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朱自清 > 诗言志辨 | 上页 下页 |
二 著述引诗(2) |
|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卫风·淇澳》)“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切磋琢磨,久已成为进德修业的格言,也可见《诗》教的广远了。又如《韩诗外传》三云: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邦所瞻’(《鲁颂·閟宫》),乐山之谓也。” “仁者乐山”原是孔子的话(《论语·雍也》),这里是断章取义,以见仁者的修养与气度。引《诗》也是断章取义的作证。这一节可以跟前面引的《山川颂》比较着看。又《韩诗外传》二云: 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故望而宜为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发而安中者,言也。久而可观者,行也。故君子容色,天下仪象而望之,不假言而知为人君者。《诗》曰:“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秦风·终南》) 容色也是学养的表现。孟子道:“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尽心》上),正是这个意思。德教、政治、学养都属于人事;与人事相对的是天道。论天道的也常引诗。如《礼记·中庸》云: 《诗》曰:“德輶如毛”(《大雅·烝民》),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大雅·文王》),至矣! 这正是《论语》上孔子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如《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篇云: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诗》云:“殷士肤敏,祼将于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大雅·文王》)言天之无常予、无常夺也。 “天命靡常”在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的解释下,成为汉代一般的信仰。这里却没有提到五德说,只简截的引《诗》为证。又,汉人常谈的灾异也属于天道。同书《必仁且智》篇云: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周颂·我将》),殆此谓也。 这一节可以作“灾异”的界说看。《汉书》九《元帝纪》,永光四年六月“戊寅晦,日有蚀之”,诏云: 今朕唵于王道,夙夜忧劳,不通其理,靡瞻不眩,靡听不惑。是以政令多还,民心未得。……公卿大夫,好恶不同,或缘奸作邪,侵削细民。元元安所归命哉!乃六月晦日有蚀之。《诗》不云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小雅·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正是纪日食之异的诗,所以诏书中引《诗》语,见得民生可哀,天变可畏;是罪己并责勉公卿大夫的意思。 此外有引《诗》以述史事、明制度、记风俗的。如《汉书》七十三《韦玄成传》,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宗庙〕曰: 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小雅·六月》)又曰:“啴啴推推,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荆蛮来威。”(《小雅·采芑》)故称中兴。……孝武皇帝……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东伐朝鲜,……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裂匈奴之右臂。……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这里引《诗》述史,颂美武帝的中兴。又如《韩诗外传》八云: ……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囿(原作“国”,据《说苑·辨物》篇校改),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诗》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大雅·卷阿》) 这是神话,可是在古人眼里也是史。这不是引《诗》述史而是引《诗》证史。又如蔡邕《独断》下云: 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月令》曰:“先荐寝庙”,《诗》云:“公侯之宫”(《召南·采蘩》),《颂》曰:“寝庙奕奕”(《鲁颂·閟宫》;《毛诗》作“新庙”,蔡当据《鲁诗》),言相连也。 这是引《诗》以证宫的制度。又如《春秋繁露·郊祀》篇云: 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为可。今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异是?是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享天,乃敢为地,行子礼也。每将兴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之道也。文王受天命而王天下,先郊乃敢行事而兴师伐崇。其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莪莪,髦士攸宜。”(《大雅·棫朴》)此郊辞也。其下曰:“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同上)此伐辞也。 这里引《诗》以明郊的制度。又如《汉书》二十八《地理志》云: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小戎》),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及《车辚》、《四载》、《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 这是记风俗的引《诗》。 还有引《诗》以明天文地理的。又有用《诗》作隐语的。而诗篇入乐的意义,著述中也常论及。如《汉书》二十六《天文志》云: 西方为雨,雨,少阴之位也。月失中道,移而西,入毕,则多雨。故《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小雅·渐渐之石》),言多雨也。 这两句诗里的天文学早就反映在孔子的故事里。《史记》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云: 他日,弟子进问〔有若〕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 故事未必真,却可见劳孝舆说的“事物细微,皆引《诗》以证其得失”(见前)那句话确有道理。又如《汉书·地理志》云: 魏国亦姬姓也,在晋之南河曲。故其诗曰:“彼汾一曲”(《汾沮洳》),“寘之河之侧”(《伐檀》)。 这里引《诗》以明魏国的地理。至于用《诗》为隐语,春秋时就有了,直到汉末还存着这个风气。《后汉书》八十三《徐稚传》云: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小雅·白驹》)。吾无德以堪之。”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