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邓中夏全集 > 邓中夏年谱 | 上页 下页 |
1931年(2) |
|
3月31日,红二军团在长阳县枝拓坪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湘鄂西中央分局,撤销邓中夏一切职务的一系列文件。根据中央的命令,改红二军团为红三军,传达了四中全会中央给邓中夏十项罪过的中央文件等。因为继任的政委没有到任,也由于在党的历史上邓中夏的威望,前委扩大会议上,仍然保留了一个没有实权的政委职务。但在此后的6个月的时间里,他还有发言权。他不为中央给他的“大帽子”辩驳,用最能服人的事实、哲理和党性,苦口婆心地去说服红三军前委从贺龙同志到每一个委员,继续艰难地以三中全会的路线说服和引导着红三军。 中央的文件大大地壮了被派往湘鄂西的夏曦的胆。他给红二军团下达命令:“1.兹遵照中央决定,撤销中夏各种职务,并派赤英同志前来代理政委工作。2.取消前委,总指挥政委负全数责任,在必要时可开军事会议,二军团改编成第三军,共编二师,仍以卿为军长,赤英为政委”……(注:见《1931年3月21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红二军团的信》,信3月31日才到达红二军团)。至此,红二军团的领导人是贺龙同志。 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全军人枪各5000左右。把红二军团部队编为第七和第八师,孙德清兼七师师长,政委李剑如,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段德昌领导的第九师(1931年3月在洪湖成立,始称“新六军”后改称第九师)亦编入第三军建制,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荫。 同日,选出了贺龙为负责人的邓中夏、柳克明、孙德清等七人组成红三军党的前委。 同日,红三军在枝柘坪召开红三军前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讨论部队行动方针。会议决定执行向北“开辟荆(门)、当(阳)、远(安)地区,以逼近宜(昌)、沙(市),而联系洪湖”的“北渡军事计划”。 同日,在前委会议上,邓中夏凭着对三中全会路线的理解,努力去说服从贺龙同志到每一个前委委员,更加努力地作思想工作,把三中全会的精神以红三军前委决议的形式,贯彻到红三军的军事行动当中去。 湘鄂西特委命令红三军从荆、当、远返回洪湖救洪湖时,邓中夏同志坚决反对这个钻进敌人的包围圈中去救洪湖的方案。他苦口婆心地说服每一个前委委员,讲述了这是“从井救人,人固不救,救者亦死”的道理。在会上,邓中夏同志提出了新的作战思想,即:“按特委指定的方向,从外围援救洪湖”,前委们最后同意了。建立起了由邓中夏提出的“红军主力,在敌人包围圈之外,外线支援苏区”的战略思想的作战原则。邓中夏的“红军主力,在敌人包围圈之外,外线支援苏区”的战略思想的作战原则,在来到苏区不久就开始寻找着、摸索着、试行着,并没有形成思想或者理论,但是在3月31日,在前委会议上正式提出,并在4月3日形成决议,统一全军的思想和行动,这就说明,邓中夏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已经正式形成。 邓中夏此前,经历了和党内的严重投降右倾路线坚决的斗争、经历了国民党的反革命叛变、革命事业遭受的大屠杀的无情事实。他和广大坚定的革命者一样,渴望和寻求新的思想和新的道路,以武装对反革命的战争。但是,他除领导过省港罢工中的工人武装纠察队,任纠察队训育长之外,没有从事过军事工作。他所具有的一点军事知识,主要是在莫斯科期间,抽空在军事学院听课学来的。由于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代表,接触到当时国内上报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文件。他的思想和思维,也从城市武装起义,转向农村武装起义的地方割据的理论上来。他深信今后的中国必须走这条道路。在苏联,他非常关注国内武装斗争的信息,他特别关心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经验。那时,在苏联,包括在党的六大会议上,关于中国革命武装道路的争论已经相当激烈,他坚决支持朱、毛的农村游击战略并经常与人辩论。关于当时的辩论,杨之华同志回忆说:“党的六次代表大会时,中夏在会上作了工运报告。当时苏兆征、周恩来、瞿秋白和邓中夏四人在一道,看问题是一致的。”或许这就是后来瞿秋白、周恩来领导下的三中全会的中央,为什么紧急派他来红二军团的缘由吧。 回国后,在红二军团的军事指挥上,由于没有经验,也曾经提出过错误的指挥,如曾经认为坚守的阵地战可以更多地杀伤敌人,要组织阵地战来迎击敌军。杨林寺一战的事实教育了他,军队还没有调配好,就被已有充分准备的敌军打得溃败下来。但是,他很快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了经验,并认真地改正了错误。邓中夏是个实践家,党交给他新的工作,他都是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提高。这是他的最大特点。 一到苏区,敏锐的眼光和残酷的事实告诉了邓中夏,现在的红二军团作战能力有限。同时他又发现,洪湖不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这里没有广阔的山地,不利于隐蔽;在大平原中,江、河、湖、溏、泽、滩,遍地都在,更不适于大部队进行游击运动战,他努力试图解决这两个致命的要点。一段战斗生活之后,更加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有信心,通过实战和自己的努力,把红二军团锻炼成像红一军团那样有战斗力的军队;他下决心一定要为红二军团寻找一个更好的根据地。他坚信按照毛泽东同志在游击形势下,选择“有群众,有地势,有给养”的根据地原则,总会实现的。 一、邓中夏在红二军团的战略思想和策略 邓中夏在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有全权领导红二军团的四个月时间里,和有部分领导权的1931年1月至9月,始终坚决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略思想,在敌人大力围剿的情况下,在战斗中逐渐形成了红军主力,避开江、河、湖、塘、泽、滩,提出了“主力红军在敌人重兵围剿圈之外,作‘外线作战’;在被敌人的围剿区内,派一股或者两股红军小部队,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内外线相互呼应,消耗敌人。”这种新的结合湘鄂西根据地实际的战略思想和策略。 在敌人围剿的残酷形势下,红二军团主力,在敌人围剿之外进行外线的游击战争;使进入湘鄂西苏区的敌人,不敢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围剿。主力又可以伺机出动,在外线牵制更多的敌人兵力,既声援了内线的作战,又大力支援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湘鄂西反围剿斗争就是在这个战略和策略部署下,取得了伟大胜利。 二、邓中夏战略思想和策略的形成 这个战略思想,大部分是学习毛泽东战略思想得出来的,也是在战火的逼迫下逐渐形成的。 邓中夏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思想,是从1930年9月12日走进洪湖苏区时就产生了。直到最后,选中了新的适合于根据地大发展的区域,那时已经建立了鄂西北根据地。并且上报中央,请求批准。(注:见《红三军特委关于区内情况及意图向中央的报告》,1931年7月4日) 1931年3月31日,虽然四中全会的文件还没有传达到红二军团,但是,撤销邓中夏一切职务的命令已经到达。红二军团在枝柘坪召开的红二军团前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上,撤销了邓中夏湘鄂西特委书记、前委书记职务。也就在这个时候,湘鄂西特委命令红三军从荆、当、远返回洪湖救洪湖,邓中夏同志坚决反对这个“钻进敌人的包围圈中去救洪湖的方案”。在会上,邓中夏同志提出了新的作战思想,即:“按特委指定的方向,从外围援救洪湖”。前委们最后终于同意了,建立起了由邓中夏提出的“红军主力,在敌人包围圈之外,外线支援苏区”的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邓中夏战略思想和策略,就是在这种对敌作战的炮火中,在党内路线斗争的环境中,在逐渐地锤炼中形成的。 三、邓中夏战略思想和策略的核心是: ⑴保存自己,打击或者消耗以至消灭敌人 ⑵选择有山区地势,有利于大部队进行运动游击战的地域做根据地 四、邓中夏在红二军团战略思想的核心有三个理论基础: 1.选择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和策略(这一条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经验,结合湘鄂西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补充和充实) ⑴能够提供大部队游击作战的人员和给养。 ⑵有大部队进行运动游击战所需要山地和地势,以发挥我军的机动灵活性,既保存好自己,又可以待机消灭敌人。 ⑶有较成熟的群众基础。 2.作战思想和策略(在敌强我弱的势态下)(这一条是学习毛泽东的经验) 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⑶打的是有利于我们的机动应变的山地游击消耗战,逐渐消耗敌人,以最后取得胜利。 3.两个拳头打敌人的思想和策略(这一条是实际的作战中逼出来的) ⑴一个是,外线的主力红军。 ⑵另一个是,内线的地方红军小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当内线红军队伍扩大了,就必须一分为二,组成江左和江右红军) 五、邓中夏战略思想和策略的要点: 1.要选择好的根据地 邓中夏很快就发现,洪湖不适合大部队进行游击战。他按照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思想,去寻找着新的更好的根据地。先后选择了三处,湘鄂边,荆、当、远和鄂西北,最后终于找到了。后来三中全会中央12月文件也证明,他的思路和中央的规划不谋而合。(注: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193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的训令》)可惜,这个文件,邓中夏并没有收到。 但1931年1月,党内发生了王明路线上台的巨变。邓中夏成了事先被指定的要打倒的三中全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即便是在最后,在王明路线残酷打击下,邓中夏置各种卑劣的方式及陷害手段于不顾,仍然给中央写报告,力荐他新发现并且得到实践证明的,新的更加广大的,更加适于红三军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区域;连同他的战略思路,一同报告中央。希望中央能予以批准。(注:见《邓三军前委关于区内情况及意图向中央的报告》,1931年7月4日)说:“……此地有最近期间,造成新的赤区的大可能,我们现在正在四去游击肃清道路”。(注: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193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的训令》) 2.“两个拳头打敌人”,要充分调动内部的力量 “两个拳头打敌人”是三中全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当时在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精髓,汇总为战略并贯彻到全军的战略思想。邓中夏是把这种思想根据实战的需要,贯彻到红二军团和湘鄂西苏区。 3.红军在最初创立的时候,大都是农民起义或者是收容的地方“山大王”部队组成的,严重地存在着保卫家园、保卫本土的本位主义思想的杂念,只为自己战斗。必须不断而坚定地树立起为解放最大多数劳苦大众的远大斗争目标,红军才能成为铁军。 邓中夏在3月31日至4月3日,在枝柘坪的军事会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一些同志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争论,贺龙同志感到有些奇怪,说:“邓中夏除了毛主席外,他什么人也看不起。”(注:见《贺副总理访问记录》,1961年5月13日) 邓中夏对贺龙同志解释说:“那是因为毛泽东是在中国,在中国的农村,组织并且领导着井冈山的农民,真枪实弹地和国民党的军队进行战斗。毛泽东的经验是从战争中真实地总结出来的经验”。“他是正确的,所以我相信他的经验!” 4.战略思想和策略是分散敌军力量的重要环节 这种作用体现在:当湘鄂西特委命令红三军经荆、当、远回洪湖,说那里敌军力量薄弱时,在前委会议上,战术上邓中夏提出以“外线作战”执行命令。红三军千里行军,部队疲惫不堪,早有准备的敌人先下了手,红三军吃了败仗。说明,由于还没有围堵住红二军团的主力,敌人分出相当的部队以备后患,相应支援了洪湖的斗争。 5.邓中夏是怎样选择根据地的 毛泽东在井冈山危难中,“东固”岷山的经验,是危难中邓中夏借鉴的一个绝好的经验。借鉴它,邓中夏用三个“西固”,一固湘鄂边;二固荆、当、远;三固鄂西北,终于找到了适合于红三军充分发展的新的地域。(注:见1961年5月13日湖北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贺副总理访问记录》) 六、邓中夏战略思想和策略的优点 1.“红军主力,在敌人包围圈之外,外线支援苏区”的作战原则,我主力在外线可以更加灵活机动地选择时机打击敌人。有利于我军选择的山峦地势,避开荷塘、湖泊、苇塘、河流给主力造成的困难。 2.敌人找不到我主力,不敢投入全部力量来围剿我苏区,相对地减轻了对苏区的压力(之后的荆、当、远战斗证明了这个设想)。 3.在中央发出了紧急援助中央苏区的命令时,我主力可以选择敌人的要害处,狠狠地打击敌人,尽最大力量牵制敌人的兵力,援助中央苏区的斗争。 4.借此机会,扩大了洪湖苏区,建立和巩固了新的苏区,如:洪湖苏区;湘鄂边苏区各分散的小块苏区联成片了,得到巩固、扩大、发展;并创建了归、兴、巴苏区,荆、当、远苏区和鄂西北苏区。 5.邓中夏的这个战略思想,得到了三中全会中央的肯定和赞扬,并总结成经验向各个苏区推广。(注: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0年)所载《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局势及党的任务、红军战略、苏维埃大会、土地农民、经济财政问题给长江局转中夏同志并湘鄂西特委的指示》,1930年11月21日)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