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政论家与政治家(一)


  (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语云:“天生我才必有用”。此所谓用,非徒供用于人,亦重自用其我。立宪国民之惟一天职,即在应其相当之本分,而觅自用之途,俾得尽量以发挥其所长,而与福益于其群。信念既笃,则依之以努进,而尽其能以造其极,不以外物迁其志,不以歧路纷其心。斯其所造,必能至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境,而其人之生乃为不虚生,其人之用乃为不误用,而优良之效果乃于是乎得矣,而人生之价值乃于是乎显矣。夫人非尽哲学家,故人不能尽喻人生之为何意义。人非尽预言者,故亦不能尽测人生之将成何状。但人固皆有其我,而各人之我,固皆有其灵魂、肉体、血液活动于一生命之下,而为崇严无妄之事实。人即不宜对此崇严无妄之事实,有所自欺以欺人,无论谁某,均宜以纯正之精神,真诚之性态,以为其所当为,所可为,所能为。盖人生之有价值与无价值,有意义与无意义,皆在其人之应其本分而发挥其天能与否,努力与否,精进与否。此即人生自用之道也,此即立宪国民之天职也。

  发育人文助进群化之事业,固自多端。简而举之,不外两途:即精神的方面与实际的方面而已。关于精神的方面之事业,如政论家、哲学家、文学家、批评家、宗教家等之所为皆是也;关于实际的方面之事业,如政治家、实业家、医士、军人等之所为皆是也。此二种事业,其于人类社会,皆所要需,或相张弛,或相错综,或相递嬗,或相并行,固不可有所轻重轩轾于其间也。希腊以文化之优美显,罗马以武力之雄强称,皆足为一国之荣华也。法兰西有约翰·贾克·卢骚[1]、福禄特儿[2]之徒出,以其思想之力,奋激法兰西国民之精神,即有拿翁[3]之怪杰出,以铁血之力,统一欧洲大陆之纷紊。德意志有康德[4]、圭得[5]、别特文[6]于思想界为欧洲之宫殿,而青年德意志[7]弹奏者之海聂[8]辄以“法国有大陆之霸权、英国有海上之霸权,而德国则有空中之帝国”之言讽之,后遂出斯泰因[9]、维廉老帝[10]、俾士麦[11]、摩尔特克[12],以及今日搅翻世界平和之维廉二世[13],其功业所震耀,固不仅陆以制法、海以胁英已也。英之国民,虽以保守著闻,而有时亦生路特儿[14]、克林威儿[15];虽沉溺于功利主义,而优美之精神,一旦如逢春之花灿烂以发,其华丽则如沙士比亚[16]、米尔顿[17]、俄士佛斯[18]、考德[19]、拜伦[20]、加罗尔[21]、马可雷[22]等,且辈出矣。当拿翁挥其拔山盖世之手腕蹂躏欧陆时,风驰电掣,以窥英伦,则盎格鲁撒逊民族之血,亦为之跃动,而生惠灵吞[23]、鼐利逊[24]矣。威多利亚[25]女皇朝承平之世,士夫则以文学相粉饰,江山文藻,歌舞相闻。而至耶德互德七世[26]立,内政外交,日益棘手,则政治家、外交家,如古莱斯顿[27]、张伯伦[28]、奇士雷里[29]、苦罗马[30]、加宗[31]、约翰·莫烈[32]、塞西儿[33]、罗慈[34]等,又复代生于其间。乃至现代政家之中坚,如爱士葵[35]、古雷[36]、雷德·乔治[37],皆于世为有数之人物焉。由是以观,精神的事业与实际的事业,其有功于国族者,固皆甚伟。平情论之,二者均不可阙,惟因时势之迁移,一时颇有畸轻畸重之感。而征之历史,二者功能,殊无等差,不并行于同时,则递嬗于异代。彼拿翁以一世之雄,平生东征西战,企遂其世界帝国之壮怀,而卒以陷于楚歌四面之中,竟至一败不可收拾,凄凉落日,幽于穷岛,则复仰天长叹曰:“呜呼!吾之一生,乃不及那札雷一木工之子[38]乎!”似政治之伟业不逮宗教之宏功者。然此特英雄末路悲愤之语,未遽可以成败论英雄,即未可以成败论政治与宗教二种事业之孰优而孰劣也。法国文豪阿那特法兰士[39],普法战后历十余年,尝游割让于德之亚尔萨士、罗伦士之地,见士多拉士堡大学之规模壮丽,夕阳凭吊,感慨唏嘘,则喟然曰:“是实德意志精神最强烈之创造也。”又似教育之力优于政治之力者。然此特骚人逸士过伤心之地,兴爱国之思,一时感奋之言,未遽可以断政治与教育二种事业之孰重而孰轻也。然则吾人苟欲尽其为我者,从事于政治也可,从事于文学也可,从事于实业也可,从事于教育也亦无不可。即从事于政治者之为政治家与为政论家,均当听其自择,而无所于优劣。惟必用其所长,率其所信,以终始其事,而后其成功乃有可观。若夫诱于功名,迁其信念,而弃其所适以试其所短,将一生之事业付之东流,斯其所失,不仅系于其人一身之穷达成败,而国群中有魁奇特伟之才,不得自中其用,以致不能惠泽于其群者,是则尤堪痛惜者也。

  署名:守常

  《甲寅》日刊

  1917年2月25日

  【注释】

  [1]约翰·贾克·卢骚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今译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和作家。参见《民彝与政治》注124。

  [2]福禄特儿 Francois Marie Arouetde Voltaire(1694—1778),今译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参见《民彝与政治》注126。

  [3]拿翁 即拿破仑。参见《民彝与政治》注97。

  [4]康德 参见《〈晨钟〉之使命》注7。

  [5]圭得 即歌德,参见《〈晨钟〉之使命》注10。

  [6]别特文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今译贝多芬。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音乐,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及创作为生。1798年起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在欧洲音乐史上,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其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弦乐四重奏十六部等。

  [7]青年德意志 参见《〈晨钟〉之使命》注17。

  [8]海聂 参见《〈晨钟〉之使命》注16。

  [9]斯泰因 Heinrich Friedrich Kan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 (1757—1831),今译海因里希·斯坦因,普鲁士首相(1807—1808)。早年在威斯特发里亚供职。1804年任普鲁士贸易兼财政大臣。1807年出任首相,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改革,内容包括:颁布《十月敕令》,解除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重建普鲁士军队,进行军事改革。1808年,改革遭到容克贵族反对,拿破仑以“鼓动叛乱”罪迫其去职,并通令缉捕。初避居于奥地利,后去俄国,任沙皇顾问(1812—1815)。在俄期间,曾组织以争取祖国解放为目的的“德意志委员会”和“德意志军团”,并促成1813年普俄同盟。晚年从事历史研究。

  [10]维廉老帝 即威廉一世。参见《〈晨钟〉之使命》注19。

  [11]俾士麦 参见《〈晨钟〉之使命》注13。

  [12]摩尔特克 参见《〈晨钟〉之使命》注18。

  [13]维廉二世 (WilhelmⅡ,1859—1941),今译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1918),威廉一世之子。任内,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镇压工人运动;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自19世纪90年代起,加紧对外侵略。1897年派遣舰队强占中国胶州湾;1900年出兵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中国领土的竞争;1905年和1911年,又制造摩洛哥危机,与法国争夺在摩洛哥的权益;并多次插手巴尔干事务,从而加深德国和英、法、俄等国的矛盾,不断加剧国际紧张局势。1914年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11月革命爆发后逊位,逃亡荷兰。著有回忆录《1878—1914年大战爆发时的事态》。

  [14]路特尔 疑指William Lenthall(1591—1662),旧译愣塔尔等,今译伦索尔,英国国会议员、下院议长,曾在解决长期议会危机中发挥过关键作用。此人早年肄业于牛津大学,后从事律师工作。1624和1640年两次作为Woodstock的代表被选为国会议员,1640年被推举为长期国会的议长。1642年1月4日,英王查理一世进议院逮捕五名议员,傲慢地坐到议长之座,扫视议场,并问:“那些人是否在议场之中,你是否看见了他们,他们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位Lenthall双膝跪地答道:“陛下,我在此处既无眼睛看也无嘴巴说,除非议员们指示我,在这里,我是他们的仆人。”内战期间,Lenthall与民军站在一条战线,后因与克伦威尔发生冲突,被迫辞去议长一职。克伦威尔倒台后,他在部分军官的支持下,再度出山。晚年曾参与查理二世的复辟活动。显然,这位Lenthall的时代和生平事迹与李大钊所讲到的“路特尔”是相符的,他不仅在政治上出名比克伦威尔早,而且在英国革命中先是克伦威尔的合作者,后来又成为对手,在英国历史转折时期起过关键作用。

  [15]克林威儿 Oliver Cromwell(1599—1658),今译克伦威尔,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英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出身于乡绅家庭。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在1642—1648年两次内战中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击溃王党军队,并最终取得胜利。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成立共和国。后亲自率军远征爱尔兰。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称“护国主”。

  [16]沙士比亚 即莎士比亚。参见《文豪》注17。

  [17]米尔顿 John Milton(1608—1674),今译弥尔顿,英国诗人、英国革命时独立派思想家。生于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和诗歌写作。早年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1638—1639年旅居意大利,深受欧陆进步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投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参加独立派。1652年双目失明后,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被迫隐居,专心创作。主要著作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及政论《为英国人民辩护》。

  [18]俄士佛斯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今译华兹华斯,英国诗人。早年同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雅各宾专政后,害怕革命暴力,反对资本主义文明,主张回到自然,美化农村宗法制度。代表作有长诗《序曲》、组诗《不朽颂》、《露茜》,及抒情诗《孤独的割麦人》等。

  [19]

  考德 疑指Henry Condell(?—1627),英国著名演员,曾创办环球剧院并参与编辑第一部对开本的沙士比亚戏剧等。

  [20]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贵族。180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809—1811 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深受这些国家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影响,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表达对专制压迫的憎恨,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1813—1816年,陆续发表《东方叙事诗》,通过一系列个人反抗的英雄形象,抨击英国当局。后被迫出国,游历欧洲大陆。在意大利生活期间,参加意大利烧炭党的革命活动。1823年迁居希腊,投入希腊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次年病逝于米索朗基。代表作长诗《唐·璜》,通过描述贵族青年唐璜在欧洲各地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的封建势力,讥讽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其诗歌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21]加罗尔 即卡莱尔。参见《民彝与政治》注98。

  [22]马可雷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今译麦考莱,英国政治家和史学家。出身于殖民地官员家庭,就学于剑桥大学。1830年被选为下院辉格党代表,力主1832年国会改革。后历任印度总督府最高委员会成员、英国陆军大臣和军需总监。1857年获勋爵爵位。反对宪章运动和普选权。1849年后致力于历史写作,著有《詹姆斯二世登极后的英国史》、《古罗马歌曲》等。

  [23]惠灵吞 Arthur Wellesley Wellington(1769—1852),今译威灵顿,英国统帅、首相(1828—1830)。第一任威灵顿公爵,有“铁公爵”之称。生于爱尔兰。1787年入英军服务。1796年去印度,协助其兄威尔斯利总督征服和统治印度。1805年返国。1809年起率英军与法军作战,屡次获胜。1814年受封为威灵顿公爵,并任驻法大使和维也纳会议英国代表。1815年拿破仑建立百日王朝时,率反法联军在滑铁卢会战中大败法军,迫使拿破仑再次退位。后历任英军总司令、首相、外交大臣、不管大臣等职。政治上极为保守,并参与镇压1848年的宪章运动。

  [24]鼐利逊 Horatio Nelson(1758—1805),今译纳尔逊,英国海军统帅。1770年参加海军。1796年晋升为分舰队司令。次年获海军少将衔。因在一次战役中丧失右臂,复员返乡。1798年重返海军,被派遣中途拦截拿破仑运送埃及远征军的舰队,未成,直追至埃及阿布基尔(Abukir)港,歼灭整个法国舰队。1799年进军那不勒斯,镇压意大利革命运动。1800年返回英国时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受封为贵族。1805 年10月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大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挫败拿破仑入侵英国的计划,他亦在作战中阵亡。

  [25]威多利亚 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今译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1901)、印度女皇(1876—1901)。肯特公爵爱德华(Edward Augustus,1767—1820)之女。18岁时继承其伯父威廉四世的王位。即位后积极参预朝政。在位时期,英国迅速向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工商业亦迅速发展,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因而她在位的时期被英国史学家称为英国史上的“黄金时代”。

  [26]耶德互德七世 EdwardⅦ(1841—1910),今译爱德华七世。英国国王(1901—1910)、维多利亚女王之长子。在位期间,支持国防大臣的军事改革,1903年促成英、法协议。

  [27]古莱斯顿 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今译格莱斯顿。出身富商家庭,早年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1832年当选为下院议员。历任贸易大臣、殖民大臣、财政大臣。1868年起多次出任首相(1868—1874,1880—1885,1886,1892—1894)。任内对内进行改革,包括1884年的国会改革,扩大有选举权的人数;对外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1882年出兵强占埃及。著有《荷马编年史》、《往事拾遗》等。

  [28]张伯伦 全译为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英国政治家。生于伯明翰,1873—1876年为伯明翰市长。1876年当选下院议员。初为自由党激进派,后为保守党右翼。历任贸易大臣、地方政府部大臣和殖民大臣。在殖民大臣任内(1895—1903),推行扩张政策,力图加强控制各自治领的经济,倡议保护关税政策和实行帝国特惠制度

  [29]奇士雷里 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今译迪斯累里,英国首相(1867—1868,1874—1880),保守党领袖。出身犹太商人家庭,1817年全家改信新教。1837年被选为下院保守党议员,在改组托利党为保守党时起过重大作用。1847年起成为议会反对党领袖。首相任内大力推行殖民扩张政策。1875年以购买股票方式控制了苏伊士运河;1877年使英女王维多利亚加冕为印度女皇;并发动侵略阿富汗(1878—1879)和征服南非祖鲁人(1879)的战争;1878年从土耳其手中夺取塞浦路斯。1880年因对阿富汗的殖民战争失利,内阁倒台。著有《英国宪法明辨》、《辉格主义精神》等。

  [30]苦罗马 疑指Evelyn Baring Cromer,Lord Cromer(1841—1917),英国官员、外交家。1855年入英国皇家炮兵,在爱奥尼亚岛、牙卖加等地服役多年,回到英国后调入国防部。1872年起,先后担任英国驻印度总督私人秘书、英国埃及公债清理委员会英方代表等职。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苦罗马任英国总领事馆领事,后长期作为英国代表控制埃及政府。1907年辞职返回英国。著有《现代埃及》等。对自由贸易、帝国主

  [31]加宗 疑指George Nathaniel,Lord Curzon(1859—1925),今译寇松,英国政治家,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898年被任命为英国驻印度总督。在印7年。后因军事组织、政制等问题与吉青纳发生冲突而被撤职回国。1907年担任牛津大学校长。1908年任国会议员,1916—1924年任国会上院主席。1915—1916年入Asquith内阁,后入劳合·乔治内阁,分管国防与外交等,一直到1922年。著有《英国印度政府》等。

  [32]约翰·莫烈 John Morley(1838—1923),今译摩莱或摩里。早年从事新闻工作,历任英国自由党的许多报纸和杂志的主编。1886年和1892—1895年两度担任自由党内阁爱尔兰事务大臣。1905—1910年任印度事务大臣,奉行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他的思想颇受密尔及斯宾塞等人的影响。其《妥协论》(On Compromise)一书曾由李剑农、高一涵及李大钊等人加以介绍,是民初调和思想的来源之一。

  [33]塞西尔 疑指Robert Talbot Gascoyne-Cecil(1830—1903),第三世索尔兹伯里侯爵,英国保守派政治家,1886年被任命为印度事务大臣,1868年进入上院,次年担任牛津大学校长,1878年任外交大臣,后于1885—1886、1886—1892、1895—1902年间三次出任首相,对当时英国政局有重要影响。

  [34]罗慈 疑指英国陆军元帅Hugh Henry Rose(1801—1885),是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8)时最能干的指挥官之一。其父George Ross是英国著名外交家。

  [35]爱士癸 Herbert Henry Asquith(1852—1928),今译阿斯奎斯,英国首相(1908—1916),自由党领袖。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1886年被选为下院爱自尔由兰党实议行员有。限首自相治任的内法,案竭未力能限在制议上会议通院过的。否曾决积权极,但促多使年第提一倡次的世使界大战的爆发,但英国在战争中的惨败则促使其下台。

  [36]古雷 疑指Edward Grey(1862—1933),英国政治家、国会议员,曾两度担任外交大臣(1892—1895、1905—1906)。

  [37]雷德·乔治 David Lloyd George,今译劳合·乔治,参见《议会之言论》注1。

  [38]那札雷一木工之子 指耶稣(Jesus),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者(公元一世纪初)。据《圣经·福音书》所记,耶稣父约瑟是木匠,母玛利亚感应“圣灵”怀孕。耶稣降生于巴勒斯坦拿撒勒(即李大钊文中所称“那札雷”)之伯利恒。他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拯救人类而降世(“救世主”)。他的十二个门徒,在犹太各地传教,创造各种灵迹。犹太当局(在罗马管下)对耶稣施以迫害,将他拘送给罗马总督彼拉多,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关于耶稣其人的真实性问题,历来存有不同看法。一派认为并无其人,因为一世纪间并无足以证明其存在的历史文献;另一派认为他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他实际上是公元一世纪时,犹太教的一个改革派拿撒勒派的创始人。

  [39]阿那特法兰士 Anatole France(1844—1924),今译法郎士,法国作家。早年即投身文学创作,曾为《时代》文艺批评栏的撰稿人,其作品揭露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和社会制度的矛盾。至十九世纪末,思想日趋激进,在德雷福斯事件中坚决站在进步力量一边,并参加左拉和其他德雷福斯派的社会主义运动。1905—1907年俄国革命期间,曾以“俄国人民之友协会”主席身份,声援俄国革命。晚年因其文学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1921年)。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