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现代 > 胡适 | 上页 下页 |
胡适简介 |
|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胡适是父亲胡传和第三任妻子冯顺弟的儿子,胡适出生时父亲胡传已经50岁。 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1904年(光绪三十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小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进澄衷学堂。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光绪三十三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宣统二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约翰·杜威。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1921年,作《杜威先生与中国》。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25年,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1926年,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1930年,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1935年1月4日,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8月19日要求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28日,蒋介石向国民代表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郑重致词,说明其要点,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国民大会正式三读通过宪法草案,国民大会闭幕,由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接受胡适递交宪法。 1947年1月24日,蒋介石想请胡适出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长和国府委员,但胡适坚持不肯加入国民政府而力辞。4月,王耀武托季羡林给胡适捎去信,致以敬意与问候,并邀请胡适在方便的时候莅临济南作学术演讲。旋即得到回信,胡适答应相机来济南与教育界同行们共同研究山东的教育。 1948年4月3日,蒋介石认为中华民国宪法为内阁制,实权在内阁,中华民国大总统应为虚位,请公正人士较佳,所以想叫中国国民党支持无党籍的胡适出马竞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等胡适当上总统后再任命蒋中正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长,胡适同意,但后来因国民党中执会还是支持蒋介石选总统而变卦。 同年11月,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胡适还是决定离开北平。12月,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邀请胡适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是战是和,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12月13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胡适本来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离开。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国际机场上了飞机。夜里十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 1949年3月9日,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访胡适。4月6日胡适应中华民国政府要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当说客,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的介入。4月21日船抵旧金山,得知解放军已渡江,此时局势已定,胡适在美处处碰壁。6月7日新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阎锡山任命胡适为外交部长,但胡适拒绝上任。11月20日,胡适与王世杰、雷震、杭立武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1950年3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6月23日,主管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约见胡适,试图说服胡适出面领导流亡海外及台湾的反共亲美的人士,以取代蒋介石的政权,胡适对此表示全无兴趣。 1952年,胡适和蒋廷黻在纽约有意联合组织反对党以在台湾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适返台与蒋介石讨论后,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以致组党失败。 1954年2月至3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 1955年,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住在美国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注。 1957年11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8年4月,返回台湾定居就任。自此,胡适多时往返台、美两地。期间因为经济关系,将《胡适文选》及《胡适自述》等所有著作,以买断方式卖与出版公司。 1959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1960年,雷震与台、港党外人士共同连署反对蒋中正违背台湾宪法三连任总统。之后,雷震筹备组党事宜,胡适虽未参与,但多所鼓励。同年9月,雷震因“共谍”案被捕,史称雷震事件。当时仍为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虽未受到此案株连,也参与营救雷震,不过并没有成功。对此胡适曾留下三千字的日记说明始末。 1961年2月,胡适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11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1962年1月,胡适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