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发扬北大精神


  ——“讲义风潮”后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欢迎蔡元培校长回校视事大会上的演说(节要)(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李大钊也发表演说,首述幼在天津北洋法政学校闹过“酱油风潮”之历史[2],“结果学生得胜,学校规则遂成具文。今次北大风潮[3]不然,马上闹成,马上解决,不特校风未因此破坏,反而因此振作起来。……北大两字,本旁观者对北京大学之缩称。吾校人员亦省而用之,外人即不免认吾校自称北大,带有骄气,其实此正北大之精神。盖吾校要研究各种学术,自然算大。希望同人以后都从大字上做去,发扬伟大的精神,实为吾校之幸”。

  《京报》

  1922年10月26日

  附:北大讲义风潮平息后在教职员学生大会上的讲话(节录) [4] (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一校之内如同一家,一家之人也许有失和的事,但事后相见,复归于好,本亲爱的态度来谈谈和好以后应该如何办理家政,此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我)前清做学生时,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也曾有同学为吃饭索酱油的事,不服管理人训斥,致闹成酱油风潮。

  外间皆谓北大有自跨的事情,此不必管他!我们要养成好校风,应该在校内人皆要有“北大”两个字在头脑里。北字不打紧,大字倒要着实发挥他,做成一个包罗万有的气象。既然在大字上着眼,那些小事自然就可以不管了。

  《申报》

  1922年10月28—29日

  【注释】

  [1]题解 本文出自1922年10月26日《京报》的一篇报道,由李继华先生发现。此文系李大钊演说内容(节要)。同时报导的演说人有蔡元培校长、胡适之、蒋梦麟、谭熙鸿等。题为编者所拟。

  [2]酱油风潮 是指李大钊初进北洋法政学校读书时所发生的因酱油问题而起的一次风潮。起因仅是一位低龄学生杨君吃饭时想要点酱油而竟遭管理人员粗暴斥责;杨君年小难承受,竟哭了起来;同学们同情杨君,不满有关人员的处置而有所聚集;学校当局不察,竟认为学生“有政治上运动”而求助官府;官府派兵包围学校,进而又开除学生代表;学生激怒,遂致难以收拾。时人趣称此次风潮是“酱油风潮”,而学校原来很好的校风亦由此变坏。李大钊认为此事“很不幸”,并以此作对比而肯定当时的北大,因势利导地期望北大师生今后认真发扬“北大精神”,特别是应在学术研究上创造出无愧于“北大之大”的业绩。

  [3]今次北大风潮 1922年9月新学年开始后,北京大学因“经费支绌”,经校评议会决议:“此后所发讲义,学生须一律交费,以备学校购买参考书籍之用。”部分学生仅考虑个人利益,不顾学校困难,竟起而反对。其中李去非等于10月17、18两日,竟先后闯入校会计课与校长室大闹,肆意谩骂威逼,要求取消成案。蔡元培校长痛于校风遭受如此破坏,遂愤而辞职。蒋梦麟、李大钊、冯祖荀等部、系领导人与其他教职员,亦随校长进退,纷纷发表辞职或停止工作的启事。大多数学生对风潮制造者表示反对与遣责,坚决支持学校,挽留蔡校长,于是风潮遂很快平息。10月24日,蔡校长于《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回校视事并敬请诸先生取消辞意的启事。25日,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蔡校长首先演说后,李大钊发表了这一演说。

  [4]《申报》此文与《京报》的报导系同时发表,但两报记者所整理的文稿,取材及详略各有不同,而中心意思是一致的,附刊于此,供研究参考。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