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凡尔纳 > 气球上的五星期 | 上页 下页 |
四 |
|
第三章 博士的朋友——追溯他们的友谊——肯尼迪·肯尼迪到伦敦—— 建议出乎意料,但落实具体让人放心——令人忐忑不安的谚语—— 有关在非洲殉难者的几句话——气球的优点——弗格森博士的秘密 弗格森博士有一位朋友,但并不是另一个他(alterego)。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友谊的。不过,肯尼迪与塞缪尔·弗格森的脾气、禀性与才能虽不相同,俩人却心心相印。差异并没怎么妨碍他们的交往,相反倒是更加深了他们的友谊。 这位肯尼迪·肯尼迪是位地地道道的英格兰人。他性格坦率、处事果断,头脑固执。肯尼迪住在爱丁堡附近的利斯小城。那地方算得上是“老熏炉”(爱丁堡的别称。——原注)真正的郊区。他有时喜欢捕捕鱼,但无论何时何地最喜欢的还是打猎。这对一位生长在喀里多尼亚 (苏格兰的古代名称),经常在苏格兰高地的大山中走来走去的孩子来说不足为奇。他是当地公认的优秀射手。他不仅能用枪击中刀刃,把子弹劈成完全相等的两半,而且,如果随后用秤称一称,就会发现甚至两半子弹的重量也分毫不差。 肯尼迪的相貌很像沃尔特·斯各特(1771—1832,苏格兰作家)在《修道院》一书中描写的霍尔伯特·格伦丁宁。他的身高超过6英尺,举止优雅,看上去力大无比。被阳光晒成褐色的面孔,乌黑发亮的眼睛,与生俱来的果断、勇敢,总之,从他整个身上都可以看到苏格兰人根深蒂固的美好东西。 两位朋友是在印度结识的。当时,两人在同一个团里服役。每当肯尼迪去打虎猎象时,弗格森就去采集植物和昆虫标本。每个人都是自己那一行的佼佼者,不止一种稀有植物成了博士的胜利品,其价值与一对大象牙不差上下。 这两位年青人从没有过机会救对方,也没帮过对方任何忙。但是,他们的友谊始终不渝。命运有时使他们分离,但心灵的相通往往又使他们重逢。 从印度退役返回英国后,他们两人常常因博士的远途旅行而分开一段时间。不过,博士每次回来,必然去苏格兰朋友家,当然不是去寒喧几句,而是住上几个星期。肯尼迪谈谈往事,弗格森说说未来:一个前瞻,一个后顾。由此看出,弗格森生性不安分,肯尼迪却沉稳、平和。 西藏之行后,博士几乎两年没谈进行新探险的事。肯尼迪猜想他的旅行瘾和冒险欲在渐渐淡下来。肯尼迪为此非常高兴。他认为旅游探险总有一天会送命。一个人不论多么有经验,也不可能总是安然无恙地穿行于食人者和猛兽之间,因此,肯尼迪极力劝阻弗格森别再去探险。况且,他为科学贡献得够多了,早已远远超过人们给他的荣誉。 对这番劝告,博士不作任何回答。他依然想他的事,埋头于他那深奥的计算,一夜夜地摆弄着数据,实验着仪器。没人能弄明白他那些希奇古怪的机械玩意儿是什么。显然,他的脑海中正在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想法。 正月里,弗格森离开了肯尼迪返回伦敦时,肯尼迪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又在打什么主意?” 一天早晨,肯尼迪从《每日电信报》上得到了答案。 “我的天哪!”他叫道,“他简直疯了!真是个神经病!竟然想乘气球穿过非洲!亏他想得出!弄了半天,这两年他都在想这事!” 如果把这些惊叹号看成肯尼迪狠狠打在脑袋上的拳头,你就能想象得到诚实的肯尼迪当时这么说话时的心情了。 值得信赖的女人——老埃尔斯拜丝想宽慰他,说这很可能是骗人的。肯尼迪立即叫道: “哪能呢!我还不了解我的朋友吗?这难道不是他干的事?空中旅行,亏他想得出!他现在竟然跟鹰比起来了!不,这当然不行!我非阻止他不可!要是由着他的性子来,总有一天他会到月亮上去!” 肯尼迪又急又气,当晚就在中央火车站上了火车,第二天便到了伦敦。三刻钟后,一辆双轮马车把他带到希腊大街索霍广场弗格森博士的小房子门前。肯尼迪走上台阶,朝门上重重地敲了五下,通报开门。 弗格森闻讯亲自为他打开了门。“肯尼迪吗?”他问道,脸上并不显得十分惊讶。 “正是本人。”肯尼迪反唇相讥。 “怎么,亲爱的朋友,冬天正是打猎的季节,你怎么在伦敦?” “是的,在伦敦。” “那么,你来干什么?” “阻止一件荒唐透顶的荒唐事!” “荒唐事?”博士问。 “这份报上说的可是真事?”肯尼迪边问边把一份《每日电信报》递过去。 “哦!你说的原来是这回事!这些报也真是的,太不慎重了!好了,亲爱的朋友,请坐吧。” “我不要坐。你当真想做这趟旅行?” “当真,我的准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而且我……” “准备的东西在哪儿?让我把它们给毁了!我非把它们砸个稀巴烂不可!” 这位可敬的苏格兰人确实气极了。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