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许地山 > 道教史 | 上页 下页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4)


  二、大壑五山

  这是最详备的海岛说。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为有二山已流失了。《汤问篇》记:

  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

  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灭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驺衍时已经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说法,到后来才加上二山为五神山。鳌负五山也是从古代传说而来。《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可见战国末年对于海洋底知识渐广,而未明深海忽现高山底理,以为底下必有巨鳌负着,或则随波上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见解也是如此,以为地下也有大鳌负着。关于二神山流失底话,想是后起的。终北国中底壶领,或是员峤流到北极底变形故事。对于神山底信仰,另一个说法是当时误以蜃楼现象为实在,如说望之如云,到时却在水中,一切的颜色都是白的,都是属于蜃楼底记事。自魏晋以后,神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遗记》有昆仑、岱舆、昆吾、洞庭、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八山。

  《拾遗记》又有三壶底名目。三壶即海上三神山,方丈为方壶,蓬莱为蓬壶,瀛洲为瀛壶。秦汉人主所求底是海上这三座山。为他们做这种事情底都是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汉书·艺文志》说成帝(西纪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时辑天下遗书,命“待医李柱国校方技”,注说是“医药之书”。

  《史记·扁鹊传》说扁鹊姓秦,名越人,少时为他人守客舍底舍长,遇长桑君。长桑君出怀中药赠与他,命他以上池水和药饮下,三十日当见功效。又把所有禁方书都给扁鹊,忽然不见。后三十日,扁鹊果能透视隔墙一边底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长桑君也是神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鹊死后,元里公乘阳庆,传他底方技。阳庆又传给淳于意。从所传底书名看来,也是根据阴阳五行而立底医术。方技多属医术而最要的是不死药与长生术。秦始皇时底宋毋忌、正伯乔、克尚、羡门子高、徐福、安期生 等都以方术为当世所重,但他们底方法都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或是入海求不死药,或习长生术而已。

  汉初神仙出现,最有名的是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在下邳桥上遇一衣褐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临别,老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高帝至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便取回去奉祀它。张良死与黄石并葬一冢。张良在汉兴以后也好神仙。《留侯世家》记:“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他所知底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或者也是道引辟谷底道友。

  《世家》说留侯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术,欲从赤松子游,高帝崩,吕后强命他食,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乃强食,后八年卒。《巢县志》载去县治三十里,湖南有山名白云,上有子房祠,相传子房辟谷,来隐于此。祠前有白云庵、地藏殿,远方朝山者甚众。这关于留侯辟谷底处所,恐怕是后人所附会,因为《世家》没说他到什么地方,并记他死去。《史记正义》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秦汉仙人传授弟子底事很多,如上述长桑君、黄石公之外,还有河上丈人。《史记·乐毅传·太史公赞》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这河上丈人或者便是河上公。

  《神仙传》说河上公当汉文帝时,于河滨结草为庵。帝读《老子》有所不解,以时人皆称河上公解《老子》义旨,乃遣使去问他。他以道尊德贵,不可遥问,文帝亲自到庵去请教。文帝问他分属人臣为何自高?公于是跃身入空中,距地数丈,说:“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文帝佩服他,从他受《素书》二卷。他对文帝说:“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说完,忽然不见。这段故事当是后人底创作。乐臣公与黄老底本师河上丈人将所学传授许多人,好像是河上公传《老子》注底本型。

  汉代人主求仙最切的是武帝。《封禅书》说,当时有李少君、谬忌、栾大诸人为武帝所信任。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武帝。他原是深泽侯舍人,为侯主方药。自把生时和产地匿起来,遍游各处,人以他能使物却老,争以金钱赠与他。他对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则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武帝听他底话,于是亲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一流人物。后来少君病死,武帝却以为化去。自此以后,燕齐底方士便都来了。

  李少君倡炼丹砂为黄金和祠灶,与后来道教底炼丹及民间祭灶有密切关系。而开道教祭坛法底先河底是谬忌。《封禅书》载:“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武帝于是又命太祝依所说底方法祠三一于谬忌所倡底太一坛上。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者天子尝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干鱼;阴阳使者以一牛。”

  武帝又依方命祠官祭诸神于太一坛旁边。齐人少翁能以方术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武帝拜他为文成将军。文成又说:“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于是画云气车,各以胜日驾车以辟恶鬼。又建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底像在上面。后来又作柏梁铜柱及承露仙人掌等。

  武帝因文成将军作伪,把他杀掉,又悔未尽得他底方技,于是栾大便乘机以化金术不死方进见,拜为五利将军。一月之间,大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及五利将军四印,封乐通侯。武帝又赐他天道将军玉印,所谓天道是为天子道天神底意思。又有齐人公孙卿为帝说黄帝得宝鼎事,帝封他为郎,东使侯神于太室;又命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太一祠坛仿谬忌法,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所用底供物与雍一畤相同,而加醴枣脯之类,杀一犛牛以为俎豆牢具。五帝坛只用俎豆酒醴,绕坛底四方设诸神及北斗祭座,连续酬醊。祭毕,燎牲物。

  祭时,太一祝宰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用赤色,月用白色,皇帝衣黄色。武帝又依宽舒底话建泰畤坛。元鼎四年(武帝即位第二十八年)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作日月北斗登龙之形,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峰,名曰灵旗。为兵事祈祷,太史便奉旗以指所伐之国。这建坛奉旗底方法与后来道教底祭醮一科很有关系。太一神后来成为元始天尊,仍保留着汉代底祭法。所用供物,也是后来祭醮供品之源。疑为唐末所作底《太上金书玉谍宝章仪》所列祭醮品有饼果、鹿脯、鱼脯、清酒等物,与汉代差不多。武帝为神仙,屡行封禅,因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乃于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宫作益延寿观、通天台。又有济南人公玉带进明堂图,说是黄帝时底图样。明堂是一殿在中央,四面无壁,以茅为盖,环宫垣为复道,有楼从西南道入,名曰昆仑。

  帝依带所进图命奉高作明堂于汶上,亲祠太一、五帝诸神。因柏梁被烧,公孙卿说:“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们又说古帝王有都甘泉底。越人勇之又说:“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建建章宫,比以前的宫观都大;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置九天道士百人。武帝所作诸宫观为后来道观底标本。《汉书·地理志》载不其县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也是武帝所建。

  自武帝后至道教时代,道书所记成仙底人物很多,见于史底如车子侯、东方朔、孔安国、周义山(紫阳真人)、王褒(清虚真人)、梅福、刘根、矫慎等是最著的。他们底方法都不详,大抵也是道引辟谷罢。服食丹药也很流行,故《论衡·道虚篇》力说道家服食药物能轻身益气延年度世底虚妄。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