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梁启超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上页 下页
十四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7)


  辨伪的工作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明注“依托”者七,“似依托”者三,“增加”者一,隋僧法经著《众经目录》,别立“疑伪”一门,此皆有感于伪书之不可不辨。可惜怎样辨法,未得他们说明。宋人疑古最勇,如司马光之疑《孟子》,欧阳修之疑《易·十翼》、疑《周礼》《仪礼》,朱熹之疑《周礼》、疑《古文尚书》,郑樵之疑《诗序》、疑《左传》,皆为后世辨伪学先河。其他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指斥伪书亦不少。晚明胡应麟著《四部正讹》,始专以辨伪为业。入清而此学益盛。

  清儒辨伪工作之可贵者,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绩,而在其能发明辨伪方法而善于运用。对于古书发生问题,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及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检查的重要方法如下。

  (一)从著录传授上检查。古书流传有绪,其有名的著作,在各史经籍志中都有著录,或从别书记载他的渊源。若突然发现一部书,向来无人经见,其中定有蹊跷。如先秦书不见《汉书·艺文志》,汉人书不见《隋书·经籍志》,唐以前不见《崇文总目》,便十有九靠不住。试举其例:

  [例一]《古三坟》《晋乘》《楚梼杌》,除《左传》《孟子》一见其名外,《汉》《隋》等志从未见过,亦未有人征引过。隋和元时候忽然出现,不问而知为伪。

  [例二]东晋《古文尚书》,和《汉书·艺文志》所载的篇数,及他书所载的篇名,都不同,故知非原本。

  [例三]如《毛诗序》《史记》《汉书》两《儒林传》《汉书·艺文志》皆未言及,故可决为西汉前所无。

  [例四]《隋书·经籍志》明言“《鲁诗》亡”,明末忽出现《申培诗说》,当然是伪。

  (二)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检查。书中与事实文句,只有后人征引前人,不会前人征引后人,这是显而易见的。犯这类毛病的书,当然是靠不住。试举其例:

  [例一]《管子》记毛嫱、西施,《商君书》记长平之役,是管仲、商鞅万看不见的事。故知两书决非管、商作,最少亦有一部分为后人窜乱。

  [例二]《史记》载元帝、成帝时事,司马迁无论如何长寿,决不能见。故知《史记》有一部分靠不住。

  [例三]《左传》记智伯事,可知作者决非与孔子同时。

  [例四]《月令》有“太尉”官名,可见是秦人作,决非出周公。

  [例五]《山海经》有汉郡县名,可见决非出伯益。

  [例六]《易林》引《左传》《左传》自东汉始传布,可知作者决非西汉的焦延寿。

  (三)从文体及文句上检查。文体各时代不同,稍多读古书的人,一望便知。这种检查法,虽不必有枝节证据,然而不会错的。试举其例:

  [例一]《黄帝素问》长篇大段的讲医理,不独三代以前,即春秋间也无此文体。用《论语》《老子》等书便可作反证。故此书年代,可定为汉,最早亦不过战国末。

  [例二]《尚书》二十八篇佶屈聱牙,而《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文从字顺,什九用偶句,全属晋人文体,不独非三代前所有,并非汉以前所有。

  [例三]现引《关尹子》,全属唐人翻译佛经文体,不独非与老聃同时之关尹所能做,又不独非刘歆校订《七略》以前的人所能做,乃至并不是六朝以前人所能做。

  (四)从思想渊源上检查。各时代有各时代的思想,治学术史的人自然会看出,作伪的瞒不过明眼人。试举其例:

  [例一]《管子》里头有驳“兼爱”,驳“寝兵”之说,非墨翟宋钘以后,不会发生这种问题。故知这书决非春秋初年管仲所作。

  [例二]《列子》里头有“西方之圣人”等语,其中和佛教教理相同者甚多。故知决为佛教输入后作品,决非庄子以前的列御寇所作。

  [例三]《大乘起信论》,旧题马鸣菩萨造。其书全属和会龙树世亲两派学说,和《藏》中马鸣别的著述思想不同。故知决非龙树以前马鸣所造。

  [例四]《楞严经》,杂入中国五行说及神仙家甚多,故知决非印度人著作。

  [例五]近人辑《黄梨洲遗著》,内有《郑成功传》一书,称清兵为“大兵”,指郑氏为“叛逆”,与梨洲思想根本不相容。故知为后人影射梨洲的《台湾郑氏始末》而作。

  (五)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检查。造伪书的人,势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凭空创造,况且他既依托某人,必多采某人之说以求取信。然而割裂挦撦,很难“灭尽针线迹”,不知不觉会露出马脚来,善于辨伪的人自能看出。试举其例:

  [例一]《古文尚书》把荀子引《道经》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和《论语》的“允执其中”连凑起来,造成所谓“十六字心传”,但意义毫不联属。

  [例二]《毛诗序》抄袭《乐记》和《论语》的话,断续支离,完全不通。

  (六)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已佚的书,后人伪造。若从别的书发现所引原书佚文,为今本所无,便知今本靠不住。试举其例:

  [例一]《晋书》束皙、王接、挚虞等传言《竹书纪年》,有“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事,当时成为学界讨论一问题,今本无之。可知今本决非汲冢之旧。

  [例二]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史记》释《尚书》皆用孔义。东晋晚出《古文尚书》孔传,文字和释义都不同《史记》,故知决非安国作。

  [例三]崔鸿《十六国春秋》,其体例略见《魏书》及《史通》。明代所出本与彼不符,便靠不住。

  以上所述各种检查真伪的方法,虽未完备,重要的大率在此。举例皆随手拈起,乱杂不伦,读者谅之。清儒辨伪书,多半用这些方法,严密调查,方下断语。其中武断的当然也不少。他们的态度,比宋儒稳健多了,所以结果也较良好。

  有一事应该特别注意。辨伪书的风气,清初很盛,清末也很盛,独乾嘉全盛时代,做这种工作的人较少。乾嘉诸老好古甚笃,不肯轻易怀疑。他们专用绵密工夫在一部书之中,不甚提起眼光超览一部书之外。他们长处在此,短处也在此。

  清初最勇于疑古的人应推姚立方际恒。他著有《尚书通论》辨伪古文,有《礼经通论》辨《周礼》和《礼记》的一部分,有《诗经通论》辨《毛序》。其专为辨伪而作的则有:

  《古今伪书考》。

  这书从孔子的《易系辞传》开起刀来,把许多伪书杀得落花流水。其所列书目如下:

  《易传》即《十翼》《子夏易传》《关朗周易》《麻衣正易心法》《焦氏易林》《易乾凿度》《古文尚书》《尚书汉孔氏传》《古三坟书》《诗序》《子贡诗传》《申培诗说》《周礼》《大戴记》《孝经》《忠经》《孔子家语》《小尔雅》《家礼仪节》以上经部《竹书纪年》《汲冢周书》《穆天子传》《晋乘书》《楚梼杌》《汉武故事》《飞燕外传》《西京杂记》《天禄阁外史》《元经》《十六国春秋》《隆平集》《致身录》以上史部《鬻子》《关尹子》《子华子》《亢仓子》《晏子春秋》《鬼谷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商子》《鹖冠子》《慎子》《於陵子》《孔丛子》《文中子》《六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素书》《心书》《风后握奇经》《周髀算经》《石申星经》《续葬书》《拨沙录》《黄帝素问》《神异经》《十洲记》《列仙传》《洞冥记》《灵枢经》《神农本草》《秦越人难经》《脉诀》《博物志》《杜律虞注》以上子部以上认为全部伪作者。

  《仪礼》《礼记》《三礼考注》《文子》《庄子》《列子》《管子》《贾谊新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

  以上认为真书杂以伪者。

  《尔雅》《韵书》《山海经》《水经》《阴符经》《越绝书》《吴越春秋》

  以上认为非伪而撰人名氏伪者。

  《春秋繁露》《东坡志林》

  以上认为书不伪而书名伪者。

  《国语》《孙子》《刘子新论》《化书》

  以上认为未能定其著书之人者。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