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胡适 >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 上页 下页
《西游记》考证(5)


  五

  现在我可以继续叙述宋以后取经故事的演化史了。

  金代的院本里有《唐三藏》之目,但不传于后。元代的杂剧里有吴昌龄做的《唐三藏西天取经》,亦名《西游记》。此书见于《也是园书目》,云四卷;曹寅的《楝亭书目》(京师图书馆抄本)作六卷。这六卷的《西游记》当乾隆末年《纳书楹曲谱》编纂时还存在,现在不知尚有传本否。《纳书楹曲谱》中选有下列各种关于《西游记》的戏曲:

  《唐三藏》一出:《回回》。(续集二)

  《西游记》六出:《撇子》、《认子》、《胖姑》、《伏虎》、《女还》、《借扇》。(续集二)

  又《西游记》四出:《饯行》、《定心》、《揭钵》、《女国》。(补遗)

  《俗西游记》一出:《思春》。

  我们看这些有曲无白的词曲,实在不容易想象当日的原本是什么样子了。《唐三藏》一出,当是元人的作品。但我们在这一出里,只看见一个西夏国的回回皈依顶礼,不能推想全书的内容。只有末段临行时的曲词说:

  俺只见黑洞洞征云起,更那堪昏惨惨雾了天日!愿恁个大唐师父取经回,再没有外道邪魔可也近得你!

  从末句里可以推想全书中定有“外道邪魔”的神话分子了。

  吴昌龄的六本《西游记》不知是《纳书楹》里选的这部《唐三藏》,还是那部《西游记》。我个人推想,《唐三藏》是元初的作品,而吴昌龄的《西游记》却是元末的作品,大概即是《纳书楹》里选有十出的那部《西游记》。我的理由有几层:

  (1)这部《西游记》曲的内容很和《西游记》小说相接近。焦循《剧说》卷四说:

  元人吴昌龄《西游》词与俗所传《西游记》小说小异。

  小异就是无大异。今看《西游记》曲中,“撇子”一折写殷夫人把儿子抛入江中,“认子”一折写玄奘到江州衙内认母,“饯行”一折写玄奘出发,“定心”一折写紧箍咒收伏心猿,“伏虎”、“女还”二折写行者收妖救刘大姐,“女国”一折写女国王要嫁玄奘,“借扇”一折写火焰山借扇:都是和《西游记》小说很接近的。“揭钵”一折虽是演义所无,但周豫才先生说“火焰山、红孩儿当即由此化生”,是很不错的。十折之中,只有“胖姑”一折没有根据。但我们很可假定这十折都是焦循说的那部“与《西游记》小说小异”的吴昌龄《西游记》了。

  (2)吴昌龄的《西游记》曲,颇有文学的荣誉。《虎口余生》(《铁冠图》)的作者曹寅曾说:

  吾作曲多效昌龄,比于临川之学董解元也。

  ——见焦循《剧说》四

  我们看《纳书楹》所引十折,确然都很有文学的价值。最妙的是“胖姑”一折,全折曲词虽是从元人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看《读书杂志》第四期末栏)脱化出来的,但命意措词都可算是青胜于蓝。此折大概是借一个乡下胖姑娘的口气描写唐三藏在一个国里受参拜顶礼临行时的热闹状况,中说:

  (一网儿麻)不是俺胖姑儿心精细,则见那官人们簇拥着一个大擂槌。那擂槌上天生有眼共眉。我则道,匏子头,葫芦蒂:这个人儿也忒煞跷蹊!恰便似不敢道的东西,枉被那旁人笑耻。

  ……

  (新水令)则见那官人们腰屈共头低,吃得个醉醺醺脑门着地;咿咿呜,吹竹管,扑冬冬,打着牛皮,见几个回回,笑他一会,闹一会儿。

  ……

  (川拨掉)好教我便笑微微,一个汉,木雕成两个腿;见几个武职他舞着面旌旗,忽刺刺口里不知他说个甚的,妆着一个鬼:——人多我也看不仔细。

  ……

  这种好文字,怪不得曹楝亭那样佩服了。这也是我认这部曲为吴昌龄的原作的一个重要理由。

  如果我的猜想不错,如果《纳书楹》里保存的《西游记》残本真是吴昌龄的作品,那么,我们可以说,元代已有一个很丰富的《西游记》故事了。但这个故事在戏曲里虽然已发达,有六本之多,为元剧中最长的戏(《西厢记》只有五本)。然而这个故事还不曾有相当的散文的写定,还不曾成为《西游记》小说。当时若有散文《西游记》,大概也不过是在《取经诗话》与今本《西游记》之间的一种平凡的“话本”。

  钱曾《也是园书目》记元、明无名氏的戏曲中,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一本,这也是猴行者故事的一部分。大概此类的故事,当日还不曾有大规模的定本,故编戏的人可以运用想象力,敷演民间传说,造为种种戏曲。那六本的《西游记》,已可算是一度大结集了。最后的大结集还须等待一百多年后的另一位姓吴的作者。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