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现代作家 > 李叔同 | 上页 下页
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被尊为律宗十一祖,为著名的佛教高僧。

  ***

  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行三,侧室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祖李锐,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筱楼,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为天津大盐商,兼营银号,乐善好施,有李善人之称。

  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嫂信佛,曾教他背诵佛经。叔同小时候,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1884年5岁,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终年72岁。临终前嘱家人请僧人诵《金刚经》。

  1885年6岁,从仲兄文熙受启蒙教育。读诗书朗朗上口,人多异之。

  1886年7岁,从文熙学《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及文选等。

  1887年8岁,正式拜常云庄先生为师,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892年13岁,读《尔雅》《说文》等,始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以魏书为主,书名初闻于乡。

  1894年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等。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句。而且,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内心“反叛”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他对兄长从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学习的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不那么热衷了,却对唱戏这种“贱业”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去戏园子看戏,成了铁杆票友,有时还客串某个角色。他对伶人杨翠喜很是欣赏,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园”为她捧场,散场后,提着灯笼陪她回家。他还指导杨翠喜的唱腔和身段,使杨翠喜的艺术修为大大提高。跟杨翠喜交往,或许是他的初恋,可惜,这个女子后来被卖入官家,几经周折,又嫁作商人妇。李叔同一片痴情,化作闲愁万种。

  1895年16岁,考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学习制义(八股文)。和当时天津另外两处书院(三取书院、问津书院)一样,辅仁书院与官学已无多大区别,以考课为主,不再讲学。每月考课两次(初二、十六两日),一次为官课,一次为师课,分别由官方和掌教出题、阅卷、评定等级,发给奖赏银钱,以督促学业。李叔同在进入书院前,已饱读过经史诗文,学有根底,加上自幼聪慧,每次考课作文,只觉得有不尽之思绪需要写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个字一个字书写在格子中的,老师发下来的纸张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犹未尽,纸短文长,就在一格中改书两字交卷,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获得奖银。

  1896年17岁,夏,出素册廿四帧,请唐敬严师为钟鼎篆隶八分书。秋,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

  1897年18岁,奉母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叔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那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持维新变法,一向关心国事、憧憬未来又极厌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变革感到很兴奋,积极鼓吹新说,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不料,“戊戌政变”后,六君子殉难,康、梁逃亡海外,这场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梁同党,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以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1899年20岁,迁居好友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天涯五友”。

  1900年21岁,农历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子李准生。是年出版《李庐诗钟》、《李庐印谱》。与画家任伯年等设立“上海书画公会”。每星期出书画报一纸,由中外日报社随报发行。

  1901年22岁,正月为许幼园《城南草堂笔记》题跋。春,曾回天津,拟赴河南探视其兄,后因故未果,遂返沪。秋,入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同从学于蔡元培。由于校内新旧思想相争激烈,校方禁止学生阅读部分杂志、报纸,激起学生的愤怒,与校方发生了冲突,蔡元培先生站在学生一边据理力争,但无效果,于是带领学生和积极教师毅然离开南洋公学,李叔同也在离开的学生之中。

  1902年23岁,在各省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叔同先后以河南纳监应乡试,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报名应试,均未中。仍回南洋公学。

  1903年24岁,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蔡元培先生同情学生运动,自动辞职,全体学生相继退学。李叔同也退学了,不久后,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沪学会”,开办补习班,举行演说会,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他创作了新戏《文野婚姻》的剧本,写了大量诗歌,还谱写了《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他的艺术才华如同天上的新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以“李广平”之名翻译《法学门径书》及《国际私法》二书由上海开明书店相继出版。

  1904年25岁,三月,曾为“铄镂十一郎”(张士钊)传记著作《李苹香》撰序,署名“惜霜”。常与歌郎、名妓等艺事往还。在上海初次亮相,参加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1905年26岁,3月10日,生母王氏病逝。携眷护柩回津。出版《国学唱歌集》。随后,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留在天津,自己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行前有《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在东京为《醒狮》杂志撰写《图画修得法》与《水彩画法说略》。

  1906年27岁,正月,在东京编辑《音乐小杂志》。7月1日,首以“李哀”之名在东京首次参与日本名士组织“随鸥吟社”之雅集。9月29日,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与同学曾延年(孝谷)等组织“春柳社”,此乃华人第一个话剧团体,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是年曾回天津,有《喝火令》一词记己感慨。

  1907年28岁,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李叔同饰茶花女一角。此为中国话剧实践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吁天录》,饰美洲绅士解尔培的夫人爱密柳同时客串男跛醉客。留日期间,因与美术模特(姓名不详)产生感情,后随同回国。

  1908年29岁,退出春柳社,专心致力于绘画和音乐。

  1910年31岁,(一说1911),携日本妻子春山淑子(一说福基)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33岁,春,自津返沪,在杨白民任校长的城东女学任教,授文学和音乐课。是年加入“南社”,被聘为《太平洋报》主笔,并编辑广告及文艺副刊。与柳亚子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秋,《太平洋报》停刊。应经亨颐之聘赴杭州,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

  1913年34岁,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5月,校友会发行《白阳》杂志,设计创刊号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亲手书写石印。

  1914年35岁,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课后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1915年36岁,应校长江谦(易圆)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在假日倡立金石书画组织“宁社”,借佛寺陈列古书、字画、金石。夏,赴日本避暑。9月回国。秋,先后作诗词《早秋》、《悲秋》、《送别》等。

  1916年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受马一浮之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

  1918年39岁,春节期间在虎跑寺度过,拜了悟和尚为师,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农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将所藏印章赠西泠印社,该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为凿龛庋藏,并有“印藏”题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龛’、‘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九月,入灵隐寺受比丘戒。十月,赴嘉兴精严寺小住。年底应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1919年40岁,春,小住杭州艮山门外井亭庵,后移居玉泉清涟寺。夏居虎跑定慧寺,秋至灵隐寺,专事佛学研究。

  1920年41岁,春,居玉泉寺,为《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称“老人之文,如日历天,普烛群品”。6月,赴浙江新登贝山闭关,研究律学。秋,离贝山赴衢州,客居莲花寺。

  1921年42岁,正月,自新登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寻《四分律》,始览诸先师之作。春,曾在闸口凤生寺小住。3月,自杭州赴温州,居庆福寺。撰《谢客启》,掩关治律。6月,所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成。

  1922年43岁,正月初三,发妻俞氏病故于天津本宅,仲兄文熙来信嘱其返津一次,因故未成行。仍居庆福寺。

  1923年44岁,2月,在上海与尤惜阴居士合撰《印造经像之功德》。赴上海途中曾在上虞白马湖、绍兴、杭州等地停留。6月,为杭州西泠印社《弥陀经》一卷刻石。9月重至衢州,居莲花寺。

  1924年45岁,4月,由莲花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松阳、青田抵温州。5月,至普陀山,参礼当代善知识中最膺服之印光大师,拜其为师,并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6月,返温州整理《四分律》,8月完稿。赴杭州,因交通有阻,暂止宁波,居七塔寺。应夏丏尊之请,至上虞白马湖小住。10月返温州。

  1925年46岁,春,云游宁波七塔寺、杭州弥陀寺、定慧寺。应夏丏尊之请,至上虞白马湖小住。不久返温州庆福寺。

  1926年47岁,春,自温州至杭州,居招贤寺,从事《华严疏钞》之厘会、修补与校点。夏丏尊、丰子恺曾自沪至杭专程拜访。夏初,与弘伞法师同赴庐山,参加金光明法会。路经上海时曾与弟子丰子恺等访旧居城南草堂等处。冬初,由庐山返杭州,经上海,在丰子恺家小住,后返杭州。

  1927年48岁,春,居杭州吴山常寂光寺。7月移居灵隐后山本来寺。秋,至上海,居江湾丰子恺家。主持丰子恺皈依三宝仪式。期间与丰子恺共同商定编《护生画集》计划。是年春,丰子恺等编《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内收李叔同在俗时歌曲13首。丰子恺在序言中说:“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据我们所知,中国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

  1928年49岁,春夏之间,在温州大罗山诛茆坐禅。秋至上海,与丰子恺、李圆净具体商编《护生画集》。冬,刘质平、夏丏尊、丰子恺、经亨颐等共同集资在白马湖筑“晚晴山房”,供大师居住。

  1929年50岁,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厦门南普陀寺,居闽南佛学院,参与整顿学院教育。春,返温州,途经福州,在鼓山涌泉寺藏经阁发现《华严经疏论纂要》刻本,叹为稀有,发愿刊印。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厦门、南安,与太虚法师在小雪峰寺度岁,并合作《三宝歌》。是年2月,《护生画集》第一份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50幅护生画皆由大师配诗并题写。大师在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并云:“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夏丏尊将所藏大师在俗时所临各种碑帖出版,名《李息翁临古法书》(上海开明书店)。仲兄李文熙卒,年62岁。

  1930年52岁,2月,自温州过宁波,旋赴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发愿弃舍有部律,专学南山,从此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9月,广洽法师函邀大师赴厦门。同月在金仙寺作“清凉歌”。岁末在镇海伏龙寺度岁。

  1932年53岁,是年在镇海龙山伏龙寺为刘质平作书法。年底,至厦门,住山边岩(即万寿岩),在妙释寺讲《人生之最后》。

  1933年54岁,2月初曾赴厦门,旋返妙释寺。是年在妙释寺讲《改过经验谈》,在万寿岩开讲《随机羯磨》,重编蕅益大师警训为《寒茄集》。在开元寺圈点《南山律钞记》,在承天寺讲《常随佛学》。

  1934年55岁,2月,至厦门南普陀寺讲律。协助常惺院长整顿闽南佛学院。见学僧纪律松弛,认定机缘未熟,倡办佛教养正院。是年,跋《一梦漫言》,作宝华山《见月律师行脚略图》。冬,移居万寿岩,讲《阿弥陀经》。又编《弥陀经义疏撷录》。

  1935年56岁,正月在万寿岩撰《净宗问辨》。3月,至泉州开元寺讲《一梦漫言》。5月抵净峰寺,后应泉州承天寺之请,于戒期中讲《律学要略》。

  1936年57岁,春,卧病草庵,数月方愈。5月,居鼓浪屿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清凉歌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7年58岁,年初在南普陀寺讲《随机羯磨》。2月,在佛教养正院讲《南闽十年之梦影》。3月,为厦门市第一届运动大会作会歌。5月,应邀至青岛讲律,10月返厦门。岁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59岁,1月31日在草庵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2月19日入泉州。3月2日讲经于承天寺。后赴梅石书院、开元寺、清尘堂及惠安、厦门等处讲经。5月4日,即厦门陷落前数日离厦门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后移居温陵养老院。

  1939年60岁,4月入蓬壶毗峰普济寺闭门静修。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书。9月,澳门《觉音月刊》和上海《佛学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师六秩纪念专刊》。秋末,为《续护生画集》题字并作跋。

  1940年61岁,春,闭关永春蓬山,谢绝一切往来,专事著述。10月,应请赴南安灵应寺弘法。

  1941年62岁,4月,离灵应寺赴晋江福林寺结夏安居,并讲《律钞宗要》,编《律钞宗要随讲别录》。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后移居开元寺。岁末返福林寺度岁。

  1942年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开元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促,8时,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第一位妻子俞氏】

  1897年,李叔同奉母之命,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蓉儿成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淑静。俞蓉儿故于1922年,享年45岁。时李叔同已出家近4年。

  1899年,叔同长子葫芦产后即夭折。

  1900年农历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次子李准出生。

  1904年 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三子李端出生。

  【第二位妻子】

  1905年,叔同生母王氏病逝。同年秋,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院学习美术绘画。

  【名号】

  晚晴:取李义山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成就】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中国,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其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填词命名的《送别》,来自十九世纪西方传统曲目,历经一百多年传唱经久不衰,使这首几近陨落约翰. P. 奥德威的歌曲成为经典名曲。

  他1913年作曲作词的《春游》是突破中国音乐单声部的第一部多声部音乐作品,成为标志着中国音乐传统与现代分水岭的经典曲目。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人体写生、引进西方美术、音乐现代教育方法的艺术教育家,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吴梦非等。

  他后期生涯对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使佛教律宗从绝学臻于显学,撰写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并躬行实践,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

  【主要作品】

  佛学著作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南山律在家备览》
  《蕅益大师年谱》
  《药师如来法门》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弘一大师晚晴集》

  画册

  《乐石集》
  《李叔同印存》
  《护生画集》(与丰子恺等合作,弘一题诗)

  论文

  《图画修得法》
  《水彩画法说略》

  作曲填词

  歌曲《春游》(1913年)

  填词

  歌曲《送别》
  歌曲《忆儿时》
  歌曲《祖国歌》创作于1902年,学堂乐歌代表作,旋律采用“老六板”。

  作曲

  歌曲《三宝歌》(太虚大师词)
  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词)
  温州中学校歌(朱自清词)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