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
第十五卷 |
|
▼阴阳部汇考 《易经》 《乾卦》 乾:元、亨、利、贞。 〈本义〉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也。一者,奇也,阳之数也。乾者,健也,阳之性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拟之于天也。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画皆奇,上下皆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 又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本义〉阳谓九,下谓潜。〈大全〉双湖胡氏曰:《小象》于《乾》曰“阳在下也”,于《坤》曰“阴始凝也”,阴阳之称始此,盖以六十四卦阴阳之初爻,即太极所生两仪之一,以为诸卦通例。阴阳之名一立,而动静、健顺、刚柔、奇偶、小大、尊卑、变化、进退、往来之称,亦由是而着矣。 又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程传〉方阳微潜藏之时、君子亦当晦隐、未可用也。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本义〉一者,偶也,阴之数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阴之成形,莫大于地,此卦三画皆偶,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则是阴之纯,顺之至,故其名与象皆不易也。“牝马顺而健行”者,阳先阴后,阳主义,阴主利,西南阴方,东北阳方,安顺之为也,贞健之守也。 又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大全〉刘氏曰:《坤》初六在《姤》为五月。一阴始生,使有凝意,验之井泉已寒,然去冰霜之时尚远。圣人见微知着,谓所履者已凝之霜,驯致其道,则至“坚冰”矣。 《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 〈程传〉“小”,谓阴。大,谓阳。往往,居于外也。“来,来”,居于内也。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也。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否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本义〉《否》,闭塞也。正与《泰》反。 《系辞上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义〉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大全〉朱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何以谓之道?当离合看。“一阴一阳之谓道”,则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一阖一辟谓之变”,亦然。又曰:“理则一而已。”其形者则谓之器,其不形者则谓之道。然而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盖阴阳“亦器也,而所以阴阳者道也。是以一阴一阳,往来不息,而圣人指是以明道之全体也。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也。”问:“‘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太极否?”曰:“阴阳只是阴阳,道便是太极。程子说:‘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问:“一阴一阳之谓道”,曰:“以一日言之,则昼阳而夜阴;以一月言之,则望前为阳,望后为阴。以一岁言之,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古至今,恁地滚将去,只是这个阴阳,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从此句下文分两脚,此气之动,为人为物,浑是一个道理。故人未生以前,此理本善,所以谓“继之者善”,此则属阳;气质既定,为人为物,所以谓“成之者性”,此则属阴。又曰:“一阴一阳”,此是天地之理。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继之者善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成之者性也。”这一段是说天地生成万物之意,不是说人性上事。 又 阴阳不测之谓“神”, 〈本义〉《张子》曰:“两在,故不测。” 又 阴阳之义配日月, 〈大全〉《朱子》曰:“阴阳之义,便是日月相似。” 《周礼》 《地官》 《大司徒》:“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 〈注〉“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也;“阴礼”谓男女之礼。昏姻以时,则男不旷、女不怨。 牧人凡阳祀用骍牲毛之阴祀用黝牲毛之 〈注〉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阳祀,祭天于南郊及宗庙。 山虞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注〉“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 《春官》 《大宗伯》“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 〈注〉天产者动物,地产者植物。阴德阴气,在人者阴气虚,纯之则劣,故食动物,作之使动,过则伤性,制中礼以节之。阳德阳气,在人者阳气盈,纯之则躁,故食植物,作之使静,过则伤性,制和乐以节之。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 〈注〉阳声属天,阴声属地,天地之声布于四方。郑司农云:“阳律以竹为管,阴律以铜为管。”竹,阳也;铜,阴也,各顺其性,同助阳宣气与之同,皆以铜为之。 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注〉“阴后弇也。”“阳前弇也。” 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注〉其岁时,今岁四时也。天地之会,建厌所处之日辰,阴阳之气,休王前后。〈疏〉天地之会,阴阳之气,年年不同,故云今岁四时也。建谓斗柄所建,谓之阳建,故左还于天。厌谓日前一次,谓之阴建,故右还于天。故《堪舆天老》曰:“假令正月阳建于寅,阴建在戌日辰者,日据干,长据支,观此建厌所在,辨阴阳之气,以知吉凶也。” 家宗人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音媚〉 〈注〉天人阳也。地物,阴也。阳气升而祭鬼神,阴气升而祭地祇。物鬽,所以顺其为人与物也。〈疏〉郑云:“天人阳也”者,此解冬日至祭天神人鬼之意,以其阳,故十一月一阳生之月,当阳气升而祭之也。云“地物阴也”者,此解夏日至祭地祇之意,以其阴,故五月一阴生之日,当阴气升而祭之也。云“所以顺其为人与物也”者,各顺阴阳,而在冬夏至也。 《秋官》 《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 〈注〉《刊剥》谓砍去次地之皮,火之水之,使其肄不生。〈疏〉夏至之日则阴生,冬至阳生。阳木得阴而鼓,阴木得阳而发,故须其时而刊剥之也。《山虞》取其坚刃,冬斩阳,夏斩阴,此欲死之故,“夏阳木,冬阴木。” 《冬官》 《轮人》“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养其阴,而齐诸其阳,则毂虽敝不藃。” 〈疏〉此欲斩毂之时,先就树刻之记,识其“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之处。必记之者,为后以火养其阴故也。毂若不以火养,炙阴柔之处,使坚与阳齐等,后以革鞔阴柔之处,木则疲减。革不着木,必有暴起。若以火养之,虽敝尽不藃暴也。 矢人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 〈订义〉赵氏曰:“阳竹轻清,阴竹重浊,然生而混成,不可辨也。惟水随物轻重,而应之以浮沉。”所以辨其阴阳者,欲以设其比,须使轻重均方可也。 《礼记》 《月令》 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陈注〉夏至日长之极,阳尽午中,而微阴眇重渊矣,此阴阳争辨之际也。“物之感阳气而方长者生,感阴气而已成者死”,此死生分判之际也。〈大全〉方氏曰:“阴阳争者,以阴方来而阳始遇,遇故争也。仲冬亦言之者,以阳方来而与阴遇故也。阳主生,阴主死,微阴既生,则万物向乎死矣,故死生之理于是分也。” 又 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 〈注〉《争》者,阴方盛,阳欲起。 《礼运》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疏〉阴阳,则天地也。据其气谓之阴阳,据其形谓之天地。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故云“阴阳之交”也。〈大全〉陈氏曰:“人受阴阳二气而生,此身莫非阴阳,如气阳,血阴,脉阳体阴头阳足阴,上体为阳,下体为阴。至于口之语默,目之寤寐,鼻息之呼吸,皆有阴阳分属。”又曰:“鬼神,只是阴阳二气之屈伸往来。自二气言之,神是阳之灵,鬼是阴之灵;自一气言之,则气之方伸而来者,属阳为神;气之已屈而往者,属阴为鬼。其实二”气,亦只一气耳。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 〈大全〉刘氏曰:“天也者,阳气之所积,故曰秉阳焉。地也者,阴气之所积,故曰秉阴焉。阴气合阳于天上,则为日星,是以其光下垂焉。阳气合阴于地下,则为山川,是以其窍上通焉。” 又 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 〈陈注〉“情之善者属阳,恶者属阴”,求其端于阴阳,则善恶可得而见。〈大全〉方氏曰:“阴阳者,万物之情。以阴阳为端,则其情可探而见,故情可睹也。” 又 是故《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 〈疏〉天地二形既分,而天之气运转为阳,地之气运转为阴。而制《礼》者,“贵左以象阳”,“贵右”以法阴。又因阳时而行赏,因阴时而行罚也。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得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离合论》 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 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天元纪大论》 《鬼臾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木也。是谓《六元》。 《五运行大论》 《黄帝问》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水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六微旨大论》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五常政大论》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 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凑理”开闭之常,大小之异耳。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帝曰:“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汲冢周书》 《时训解》 “草木不黄落”,是谓愆阳。水不冰,是谓阴负。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管子》 《乘马篇》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 《四时篇》 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淮南子》 天文训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蛖膲。 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日冬至则水从之,日夏至则火从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阴胜。 “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羊脱毛,麋角解,鹊始巢。”“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而流黄泽,石精出,蝉始鸣,半夏生,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搏黄。日“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景修则阴气胜,景短则阳气胜,阴气胜则为水,阳气”胜则为旱。阴阳刑德有七舍。何谓七舍?室、堂、庭、门、巷、术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后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则刑在野,德在堂则刑在术,德在庭则刑在巷,阴阳相得,则刑德合门。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门。” 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 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 《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 地形训 “至阴生牝”,至阳生牡。 本经训 “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 《大戴礼》 曾子天圆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兴作也。阴阳之气,各尽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毛虫毛而后生,羽虫羽而后生,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 “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唯人为倮匈而后生也,阴阳之精也。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龙非风不举,龟非火不兆,此皆阴阳之际也。 宋周子太极图 朱子曰:“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尔。□此○之动而阳,静而阴也,中○者其本体也。□者,阳之动也○,之用所以行也。□者阴之静也○,之体所以立也。□者。□之根也。□者。□之根也。□□□此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ㄟ者,阳之变也。□者,阴之合也。□阴盛故居“右。”□阳盛故居“左。”□阳穉,故次“火。”□阴稚,故次“水。”□冲气,故居中而水火之。□□“《交》系乎上”;阴根阳,阳根阴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复水,如环无端,五气布而四时行也○。□□□□□五行一阴阳,五殊二实,无余次也。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太极本无极,上天之载无声臭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气殊质异,各一其○无假借也。□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无间也○。“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水金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间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 以混融而无问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 ,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 ▼阴阳部总论一 《易经》 坤卦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程传〉为下之道,不居其功,含晦其章美,以从王事,代上以终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也。犹地道代天,终物而成功,则主于天也。“妻道”亦然。〈大全〉朱子曰:天地之间,万物粲然而陈者,皆阴丽于阳,其美外见者也。六三、六五,皆以阴居阳,故三则曰“阴虽有美”,而五则曰美在其中,然三方进而位不中者也,故虽有美而尚含之。五正位而居体者也,故美在其中而发于事业。人臣事业之着于世,固自有时,殆不可挟才能而躐进,以取三五同功嫌迫之祸也。 又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元黄者、天地之杂也、天元而地黄。 〈程传〉阳大阴小,阴必从阳。阴既盛极,与阳偕矣,是疑于阳也。不相从则必战。卦虽纯阴,恐疑无阳,故称“龙。”见其与阳战也“于野”,进不已而至于外也。盛极而进不已,则战矣。虽盛极不离阴类也。而与阳争,其伤可知,故称“血。”阴既盛极,至与阳争,虽阳不能无伤,故其血元黄。〈本义〉疑,谓钧敌而无小大之差也。《坤》虽无阳,然阳未尝无也。血,阴属,盖气阳而血阴也。元黄,天地之正色,言阴阳皆伤也。 系辞下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本义〉震坎艮为阳卦,皆一阳二阴;巽离兑为阴卦,皆一阴二阳。〈大全〉潜室陈氏曰:二耦一奇,即奇为主,是为阳卦。二奇一耦,即耦为主,是为阴卦。故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本义〉凡阳卦皆五画。凡阴卦皆四画。〈大全〉三山林氏曰:“阳卦宜多阳而多阴,阴卦宜多阴而多阳,何也?盖阳卦之数必五,奇数也,奇则阴画自多;阴卦之数必四,耦数也,耦则阳画自多。其多阴多阳,皆自然而然,非人力所能参也。”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本义〉君谓阳,民谓阴。〈大全〉《朱子》曰:“二君一民,试教一个民而有两个君,看是甚模样?” 又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大全〉朱子曰:乾,阳物;坤,阴物。阴阳,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天地之撰,即是说他做处○。徐氏曰:阳画为乾,阴画为坤。门犹阖户辟户之义,一阖一辟,为《易》之门,其变无穷,皆二物也。“阴阳合德”,谓二物交错而相得。有合“刚柔有体”,谓成卦爻之体也。“天地之撰”,阴阳造化之迹也。有形可拟,故曰“体神明之德”,阴阳健顺之性也。有理可推,故曰“通○。”凌氏曰:乾坤物于阴阳,而由阴阳以阖辟,故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胡氏曰:其初也,阴阳分而为两仪,阴阳之合则为四象八卦,而刚柔于是乎有体。着而天地之撰,微而神明之德,皆自乾开其始,而坤成其终,故曰“乾坤《易》之门。” 说卦传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大全〉朱子曰:“观变于阴阳”,且统说道有几画阴,几画阳,成个甚卦?“发挥刚柔”,却是就七八九六上说。初间做这卦时,未晓得是变与不变,及至发挥出刚柔了,方知这是老阴少阴,那是老阳少阳。杨氏曰:“数既形矣,卦斯立焉。圣人因其变之或九或七而为阳,因其变之或六或八而为阴,变至十有八而卦成焉。圣人无与”也,特观其变而立之尔,故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卦既立矣,爻斯生焉。圣人因其数之阳而发明其为爻之刚;因其数之阴而发明其为爻之柔。圣人无与也,特发挥之尔,故曰:“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又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大全〉朱子曰:“阴阳是阳中之阴阳,刚柔是阴中之阴阳。刚柔以质言,是有个物了,见得是刚底柔底。阴阳以气言。仁义看来当作义与仁,当以仁对阳。仁若不是阳刚,如何做得许多造化?义虽刚,却主于收敛,仁却主发舒,这也是阳中之阴,阴中之阳,互藏其根之意。且如今人用赏罚,到得与人,自是无疑,便做将去。若是”刑杀时,便迟疑不肯果决做,这见得阳舒阴敛,仁属阳,义属阴处。勉斋黄氏曰:“天之道不外乎阴阳,寒暑往来之类是也。地之道不外乎刚柔,山川流峙之类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义,事亲从兄之类是也。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以理言。虽若有所不同,然仁者阳刚之理也,义者阴柔之理也”,其实则一而已。 又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大全〉杨氏曰:他卦不言战,而《乾》言战,则乾西北之卦,九十月之交,阴盛阳微之时,故不能无战。何则?阴疑于阳必战,不然,则《坤》之上六十月之卦也,何以言“龙战于野?”由此而观,则言阴阳相薄之语,不为虚设矣。 礼记 礼器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 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陈注〉“天道阴阳之运”,极至之教也;“圣人礼乐之作”,极至之德也。〈大全〉周氏曰:“雷,阳也;牛,阴也。故罍尊在左而牺尊在右者,阴阳之位也。以县鼓而对应鼓,则应鼓非县,乃旋之者也;以应鼓而对县鼓,则县鼓非应,乃倡之者也。倡者为阳,和者为阴,故县鼓在右而应鼓在左者,阴阳之配也。君在东阼,所以祖日之生于东;夫人在西房,所以祖月之生于西,此阴阳之位也。君在东阼,而西”酌牺象,所以祖日之西行。夫人在西房而东酌罍尊,所以祖月之东行,此阴阳之配也。君阳也,夫人阴也,君与夫人之礼交举于上,此阴阳之体见于礼者也。六律,阳声也;六吕,阴声也。律吕之声交应于下,此阴阳之声发于乐者也。一阴一阳谓之“道”,而道者德教之所自出也。 郊特牲 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也,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 〈大全〉长乐陈氏曰:“鼎俎之实,以天产为主,而天产阳属,故其数奇。笾豆之实,以地产为主,而地产阴属, 故其数偶。” 又《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 〈陈注〉乐所以发阳道之舒畅,礼所以肃阴道之收敛。一阖一辟,而万事得宜也。 又 “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 〈大全〉周氏曰:“阳即天也。” 又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乡于北牖下”,答阴之义也。 〈陈注〉地秉阴,则社乃阴气之主。社之主设于坛上北面,而君来北墙下,南向祭之。盖社惟立坛壝而环之以墙,既地道主阴,故其主北向,而君南向对之。 又 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 〈陈注〉“屋其上则天阳不入,牖于北”则阴气可通,阴明则物死也。 又 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 〈陈注〉日者众阳之宗,故就阳位而立郊。 又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 〈大全〉长乐陈氏曰:“乐由阳来,而声为阳气;礼由阴作,而昏为阴义。故《周官大司徒》‘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然则昏之为礼,其阴礼欤?古之制礼者,不以吉礼干凶礼,不以阳事干阴事,则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 又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祭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 〈大全〉周氏曰:“有虞氏尚气,殷人尚声,周人尚臭者,皆以宗庙之祭言之也。至于天地之祭,则天以升烟为主,地以荐血为主者,百王之所不易也。所谓尚气者,凡血告于室,腥爓荐于堂,有虞氏则血与腥爓皆以为祭,是故为尚气也。所谓尚声者,先作乐以求诸阳,然后迎牲;所谓尚臭者,先灌以求诸阴,然后迎牲。然则有”虞氏之尚气者,亦求诸阴阳之间而已矣。马氏曰:“有虞氏之意,以为鬼神之所享在于敬而不在于味。敬之所至,则味有所遗,故祭以血腥为始。有虞氏之尚气,殷人从而文之,故尚声。乐由阳来,则凡声皆阳也。盖人之死也,魂气归于天,非求诸阳,不足以报其魂也。殷人尚声,所以迎其魂之来也。殷既尚声,周人从而文之,故尚臭。”臭,气也,而气有阴阳之别。周人尚臭,灌用鬯臭,所以致阴气也。盖人之死也,形魄归于地,非求诸阴不足以格其神也。故臭阴达于渊泉,先求诸阴也。臭阴达于渊泉,以下之深者言之也。臭阳达于墙屋,以宗庙之所有言之也。盖魂魄具然后为人。周人既以求诸阴,又以“求诸阳”言之,则知有虞氏之用气,非不用味也。殷人先求诸阳,非不求诸阴也。谓之“尚气”,谓之《尚声》,谓之“尚臭”,皆以始言之,而其意各有主也。 又 “祭黍稷,加肺;祭齐,加明水”,报阴也。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 〈陈注〉祖考形魄归地属阴,而肺于五行属金,金水阴也,故加肺加明水,是以阴物而报阴灵也。黍稷阳也,牲首亦阳体,魂气归天为阳,此以阳物报阳灵也。 乐记 阴阳相摩。 〈疏〉“摩”,谓切迫,阴阳二气相切迫。 又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疏〉礼法动静有常,乐法阴阳相摩,是礼乐行平阴阳,阴阳和四时。玉烛应于礼乐,是礼乐行乎阴阳。 又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 〈疏〉阳主发动,失在流散,先王教之,感阳气者,不使放散也。密,闭也。阴主幽静,失在闭塞,先王节民情,感阴气者,不有闭塞也。 又 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 〈疏〉言体谓之“天地”,言气谓之“阴阳。”天地动作则是阴阳相得也。〈陈注:〉“欣”合和气之交感,即阴阳相得之妙也。 祭统 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 〈注〉言“爵命属阳,国地属阴。”〈疏〉禘祭在夏,夏为炎暑,故为阳盛。尝祭在秋之时,阴功成就,故为阴盛。冬虽严寒,以物于秋成,故不得以冬烝对夏禘。“爵命”是生养之事,故属阳;“国地”是土地之事,故属阴。 昏义 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 又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 《孔子家语》 儒行解 冬夏不争,阴阳之和。 执辔 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 又 至阴主牝,至阳主牡。 本命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囟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 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乱,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乱,二七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春秋繁露》 阳尊阴卑 “天之大数,毕于十旬。旬天地之间,十而毕举;旬生长之功,十而毕成。十者,天之数所止也。古之圣人因天数之所止,以为数纪。十如更始,民世世传之,而不知省其所起。知省其所起,则见天数之所始;见天数之所始,则知贵贱逆顺所在;知贵贱逆顺所在,则知天地之情着,圣人之宝出矣。”是故阳气以正月始出于“地,生育养长于上,至其功必成矣。而积十月,人亦十月而生,合于天数也。是故十月而成,人亦十月而成,合于天道也。故阳气出于东北,入于西北,发于孟春,毕于孟冬,而物莫不应。”是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三王之正,随阳而更起。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也。故数日者,据昼而不据夜;数岁者,据阳而不据阴,不得达之义。是故《春秋》之于昏礼也,达未宋公而不达,宋公不宜称而达,达阳而不达阴,以天道制之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阴之中亦相为阴,阳之中亦相为阳。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各为其上阴。阴犹沉也。何名何有?皆并一于阳。 昌力而辞功,故出云起雨,必令从之,下命之曰“天雨”,不敢有其所出。上善而下恶,恶者受之,善者不受。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类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者,天与人所同有也,非人所当畜也,“故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取诸春,乐气取诸夏,怒气取诸秋,哀气取诸冬,四气之心也。四肢之各有处,如四时寒暑不可移若肢体。肢体移易其处,谓之壬人;寒暑移易其处,谓之败岁;喜怒移易其处,谓之乱世。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 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而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主生,夏主养,冬主藏,秋主收。生溉“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故四时之比,父子之道,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理,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于秋,阳始于春。春之为言,犹偆偆也,秋之为言,犹湫湫也,偆偆者,喜乐之貌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是故春喜夏乐,秋忧冬悲,悲死而乐生。以夏养春,以冬丧秋,大人之志也。是故先爱而后严,乐生而哀终,天之常也。而人资诸天,大德而小刑也。是故人主近天之所近,远天之所远,大天之所大,小天之所小。是故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犹阴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天辩在人 难者曰:“阴阳之会,一岁再遇于南方者以中夏;遇于北方者以中冬。冬丧物之气也,则其会于是何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从阴阳,相与一力而并功,其实非独阴阳也,然而阴阳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阴虽与水并气而合冬,其实不同,故水独有丧,而阴不与焉。”是以阳阴会于中冬者,非有丧也。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喜怒之祸,哀乐之义,不独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亦在于人。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人无冬气,何以哀死而恤丧?天无喜气,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无怒气,亦何以清而秋杀就?天无乐气,亦何以疏阳而夏养长?天无哀气,亦何以激阴而冬闭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气”者,合类之谓也。匹夫虽贱,而可以见德刑之用矣。是故阴阳之行,终各六月,远近同度,而所在异处。阴之行,春居东方,秋居西方,夏居空右,冬居空左,夏居空下,冬居空上,此阴之常处也。阳之行,春居上,冬居下,此阳之常处也。阴终岁四移,而阳常居实,非亲阳而疏阴,任德而远刑,与天之志常直,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阴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幼者居阳之所少,老者居阳之所老,贵者居阳之所盛,贱者当阳之所衰。藏者言其不得当阳,而当阳者,臣子也,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阳贵而阴贱、天之刑也。《礼》之尚右。非尚阴也。敬老阳而尊成功也。 阴阳位 “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入,藏其休也;阴气始东南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转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休。阳至其位而大暑热,阴至其位而大寒冻。阳至其休而入化于地,阴至其伏而避德于下。是故夏出长于上、冬入化于下者,阳也。夏入守虚地于下,冬出守虚位于上者,阴也。阳出实入实,阴出空入空。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也,故阴阳终岁各一出。 阴阳终始 “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 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多胜少者,借入入者,损益而出者。〈缺六字〉“动而再倍”:常乘反衡再登之势。〈缺五字。〉之相报,故其气相侠,而以变化相〈缺六字。〉阴阳之气俱相并也。《中春》以〈缺七字〉此见。 之天之所起其气,积天之所废其气。〈缺一字〉“故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至夏太阳南出就火,与之俱暖。此非各就其类而与之相起,与少阳就木,太阳就火,火不相称,各就其正,此非正其伦与?”至于秋时,少阴兴,而不得以秋从金,从金而伤火,功虽不得以从金,亦以秋出于东方,俛其处而适其事,以成岁功。此非权与阴之行,固常居虚而不得居实,至于冬而止。 空虚太阳乃得北就其类而与水起寒。是故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阴阳义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故清漂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大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大阴用于丧。 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谓阴气悲哀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乃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是故天之行阴气也,少取以成秋,其余以归之冬;圣人之行阴气也,少取以立严,其余归之丧。”丧亦人之冬气,故人之大阴,不用于刑而用于丧;天之大阴,不用于物而用于空。空亦为丧,丧亦为空,其实一也,皆丧死亡之心也。 阴阳出入 天道大数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阴阳是也。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入则阴出,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于前,冬交于后而不同理,并行而不相乱,浇滑而各持分,此之谓天之意,而何以从事?天之道初薄,大冬,阴阳各从一方来而移于后,阴由东方来西,阳由西方来东,至于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别而相去,阴适右,阳适左者,其道顺,适右者,其道逆。逆气左上,顺气右下,故下暖而上寒,以此见天之冬,右阴而左阳也,上所右而下所左也。冬月尽而阴阳俱南还,阳南还出于寅,阴南还入于戌,此阴阳所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鸿,故为烧热。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别而相去,阳适右,阴适左,适右由下,适左,由上上暑而下寒,以此见天之夏,右阳而左阴也。上其“所右,下其所左。夏月尽而阴阳俱北还,阳北还而入于申,阴北还而入于辰”,此阴阳之所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而随阴,阴日益而鸿,故至于季秋而始霜,至于孟冬而始大寒。下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天地之功终矣。 天道无二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于前,冬交于后,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代理。此其文与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阳之出,常县于前而任岁事;阴之出,常县于后而守虚空;阳之休也,功已成于上而伏于下,阴之伏也。不得近义而远其处也。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故阳出而前,阴出而后,尊德而卑刑之心见矣。“阳出而积于夏,任德以岁事也。阴出而积于冬,错刑于空处也小。”以此察之,天无常于物而一于时,时之所宜而一为之,故开一塞一,起一废一,而至毕时而止,于有复始。其一一者一也,是于天,凡在阴位者,皆恶乱善,不得主名,天之道也,故常一而不灭。天之道,事无大小,物无难易,反天之道无成者,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人为《小易》之物,而终不能成,反天之不可行如是。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诗》云:“上帝临汝,无二汝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暖燠孰多 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熏也不能有育,非漂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知心而不省,熏与漂孰多者,用之必与天戾,与天戾,虽劳不成,是自正月至于十月,而天之功毕,计是间与阴阳各居几何?熏与漂共者,曰:孰多?距物之初生,至其毕成露与霜,其下孰倍?故从中春生于秋气,温柔和调,乃季秋九月,阴乃始多于阳,天乃于是时出漂下霜。 出漂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于是月也,十月而悉毕,故案其迹,数其实,清漂之日少少耳。功已毕成之后,阴乃大出,天之成功也。 少阴与而大阴不与,少阴在内,而大阴在外,故霜加物而雪加空。空者,亶地而已,不逮物也。功已毕成之后,物未复生之前,大阴之所常出也。虽曰阴,亦以大阳资化其位,而不知所受之故。圣王在上位,天覆地载,风令雨施。雨施者,布德均也;风令者,言令直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弗能知识而效天之所为云尔。禹水汤旱,非常经也,适遭世气之变,而阴阳失平。尧视民如子民,亲尧如父母。《尚书》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四海之内,阏密八音。三年三年,阳气压于阴,阴气大兴,此禹所以有水名也。 桀,天下之残贼也;汤,天下之盛德也。天下除残贼而得盛德大善者再,是重阳也。故汤有旱之名,皆适遭之变,非禹汤之过。毋以适遭之变疑平生之常,则所守不失,则正道益明。 《董仲舒集》 贤良策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雨雹对 元光元年二月,京师雨雹。鲍敞问董仲舒曰:“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仲舒曰:“阴气胁阳气。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回,朝夕不息。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阴德用事则和气皆阴,建亥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阴之月。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故谓之阳月。《诗》人”所谓“日月阳正”者也。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自十月已后,阳气始生于地下,渐冉流散,故言“息”也。阴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纯阳用事。自四月已后,阴气始生于天上,渐冉流散,故云“息”也。阳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纯阴用事。二“月八月,阴阳正等,无多少也。以此推移,无有差慝,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熏蒿歊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噫也,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 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则雨凝于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雹,霰之流也。阴气暴上,雨则凝结成雹焉。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露则结味而成甘,结润而成膏。此圣人之在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也。政多纰缪,则阴阳不调。风发屋,雨溢河,雪至牛目,雹杀驴马。此皆阴阳相荡而为祲沴之妖也。”敞曰:“四月无阴,十月无阳,何以明阴不孤立,阳”不独存耶?仲舒曰:“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阳用事,此则气为阳;阴用事,此则气为阴。阴阳之时虽异,二体常存。犹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纯阴也。加火极热,纯阳也。纯阳则无阴气,息火水寒,则更阴矣。纯阴则无阳气,加火水热,则更阳矣。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但是阳家用事,阳气之极耳。荠麦枯,由阴杀也。建亥之月为纯阴,不容都无复阳也,但是阴家用事,阴气之极耳。荠麦始生,由阳升也。其尤者,葶苈死于盛夏,款冬花于严寒,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故知阴不得无阳,阳不容都无阴也。”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凉,何也?”曰:“冬气多寒,阳气自上跻,故人得其暖而下蒸成雪矣。夏气多暖,阴气自下升,故人得其凉而上蒸成雨矣。”敞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敞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敞曰:“然则未至一日,其不雨乎?”曰:“然。颇有之,则妖也。和气之中,自生灾沴,能使阴阳改节,暖凉失度。”敞曰:“灾沴之气,其常存耶?”曰:“无也,时生耳,犹乎人四支五脏中也有时。及其病也,四支五脏皆病也。”敞迁延负墙,俯揖而退。 刘向《说苑》 辨物 阳者,阴之长也。其在鸟,则雄为阳,雌为阴。其在兽,则牡为阳而牝为阴。其在民,则夫为阳而妇为阴。其在家,则父为阳而子为阴。其在国,则君为阳而臣为阴。 故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天之道也。 刘熙《释名》 释天 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云笈七签》 阴阳五行论 “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阳蒸阴以息气,阴凝阳以澄精,日月升降,乾坤交泰,而万化成焉。阴阳自少至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参而和之,而成夫妇。火性炎蒸,木性刚直,金性坚刚,水性润滋,土性和柔,故木以发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五胜者,皆以生我为利,克彼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败。《经》云:“五行相克,万物悉可全。”云动静者,终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门也。阳其动乎,阴其处乎,动以生之,静以息之,纯阳不生,纯阴不成,阴阳更用,昼夜相资。昼日行阳,夜月行阴,阳养于阴,阴发于阳,而明生焉。阳和气者,发于春,王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九地之下反有阳,九天之上反有阴,故《十一月卦辞》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阳在下也,阳伏地内,潜静之时,故见天心。其在人也,肾藏于阳,脑潜于阴。及其老也,和气不足,阴阳将散,则堤上升阴下降,故脑热而肾冷。肾无阳气则脚无力,脑无阴气则眼目不明,故阴“阳不交,万物不成。纯阳亢极,则日月无光,草木以之焦枯。纯阴滞畜,则霖雨淫霔,水淹以之漂荡。故阴阳相磨,天地相荡。震而为雷,击而为电,鼓而为风,结而为雹,蒸而为云雾,溢而为雨露,凝而为霜雪,和气为民人,偏气为禽兽,杂气为草木,烦气为虫鱼。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