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鲁迅 > 鲁迅书信 | 上页 下页 |
1934年11月12日致萧军、萧红〔1〕 |
|
刘、悄两位先生: 七日信收到。首先是称呼问题。中国的许多话,要推敲起来,不能用的多得很,不过因为用滥了,意义变成含糊,所以也就这么敷衍过去。不错,先生二字,照字面讲,是生在较先的人,但如这么认真,则即使同年的人,叫起来也得先问生日,非常不便了。对于女性的称呼更没有适当的,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现在也有不用称呼的,因为这是无政府主义者式,所以我不用。 稚气的话,说说并不要紧,稚气能找到真朋友,但也能上人家的当,受害。上海实在不是好地方,固然不必把人们都看成虎狼,但也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 以下是答问—— 一、我是赞成大众语的,《太白》二期所录华圉作的《门外文谈》,就是我做的。 二、中国作家的作品,我不大看,因为我不弄批评;我常看的是外国人的小说或论文,但我看书的工夫也很有限。 三、没有〔2〕,大约此后一时也不会有,因为不许出版。 四、出过一本《南腔北调集》,早被禁止。 五、蓬子转向;丁玲〔3〕还活着,政府在养她。 六、压迫的,因为他们自己并不统一,所以办法各处不同,上海较宽,有些地方,有谁寄给我信一被查出,发信人就会危险。书是常常被邮局扣去的,外国寄来的杂志,也常常收不到。 七、难说。我想,最好是抄完后暂且不看,搁起来,搁一两月再看。 八、也难说。青年两字,是不能包括一类人的,好的有,坏的也有。但我觉得虽是青年,稚气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见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 九、没有这种感觉〔4〕。 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所以并不管什么规矩不规矩。至于字,我不断的写了四十多年了,还不该写得好一些么?但其实,和时间比起来,我是要算写得坏的。 此复,即请俪安。 迅上 十一月十二日 ↖这两个字抗议不抗议? 注释: 〔1〕萧红原名张逎莹(1911~1942),笔名萧红、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女作家。当时和萧军流亡上海,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等。 〔2〕据萧军回忆,这里指当时“左联”刊物事。 〔3〕蓬子转向参看340831②信注〔6〕;丁玲的事,参看340904信注〔3〕。 〔4〕据萧军回忆,他们曾函询鲁迅平时是否有一种孤独和落寞的感觉。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