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鲁迅 > 集外集 | 上页 下页 |
《奔流》编校后记(1) |
|
一 创作自有他本身证明,翻译也有译者已经解释的。现在只将编后想到的另外的事,写上几句── Iwan Turgenjew 早因为他的小说,为世所知,但论文甚少。这一篇《Hamlet und Don Quichotte》③是极有名的,我们可以看见他怎样地观察人生。《Hamlet》中国已有译文,无须多说;《Don Quichotte》则只有林纾④的文言译,名《魔侠传》,仅上半部,又是删节过的。近两年来,梅川⑤君正在大发《Don Quixote》翻译热,但愿不远的将来,中国能够得到一部可看的译本,即使不得不略去其中的闲文也好。 《Don Quixote》的书虽然将近一千来页,事迹却很简单,就是他爱看侠士小说,因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闹了种种笑话,死了;临死才回复了他的故我。所以 Turgenjew 取毫无烦闷,专凭理想而勇往直前去做事的为“Don Quixote type”⑥,来和一生瞑想,怀疑,以致什么事也不能做的 Hamlet 相对照。后来又有人和这专凭理想的“Don Quixoteism式”相对,称看定现实,而勇往直前去做事的为“Marxism式”。中国现在也有人嚷些什么“Don Quixote”了,⑦但因为实在并没有看过这一部书,所以和实际是一点不对的。 《大旱的消失》⑧是 Essay,作者的底细,我不知道,只知道是1902年死的。Essay 本来不容易译,在此只想绍介一个格式。将来倘能得到这一类的文章,也还想登下去。 跋司珂(Vasco)族是古来住在西班牙和法兰西之间的 Py-renees ⑨山脉两侧的大家视为世界之谜的人种。巴罗哈(Pio Baroja y Nessi)⑩就禀有这族的血液,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廿八日,生于靠近法境的圣舍跋斯丁市。原是医生,也做小说,两年后,便和他的哥哥Ricardo⑾到马德里开面包店去了,一共开了六年。现在 Ricardo 是有名的画家;他是最独创底的作家,早和 Vicente Blasco Iba'nfez⑿ 并称现代西班牙文坛的巨擘。他的著作至今大约有四十种,多是长篇。这里的小品四篇⒀,是从日本的《海外文学新选》第十三编《跋司珂牧歌调》内,永田宽定⒁的译文重翻的;原名《Vida Sombrias》⒂,因为所写的是跋司珂族的性情,所以仍用日译的题目。 今年一说起“近视眼看匾”来,似乎很有几个自命批评家郁郁不乐,又来大做其他的批评。⒃为免去蒙冤起见,只好特替作者在此声明几句:这故事原是一种民间传说,作者取来编作“狂言”样子,⒄还在前年的秋天,本豫备登在《波艇》⒅上的。倘若其中仍有冒犯了批评家的处所,那实在是老百姓的眼睛也很亮,能看出共通的暗病的缘故,怪不得传述者的。 俄国的关于文艺的争执,曾有《苏俄的文艺论战》⒆介绍过,这里的《苏俄的文艺政策》⒇,实在可以看作那一部的续编。如果看过前一书,则看起这篇来便更为明了。序文上虽说立场有三派的不同,然而约减起来,不过是两派。即对于阶级文艺,一派偏重文艺,如瓦浪斯基[21]等,一派偏重阶级,是《那巴斯图》[22]的人们;Bukharin[23]们自然也主张支持劳动阶级作家的,但又以为最要紧的是要有创作。发言的人们之中,几个是委员,如 Voronsky,Bukharin,Iakovlev,Tro-tsky,Lunacharsky[24]等;也有“锻冶厂”[25]一派,如 Pletni-jov[26];最多的是《那巴斯图》的人们,如 Vardin,Lelevitch,Averbach,Rodov,Besamensky [27] 等,译载在《苏俄的文艺论战》里的一篇《文学与艺术》后面,都有署名在那里。 《那巴斯图》派的攻击,几乎集中于一个 Voronsky,《赤色新地》[28]的编辑者;对于他的《作为生活认识的艺术》,LeleFvi-tch曾有一篇《作为生活组织的艺术》,引用布哈林的定义,以艺术为“感情的普遍化”的方法,并且指摘 Voronsky 的艺术论,乃是超阶级底的。这意思在评议会[29]的论争上也可见。但到后来,藏原惟人[30]在《现代俄国的批评文学》中说,他们两人之间的立场似乎有些接近了,Voronsky 承认了艺术的阶级性之重要,Lelevitch 的攻击也较先前稍为和缓了。现在是 Trotsky,Radek [31] 都已放逐,Voronsky 大约也退职,状况也许又很不同了罢。 从这记录中,可以看见在劳动阶级文学大本营的俄国的文学的理论和实际,于现在的中国,恐怕是不为无益的。其中有几个空字,是原译本如此,因无别国译本,不敢妄补,倘有备着原书,通函见教,或指正其错误的,必当随时补正。 一九二八年六月五日,鲁迅 【注释】 ① 《奔流》编校后记十二则,最初分别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奔流》第一卷第一期、七月二十日第二期、八月二十日第三期、九月二十日第四期、十月三十日第五期、十一月三十日第六期、十二月三十日第七期、一九二九年一月三十日第八期、四月二十日第十期、六月二十日第二卷第二期、八月二十日第四期、十二月二十日第五期。自第二卷第二期起改称《编辑后记》。 《奔流》,文艺月刊,鲁迅、郁达夫编辑。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在上海创刊,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出至第二卷第五期停刊。 ② Iwan Turgenjew:伊凡屠格涅夫(俄文: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俄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等 ③ “Hamlet und Don Quichotte”:《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郁达夫译。哈姆雷特是英国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主要人物;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主要人物。 ④ 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侯(今属福州)人。 曾借助别人口述,用文言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其中不少是世界名著,当时影响很大,后集为《林译小说》出版。“五四”前后他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⑤ 梅川:即王方仁。参看本卷第128页注⑥。他曾打算翻译《堂吉诃德》,但没有实现。 ⑥ “Don Quixote type”:“堂·吉诃德型”。下文的 Don⑦:指当时创造社一些人所写的文章,如李初梨在《文化批判》第四期(一九二八年四月)发表的《请看我们中国的Don:Quixote底乱舞》,石厚生(成仿吾)在《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一九二八年五月)发表的《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等。其中把鲁迅比作堂吉诃德 ⑧ 《大旱的消失》:英国作家威廉·怀特(W.H.White)用马克·卢瑟福特(Mark Rutherford)笔名写的作品,克士(周建人)译。 Essay,英语:随笔或散文。 ⑨ Pyrenees:英语,音译比利牛斯。 ⑩ 巴罗哈(1872—1956):西班牙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为生活而斗争》三部曲、《一个活动家的回忆录》等。 ⑾ Ricardo:里卡多(1871—1953),西班牙画家、作家。 ⑿ Vicente Blasco Iba'nfez:维森特·布拉斯科·伊涅思(1867—1928),西班牙作家、共和党领导人之一。著有《农舍》《启示录的四骑士》等 ⒀ 指《流浪者》《黑马理》《移家》《祷告》,鲁迅译,刊载时总题《跋司珂族的人们》。 ⒁ 永田宽定(1885—1973):日本的西班牙语言文学研究者,曾任东京外国语学校教授,译有《堂·吉诃德》等。 ⒂ 《Vidas Sombrias》:《忧郁的生活》。 ⒃ “近视眼看匾”:鲁迅的《匾》(收入《三闲集》)发表后,曾遭到一些人的攻击,如钱杏邨在《我们》创刊号(一九二八年五月)发表的《“朦胧”以后──三论鲁迅》中说:“‘在文艺批评上比眼力’(按系鲁迅的话),鲁迅不把他笔尖的血洒向青年,洒向下等人,这就是他的革命。呜呼!现代社会并不如鲁老先生所说的这样的单纯。 所谓革命,也并不如鲁老先生所说的这样的幼稚。他始终没有认清什么是‘革命’,而况是‘革命精神!’” ⒄ 指琴川的《匾额──拟狂言》。“狂言”,日本十四世纪末至十六世纪盛行的一种短小的讽刺喜剧。 ⒅ 《波艇》:文学月刊,厦门大学学生组织的“泱泱文艺社”编辑。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创刊,仅出两期。 ⒆ 《苏俄的文艺论战》:任国桢编译,一九二五年八月北新书局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内收苏联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间关于文艺问题的论文四篇。鲁迅为该书写了《前记》。参看本卷第267页注①。 ⒇ 《苏俄的文艺政策》:鲁迅一九二八年翻译的关于苏联文艺政策的文件汇集,内容包括《关于对文艺的党的政策》(一九二四年五月俄共[布]中央召开的关于文艺政策讨论会的记录)、《观念形态战线和文学》(一九二五年一月第一次无产阶级作家大会的决议)和《关于文艺领域上的党的政策》(一九二五年六月俄共[布]中央的决议)三个部分。系根据日本外村史郎和藏原惟人辑译的日文本转译,连载于《奔流》月刊。一九三〇年六月水沫书店出版单行本,改名《文艺政策》,列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21] 瓦浪斯基(俄文:Щаранский 1884—1943):又译沃龙斯基,苏联作家、文艺评论家。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曾主编“同路人”杂志《红色处女地》 [22] 《那巴斯图》:俄语的音译,即《在岗位上》,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在莫斯科出版。其成员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曾为在文学中贯彻俄共[布]的路线而斗争,但存在着“左”的宗派主义倾向 [23] Bukharin: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1938),早年参加俄国革命运动,在十月革命中和苏俄初期曾参加领导机关。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与李可夫等结成反党联盟,后被处死。 [24] Voronsky:瓦浪斯基。Lakovlev,雅各武莱夫(1896—1939),当时任俄共[布]中央出版部长,一九二四年五月主持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出版部召开的关于党的文艺政策的讨论会。 国革命运动,在十月革命中和苏俄初期曾参加领导机关。一九二七年因反对苏维埃政权被联共[布]开除出党,一九二九年被驱逐出国。一九四〇年死于墨西哥。Lunacharsky,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苏联文艺评论家。当时任苏联教育人民委员。著有《艺术与革命》《实证美学的基础》和剧本《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等。 [25] “锻冶厂”(Кузнечное завода):即“锻冶场”,又译“打铁铺”,一九二〇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左”倾文学团体,因出版文艺刊物《锻冶厂》而得名。一九二八年并入“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简称“伐普”) [26] Pletnijov:普列特涅夫(1886—1942),苏联文艺评论家,“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家之一。 [27] Vardin:瓦进(1890—1941),苏联文学评论家,“伐普”(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领导人之一,曾任《在岗位上》编辑。 Lelevitch,列列维奇(1901—1948),《在岗位上》的编辑,曾担任“伐普”的领导职务。 Avebach,阿维尔巴赫(1903—1938),《在岗位上》的编辑,曾担任“伐普”领导职务。 Rodov,罗道夫(1893—1968)诗人、文艺评论家。《在岗位上》的编辑,“伐普”领导人之一。 Besamensky,别泽缅斯基(1898—1973),诗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简称“拉普”)成员。《在岗位上》的撰稿人之一 [28] 《赤色新地》:即《红色处女地》,文艺、政论杂志,一九二一年六月创刊,一九四二年停刊。一九二七年前由瓦浪斯基主编。 [29] 评议会:指一九二四年五月九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出版部召开的关于党的文艺政策的讨论会。 [30] 藏原惟人:日本文艺评论家及翻译家。 [31] Radek:拉狄克(1885—?),苏联政论家。 早年曾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九二七年因参加托派集团一度被联共[布]开除出党,一九三七年以“阴谋颠覆苏联罪”受审。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