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晨钟》之使命


  《晨钟》[1]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一九一六年八月十五日)

  一日有一日之黎明,一棋[稘][2]有一稘之黎明,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旧棋[稘]之黄昏已去,新棋[稘]之黎明将来。际兹方死方生、方毁方成、方破坏方建设、方废落方开敷之会,吾侪振此“晨钟”,期与我慷慨悲壮之青年,活泼泼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气,尽二十稘黎明中当尽之努力,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由是一一叩发一一声,一一声觉一一梦,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一一彻底,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幸勿姑息迁延,韶光[3]坐误。人已汲新泉,尝新炊,而我犹卧榻横陈,荒娱于白发中华、残年风烛之中,沉鼾于睡眠中华、黄粱酣梦[4]之里也。

  外人之祗[诋]吾者,辄曰:中华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中华之民族,衰老之民族也。斯语一入吾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耳中,鲜不勃然变色,思与四亿同胞发愤为雄,以雪斯言之奇辱者。顾吾以为宇宙大化之流行,盛衰起伏,循环无已,生者不能无死,毁者必有所成,健壮之前有衰颓,老大之后有青春,新生命之诞生,固常在累累坟墓之中也。吾之国家若民族,历数千年而巍然独存,往古来今,罕有其匹,由今论之,始云衰老,始云颓亡,斯何足讳,亦何足伤,更何足沮丧吾青年之精神,销沉吾青年之意气!吾人须知吾之国家若民族,所以扬其光华于二十稘之世界者,不在陈腐中华之不死,而在新荣中华之再生;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晨钟》所以效命于胎孕青春中华之青年之前者,不在惜恋黤黤就木之中华,而在欢迎呱呱坠地之中华。是故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晨钟》自身无所谓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晨钟》之声,即青年之舌,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青年之克觉醒与否,当于《晨钟》之壮快与否卜之矣。

  过去之中华,老辈所有之中华,历史之中华,坟墓中之中华也。未来之中华,青年所有之中华,理想之中华,胎孕中之中华也。坟墓中之中华,尽可视为老辈之纪录,而拱手以让之老辈,俾携以俱去。胎孕中之中华,则断不许老辈以其沉滞颓废、衰朽枯窘之血液,侵及其新生命。盖一切之新创造,新机运,乃吾青年独有之特权,老辈之于社会,自其长于年龄、富于经验之点,吾人固可与以相当之敬礼,即令以此自重,而轻蔑吾青年,嘲骂吾青年,诽谤吾青年,凌辱吾青年,吾人亦皆能忍受,独至并此独有之特权而侵之,则毅然以用排除之手段,而无所于踌躇,无所于逊谢。须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也。

  老辈之灵明,蔽翳于经验,而青年脑中无所谓经验也。老辈之精神,局牖于环境,而青年眼中无所谓环境也。老辈之文明,和解之文明也,与境遇和解,与时代和解,与经验和解。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老辈对于青年之道义,亦当尊重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觉,其生命,而不可抑塞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觉,其生命。苟老辈有以柔顺服从之义规戒青年,以遏其迈往之气、豪放之才者,是无异于劝青年之自杀也。苟老辈有不知苏生,不知蜕化,而犹逆宇宙之进运,投青年于废墟之中者,吾青年有对于揭反抗之旗之权利也。

  今日之中华,犹是老辈把持之中华也,古董陈列之中华也。今日中华之青年,犹是崇拜老辈之青年,崇拜古董之青年也。人先失其青春,则其人无元气;国家丧其青年,则其国无生机。举一国之青年,自沉于荒冢之内,自缚于偶像之前,破坏其理想,黯郁其灵光,遂令皓首皤皤之老翁,昂头阔步,以陟于社会枢要之地,据为苑丘终老之所,而欲其国不为待亡之国,其族不为濒死之族,乌可得耶?吾尝稔究其故矣,此其咎不在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而在青年之不能与老辈宣战,不能与老辈格斗。盖彼老辈之半体,已埋没于黄土一坏[抔]之中,更安有如许之精神气力,与青年交绥用武者。果或有之,吾青年亦乐引为良师益友,不敢侪之于一般老辈之列,而葬于荒冢之中矣。吾国所以演成今象者,非彼老辈之强,乃吾青年之弱;非彼旧人之勇,乃吾新人之怯;非吾国之多老辈多旧人,乃吾国之无青年无新人耳!非绝无青年,绝无新人,有之而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耳!此则不能不求青年之自觉与反省,不能不需《晨钟》之奋发与努力者矣。

  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欧人促于科学之进步,而为由耶教桎梏解放之运动者,起于路德一辈之声也。法兰西人冒革命之血潮,认得自我之光明,而开近世自由政治之轨者,起于孟德斯鸠、卢骚、福禄特尔[5]诸子之声也。他如狄卡儿、培根、秀母[6]、康德[7]之徒,其于当世,亦皆在破坏者、怀疑主义者之列,而清新之哲学、艺术、法制、伦理,莫不胚孕于彼等之思潮。萨兰德、海尔特尔[8]、冷新[9]、乃至改得[10]、西尔列尔[11]之流,其于当代,因[固]亦尝见诋为异端,而德意志帝国之统一,殆即苞蕾于彼等热烈之想象力,彼其破丹败奥,摧法征俄[12],风靡巴尔干半岛与海王国。抗战不屈之德意志魂,非俾士麦[13]、特赖克[14]、白仑哈的[15]之成绩,乃讴歌德意志文化先声之青年思想家、艺术家所造之基础也。世尝啧啧称海聂[16]之名矣,然但知其为沉哀之诗人,而不知其为“青年德意志”[17]弹奏之人也。所谓“青年德意志”运动者,以一八四八年之革命为中心,而德国国民绝叫人文改造□□□也。彼等先俾斯麦、摩尔托克[18]、维廉一世[19]而起,于其国民之精神,与以痛烈之激刺。当是时,海聂、古秋阔[20]、文巴古[21]、门德[22]、洛北[23]诸子,实为其魁俊,各奋其颖新之笔,掊击时政,攻排旧制,否认偶像的道德,诅咒形式的信仰,冲决一切陈腐之历史,破坏一切固有之文明,扬布人生复活国家再造之声,而以使德意志民族回春、德意志帝国建于纯美青年之手为理想,此其孕育胚胎之世,距德意志之统一,才二十载,距今亦不过六十余年,而其民族之声威,文明之光彩,已足以震耀世界,征服世界,改造世界而有余。居今穷其因果,虽欲不归功于青年德意志之运动,青年文艺家、理想家之鼓吹,殆不可得。以视吾之文坛,堕落于男女兽欲之鬼窟,而罔克自拔,柔靡艳丽,驱青年于妇人醇酒之中者,盖有人禽之殊,天渊之别矣。记者不敏,未擅海聂诸子之文才,窃慕青年德意志之运动,海内青年,其有闻风兴起者乎?甚愿执鞭以从之矣。

  吾尝论之,欧战既起,德意志、勃牙利[24]亦以崭新之民族爆发于烽火之中。环顾兹世,新民族遂无复存。故今后之问题,非新民族崛起之问题,乃旧民族复活之问题也。而是等旧民族之复活,非其民族中老辈之责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责任也。土尔其以老大帝国与吾并称,而其冥顽无伦之亚布他尔哈米德朝[25],颠覆于一夜之顷者,则青年土尔其党[26]愤起之功也。印度民族久已僵死,而其民间革命之烽烟[27],直迷漫于西马拉亚山之巅者,则印度青年革命家努力之效也。吾国最近革命运动,亦能举清朝三百年来之历史而推翻之。袁氏逆命,谋危共和,未逾数月,义师勃兴,南天震动,而一世之奸雄,竟为护国义军穷迫以死。今虽不敢遽断改革之业为告厥成功,而青春中华之创造,实已肇基于此。其胚种所由发,亦罔不在吾断头流血之青年也。长驱迈往之青年乎,其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变“求”之幸福为“取”之幸福。觅新国家,拓新世界,于欧洲战血余腥、炮焰灰烬之中,而以破坏与创造、征服与奋斗为青年专擅之场,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鼓舞青春中华之运动,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钟,以助其进行之勇气。中华其睡狮乎?闻之当勃然兴;中华其病象[28]乎?闻之当霍然起。盖青年者,国家之魂,《晨钟》者,青年之友。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晨钟》当努力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此则《晨钟》出世之始,所当昭告于吾同胞之前者矣。

  附言

  篇中所称老辈云者,非由年龄而言,乃由精神而言;非由个人而言,乃由社会而言。有老人而青年者,有青年而老人者。老当益壮者,固在吾人敬服之列,少年颓丧者,乃在吾人诟病之伦矣。

  署名:守常

  《晨钟报》创刊号

  1916年8月15日

  【注释】

  [1]《晨钟》 以梁启超、汤化龙等为首的进步党(后改为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的机关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该报创立初期,李大钊曾担任编辑主任,不久(9月初)即辞职。

  [2]稘 音jī,“期”的本字,也作“朞”,原指周年。《说文》“稘”字条引《虞书》:“稘,三百有六旬”。近代也用来指百年。下文的“二十稘”即指“二十世纪”。

  [3]韶光 美好时光。《广弘明集》十八《南朝梁简文帝与慧琰法师书》:“五翳消空,韶光表节。”

  [4]黄粱酣梦 黄粱,一种粟,穗大毛长,收子少,不耐水旱,味道比其他粱米更香,号称竹根黄。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卢生自叹穷困。道士遂递给卢生一个枕头,说:只要枕上这个枕头就会荣华富贵。时店主正在蒸黄粱,生梦入枕中,享尽人间富贵。等他醒来,黄粱还未蒸熟。后因以“黄粱一梦”比喻虚幻的事和不能实现的欲望。李大钊改用此成语,意在痛贬国人沉迷在文明古国的梦幻中而迟迟不能觉醒。

  [5]福禄特尔 Francois-Marie Arouet Voltaire(1694—1778),又译福耳特耳、佛尔泰等,今通译伏尔泰,法国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论各民族之风俗与精神》(Essa'l sur les Maeurset l'esprit des nations',1796)、《路易十四时代》(le Sièclede LouisⅩⅣ,1751)等。其思想强调自由、平等、人的尊严,不仅对欧洲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后,也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重要影响。参见《民彝与政治》注126。

  [6]秀母 David Hume(1711—1776),又译休姆,今通译休谟,苏格兰哲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关于人类理解力之哲学论文》(Philosophical Essays Concerning Human Under standing,1748)、《关于道德原理之研究》(An Enquiry:Concern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1751)、《政治论文》(Political Discourses,1752)以及《英格兰史》(History of England,1754—1762)等。

  [7]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

  创始人。哥尼斯堡大学哲学院毕业,后历任哥尼斯堡大学讲师、教授、哲学院院士和校长。177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770年以后,致力于哲学和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完成《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重要著作。另著有《论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学》等。

  [8]海尔特尔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今译赫尔德,德国哲学家、神学家、文学评论家、宫廷布道师,曾对德国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代表作有《论德国现代文学片断》(1766—1767)、《批评之林或根据最近发表的论文的尺度对美的科学和艺术的一些看法》(1769)、《论语言的起源》(1772)、《关于人类历史的哲学思想》(1784—1791)、《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1793—1797)等。

  [9]冷新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今通译莱辛,德国市民悲剧的开创者和德国民族文学的开路先锋,在其剧作中生动地表现了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想,即理性和宽容。代表作有《当代文学书简》、《文集》(1759—1760)、《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等。

  [10]改得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又译桂特、爵特等,今译歌德,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对德国思想文化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及《浮士德》在五四前后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1]西尔列尔 Ja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今通译席勒,德国诗人、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华伦斯坦》(1799)、《威廉·退尔》(1804)、《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十年战争史》(1792—1793)、《试论人的动物本性与精神本性的关系》(1780)、《论秀美与尊严》(1793)等。

  [12]破丹败奥,摧法征俄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派军队越过艾德河,占领了整个日德兰半岛,迫使丹麦国王签订《维也纳和约》,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割让给普、奥两国。1866年,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主的地位而向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宣战,并在柯尼希格莱茨战役中大败奥—萨联军。1870年7月19日,法国以西班牙王位候选人问题为由对普鲁士宣战。德军以优势兵力迅速侵入法境并于9月2日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生俘法皇拿破仑三世和9万法军,不久又攻陷巴黎。1871年5月10日,普法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被迫支付战争赔款50亿法朗,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割让给德国。

  [13]俾士麦 Otto Fürst von Bismarck—Schonhausen(1815—1898),今通译俾斯麦。1862年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1871—1890年任德意志帝国首相,是德国统一中的几个关键人物之一。

  [14]特赖克 Heinrich von Treitschke(1834—1896),今译特赖奇克,德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曾在弗赖堡、基尔、海德堡等大学任教授。1871—1884年为国会议员。1866—1889年任《普鲁士年鉴》发行人,是俾斯麦的重要笔杆子,也是强权国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反犹太人运动的开山鼻祖。“犹太人是我们的不幸”即出自他口。

  [15]白仑哈的 Friedrich Adolf Julius von Bernhardi(1849—1930),亦译俾伦哈的,德国将军,精于史学及哲学,1911年曾著《德国与将来之战争》(Deutschland und der N?chste Krieg),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书中提出,战争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战争为万善之总根源。

  [16]海聂 Heinrich Heine(1797—1856),今译海涅,德国诗人。1835年其作品在德国被禁止。重要作品有《新诗集》、《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论浪漫派》等。

  [17]青年德意志 19世纪30年代德国一些激进派作家的总称。他们没有固定的组织,也没有明确的纲领。因青年作家鲁道夫·温巴尔格(即李大钊所说的“文巴古”)的论文集《美学出征》的献词中有“献给你,青年德意志”而得名。1835年12月,德意志联邦议会在查禁海涅等人作品的法令中,正式称这些作家为“青年德意志”(Junges Deutschland)。这派作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教会等,在文艺上反对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主张文艺应该面向时代的现实生活,以文艺为工具,来宣传他们关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自由思想。

  [18]摩尔托克 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1891),今译赫尔穆斯·卡尔·毛奇伯爵,普鲁士陆军元帅。1858—1888年任陆军总参谋长,曾指挥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1872年起任普鲁士上议院议员,是德国统一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19]维廉一世 WilhelmⅠ(1797—1888),今译威廉一世,普鲁士国王,德国皇帝。1848年残酷镇压柏林三月起义,后在人民革命的冲击下逃往英国。1849年镇压巴登—法尔茨起义。1858年任摄政。1861年任普鲁士国王。1867—1871年任北德邦联主席。1871—1888年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20]古秋阔 Karl Ferdinand Gutzkow(1811—1878),今译古茨科,德国小说家、戏剧家。1835年发表《怀疑论者瓦利》(Wally,die Zweiflerin),攻击婚姻制度,被联邦法院判监禁三个月,其作品一律查禁。1836年,他在狱中撰成《论历史哲学》(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出狱后,他又陆续发表了《野人理查德》(Richard Savage,1839)、《布雷斯多父子》(Blasedow und Seine Söhne,1838)等,对现存的教育制度及教育理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是德国现代社会小说的重要先驱之一。

  [21]文巴古 Christian Ludolf Wienbarg(1802—1872),今译文巴格或温巴尔格,青年德意志派作家中理论造诣最深的一个。代表作有《美学出征》(?sthetische Feldzüge,1834)等。“青年德意志”即出自《美学出征》的献词。

  [22]门德 Theodor Mundt,今译蒙特(1808—1861),青年德意志派作家之一。1835年因小说《麦当娜:与圣人的谈话》(Madonna,Unterhalungen mit einer Heiligen)遭到当局审查,因而全部作品被禁。1842—1853年,主要在柏林大学任教。

  [23]洛北 Heinrich Rudolf Constanz Laube(1806—1884),今译劳贝,德国作家,青年德意志运动中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1834—1839年间曾数次被逮捕,长期被监禁,出狱后从事戏剧创作和戏剧导演工作,并于1869—1880年间先后担任莱比锡和维也纳国家剧院的导演。代表作有《卡尔舒勒》(Die Karlsschüler,1847)、《青年欧洲》(Dasjunge Europe,1833—1837)等。

  [24]勃牙利 当指Bulgaria,今译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王国建立于公元7世纪,11—12世纪被拜占庭帝国吞并,1396—1908年又被土耳其侵占,成为土耳其的一部分。经过多次起义,终于于1908年成功地脱离土耳其独立。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同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联合,将土耳其赶出巴尔干半岛。由于这些国家分配领土不均,次年又爆发了巴尔干盟国之间的战争,保加利亚失败。1915年10月1日保加利亚与德、奥、匈结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李大钊文中所说“欧战既起,德意志、勃牙利亦以崭新之民族爆发于烽火之中”,当即指此。

  [25]亚布他尔哈米德朝 AbdülhamidⅡ(1842—1918),今译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奥斯曼帝国苏丹(1876—1909年在位)。他当政期间,利用帝国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失败之机,解散议会,恢复专制制度,建立恐怖统治,推行泛伊斯兰主义,史称“暴政时期”。1909年4月被青年土耳其党人废黜。参见《青春》注111。

  [26]青年土尔其党 英文名称“Young Turks”,又称奥斯曼统一进步协会,1894年成立,成员主要是知识分子、低层官员和军官,目标是反对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要求实行君主立宪。1909年4月,青年土耳其党发动革命,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并开始执掌政权。由于推行“大奥斯曼主义”,青年土耳其党很快把土耳其推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1918年11月,该党举行非常大会,宣布自行解散,主要领导人逃亡国外。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功绩在于,他们为土耳其的新生开辟了道路,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为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所称道。

  [27]印度民族……民间革命之烽烟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自18、19世纪以来,一直处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之下。20世纪初年,印度人民在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这场民族解放运动在1905年至1908年达到高潮,后因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和分化政策,国大党分裂,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一直在进行。

  [28]病象 象一般高达近4米,体重5至6吨,是陆地上现存的最大的动物。李大钊以“病象”来形容中国,是指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就像一头患了病的大象,一旦治好了病,她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另,李大钊用“病象”一词,可能与英文中的“象皮病”(elephantiasis)一词有关。此种病一般发生于热带动物体内,病源传播者是蚊子,它们将病源虫传播到动物体内。这些病源虫在动物体内存活时,其危害并不大,但一旦死亡,就会阻塞动物的淋巴体和腺,形成肿块,严重者会对动物的生命构成威胁。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