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梁启超 >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 上页 下页 |
《荀子》书之著作及其编次 |
|
本书刘向《叙录》云:“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主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是以《荀子》书为荀卿所手著也。今案,读全书,其中大部分固可推定为卿自著,然如《儒效篇》《议兵篇》《强国篇》皆称“孙卿子”,似出门弟子记录。内中如《尧问篇》末一段,纯属批评荀子之语,其为他人所述尤为显然。又《大略》以下六篇,杨倞已指为荀卿弟子所记卿语及杂录传记。然则非全书悉出卿手盖甚明。 《荀子》书初由汉刘向校录,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颜注云:“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唐杨倞为作注,省称《荀子》,今遂为通名。刘向《叙录》云:“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言中秘所藏孙卿之书共三百二十二篇,实三十二篇,余皆重复之篇也。《汉书·艺文志》作三十三篇。王应麟谓传写之讹,殆然。《隋书·经籍志》作十二卷,《旧唐志》同。今本二十卷,乃杨倞所析,编次亦颇易其旧。倞自序云:“以文字繁多,故分旧十二卷三十二篇为二十卷。其篇第亦颇有移易,使以类相从。”今将新旧篇第列表对照如下: (刘向本) (杨倞本) 劝学篇第一 同 修身篇第二 同 不苟篇第三 同 荣辱篇第四 同 非相篇第五 同 非十二子篇第六 同 仲尼篇第七 同 成相篇 第八第二十五 儒效篇第九 第八 王制篇第十 第九 富国篇第十一 第十 王霸篇第十二 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三 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四 第十三 致仕篇第十五 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六 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七 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八 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九 第十八 乐论篇第二十 同 解蔽篇第二十一 同 正名篇第二十二 同 礼论篇第二十三 第十九 宥坐篇第二十四 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五 第二十九 性恶篇第二十六 第二十三 法行篇第二十七 第三十 哀公篇第二十八 第三十一 大略篇第二十九 第二十七 尧问篇第三十 第三十二 君子篇第三十一 第二十四 赋篇第三十二 第二十六 杨倞所改编是否惬当,另为一问题。但刘向旧本,亦不过就中秘所藏三百余篇之丛稿订讹芟复,从新编次,原非必荀卿时之旧,故改编亦不必指为紊古也(汪容甫《荀卿子通论》谓:“其书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篇次实仿《论语》。”恐是附会)。 但刘向本篇第,是否即向之旧,似仍有问题。《汉书·艺文志·儒家》载“《孙卿子》三十三篇”,而《赋家》复载“孙卿赋十篇”,知刘向裒定《七略》时,两书本各自别行;乃今本则赋篇即在三十二篇中,而其赋又仅五首,颇难索解。今案,《成相篇》纯属韵文文学,其格调绝类今之鼓儿词,亦赋之流。《汉志》杂赋十二家别有《成相杂辞》十一篇,知古代本有此体,而作者非独荀卿矣。本书《成相篇》亦以五首组成,故知《汉志》所谓“赋十篇”者,实即本书《成相篇》《赋篇》之各五首也。(此说采自胡元仪。但胡谓合此二篇即《成相杂辞》之十一篇,而谓《汉志》“孙卿赋十篇”之文为脱去“一”字,则误也。)以此论之,则所谓《孙卿子》者,当除此两篇外别有三十二篇。今乃合此两篇共成三十二篇,不已缺其二耶?案:本书《大略篇》首“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大略”二字与下文不相属,明是标题(杨倞注已言之)。而《儒效篇》篇末一段云:“人论志不免于曲私……”,“人论”二字不与下连。《王制篇》篇中一段云:“序官宰爵知宾客……”,“序官”二字与下不连,体例正如《大略篇》。是“人论”“序官”本为两篇名,略可推见(王念孙谓“论当读为伦”,未免求之太深。“人论”为一篇名,正如书中《天论》《礼论》《乐论》诸篇耳)。然则后此何故失此二目而将四篇并为两篇耶?当缘有传钞者以“孙卿子”与“孙卿赋”合为一书,将赋十篇(并成相言)附于末;二度传钞者,不解“成相”之义,见其文与“非相”相近,遂提前置诸第八篇;三度传钞者觉增此二篇与“三十二篇”之数不符,而当时各篇名,或皆如《大略篇》之仅著于篇首,并未提行另写,钞者失察,遂合四为二,谓符原数。信如是也,则《仲尼篇》第七之下,宜次以《儒效篇》第八,《人论篇》第九,《王制篇》第十,《序官篇》第十一。其《富国》《王霸》至《尧问》《君子》诸篇以次从第十二递推至三十二,而《成相》《赋》两篇则另为“孙卿赋”而不以入《荀子》,庶几还中垒校录之旧观矣。此问题前此绝未尝有人提起,吾所推论,亦别无旁证,姑悬之以俟好事者疏证云尔。 大小戴两《礼记》,文多与《荀子》相同。 凡此皆当认为《礼记》采《荀子》,不能谓《荀子》袭《礼记》,盖《礼记》本汉儒所裒集之丛编,杂采诸各家著述耳。然因此可推见两《戴记》中其摭拾荀卿绪论而不著其名者或尚不少,而《荀子》书中亦难保无荀卿以外之著作搀入。盖《荀子》书亦由汉儒各自传写,诸本共得三百余篇,未必本本从同。刘向将诸本冶为一炉,但删其重复,其曾否悬何种标准以鉴别真伪,则向所未言也。杨倞将《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降附于末,似有特识。《宥坐》以下五篇,文义肤浅。《大略》篇虽间有精语,然皆断片,故此六篇宜认为汉儒所杂录,非《荀子》之旧。其余二十六篇,有无窜乱或缺损,则尚待细勘也。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