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守同志来信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五日)

  ……侧闻鲁张[1]颇以南方与鲁性质上冰炭不相容,终难谋妥协。以言似张曾以告杨度[2]者,但彼既不得一新同盟者,则叛奉实有所不敢。不敢叛奉,则其一切举措不能不一唯奉之决策是从。现在时局之推移,靳、田、魏倒吴对奉之运动,已使京汉线上酝酿新变化,而杨宇霆眼看鲁张要把肥美的江苏独吞下咽,心殊不甘,且恐鲁张之长腿飞扬易惹新战祸,故又放心不下,遂又拉孙传芳,使之再度南下。一以避党、奉两军之马上直接冲突;一以杜奉[鲁]张之勃勃野心,眈眈虎视,这样一来河南问题更形重要。我以为目下的策略应该是:(一)如能接近鲁张,仍当怂恿他赶快去吃江苏这一块肥肉,驱孙而拒杨[3];(二)收纳靳、田、魏[4]等,使之北拒奉,东拒鲁,西向潼关与国民军携手;(三)联络阎锡山,使之消极的不与奉合作。关于第一策,在北京方面,只好令石曾常常与杨度接头,有机可乘即照此进行。关于第二策,前接汉口来信,据云靳、田、魏、寇等派有代表到汉[5],连袂向总司令部接洽,当时由邓演达[6]、王励斋[7]出名招宴他们,当场声明靳等如能赶走吴,通电声明服从国民政府,则可实行接济。他们的代表等谓此次回去报告再答复。最近吴有下野之说[8],似靳等已与南方已有一种协定亦未可知。如中央以为此策可行,即请去函汉口推进此事,无论如何总不使靳等归奉。据此间所接确报,靳已两派代表来津谒奉张,所上两函皆含有拒奉出兵河南之意味,其第二函已公然说出联唐的事来。于此应注意的是:(一)所谓“联唐反蒋”是否为一种辞令或事实;(二)靳二[9]这种的态度是否故意作出来的,为靳大要总理[10],为自己要河南督办,此点须要谨防扒手。关于第三策,此间早已进行,在一个月以前我便托人向晋阎的驻京代表[11]说:“国民党中央驻京负责的人很想知到[道]晋阎对于国民党的真实态度为敌抑为友?”他的代表听了此话含糊其辞,便急忙跑回太原,在太原住了二十天,回来托人告我说,晋阎决与国民党合作,至时彼唯从党令动作,但此时幸为严守秘密云云。其余关于晋阎对于国民军之态度,彼所告者,全与我们及包头方面的消息若合符节,以此证其代表某或不吾欺。最近奉张压迫晋阎,令其合攻国民军,当时提条件凡三:(一)是否能将绥包一带之冯部驱除净尽;(二)是否能向甘、陕进击冯军;(三)如一二两项办不到,则请以京绥全线让之奉方,奉方将单独进攻。阎复电谓,一二两项均办不到,三则请雨帅[12]自由施行,晋愿将京绥全线交给奉方。在此时顷,晋阎驻京代表复托人告我说,冯在包头大张旗鼓的作起来,颇令晋方为难,党对此有何善策?我即着人答他说:“晋阎自第一次革命即督山西,于今十五年矣。革命以来,历督一省而始终未遭更动以迄今日者,百川[13]而外宁复几人?然百川之苦心孤诣,历尽事齐事楚[14]之艰难,而不惜卑身屈节以保此位置者,岂仅为身家一己之尊荣乎?抑将守此以有待,而为吾国家民族完成革命之大事业乎?如使为一己,则吾于百川复有何言!如为民族革命之大事业者,则百川今日所处之境,真所谓千载一时之良机,不容或失者矣。现在革命军之势力已足控制长江,国民军亦且雄视西北,倘来岁春深反奉战起,百川果能率其十数万健儿加入我革(命)军方面作战,则榆关以内胡骑全清,易如反掌耳。冯在包头知公为难,刻已旌麾西指,赴平凉督战矣,幸勿介意也云云。”其驻京代表说,据以电阎。阎复电云:“本号(暗指山西)与田君(暗示国党)同行,早具决心,幸为转达,惟照(暗示焕字)章作法太差,令我为难,现已决由奉方单独解决。我军除留一军[师]二旅留驻绥远外,悉数调回晋境,此外还有由国军改编之晋军二万余人。”闻奉军近已进至平地泉,向晋索取晋北十三县,国军之未改编及已改编者均已退至包头布防。以国民军方面之人推测,奉军决不进击包头,因晋阎之态度奉方决不放心,故不敢深入于黄沙白草无人烟之原漠,以穷进[迫]国军也。昨有蒙古同志归自包头,沿途所见知国军已由绥远退至包头。京绥路上之晋军,除一师余人驻绥者外,确皆调入晋境矣。西安之围已解,国军已进至潼关,冯、于、阎关系似无问题。于现在西安,实际上已为援陕军总司令,即入陕一军亦皆受其指挥。新疆之杨增新[15]确已故去,国军对新似已有一部分入新。刘伯坚[16]在冯处已渐引起冯左右之妒嫉。闻伯坚临行曾对留守副司令张允恭[荣]说了一段话,隐含讽劝张对于革命理论应该多加研究,因现所具有者尚感不足,意谓C.P.人们来此工作不是为升官发财,乃是为革命云云。张答以:“请你不要注意我,我将来或者还可以入C.P.,你只注意冯就够了,因冯时有动摇之倾势。你说你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来,可是你的地位比谁都高,你须注意,不可太出风头了。从前有个刘牧师[17],当时冯极宠信之,以致人人侧目,后来就是冯总司令亦不能拥护他了。”又闻冯近来对于政治工作之成绩,颇露失望之色。因人材分散,不集中,不够用,故无成绩,除画报外,无成绩可观。在未接兄信以前,已致信伯坚请其注意,并告以须令人材集中于最好之一师或一旅,俾冯及其部下将领得以睹其成效,俾知政治工作之确有成绩。(倘若人材够用,人材分配得当)吾党之政治工作者确能作出成绩,〈倘若人材够用,人材分配得当〉现在成绩所以不能卓著的原因,全是因为人材不够用的缘故,并不是政治工作不生效,政治工作者不得力。

  《中央政治通讯》第14号

  1926年12月

  [1]鲁张 指张宗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失败,奉系势力扩张至山东、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张宗昌任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旋改任山东军务督办,统治山东。他虽属奉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故称鲁张,以与张作霖的奉张相区别。参见《守常政治报告》注瑐瑡。

  [2]杨度 (1875—1931),字晰子,湖南湘潭人。曾两度留学日本。清末曾主张君主立宪,1915年又曾发起筹安会,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1922年转向革命,为配合南方革命而奔走活动,对于张宗昌的联络与策动,即其中之一。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前后,亦曾多方设法营救。1929年,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起着特殊作用。1931年9月在沪病逝。

  [3]驱孙而拒杨 孙,指孙传芳。杨,指杨宇霆。“怂恿”张宗昌“驱孙而拒杨”,是李大钊当时所提出的一种策略。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失败后,奉系占有江苏、安徽、上海。1925年11月,孙传芳出兵赶走江苏督军杨宇霆、安徽督军姜登选、淞沪镇守使何丰林,直至占领徐州。对此张宗昌时图报复,故李大钊试图利用当时的形势与张宗昌的报复心理,但“驱孙”的计划并未实现。1926年11月10日,张宗昌决定以“援孙”为名向孙统治的地盘出兵,但张作霖规定,对方“不请不动”。张宗昌率15万人南下到达浦口时,张作霖又命令不准过江。后来,孙传芳虽把张宗昌的部队接过江,但“驱孙”之事却没有发生。

  [4]收纳靳、田、魏 靳,指靳云鹗,字荐青,山东邹县人。初任皖系旅长。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后,投靠直系。1923年2月,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直、奉战争中任直军第5路司令。1925年10月,到汉口拥吴再起,被任为讨贼联军副总司令兼豫省省长。1926年3月,吴佩孚令靳率12万人沿京汉路北上,向冯玉祥国民军进攻。靳与吴“讨冯”的主张相反,认为应“联冯讨奉”,故态度消极。5月,被吴以“贻误戎机”罪免职。9月,吴因鄂战失利,又恢复其职务。12月,又被吴免去14省讨赤联军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职务。

  田,指田维勤,靳部的师长、军长。南口战役中,担任直系东路进攻。1926年11月,吴令田负责前方军事。12月,为援陕全军总司令。12月,靳云鹗被免职,田任14省讨赤联军副总司令。1927年被国民军战败,俘后处决。

  魏,指魏益三,字友仁,直隶(今河北)藁城人。1917年入陆军大学。1921年投靠张学良,任旅参谋长。1925年11月,郭松龄起兵反奉,郭任魏为第十军参谋长兼炮兵旅长。郭失败后,魏收集余部,被冯玉祥任为国民军联军第四军军长。1926年3月,魏脱离国民军,投靠吴佩孚,被任为讨贼联军第三路总司令。这个“贼”,是指冯玉祥。南口战役中,担任直系西路进攻。9月,被吴任为第八军军长。12月,靳云鹗被免职,魏被任为14省联军副总司令。

  国民革命军克武汉后,吴佩孚的败局已定。其所剩部队,主要为靳云鹗部(包括田、魏)。他们都有个选择去向问题,故李大钊提出“收纳”的策略建议。

  [5]靳、田、魏、寇等派有代表到汉 寇指寇英杰,字弼臣,山东利津人。早年投清军。1923年,任湖北陆军混成旅旅长。次年任师长。1925年,任河南省督军。1926年10月,任郑州防军司令。12月,靳云鹗被解职,任14省联军副总司令。1927年1月,任讨贼联军第三军团长。继投直、鲁联军,任第十二军军长。后投蒋介石南京政府,任第三十军军长。抗战时,投汪伪政权。

  李大钊提出“收纳”靳、田、魏建议,实际上他们已在暗中联络。据《蒋介石年谱》11月23日记:“河南寇(英杰)、魏(益三)、靳(云鹗)等代表,均来输诚。”24日,蒋又电示唐生智:“嗣后我军对北方人才,宜尽量收纳,以示大公而免误解。”12月23日,蒋又认为,“河南事,必使其内部生变。”12月28日,蒋任魏益三为第三十军军长。蒋同时“闻靳云鹗有附义消息”,顿觉形势“又有转机”。靳云鹗1927年5月投向武汉国民政府后,曾任河南省政府委员。田维勤于1927年附奉。

  [6]邓演达 (1895—1931),字择生,广东归善(今惠阳)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去德国留学。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湖北政务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26年10月,决定直辖鄂、湘、川、黔、赣、闽诸省,为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主要左派领导人之一。1931年8月,被蒋介石杀害于南京。

  [7]王励斋 即王法勤(1870—1941),字励斋,河北高阳人。早年赴日留学。辛亥革命后,任京津同盟会纠察部长。1912年,任国民党北方支部副支部长、河北省议会议长、国会参议院议员。后奔走讨袁与策划护法。1924年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委员、北方军事特派员等职。在此期间,与李大钊合作共事。北伐战争期间,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商民部长、河南省特派员,后为国民党改组派成员。1941年5月病逝于成都。

  [8]吴有下野之说 1926年11月28日,吴佩孚通电宣布下野,声称:“决计退息林下,不复再问政事。”但事实上,仍在率部挣扎。吴的真正下野时间为1927年2月14日。

  [9]靳二 指靳云鹗,为靳云鹏之弟,故称。参见本篇注④。

  [10]靳大要总理 靳大,指靳云鹏,字翼青,山东邹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任山东第五师师长、陆军部次长、山东省都督、段祺瑞参战军(后改边防军)督练。曾3次组阁出任北京军阀政府总理:第一次,1919年4月至1920年5月,以安福系为中心组阁;第二次,1920年8月至1921年5月,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由直、奉共推组阁;第三次,1925年5月至12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失败,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靳继任政府总理。1926年冬,靳积极活动,拟第四次组阁。12月20日(即李大钊此信15天后),张作霖在天津蔡园邀靳面商,令其组阁,张意作总统。未果。

  [11]晋阎的驻京代表 晋阎,指阎锡山,时任山西督军兼省长。其驻京代表此指温寿泉。

  [12]雨帅 即张作霖,字雨亭,被称为雨帅。参见《守常政治报告》注19。

  [13]百川 即阎锡山,字百川,山西五台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率山西新军响应,被举为山西都督。1912年投靠袁世凯;袁失败后投靠段祺瑞,被任为山西督军兼省长。在军阀战争中,先是联冯反直,继又联奉、联直反冯。北伐战争开始后,以其山西战略地位重要,故李大钊与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极力争取阎响应北伐,给阎亲自去信。后阎直接与蒋介石联络。据《蒋介石年谱》:1926年12月1日,“阎锡山代表赵戴文请见,陈述愿加入国民革命军。”1927年6月,阎通电自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2月,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奉作战。

  [14]事齐事楚 《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此处借言晋阎的处境。

  [15]杨增新 字子周,云南蒙自人。1889年进士。1908年,被光绪帝封为阿克苏道尹。1912年,任新疆都督兼布政使,1916年任督军,1925年改任督办。文中云“杨增新确已故去”,不确。杨增新于1928年7月1日表示拥护蒋介石,7月7日被人刺死。

  [16]刘伯坚 (1895—1935),四川平昌人。1920年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旅比支部书记、旅欧总支书记。1923年赴苏,入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8月,随冯玉祥回国,任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部长。1935年3月,牺牲于江西大庾。

  [17]刘牧师 指刘馨远,曾在冯部传教。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