”,西方白虎七宿谓之西陆,南方朱雀七宿谓之南陆,北方元武七宿谓之北陆,总之二十八宿,而天体周矣。日行舒,月行速,当其同度,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三,谓之弦,相与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及舒,光尽体伏,谓之“晦。”

  凡日月无光曰“薄”,亏毁曰“蚀”,虹蜺曰“晕。”气在日上曰“戴”,旁对曰“珥。”半环在旁向曰“抱,背”曰“背。”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此张衡《灵宪》“生魄生明”之说也。嘉靖戊戌九月望,在十六。十四日晨入朝,有事于太庙,见月西坠,而阙处向东南,此时日在寅宫矣。廿二日晨起,见月阙正向西周髀步,日自东而南,而西而北。穹天所论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恐亦有理也。

  《林泉随笔》:“余尝游婺州之属邑,曰浦江,其地有泉,名曰月泉,其水晦日则涸,月生明则渐泻出,未望则长,既望则满。”

  《丹铅总录》:月中嫦娥,其说始于《淮南》及张衡《灵宪》,其实因常仪占月而误也。古者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皆官名也,见于《吕氏春秋》。《春秋左传》有“常仪靡”,即常仪氏之后也,后讹为嫦娥,以“仪”、“娥”音同耳。《周礼注》“仪”“娥”二字,古皆音“俄”,易小象以失其义,叶信如何也?《诗》以“乐且有仪”,叶“在彼中阿”;《太玄》以“各遵其仪”,叶“不偏不”颇,《史记》徐广注音檥船作俄。汉碑凡《蓼莪》皆作“蓼仪”,则嫦娥为“常仪”之误无疑矣。每以语人,或犹未信。予曰:“小说载杭州有杜拾遗庙,有村学老题为杜十姨,遂作女像以配刘伶,人皆知笑。不知常仪之为嫦娥,即拾遗之为十姨也。”

  纳甲之说,京房《易传》有之。魏伯阳《参同契》曰:“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其疏云:“震象三日,月出于庚;《兑》象上弦,月见于丁;乾象望日,月满于甲;《巽》象十六日,月亏于辛;《艮》象下弦,月消于丙;《坤》象晦日,月没于乙。”此指二八月昼夜均平之时。

  若以历法言,则昼夜有长短。若昼短日没于申,则月合于申,望于寅矣。若昼长日没于戌,则月合于戌,望于辰矣。十二月之中,三日之月未必尽见庚,十五日之月未必尽见甲。合朔有先后,则上下弦未必尽在八日、二十三日望晦未必尽在十五、三十日也。又虞翻《易传》曰:“日月悬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晦夕朔旦则坎象水流戊;日中则离象火就己成戊。己土位而象”见于中,“纳甲”之说,虞氏比《参同契》为备,而坎离戊己始有归着,故详记之。

  薛应旗《桐柏山志》:“重岩盘石,品峙,常有光如月,号石月。”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