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邓中夏全集 > 邓中夏年谱 | 上页 下页 |
1925年(1) |
|
1月11日—2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否出席这次大会,还有争议。(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中,确定在“尚未完全确定代表资格人员名单中”),但被中共四大任命为中央职工委员会的秘书长。 大会后,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改由张国焘挂名兼任书记,增加李立三、刘少奇两名副书记,邓中夏改任实际主持日常工作的秘书长,增加项英、王荷波、林育南、李启汉、张昆弟、刘华等6人为委员。 月末,沪西工友俱乐部已经在沪西十多个日本纱厂建立了部员小组,共有部员七八十人,为迎接上海工运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2月1日,上海爆发了包括四万多人的22个日本纱厂反日罢工。邓中夏是罢工委员会总负责人之一。这次罢工情形,在他后来写的《职工运动简史》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2月2日,邓中夏把此事报告中共中央。中央对此非常重视,决定以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邓中夏、上海地委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李立三为总负责人,建立专门的罢工委员会,来领导这次罢工斗争,使之发展成为各日资纱厂工人联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同盟罢工。 这次罢工,党认为是开展工作的好机会,于是由中央组织专门指挥这次罢工的委员会,指定李立三和邓中夏负责,并命令上海党部全体动员,但当时上海党员人数非常少,不过百余人。要领导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罢工运动,不能不于罢工战术上去求胜利。这次罢工是群众自动发动,而不是党预先策划的,有些突如其来。因此,如何领导群众,组织坚决地斗争,就成了当时头等重要的问题。为了“激发士气”和“稳定战脚”,在邓中夏的积极策划下,每天发传单,开会讲演,组织罢工工人代表会议,组织工人纠察队,……这样一来,群众情绪巩固了,并且逐渐有了组织。许多工作逐渐展开,如扩大罢工,取得外援,发起各社会团体成立“罢工后援会”,慰劳、捐款,并请求舆论援助等,使罢工群众觉得势力不孤,提高了坚持斗争的决心和信心。罢工群众曾如潮水般地浩浩荡荡向租借冲去,还没有到租借口,中国警察上前拦阻,工人激愤,扭打起来。警察便借口工人殴打警察,派出大队警察殴打和逮捕工人。 邓中夏化装后进入第一线领导了这次罢工,不幸也在小沙渡被捕。两个警察夹着他,用麻绳捆着他的手,但是他却毫不畏惧地昂首阔步,在街上走着。并对和他一同被捕的工人说:“他们能捉到我们,但是他们打不败我们!”他还说:“帝国主义关我们,是因为他怕我们。他们关我们的人,关不了我们斗争的决心。”他这些话,大大鼓舞了被捕的工人们,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英勇的斗争精神。当时中夏因为化了装,再加平时忙得没有功夫理发,头发胡子很长,他承认是工人的教师。反动政府的警察厅长常之英问他: “你们为什么时常开会?” “国民有集会的自由。”邓中夏同志回答说。检察厅长无话可说,便将他和其他工人关了起来。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反动政府不得不释放了邓中夏和其他被捕工人。这次罢工震惊了全国,成为“五卅”运动的序幕。罢工虽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是近二十天的罢工,却使工人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各自的工会,大大提高了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特别是共产党人参加了这次罢工运动的组织领导,他们废寝忘食地为争取罢工胜利而奋斗,他们和罢工工人血肉相连地生活在一起,把广大工人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一支雄壮的队伍。工人群众都把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保卫者,是自己的领袖和带路人。 同时,在邓中夏、李立三的领导下,由沪西工友俱乐部出面,代表工人向厂方提出不准日本人打人、恢复被开除工人工作、增加工资、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等项条件,进行交涉。厂方对工人要求置之不理,反而布置暗探捕去工人活动分子多人,更加激怒了工人。继内外棉八厂之后,2月9日开始,内外棉第五厂的东西两厂和第九、第十三、第十四等厂工人全体罢工。以后七八天,每天都有新的日资纺织厂工人参加罢工,并且从小沙渡逐渐蔓延到曹家渡、杨树浦的日本纺织厂。 2月18日,日本人在上海的27家棉纺织厂、5万余工人中,参加罢工的已有22家、4万余工人,还有继续蔓延扩大之势。邓中夏、李立三领导罢工工人,天天到租界对岸属于华界的一块荒地坛子湾开群众大会。在第一天的大会上,就由沪西工友俱乐部主任宣布建立纱厂工会,得到与会群众欢呼赞成。在以后的每天大会上,邓中夏、李立三、刘华等罢工领导人和各厂罢工积极分子,轮流上台讲演,鼓舞斗争情绪,揭露破坏阴谋,指导群众坚持罢工斗争;并组织罢工纠察队,对付敌人破坏,维持罢工秩序。在指导二月罢工时,他常常在很晚的会议后,还写些宣传稿件直到深夜。用大衣一披,就睡在工人们长满白虱的冷稻草地铺上。起来了,他又忙碌在小沙渡和杨树浦的工人中。 2月25日,终于迫使日本纱厂的资本家接受上海总商会的调解,答应了罢工工人的部分要求,罢工胜利了。上海的工人正飞速的觉悟着,工人阶级正飞速地成长着。上海是中国大工业生产最发达的城市,工人最多的城市;可以预见到的更大规模的运动即将来临。 3月15日下午三时,上海海员在虹江路口利男居举行欢迎会,欢迎中国海员工会联合会派赴北京出席全国国民会议促进会的代表。邓中夏在会上发表演说。 3月下旬,因为资本家食言背叛,开除大批工人,又引起罢工。各厂都罢了,到潭子湾集合开会,独有义袋角内外棉九厂(现国棉四厂)尚未加入罢工。邓中夏同志带着数千工人,由潭子湾滨北村往义袋角滨南路准备打下九厂,但必须经过苏州河,各渡口船工被巡捕房用链子封锁起来了,中夏带领大队绕恒习路桥前往九厂,当经过四区警察局前,有大队警察阻止,不准前进,用自来水龙头冲散工人队伍,用枪托木棍子打工人。当时邓中夏和戴起甲带领进行抵抗,双方殴打起来,工人受伤四十余人,被捕二十余人,邓中夏也被捕了。被关押了二十多天,后来被保了出来。这次大罢工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上海纱厂工人,使他们相信了团结起来的力量,纷纷要求加入工会。罢工胜利后,设在坛子湾的纱厂工会会员从开始时只有小沙渡的约1000人,增加到小沙渡6000余人、杨树浦3000余人,总计近万人。 3月下旬,从敌人监狱获释后,根据党中央的决定,调邓中夏和出狱后化名李森的李启汉到广州,筹备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主持创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 邓中夏在离开上海去广东之前还教工人们一首歌: 我们工人创造世界人类食住衣 不做工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 起来起来我们齐协力 巩固我们团体 努力奋斗 最后胜利必定是我们的! 3月下旬,邓中夏提请党中央决定,改由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汉冶萍总工会、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工人代表会等四大工团,联合发起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随即由四大工团派出的苏兆征、刘少奇等代表与邓中夏、李森等组成大会筹备处,以邓中夏为筹备处秘书长和党团书记,具体主持大会的筹备工作和大会进行中的各项会务。 4月8日,大会筹备处,以四大工团名义,通过上海《民国日报》等新闻媒体和其他渠道,向全国各地的工人团体发出了关于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通告。 4月,在第4期《中国工人》上,发表文章《上海日本纱厂罢工中所得来的经验》,署名中夏。 从1923年3月,到1925年4月这两年多的时间,邓中夏一方面担任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要职务,一方面主持着“上海大学”校务工作。根据党的指示,在邓中夏和瞿秋白等共产党员的主持下,“上海大学”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其中有许多人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海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扩大了党的队伍,真正成为造就革命人才的大本营,成为训练革命干部的学校。 邓中夏这个时期的著作,不仅表明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有了更成熟、深刻的认识,而且开始试图以这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正因为他基本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使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许多问题的见解,比以前更为正确和完善。他这个时期的著作,不管是对党内外错误及反动思想进行斗争方面,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传播或指导革命运动方面,都在理论上、实践上不断地做出有益的贡献。因此,他又是我们党内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他还经常到小沙渡、杨树浦等工人区域,开办工人夜校,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工人组织工会,领导工人罢工斗争,并积极参加了《中国青年》、《中国工人》等革命刊物的编辑工作。任何时候,邓中夏都是以革命理论家和革命实际活动家的姿态出现的。 4月,由于中央对他的工作进行了调动,他离开了上海,到广州,参加第二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之后留在广州,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不久,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中夏同志的革命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4月,邓中夏从上海到广州,筹备工作是在广州东皋大道的农民讲习所进行的,在一次筹备会的党员会议上,中夏同志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还指出“要和国民党影响下的代表合作,争取多数”,“要加入赤色职工国际”,“要团结全国工人阶级,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等。中夏同志这次报告使大家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4月下旬,写了论文《劳动运动复兴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贡献于第二次劳动大会之前》。后来发表在5月31日出版的第5期《中国工人》上,署名中夏。这篇文章指出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目的是“要把这三年(指1922年5月至1925年5月引者注)中间一切丰富的经验,大家检查一下,同时我们亦应该将各种运动的重要问题,给全国工人阶级完整精密确定的规定与指导”接着便提出了六个问题:一、组织问题;二、经济斗争问题;三、争自由运动问题;四、参加国民革命问题;五、工农联合问题;六、国际联合问题。 4月下旬,经过长年的推敲,写出了感人肺腑的长篇叙事长诗《孤鸾曲》。 邓中夏继承了父亲酷爱古典文学的才气,考上了北京大学文学系。中学和刚进北大的苦读,仍然还沾满着中国古典文学的豪气。是北大的学潮,新文化运动的波涛,北京的救国救民的浪潮,把他这个爱国志士推到了革命的浪尖上。他认知到要救国,就必须依靠亿万劳苦大众;认知到,革命的知识分子熔入到劳苦大众之中,只有抛弃那种咬文嚼字深奥条框的文学形式,用劳苦大众听得懂的文字、话语、说教和行动去感动劳苦大众,真正发动起劳苦大众才可能实现。自1920年开始,他放弃了心爱的古诗,拿起了白话诗。 这年4月,伴随他,搅扰他15年的初恋,终于由于女方经不住家庭和社会的挤压而破裂了。青年人相爱的恋情一件件一幕幕,又何曾不再次困扰着他呢?颤动的心在催促着他的诗意发作。用白话诗已经无法再表达他们的爱恋和酸痛,他的心……他拿起了笔,挥毫直书,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又使人回肠荡气的叙事爱情诗篇《孤鸾曲》。 4月下旬,到广州参加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担任大会的秘书长。 4月29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预备会议。决定全体代表五月一日参加群众示威游行活动,晚上同广东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开工农联欢大会;以大会名义致电赤色职工国际;通电全国各工会团体等,得到与会者的热烈赞同。 “二七”罢工失败后,各地工会差不多都被关闭。反动势力弥漫全国。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